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藿香正气水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韶辉  李康  张洪坤 《中草药》2011,42(11):2189-2192
目的对藿香正气水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其药效研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甘草苷(1)、甘草素(2)、异甘草素(3)、芒柄花素(4)、水合氧化前胡素(5)、白当归素(6)、橙皮苷(7)、5,7,8,3′,4′-五甲氧基黄酮(8)、5,6,7,3′,4′-五甲氧基黄酮(9)、5,7,8,4′-四甲氧基黄酮(10)、川陈皮素(11)、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12)、地中海红桔素(13)、和厚朴酚(14)、厚朴酚(15)。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藿香正气水复方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4可能来源于甘草;化合物5、6可能来源于白芷;化合物7~13可能来源于陈皮;化合物14、15可能来源于厚朴。  相似文献   

2.
虎舌红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全草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虎舌红全草乙醇提取液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5,7-四甲氧基黄酮(1)、3′,4′,5′,5,7-五甲氧基黄酮(2)、槲皮素(3)、槲皮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6)、三叶豆苷(7)、柚皮素-7-O-葡萄糖苷(8)、山柰酚(9)、4′-甲氧基山柰酚-7-O-β-芸香糖苷(10)。结论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9,(11)
目的:研究代代花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代代花7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theaflavanosideⅡ(1)、2(S)-theaflavanosideⅣ(2)、theaflavanosideⅢ(3)、橙皮苷(4)、新橙皮苷(5)、柚皮素-7-O-β-D-龙胆二糖苷(6)、2(S)-3′,4′-二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7-O-新橙皮苷(7)、枸橘苷(8)、6,8-二甲基-3′-甲氧基-5′-羟基-柚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2(S)-3′-甲氧基-5,7,4′-三羟基黄酮-7-O-新橙皮苷(10)、柚皮芸香苷(11)、柚皮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9、10为首次从柑橘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7为首次从酸橙的变种代代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阔叶黄檀干燥心材的黄酮类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阔叶黄檀中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成分,分别鉴定为:甘草素(1)、5,7-二羟基-2′,3′,4′-三甲氧基二氢异黄酮(2)、7-羟基-6-甲氧基黄酮(3)、pterosonin E(4)、3,4,4′,7-四羟基黄烷(5)、异甘草素(6)、2′,4′-二羟基查尔酮(7)。结论:其中,化合物5、7为首次从黄檀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甘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胡耿  黄绮韵  张甜  梅玉丹  唐曦阳  孟鹤  于洋  戴毅  姚新生 《中草药》2019,50(21):5187-5192
目的研究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20大孔树脂、硅胶、ODS、凝胶等多种柱色谱,结合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甘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6,7-三羟基-2′-甲氧基查耳酮(1)、3′,4′,5,7-四羟基-8-(3-羟基-3-甲基丁基)-异黄酮(2)、异甘草素(3)、异甘草苷(4)、刺甘草查耳酮(5)香豌豆酚(6)、芒柄花苷(7)、2(S)-3′,5′,7-三羟基二氢黄酮(8)、南酸枣苷(9)、4′,7-二羟基黄酮(10)。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异甘草查耳酮B和甘草异黄酮G,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甘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周彪  万传星 《中草药》2016,47(1):21-25
目的研究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核磁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甘草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3′-(2-hydroxy-3-methylbut-3-enyl)-4′,5,7-trihydroxy-dihydroflavanone(1)、乔松素(2)、sigmoidin B(3)、licoflavanone(4)、6-异戊烯基柚皮素(5)、短叶松素(6)、高良姜素(7)、染料木素(8)、红车轴草素(9)、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10)、芦丁(11)、α,α′-dihydro-3,5,3′-trihydroxy-4′-methoxy-5′-isopentenyl-stilbene(1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羟甘草黄烷酮;化合物3、6、7和9是首次从甘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蒋晓文  白俊鹏  田星  赵庆春 《中草药》2016,47(5):726-731
目的研究牛蒡Arctium lappa根中的黄酮苷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构效关系。方法采用重结晶、硅胶柱色谱、RP18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PHPLC等多种分离手段,对黄酮苷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NMR、ESI-MS)鉴定其结构,并采用DPPH法、ABTS法和FRAP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从牛蒡根5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柚皮素-7-芸香糖苷(1)、橙皮苷(2)、淫羊藿苷(3)、芒柄花苷(4)、异芒柄花苷(5)、新甘草苷(6)、新异甘草苷(7)、甘草苷(8);经3种不同方法测试,分析了这一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构效关系。结论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8显示出较强抗氧化活性;黄酮的B环上的3′-OH和4′-OCH3结构具有较高电子离域并且能形成氢键,很大程度提高了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了其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多序岩黄芪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郑善松  吴弢  王峥涛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7):2350-2352
目的:对多序岩黄芪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研究.方法:通过反复硅胶、凝胶、反相柱色谱及制备液相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运用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的根中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阿魏酸正十六醇酯(1),阿魏酸(2),芒柄花素(3),芒柄花素-7-O-葡萄糖苷(4),毛蕊异黄酮(5),毛蕊异黄酮-7-O-葡萄糖苷(6),异甘草素(7),7,4′-二羟基黄酮(8),7,4′-二羟基二氢黄酮(9)和尿嘧啶(10).结论:其中,化合物2,8,9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白木香中的黄酮类成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木香茎木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别和波谱解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白木香苷A1(1),lethediosideA(2),7,4′-二甲氧基洋芹素-5-O-木糖葡萄糖苷(3),lethedosideA(4),7-羟基-4′-甲氧基-5-O-葡萄糖黄酮苷(5),7,3′-二甲氧基-4′-羟基-5-O-葡萄糖黄酮苷(6),7,4′-二甲氧基-5-O-葡萄糖黄酮苷(7),洋芹素-7,4′-二甲醚(8),木犀草素-7,3′,4′-三甲醚(9),羟基芫花素(10),金合欢素(11),芒柄花素(12)。结论:化合物1为新黄酮苷,化合物2,4-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分离得到的5-O-黄酮苷化合物1-7具有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生成NO活性。  相似文献   

10.
半枝莲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D.Don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7,4′-dimethoxyflavone,2)、5-羟基-7,8,4′-三甲氧基黄酮(5-hydroxy-7,8,4′-trimethoxyflavone,3)、三裂鼠尾草素(5-Hydroxy-6,7,4′-trimethoxyflavone,salvigenin,4)、汉黄芩素(5,7-dihydroxy-8-methoxyflavone,wogonin,5)、2-羟基-3-甲基蒽醌(2-hydroxy-3-methylanthraquinone,6)、反式-3-(4′-羟基苯基)丙烯酰乙酯[(E)-3-(4-hydroxyphenyl)acrylic acid ethyl ester,7]、对羟基苯甲酰乙酯(ethyl-4-hydroxy benzoate,8)、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9)。结论:化合物2,3,6,7为首次从黄芩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第一次从半枝莲中发现。  相似文献   

11.
采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ODS、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对紫花前胡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合理化性质及MS,NMR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紫花前胡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是(9R,10R)-9-acetoxy-8,8-dimethyl-9,10-dihydro-2H,8H-benzo[1,2-b:3,4-b']dipyran-2-one-10-yl ester(1)、补骨脂呋喃香豆精(2)、顺式-3',4'-二千里光酰基-3',4'-二氢邪蒿内酯(3)、(3'R,4'R)-3'-angeloyloxy-4'-senecioyloxy-3',4'-dihydroseselicalipteryxin(4)、(+)-8,9-dihydro-8-(2-hydro-xypropan-2-yl)-2-oxo-2H-furo[2,3h]chromen-9-yl-3-methylbut-2-enoate(5)、libanoridin(6)、丝立尼亭(7)、花椒素(8)、crocatone(9)、peujaponisinol B(10)、peujaponisinol A(11)、ostenol(12)。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当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2为首次从紫花前胡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李月  苗筠杰  马程遥  陈建伟  李祥 《中草药》2017,48(12):2375-2381
目的 研究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常压硅胶柱、中压制备液相与高压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仪器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紫外、核磁、质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番荔枝种子超临界CO2提取物中分得10个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13R)-13-[(2R,2''R,5R,5''R)-5''-[(1S)-1,5-二羟基壬基]八氢[2,2''-双呋喃]-5-基]13-羟基十三烷基]-5-甲基-2(5H)-呋喃酮(1)、3-[(2R,9R)-2,9-二羟基-9-[(2R,2''R,5R,5''R)-八氢-5''-[(1S)-1-羟基十五烷基][2,2''-双呋喃]-5-基]壬基]-5-甲基-2(5H)-呋喃酮(2)、6-羟基-去乙酰紫玉盘辛素(3)、6-羟基-4-去氧-番荔枝太辛(4)、bullanin(5)、10-羟基-巴婆双呋内酯(6)、刺叶番荔枝素A(7)、多鳞番荔枝辛素I(8)、多鳞番荔枝辛素C(9)、番荔辛I(10)。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28-羟基-番荔枝素L和4-羟基-番荔枝素Y,化合物3~7为首次从番荔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徐景萱  刘力  杨胜祥  况燚 《中草药》2016,47(20):3569-3572
目的研究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多花黄精地上部分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R)-5,7-dihydroxy-3-(2'-hydroxy-4'-methoxybenzyl)-chroman-4-one(1)、5,7-dihydroxy-6-methyl-3-(2',4'-dihydroxybenzyl)-chroman-4-one(2)、5,7-dihydroxy-6-methyl-3-(4'-hydroxybenzyl)-chroman-4-one(3)、(3S)-3,7-dihydroxy-8-methoxy-3-(3',4'-methylenedioxybenzyl)-chroman-4-one(4)、芹菜素(5)、山柰酚(6)、香草酸(7)、反式对羟基桂皮酸(8)、反式对羟基桂皮酸甲酯(9)、水杨酸(10)、(+)-丁香脂酸(11)、balanophonin B(12)、咖啡酸(13)、苯丙氨酸(14)和松柏醛(15)。结论化合物1、2、7、11、14和15为首次从多花黄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和12为首次从黄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叶下珠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孟妮  张慧  刘娟  李洋  李文婷  夏厚林 《中草药》2016,47(20):3573-3577
目的研究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RP_(18)、MCI-gel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对叶下珠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叶下珠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咖啡酸(2)、没食子酸乙酯(3)、没食子酸甲酯(4)、4-乙氧基苯甲酸(5)、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4R,6R)-2,3-dihydromenisdaurilide(8)、(4R,6S)-2,3-dihydromenisdaurilide(9)、aquilegiolide(10)、menisdaurilide(11)、cassipourol(12)、(9Z,12Z)-nonadeca-9,12-dienoic acid(13)、亚油酸甲酯(14)、豆甾醇(15)、(8R,8'S,7S)-4'-(3"-methoxyrhamnopyranosyl)oxy-8'-hydroxy-3,3',4-trimethoxy-8-hydroxymethyl-lign-7,9'-lactone(16)。结论化合物5~7、10、11、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12、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李静娟  任福才  胡江苗  周俊 《中草药》2020,51(7):1819-1824
目的研究大苞鞘石斛Dendrobiumwardianum的主要化学成分及部分化合物的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应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结合半制备液相色谱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薄层色谱对照等鉴定化合物结构;MTS法检测部分化合物的肿瘤细胞毒活性。结果从大苞鞘石斛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愉悦石斛素(1)、钩状石斛素(2)、反式-阿魏酸二十烷基酯(3)、反式-阿魏酸二十二烷基酯(4)、对香豆素酸二十四烷基酯(5)、4-羟基-3-甲氧基肉桂醛(6)、二氢松柏醇(7)、3,7-二甲氧基-5-羟基-1,4-菲醌(8)、3-乙氧基-5-羟基-7-甲氧基-1,4-菲醌(9)、4-甲氧基-9,10-二氢菲-2,7-二醇(10)、5,7,4′-三羟基二氢黄酮(11)、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2)、苜蓿素(13)、3,5,4′-三甲氧基-4-羟基联苄(14)、3,5,3′-三甲氧基-4′-羟基联苄(15)和3,3′-二甲氧基-4,5′-二羟基联苄(16)。对所得化合物3、6、8、9、11、14、15进行了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6、8有一定的体外肿瘤生长抑制活性。结论化合物3、5、6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1、14、15为首次从大苞鞘石斛中分离得到;大苞鞘石斛活性成分有待挖掘。  相似文献   

16.
党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对党参的水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利用各种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该研究从党参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成分,分别鉴定为:(-)-(7R,8S,7'E)-3',4-dihydroxy-3-methoxy-8,4'-oxyneoligna-7'-ene-7,9,9'-triol(1)、9-(tetrahydropyran-2-yl)-nona-trans,trans-2,8-diene-4,6-diyn-1-ol(2)、9-(tetrahydropyran-2-yl)-trans-non-8-ene-4,6-diyn-1-ol(3)、党参炔苷元(4)、党参炔苷(5)、去氢双松柏醇(6)、5-羟甲基-糠醛(7)、4,4'-dihydroxy-3,3'-dimethoxy-trans-stilbene(8)。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类化合物,2,3为首次从党参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段绪红  何培  裴林  赵建成  孟玉刚 《中草药》2016,47(17):2993-2996
目的对蛇床子(蛇床Cnidium monnieri的干燥成熟果实)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探讨所得化合物对类成骨细胞UMR106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类成骨细胞UMR106增殖活性的测试。结果从蛇床子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二羟基-6,8-二甲氧基-2-甲基色原酮(1)、5-羟基-2-羟甲基色原酮(2)、(+)-marmesin(3)、佛手酚(4)、异佛手柑内酯(5)、7-羟基-8-异戊烯二醇基香豆素(6)、murraol(7)、松柏醛(8)、间-羟基苯甲酸(9)。样品溶液浓度为1×10-10 mol/L,化合物1、3、7对类成骨细胞UMR106的增殖促进率分别是31.55%、32.39%和30.87%。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蛇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7能促进UMR106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剑叶三宝木Trigonostemonxyphophylloides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现代波谱技术及理化常数鉴定结构。结果从剑叶三宝木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包括8个二萜类、2个香豆素类、1个苯基丙烯衍生物、1个木脂素类,分别鉴定为补骨脂素(1)、异补骨脂素(2)、3,4,5-三甲氧基肉桂醛(3)、domohinone(4)、12-hydroxy-13-methylpodocarpa-9,11,13-trien-3-one(5)、sonderianol(6)、trigonostemone(7)、trigoxyphin N(8)、trigonochinene E(9)、trigoxyphin A(10)、trigoxyphin Q(11)、2,6,2′,6′-四甲氧基-4,4′-双(2,3-环氧-1-羟丙基)联苯(12)。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9、11、12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地骨皮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孟令杰  刘百联  张英  周光雄 《中草药》2014,45(15):2139-2142
目的研究地骨皮Lycii Cortex(root bark of Lycium chinense)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多种色谱学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地骨皮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式-N-对羟基香豆酰酪胺(1)、反式-N-阿魏酰酪胺(2)、二氢咖啡酰酪胺(3)、芹菜素(4)、阿魏酸(5)、对羟基香豆酸(6)、3-羟基-1-(4-羟基苯基)-丙基-1-酮(7)、3,4-二羟基苯丙酸(8)、3,4-二羟基苯丙酸甲酯(9)、对羟基苯甲酸(10)、4-甲氧基水杨酸(11)、烟酸(12)。结论化合物8和9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6、11及12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耳叶牛皮消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宝  姚成芬  汪洋  蒋礼  马雪  孙佳  张桂青  李勇军 《中草药》2018,49(4):786-790
目的对耳叶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D-101大孔树脂柱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MS、NMR等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耳叶牛皮消水溶性部位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莨菪亭(1)、异秦皮啶(2)、去乙酰基萝藦苷元(3)、吐叶醇(4)、4,4-二甲基庚二酸(5)、异落叶松脂素(6)、3-羟基吡啶(7)、3-羟基-2-甲基吡啶(8)、5-羟基-2-羟甲基吡啶(9)、2-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10)、kiwiionol(11)、picein(12)、腺苷(13)、cynanoneside B(14)、cynanoneside A(15)。结论化合物1~2、4~13均首次从鹅绒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