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晶晶  曹翔 《天津医药》2022,50(9):897-901
目的 观察石蒜碱(LYC)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原代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和表型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培养的原代小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LYC组(0.1、0.5、1和5 μmol/L LYC)、LPS组(0.1 mg/L LPS)和LPS(0.1 mg/L LPS)+LYC组(5 μmol/L LYC)。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原代小胶质细胞的纯度及LPS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向两种表型转化的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不同表型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mRNA表达;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TLR4、p-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原代小胶质细胞纯度达95%以上。对照组及各浓度LYC组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续实验以5 μmol/L的LYC为药物浓度。与LPS组相比,LPS+LYC组的阿米巴样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以及NO含量降低,CD86 mRNA表达水平和表型比例降低,CD206 mRNA表达水平和表型比例升高,TLR4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 LYC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原代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并促进其向“抑炎型”极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介素(intermedin,IMD)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 264.7极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RAW 264.7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IMD组、LPS+IMD+CC(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Real time-PCR法检测TNF-α、CD86、iNOS、Arg-1、CD206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AMPK、AMPK、TNF-α、IL-6和IL-10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亚型,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上清IL-6和TNF-α浓度。结果与对照组及LPS组比较,IMD处理可增加AMPK磷酸化水平,增加p-AMPK/AMPK比值;与对照组相比,LPS诱导可导致巨噬细胞发生M1极化,M1型标志分子CD86、TNF-α及iNOS mRNA表达升高,M2型标志分子CD206、Arg-1 mRNA表达降低,上调促炎因子TNF-α、IL-6表达,降低抑炎因子IL-10表达,使M1型细胞数量增加,细胞上清中TNF-α、IL-6分泌增加;而IMD处理可抑制LPS诱导的M1极化,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拮抗这一作用。结论IMD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极化。  相似文献   

3.
华荣  陈瑶 《药学实践杂志》2021,39(2):143-147
目的研究益母草碱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应答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脂多糖和益母草碱预处理24 h,MMT法检测巨噬细胞活性;Griess法检测NO释放量;ELISA法检测IL-1β、IL-18、IL-6、TNF-α的释放量;RT-PCR法检测NLRP3、ASC、caspase-1、TNF-α、iNOS、Arg-1和CD206的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量。结果益母草碱能显著抑制脂多糖引起的巨噬细胞上清液中NO、IL-1β、IL-18、IL-6、TNF-α的释放。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益母草碱可以抑制脂多糖引起的巨噬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的mRNA及蛋白表达;益母草碱还能明显抑制脂多糖所诱导的巨噬细胞向M1型分化,并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分化。结论益母草碱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促进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由M1表型向M2表型分化。  相似文献   

4.
沈越  张静静  杜晶  曹奇  刘冲  钱皎 《药学实践杂志》2021,39(4):340-344,358
目的 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旨在研究在炎症环境中α7 n型乙酰胆碱能受体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 应用PNU282987激动α7 n型乙酰胆碱能受体,应用脂多糖(LPS)造成细胞的炎症模型,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BV2细胞的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及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CD86与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Arg1的mRNA水平,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检测M1型及M2型巨噬细胞的比例,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LPS的刺激下,小胶质细胞中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的mRNA水平显著增加、M1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增加、自噬水平显著上调,而应用PNU282987激动α7 n型乙酰胆碱能受体极大地降低了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的mRNA水平、增加M2型巨噬细胞比例、降低M1型巨噬细胞比例,并进一步上调小胶质细胞的自噬水平。结论 激动α7 n型乙酰胆碱能受体可以发挥抑制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其作用的实现依赖于调节小胶质细胞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比例和上调自噬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麻素CB2受体激动剂HU308对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后NO及IL-6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株(BV-2细胞),分为对照组、LPS刺激组及干预组(LPS+HU308)。通过显微镜观察各组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CCK-8法检测各组小胶质细胞的增殖情况,Griess法检测各组NO含量,ELISA法检测各组IL-6水平。结果 LPS刺激组的小胶质细胞中出现大量胞体增大,伪足粗短或消失的细胞和一些坏死细胞,细胞增殖较差,NO及IL-6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经大麻素CB2受体激动剂HU308干预后,大部分细胞胞体稍大,伪足尚明显,细胞破坏程度轻,增殖较好,炎性因子表达均明显下降。结论激动小胶质细胞表面的大麻素CB2受体,可以减轻LPS造成的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或损伤,抑制其炎性因子N0及IL-6的分泌,从而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炎性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去氢丹参新酮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去氢丹参新酮预孵育BV2细胞后,用LPS刺激引起神经炎症相关反应。Griess试剂法检测去氢丹参新酮对活化的BV2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影响,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和IL-6的释放量,Confocal观察小胶质细胞表面活化标志物MAC-1表达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炎症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去氢丹参新酮可明显抑制LPS刺激BV2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包括NO、TNF-α和IL-6的水平,同时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环氧合酶-2等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表面活化标志物MAC-1的表达。机制研究发现,去氢丹参新酮对PI3K/Akt的过度磷酸化以及NF-κB的过度活化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去氢丹参新酮具有很好的抑制神经炎症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NF-κB的活化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神经炎症参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抑制海马突触可塑性。六味地黄苷糖(LW-AFC)是从经典名方六味地黄汤中提取活性组分所构成的活性成分群,包括糖苷、寡糖和多糖。本研究主要考察LW-AFC对神经炎症所致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作用,并对其所含单体免疫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灌胃给予雄性BALB/c小鼠LW-AFC两周,在体记录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变化,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和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胶质细胞激活水平,单次腹腔注射脂多糖(LPS)(250μg·kg~(-1),ip)建立炎症模型,观察LW-AFC的作用。在体外,对LW-AFC中部分单体对正常BV-2细胞及LPS刺激BV-2所致TNF-α分泌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腹腔注射LPS 4 h后小鼠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即长时程增强减弱,预防给予LW-AFC可显著改善炎症所导致小鼠神经突触可塑性的降低,可显著减轻海马中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水平。LW-AFC可显著上调炎症模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CD19+细胞的比例,降低CD3+CD4+细胞比例;同时,LW-AFC能明显升高外周血中CD3+CD4+和CD3+CD25+细胞比例。LW-AFC可显著降低海马中IL-1β,IL-6,G-CSF和MCP-1,皮质中MCP-1以及外周血中TNF-α,IL-6,IL-12和INF-γ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体外研究表明,LW-AFC中单体芍药苷、马钱苷酸、莫诺苷和水苏糖对正常BV-2细胞TNF-α的分泌有降低作用,而100μmol·L-1的芍药苷、马钱苷酸、莫诺苷以及10μmol·L-1的甘露三糖和CA-4-3对LPS刺激的BV-2细胞TNF-α的分泌有促进作用。结论LW-AFC对LPS所致突触可塑性损伤的改善作用以及对胶质细胞过度激活的减轻与LW-AFC对中枢神经和外周免疫系统炎症因子的降低及调节外周B细胞、辅助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比例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炎症介质释放的抑制作用及其信号传导通路。方法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星形胶质细胞纯度。ELISA方法检测IL-1β、IL-6和TNF-α蛋白表达量的变化。Griess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星形胶质细胞经GFAP免疫荧光鉴定,其阳性率可达95%以上。LPS组能明显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分泌IL-1β、IL-6、TNF-α及NO。吡格列酮能明显抑制LPS引起的这些作用,并呈一定浓度依赖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特异性阻断剂GW9662能明显对抗吡格列酮对LPS引起的IL-1β、IL-6、TNF-α及NO增加的抑制作用。与LPS组相比,JNK特异性阻断剂SP600125(5μmol·L-1)亦能有效对抗LPS诱导星形胶质细胞IL-1β、IL-6、TNF-α及NO分泌的增加;特异性iNOS抑制剂SMT可明显抑制LPS引起的NO分泌增加。结论吡格列酮能明显改善LPS诱导的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这种作用可能与激活PPARγ、抑制JNK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灵芝酸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缺血60 min后再灌注。灵芝酸(1.25,5和20 mg·kg-1)再灌同时及再灌后24和48 h腹腔注射给药。再灌后72 h,测定小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水肿程度,并检测损伤侧脑组织中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荧光双染对梗死周边区小胶质细胞表型进行测定。体外培养BV-2细胞,通过加入LPS、IFN-γ或IL-4诱导M1或M2极化表型,应用灵芝酸预处理后,观察COX-2,TNF-α,i NOS蛋白表达变化及对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的影响。结果灵芝酸可改善小鼠神经功能缺失,减少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程度,减少损伤侧脑组织中炎症相关蛋白COX-2,TNF-α和IL-6的表达,并且可减少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加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在体外模型中同样证实灵芝酸可抑制LPS诱导的BV-2细胞中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LPS和IFN-γ共同诱导后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同时增加IL-4诱导后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结论灵芝酸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促进M1型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从而减轻脑缺血后炎症反应,发挥对小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对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损伤模型。经不同浓度的红景天苷作用后,q PCR法检测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mRNA的表达; Western blot法检测Akt、p-Akt、核蛋白NF-κB p50的蛋白表达。PI3K抑制剂LY294002作用30 min,再经红景天苷作用后,检测Akt、p-Akt、核蛋白NF-κB p50、IL-6、IL-1β、TNF-α等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红景天苷能够抑制BV2小胶质细胞IL-6、IL-1β、TNF-αmRNA的表达,促进p-Akt蛋白表达,抑制核蛋白NF-κB p50;经LY294002作用后,红景天苷对pAkt、核蛋白NF-κB p50、IL-6、IL-1β等作用不明显。结论红景天苷能够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主要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Akt的磷酸化,抑制NF-κB p50核转录,进而抑制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异钩藤碱对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炎性介质释放的影响.方法:分离并鉴定新生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用1μg·mL<'-1>LPS激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刺激其分泌IL-1β、TNF-α和NO,并大量表达iNOS mRNA.用不同浓度的异钩藤碱和LPS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孵育.检测异钩藤碱处理后细胞培养液中这些炎性因子释放的含量.结果:异钩藤碱有效地抑制了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炎性介质释放,并降低了iNOS 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异钩藤碱具有较好的中枢炎症抑制作用,为传统中药钩藤作为治疗缺血性脑病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乌帕替尼对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后BV2小胶质细胞极化及炎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对照组、OGD组和乌帕替尼组3组。BV2细胞经OGD/R处理后,噻唑蓝试剂(MTT)检测细胞生存率,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qPCR)检测BV2细胞M1型极化标志物(CD11b、CD32、iNOS)和M2型极化标志物(Arg-1、IL-10、CD206)的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培养基中IL-1β、IL-6、TNF-α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JAK1/STAT6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乌帕替尼能增加OGD/R后BV2细胞的生存率(P<0.05),能减少BV2细胞向M1型极化(P<0.05)。乌帕替尼可明显降低OGD/R诱导的BV2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减少OGD/R诱导BV2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P<0.05)。乌帕替尼提高共培养PC12细胞的生存率(P<0.05)。乌帕替尼可显著抑制由OGD/R诱导激活BV2细胞p-JAK1和p-STAT6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乌帕替尼可减少OGD/R诱导BV2细胞向M1型极化和减少炎症反应,与JAK1/STAT6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桃叶珊瑚苷对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20 mmol·L–1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损伤建立神经毒性模型,加入1,5,10,20,40 μmol·L–1的桃叶珊瑚苷处理24 h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采用In Cell Western检测谷氨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亚基NMDAR1的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结果 20 mmol·L–1谷氨酸作用24 h可使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1),细胞内Ca2+,NMDAR1蛋白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增加(P<0.01)。10 μmol·L–1的桃叶珊瑚苷可以明显提高谷氨酸诱导后PC-12细胞的细胞活力(P<0.01),降低细胞内Ca2+、NMDAR1蛋白水平和ROS水平(P<0.01),改善细胞内SOD、LDH、MDA水平(P<0.01)。结论 桃叶珊瑚苷可能通过抑制NMDAR1的表达,从而降低细胞内Ca2+的堆积,并抑制氧化应激水平来改善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抑制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石菖蒲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大鼠原代神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分离提取大鼠原代神经胶质细胞,用LPS刺激2h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石菖蒲含药血清,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石菖蒲对一氧化氮的影响,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L-1 β、IL-8、TNF-α水平,通过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表达.结果 LPS能够激活神经胶质细胞,不同浓度的石菖蒲含药大鼠血清在不影响细胞存活率的情况下,可以显著降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IL-1β、IL-8、TNF-α水平,抑制细胞内iNOS mRNA表达(P<0.05).结论 石菖蒲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胶质细胞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叶的化学成分及化合物五味子醇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激活时所分泌的促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用色谱法分离并通过波普分析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采用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模型,以Griess法检测化合物对LPS激活小胶质细胞的抑制作用;以MTT法检测化合物对小胶质细胞细胞成活率的影响。结果 从北五味子叶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β-谷甾醇(1)、五味子醇乙(2)、五味子乙素(3)、五味子丙素(4)、五味子酯乙(5)、五味子醇甲(6)、(-)-戈米辛M1 (7)、及(-)-戈米辛L1(8)。五味子醇甲可显著抑制激活的N9小胶质细胞的NO释放。结论 首次系统分离并鉴定北五味子叶的化学成分,其中五味子醇甲能明显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细菌脂多糖 (LPS) 所致原代神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乳鼠原代神经胶质细胞培养,利用LPS引起其炎症反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β(IL-8)表达情况和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 检测炎症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含量变化。结果:LPS激活神经胶质细胞后诱导炎症因子过度表达,大幅上调TNF-α、IL-1β、IL-8炎性因子(P<0.05),iNOS蛋白质水平显著升高(P<0.05),不同浓度EGCG干预组均可明显抑制炎症因子的过度产生,一定程度上减轻LPS诱导神经胶质细胞的炎性反应。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EGCG能减弱LPS引起的体外培养神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Souliene A对LPS与IFN-γ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与机制及其对小胶质细胞激活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用LPS与IFN-γ刺激小鼠小胶质细胞BV2,Griess法测定NO。Western blotting和半定量RT-PCR法检测iNOS,COX-2,IL-6,IL-1β,TNF-α的表达及其相关信号通路。ELISA法检测PGE2和IL-6,IL-1β,TNF-α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胶质细胞内ROS生成。用MTT法检测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SoulieneA能明显抑制NO和PGE2的生成,减少炎症介质IL-6,IL-1β,TNF-α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内ROS的产生。SoulieneA还能抑制NF-κB的活化与Akt的磷酸化并能有效的抑制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引起的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金钗石斛生物总碱对外源性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激活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及诱导其产生和释放炎症介质的影响,探讨石斛生物总碱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抗炎作用。方法通过MTS检测细胞存活率,ELISA法检测TNF-α炎性因子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检测炎症相关基因TNF-α、IL-6 mRNA的表达。结果①LPS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后,MTS检测吸光度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②金钗石斛生物总碱能够降低LPS所致的TNF-α蛋白的高表达(P<0.05);③金钗石斛生物总碱能够降低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吸光度的升高,同时明显抑制LPS所致的TNF-α、IL-6 mRNA的高表达。结论金钗石斛生物总碱能够拮抗LPS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其作用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及其炎症因子的释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对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 M1/M2极化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联合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 13,IL-13)诱导AM M1/M2型极化,后用10-8~10-6 mol·L-1 VIP干预极化的AM,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M1型AM标记物CD86和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共表达,M2型AM标记物CD206和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的共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10、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的表达,RT-PCR检测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CD86、CD206和巨噬细胞相关因子IL-6、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IL-10、Arg-1、几丁质酶-3样蛋白3(chitinase 3-like 3,Ym1)的表达。结果 经LPS联合IFN-γ、IL-4联合IL-13诱导后,AM分别向M1/M2型极化,与M1型相关的促炎因子IL-6、TNF-α、iNOS和与M2型相关的抗炎因子IL-10、Arg-1、Ym1的激活和释放明显高于未经诱导的正常组(P<0.05);不同浓度VIP (10-8~10-6 mol·L-1)的干预,均可下调M1型AM和相关炎症因子IL-6、TNF-α、iNOS的活性和表达(P<0.05);上调M2型AM和相关抗炎因子IL-10、Arg-1、Ym1的活性和表达(P<0.05)。结论 VIP可抑制AM M1型极化,减少炎症因子IL-6、TNF-α、iNOS的激活和释放;促进AM M2型极化,提高抗炎因子IL-10、Arg-1、Ym1的激活和释放,提示VIP在肺内炎症时可能通过调控AM M1/M2型极化,抑制炎症反应,对肺组织起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丹参-冰片药对源于复方丹参方,是典型的"良关系"之"相使"药对。丹参素冰片酯(DBZ)是复方丹参方中君药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丹参素与使药冰片,遵循"组合中药分子化学"思路,设计拼合而成的"良关系"化合物。前期研究表明,其具备显著的抗心、脑缺血作用,能够代表原方主要药理作用。心、脑缺血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伴随神经炎症,然而DBZ与神经炎症的关系尚无研究。本研究探究DBZ抑制神经炎症的作用。方法脂多糖(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运用Griess比色法检测NO的释放,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iNOS、MMP-9等蛋白的表达。结果 DBZ能剂量依赖地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产生的NOTNFα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及MMP-9、iNOS、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等相关蛋白表达,拮抗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 DBZ对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活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