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脏渡越时间与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门静脉压力的关系,阐明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因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无肝病病史及肝病临床表现患者(住院或门诊)5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肝脏超声造影,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门静脉穿刺时建立手术通路并测量自由门静脉压(FPP)。比较2组患者肝动脉-肝静脉渡越时间(HA-HVTT)、肝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V-HVTT)和肝实质-肝静脉渡越时间(PA-HVTT),分析观察组患者HA-HVTT、PV-HVTT、PA-HVTT与FPP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HA-HVTT、PV-HVTT和PA-HVTT均明显缩短(t=5.078,P<0.01;t=12.163,P<0.01;t=2.649,P<0.01);观察组患者HA-HVTT、PV-HVTT、PA-HVTT与FPP均呈负相关关系(r=-0.799,P<0.01;r=-0.554,P<0.01;r=-0.735,P<0.01)。HA-HVTT与FPP线性关系为Y=-0.410X+7.254,PV-HVTT与FPP线性关系为Y=-0.355X+4.983,PA-HVTT与FPP线性关系为Y=-0.566X+4.997。结论:肝脏渡越时间可以成为判断门静脉压力的有效指标,为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透(maintenance hea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N端脑钠肽(NT-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分析MHD患者NT-proBNP与心脏重构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测定117例MHD患者血清NT-proBNP,记录各患者临床、生化数据及心功能阶段分级(ACC/AHA),分析NT-proBNP的影响因素;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MHD患者NT-proBNP水平与心超结果、心功能阶段分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所有MHD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临床诊断值,中位数为4 242.00 pg/mL。将NT-proBNP水平按四分位数分成4个亚组,在年龄、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值、超滤量、收缩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前白蛋白、左心房前后直径、左心室重量指数等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提示,MHD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与收缩压(r=0.348,P<0.01)、左心房前后径(r=0.312,P=0.014)、左心室重量指数(r=0.529,P<0.01)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r=-0.210,P=0.006)、红细胞压积(r=-0.201,P=0.030)、前白蛋白(r=-0.377,P<0.01)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收缩压(β=0.370,P=0.001)、低前白蛋白(β=-0.459,P<0.001)、左心室重量指数增加(β=0.251,P=0.025)是NT-proBNP水平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将患者按照2005年ACC/AHA心衰指南提出的心功能阶段分级分组,发现血清NT-proBNP与心功能阶段分级呈正相关(r=0.553,P<0.01)。结论 MHD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高收缩压、低前白蛋白、左心室重量指数增加是NT-proBNP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NT-proBNP水平高低能反映MHD患者心脏重塑和心功能状况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血清学标志物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 HVPG)将5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分为HVPG<12 mmHg (1 mmHg=0.133 kPa)和HVPG≥12 mmHg两组。对血常规、肝功能、出凝血功能、Child-pugh评分(Child-pugh score, CPS)及肝脏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包括肝动脉到达时间(hepatic artery arrival time, HAAT)、肝静脉到达时间(hepatic vein arrival time, HVAT)、门静脉到达时间(portal vein arrival time, PVAT)、肝动脉-肝静脉渡越时间(hepatic artery to hepatic vein arrive transmit time, HA-HVTT)、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ortal vein to hepatic vein arrive transmit time, PV-HVTT), 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可以诊断门静脉高压的无创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诊断模型。通过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并确定界值。结果 建立诊断模型Y=-0.217×PV-HVTT+1.526×CPS-7.097。当模型的预测概率值≥0.631时,其判断HVPG≥12 mmHg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结论 由PV-HVTT和CPS建立的无创诊断模型对评估门静脉高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超声造影在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分级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87例,按照肝纤维化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轻度组(n=28),中度组(n=30),以及重度组(n=29),另取正常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四组的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HAAT),造影剂到达门静脉时间(PVAT),造影剂到达肝静脉时间(HVAT),以及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LPEPT),同时对肝动脉-肝静脉渡越时间(HA-HVTT),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V-HVTT),以及肝实质-肝静脉渡越时间(PA-HVTT)进行计算,对各参数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各组HAAT,PV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HVA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HVA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和重度组的HA-HVTT,PV-HVTT,PAHVTT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VAT,HA-HVTT,PV-HVTT,PA-HVTT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性较好,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缩短。结论:超声造影在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分级中的临床价值较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和CD11a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DNMT1的表达异常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Real-time PCR方法测定SLE患者缓解期、活动期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DNMT1和CD11a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SLE活动期患者PBMC中DNMT1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P=0.014)和缓解期组(P=0.030)显著下降;缓解期的DNMT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P=0.26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患者DNMT1的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呈现负相关(P<0.05)。SLE活动期患者PBMC中CD11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P=0.003)显著升高(P<0.05);缓解期的CD11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P=0.250)和缓解期组(P=0.06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CD11a的表达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P<0.05)。SLE患者DNMT1与CD11a的表达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PBMC中DNMT1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是造成基因组DNA低甲基化的重要原因,使得CD11a等致病基因过度表达,进而导致SLE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癌的短期疗效,探讨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共有35名患者在我院接受了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其中32例为根治性切除术(腹腔镜组)1例为探查术,2例中转开腹。随机选取同期相同数量的开腹手术患者作为开放组。回顾性统计、比较两组的短期疗效,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切口长度、组织病理学数据、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组与开放组各为32例,其余3例(1例腹腔镜下探查术,2例中转开腹)独立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及TNM分期无统计学差异。在组织病理学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肿瘤切缘:5 cm vs 5 cm,P=0.664;清扫淋巴结数量:7 vs 8,P=0.228)。腹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手术时间(250 min vs 180 min,P=0.006)、切口长度(10 cm vs 20 cm,P<0.001)、术中输血需要(1例 vs 10 例,P=0.003)、止痛剂使用量(12例 vs 25例,P=0.004)、术后住院天数(9.5 d vs 11 d,P=0.008)、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术中出血量(200 mL vs 200 mL,P=0.09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例 vs 6例,P=0.545)及术后引流量(507.5 mL vs 669.0 mL,P=0.475)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尽管病例数量有限,本回顾性分析显示,在肿瘤学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面,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不亚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合并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的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间31例合并ILD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资料,比较其确诊时的临床表现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及其转归。根据HRCT表现将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变或实变,第2组主要表现为网格状或纤维条索状。结果 第1组共10例患者,其中2例生存,8例死亡;第2组共21例患者,其中18例生存,3例死亡。两组间呼吸困难(P=0.015)和初诊时低PaO2P=0.003)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采用的激素冲击治疗(P=0.045)及结局(P=0.000)亦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困难(OR=0.06,P=0.014)和初诊时低PaO2(OR=1.18,P=0.049)是发生胸部HRCT磨玻璃样变或实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肌力水平和肌酶水平在不同的胸部HRCT表现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和Log-rank t检验发现,第1组患者的生存率较第2组差(P=0.000)。结论 胸部HRCT表现为磨玻璃样变或实变的患者比表现为纤维条索样变或网格状改变的患者预后要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健康体检人群中代谢性疾病与尿检异常及肾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方法 筛查2008年8月至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健康体检人群的尿液和肾功能检查资料,计算尿检异常和肾功能减退的检出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健康体检人群共计20 665例,其中男性13 320例,女性7 345例。尿检异常、肾功能减退和肾脏病史的检出率分别为5.3%、0.8%和5.7%。高尿酸血症组蛋白尿、单纯蛋白尿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3.8% vs. 2.5%,P=0.000;2.6% vs. 1.5%,P=0.000)。高脂血症组蛋白尿、单纯蛋白尿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3.9% vs. 2.1%,P=0.000;2.6% vs. 1.1%,P=0.000)。糖尿病组蛋白尿、血尿、单纯蛋白尿、蛋白尿合并血尿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13.1% vs. 2.4%,P=0.000;4.3% vs. 2.4%,P=0.009;10.4% vs. 1.4%,P=0.000;2.0% vs. 0.8%,P=0.005)。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组的蛋白尿、血尿、单纯蛋白尿、蛋白尿合并血尿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IFG组(5.9% vs. 2.5%,P=0.000;3.7% vs. 2.3%,P=0.005;4.1% vs. 1.5%,P=0.000;1.7% vs. 0.8%,P=0.003)。高尿酸血症组肾功能减退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0.8% vs. 0.5%,P=0.049)。高脂血症、糖尿病和IFG组肾功能减退的检出率与未患病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高脂血症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合并IFG、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和IFG均是尿检异常的危险因素。其中男性患蛋白尿、单纯蛋白尿、蛋白尿合并血尿的风险显著高于女性;女性患血尿、单纯血尿的风险显著高于男性。年龄每增加10岁,血清肌酐水平升高风险显著增加(OR=1.159,95%CI=1.066-1.341,P=0.002)。女性、年龄增长、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是肾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高脂血症合并1种或1种以上代谢性疾病是尿检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增长、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是肾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应该加强对上述高危人群的宣教和体检,以期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26例SLE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IL-17的蛋白水平;以β-actin为内参照,采用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RT-PCR)检测两组外周血中IL-17 mRNA表达水平。结果 SLE组患者血浆IL-17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8.04±6.04)pg/mL vs (12.73±6.81)pg/mL,P<0.01];SLE组患者外周血IL-17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IL-17蛋白含量与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P=0.007 0)。SLE组血浆IL-17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积分和抗dsDNA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0.459,P<0.05;r=0.487,P<0.05);与血清C3水平呈负相关(r=-0.373,P<0.01)。结论 SLE患者体内IL-17蛋白分泌及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异常,两者呈正相关,且与疾病活动性有明显相关性,提示IL-17可能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eb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病理生物学特征及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以期为评价ebp1作为涎腺腺样囊性癌早期诊断和患者预后的可能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PV6000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35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ebp1表达的差异。结果 正常涎腺组织中ebp1的阳性表达(97.1%)明显高于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74.3%)的表达(P=0.016)。ebp1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分期密切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侵袭转移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其中,单纯筛状和筛状管状型ACC中ebp1的表达明显高于坏死型;T1-T2期患者中ebp1表达显著高于T3-T4期患者(P<0.05)。此外,ebp1阳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期明显高于ebp1阴性表达组,且具统计学差异(P=0.048)。结论 ebp1的下调可能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可考虑作为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活体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超声造影在不同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的微循环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只雄性大鼠,对照组8只,实验组52只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超声造影记录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HAAT)、造影剂到达门静脉时间(PVAT)、造影剂到达肝静脉时间HVAT,计算肝动-静脉渡越时间(HA-HVTT),获取肝实质时间-强度曲线,记录达峰值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上升斜率、下降斜率。以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进行分组,分别以S≥1、S=4为判定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标准,应用ROC分析法评价超声造影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结果:以S≥1为判定肝纤维化标准,HA-HVTT曲线下面积为0.792,且曲线与机会线不相交,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中等。以S=4为判定早期肝硬化的标准,HVAT、HA-HVTT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有统计学意义,诊断准确性较高;峰值强度、下降斜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及0.852,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准确性中等。结论:应用超声造影可以观察大鼠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显影过程,HA-HVTT对肝纤维化(S≥1)及早期肝硬化(S=4)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望成为定量诊断肝硬化的重要影像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肝纤维化、肝硬化不同阶段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肝硬化不同分期时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方法 :经肝穿刺活检证实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 30例、肝硬化患者 75例。肝纤维化患者分S12例、S2 4例、S3 10例、S414例 ,G13例、G2 5例、G3 10例、G412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 -Pugh分级A级 2 8人、B级 39人、C级 8人。对照组为 2 0例健康人。所有患者肝穿刺活检的同时 ,取血清测一氧化氮 (NO)、肿瘤坏死因子 (TNFa)、内毒素(LPS)。结果 :TNFa随肝炎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 ,具等级相关。r分别为 0 .6 2 3(P <0 .0 5 )、0 .6 4 9(P <0 .0 1) ,NO等级相关性r=0 .32 8(P >0 .0 5 ) ,LPS在肝纤维化阶段尚无明显增高 ,只是在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B、C级时才显著升高。结论 :LPS早期未参与肝病的慢性损伤 ,在肝硬化时与肝功能损害互为因果 ;TNFa在慢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 ,始终起着重要作用 ;NO早期未参与肝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VTQ)技术和由凝血酶原时间、谷氨酰转肽酶与载脂蛋白A1组成的PGA指数无创评价酒精性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长期饮酒史患者64例,应用VTQ技术检测肝超声弹性,测得靶区肝VTQ值,计算PGA指数。以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无明显肝纤维化组(n=11)、肝纤维化组(n=10)、明显肝纤维化组(n=14)、肝硬化组(n=29),比较VTQ值和PGA指数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无明显肝纤维化组、肝纤维化组、明显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的VTQ值分别为(1.38±0.33),(1.49±0.30),(1.76±0.22)和(2.28±0.53)m/s;PGA指数分别为2.09±0.94,2.30±1.06,3.57±1.09和5.21±1.99。两种技术测值均与肝纤维化分期存在相关,VTQ的相关系数为0.719,PGA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683(均P<0.01)。结论:VTQ技术与PGA指数均能无创定量评价酒精性肝纤维化程度,VTQ技术作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较PGA指数更准确,两种检查方法结合有助于酒精性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已行对比增强CT的小肝癌的补充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10月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45例,共51个可疑肝脏占位(≤2.0 cm)的肝硬化患者对比增强CT和超声造影资料,将检查结果与病理对照,比较两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差异.结果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分别检出病灶49个和35个.小肝癌增强后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比较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诊断小肝癌敏感性及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8.9%(32/36)、69.4%(25/36)(x^2=3.02,P=0.08)和43/51(84.3%)、29/51(56.9%)(x^2=1.46,P=0.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另16个对比增强CT未能显示的病灶经超声造影明确诊断12个.结论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对肝硬化伴小肝癌具有相似诊断率.超声造影较对比增强CT时间分辨力高,对对比增强CT漏检病例及不典型强化病例有很高的补充诊断价值,对于肝硬化内良性结节更具诊断及随访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瞬时弹性成像联合谷草转氨酶/血小板比值(APRI)和FIB-4指数无创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65例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脏穿刺病理学检查,并于穿刺当日检测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应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Touch)检测肝脏硬度(LSM),根据临床指标分别得出APRI和FIB-4指数结果.以肝脏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绘制LSM、APRI及FIB-4指数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其对显著纤维化(≥S2)、严重肝纤维化(≥S3)和肝硬化(S=4)的预测价值,并将APRI、FIB-4指数分别与LSM值联合诊断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并利用联合法计算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灵敏度、特异度等.结果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LSM值(rs=0.622,P<0.001)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性明显高于APRI及FIB-4指数.在265例患者中,FibroTouch在诊断慢性HBV感染者显著肝纤维化(≥S2)、严重肝纤维化(≥S3)、肝硬化(S=4)的AUC分别为0.810、0.881、0.961,明显高于APRI和FIB-4相应的ROC曲线下面积.据ROC曲线得出诊断显著肝纤维化(≥S2)、严重肝纤维化(≥S3)、肝硬化(S=4)的FibroTouch、APRI和FIB-4各自截断值,得出在肝纤维化各分期的诊断中,FibroTouch特异度及敏感度均高于APRI、FIB-4.同时将FibroTouch分别与APRI、FIB-4联合诊断,并联诊断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其与APRI并联时其敏感度可达到91.11%以上,与FIB-4并联时敏感度亦可明显上升.而串联诊断则可明显提高诊断的特异度,其中FibroTouch与APRI串联时其特异度可达94.42%以上.结论 FibroTouch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优于APRI及FIB-4.APRI、FIB-4与FibroTouch联合诊断肝纤维化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明显优于FibroTouch、APRI、FIB-4单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技术在无创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ARFI技术检测159例患者的肝脏弹性参数 (Vs),以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为金标准进行分组,其中69例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 Pugh评分进一步分为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比较肝弹性参数与肝纤维化程度和肝静脉压力梯度 (hepatic vein pressure gradient,HVPG) 的相关性。结果  ARFI所测各组肝Vs分别为:S0期 (1.06±0.13) m/s、S1期 (1.16±0.07) m/s、S2期 (1.30±0.18) m/s、S3期 (1.52±0.26) m/s和肝硬化组 (1.88±0.41) m/s [代偿组 (1.87±0.13) m/s、失代偿组 (212±041) m/s]。除S0与S1期外,其余各组间弹性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RFI诊断不同分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 (S≥S2)、0.942 (S≥S3)、0.914(肝硬化)和0.740(失代偿期肝硬化);对应的肝Vs最优值分别为1.26、1.37、1.50和1.84 m/s,相应的敏感度分别为85.2%、88.9%、80.0%和72.0%,特异度分别为99.7%、86.2%、87.8%和70.5%。对肝失代偿期患者,肝Vs与HVPG相关系数为0748,以203 m/s为截点值判断临床严重门脉高压(HVPG≥16 mmHg)的曲线下面积为0.96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和99.3%。结论  ARFI技术不仅可间接评估慢性肝病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并可进一步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为临床提供重要的治疗和预后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定量参数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患者及健康志
愿者共36人行肝脏MR常规及动态增强扫描,依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正常组(n=9)、轻度纤维化(n=5)、中重度纤维化(n=
7)及肝硬化(n=15)共4 组。获取门静脉、肝、脾的TIC,评价峰高、TTP、信号上升最大斜率(MSI)和信号下降最大斜率
(MSD)等TIC量化参数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运用ROC曲线评价TIC斜率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效力。结果各
ROI的TIC曲线的峰高、MSI、肝脾的MSD均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r为-0.446~-0.800),TTP与之呈较为密
切的正相关关系(P<0.05,r>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诊断轻度肝纤维时,各斜率指标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747~
0.783,其中脾MSD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中度以上纤维化(S≥3)时,AUC为0.728~0.877,由小到大对应的指标依次为动
脉期肝MSI、门静脉MSI、门静脉期肝MSI、肝MSD、动脉期脾MSI、脾MSD;诊断肝硬化时,AUC为0.742~0.821,由小到
大对应的指标依次为门静脉期肝MSI、肝MSD、动脉期肝MSI、门静脉MSI、动脉期脾MSI、脾MSD。结论MR动态增强
TIC能反映肝纤维化进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种无创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功能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张量成像(DTI)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定量分析的能力。方法 应用3.0T MR对8名志愿者、40例慢性病毒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进行DWI及DTI检查,弥散敏感度(b值)选择0,800 s/mm2,比照肝穿病理结果,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及平均弥散率(MD),分析两种方法定量肝纤维化分期的能力。结果 受试者的肝脏ADC和MD分别为(1.26±0.12)×10-3 mm2/s和(1.39±0.1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75,P<0.01)。ADC、MD与纤维化分期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86,-0.481,P<0.01);ADC可有效鉴别正常肝脏(S0期)与S2 、S3、S4期纤维化(P<0.05),肝硬化(S4期)与S1、S2、S3期纤维化(P值分别为 0.003,0.041,0.014);MD能有效鉴别S4期与S0、S1期纤维化(P值分别为0.002,0.026),但不能鉴别比较其他各期纤维化(P >0.05)。ADC预测≥S2期、≥S3期及≥S4期纤维化的能力均优于MD(ROC曲线下面积,ADC分别为0.879、0.823、0.866;MD分别为0.796、0.743、0.725)。结论 DWI对肝纤维化分期的定量分析效果全面优于DTI,适合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纤维化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53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1,HMGB1)表达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将103例经病理活检证实为肝纤维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量表进行肝纤维化评分,分为3组:无纤维化组(n=18)、低纤维化组(n=49)和高纤维化组(n=36)。检测患者血清HMGB1水平,根据HMGB1水平和肝纤维化的程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采用CCl4法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后于第6周和第12周处死部分大鼠,Masson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Western印迹测定大鼠肝组织中HMGB1和P53蛋白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以及外周血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含量。结果:低纤维化组及高纤维化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纤维化组(P<0.01);ROC曲线示血清HMGB1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cut off值为74 pg/mL,特异性为65%,敏感性为87%。与正常组比较,低、高度肝纤维化组大鼠肝组织蛋白中,核内HMGB1减少,胞质HMGB1增多,而P53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降低,外周血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升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组织中P53和HMGB1表达均明显增加;HMGB1水平与肝纤维化水平呈正相关,可作为辅助诊断肝纤维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APN)浓度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传染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轻度组(n=28)、重度组(n=22)、肝硬化组(n=13),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各组受检者的血清APN浓度及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浓度,并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 血清APN浓度在对照组、轻度组、重度组及肝硬化组分别为(6.41±2.21)μg/mL、(9.46±3.27)μg/mL、(15.11±4.30)μg/mL、(20.54±5.52)μg/mL,两两比较依次上升,血清HA、LN、PC-Ⅲ、C-Ⅳ浓度也依次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APN浓度与肝纤维化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血清APN及HA、LN、PC-Ⅲ、C-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血清脂联素浓度可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及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