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泽敏  吕兴  蔡定邦  文忠 《华夏医学》2004,17(3):322-323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 (PBPV)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7例单纯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 (PS) ,根据患儿的年龄和 PS的轻重 ,3例选择单球囊法 ,4例采用双叶球囊法 ,进行瓣膜扩张术。结果 :7例患儿 PBPV术后 ,即时跨瓣压力阶差 (Δ P)均显著下降 (ΔP<2 0 mm Hg)。结论 :PBPV是简便、安全、经济的治疗P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解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行2次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的发生率,并探讨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中远期再手术的原因。方法 对1999年5月~2004年1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收治的86例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2次PBPV术的发生率及其再手术的原因。结果 86例中有3例行2次PBPV术。其中2例原跨瓣压差过高需行2次手术,另1例发生再狭窄行2次手术。结论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中远期疗效与多种因素有关,需加强PBPV术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球囊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PS)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病人,经临床、心电图、胸片及心脏超声诊断为单纯肺动脉瓣狭窄,扩张前确定PS的类型和测量瓣环大小,球囊直径选择比瓣环直径大20%~40%,扩张后即刻测肺动脉跨瓣压差,观察PBPV后,肺动脉瓣的开放,射流,跨瓣压差,三尖瓣及肺动脉瓣返流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用球囊扩张成功,跨瓣压差下降63.65%(P〈0.01),1例出现肺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1例术中出现窦缓,用阿托品后消失,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可作为治疗P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皮穿刺球囊血管成形术疗后天性周围血管疾病和冠脉疾病,人们已积累了许多经验。近年来,这一技术也被用于治疗瓣膜性主动脉狭窄、缩窄、术后再狭,以及周围动脉狭窄和瓣膜性肺动脉狭窄。 Kan等首先于1982年报告了经皮穿刺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治疗瓣膜性肺动脉瓣狭窄成功。先天性肺动脉瓣瓣膜狭窄(Congenital ValvularPulmonary Stenosis,CVPS)患者经球囊扩张成形后,左室收缩压和右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显著降低,脉动脉口面积明显扩大。经过许多作者这几年的实践,证实了PBPV  相似文献   

5.
自1982年Kan等首次报道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获得成功后,临床推广应用日益增多。我所(院)儿科自1986年1月~1987年6月应用单球囊导管为10例先天性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的患儿进行PBPV,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总结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成形术(PBPV)在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小婴儿中的即刻治疗效果及6~32个月随访情况.方法 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复日.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PBPV的18例6个月以内重度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小婴儿.年龄8 d~6个月(86 ±63)d,其巾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11例,包括2例新生儿.12例采用全身麻醉,6例采用骶管加静脉复合麻醉.球囊直径为5~15 mm,其中6例患者应用2个球囊依次进行扩张,10例患者应用1个球囊扩张.结果 18例患儿中,2例因导管或球囊未能通过肺动脉瓣放弃扩张,余16例扩张成功,成功率88.9%.扩张后即刻导管测右心室与肺动脉收缩期压差自(87±24)mm Hg降至(30±19)mm Hg(1 mm Hg=0.133 kPa,P<0.01),扩张过程中或扩张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32个月,16例肺动脉跨瓣压差进一步降低或不变,2例逐渐升高,行第2次扩张,再扩张率12.5%;三尖瓣反流随访过程中均减轻共至消失;除1例为中度肺动脉瓣反流外,其余均为轻度;临床均无症状,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成形术在重度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小婴儿中应用安全,效果好,并发症少,患儿痛苦小,应作为该类患儿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为导管介入治疗心血管病取得显著疗效领域之一。1982年Kan等报告应用PBPV治疗5例肺动脉瓣狭窄(PVS)以来,此项技术发展迅速,国内近年亦有报道共数十例。实践证明,PBPV安全、有效,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已确认PBPV为治疗PVS的标准方法。本文着重对其进展作一综述。一、操作方法各家大致相同,术前诊断均经右心导管及右室造影证实,可将导管检查与PBPV合为一次操作,以减少血管损伤。麻醉多用氯胺酮(1mg/kg体重),6岁以上及合作者仅以1%利多卡因局麻。1岁以下婴幼儿及新生儿患极度PVS时,常规操作困难,Ali Khan等采用次序增加球囊直  相似文献   

8.
自1982年Kan等首次报道用经皮穿刺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简称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简称PS)获得成功以来,国内外文献多次报道用PBPV治疗PS其效果令人满意。现将我们应用PBPV治疗的一例PS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自1999年8月至2001年6月对12例疑为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行DSA检查,发现肾动脉狭窄9例,对其中6例行肾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成型术(PTRA)并2例支架置入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13例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病人用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治疗前右室和肺动脉的压力阶差为114.7±51.3mmHg,治疗后降至29.9±15.4 mmHg,压差下降84.7±43.2mmHg(72.2±10.7%)(P<0.01)。13例病人中5例行单球囊扩张,8例行双球囊扩张。双球囊直径均较肺动脉瓣环直径大30~40%,治疗结果示双球囊扩张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程贞丽  胡伟恩 《浙江医学》1993,15(5):282-283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目前已可取代单纯肺动脉瓣狭窄的外科治疗。我院自1992年4月至9月应用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3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2岁半、4岁和6岁。经听诊、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右心导管右室造影证实为先天性瓣膜型肺动脉瓣狭窄(CVPS)。(二)仪器设备除常规心导管设备外,采用美国产Owen′s气囊扩张导管,气囊长3cm,直径8mm及18mm,配以2.8m长的交换导丝、经皮穿刺针和套管等。  相似文献   

12.
自1982年Kan等首先利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ercutaneousBalloonPulmonaryValvuloplasty,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狭窄(PS)取得成功[1]。国内外经过10多年的不断推广应用及研究,采用单球囊、双球囊等治疗肺动脉居狭窄的报告不少[2]。我科自1994年12月一1995年6月还采用双叶球囊(DualBalloonValvuloplastyCatheter.由Mansfied生产)治疗小儿PS12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男9例,女3例,年龄3~7岁.平均5.4±1.4岁。患儿均经临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检查,并行右心导管和右室造影确诊为单纯肺动脉辩狭窄。…  相似文献   

13.
胡海波  谢若兰  蒋世良 《海南医学》2002,13(11):109-109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各种心律失常及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 ,以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探讨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1986年 4月至 2 0 0 2年 9月 ,我院总计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术 14 62例 ,包括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5 15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46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1例 ,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 (PBPV) 42 3例、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 3例。肺动静脉瘘栓塞术 2 7例 ,体肺侧支栓塞术 14例 ,冠状动脉瘘栓塞术 4例 ,主动脉缩窄球襄扩张术 5例 ,房间隔造口术 8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EKG结果 ,术中心电监测记录 ,以及术后EKG随访情况 ,采用X2检验比较率的显著性。结果  14 62例先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 ,共有 49例术中发生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心律失常及心电变化 (均为术中新出现 ,且持续时间超过 5分钟者。术中导管操作引起的一过性心电图改变不包括在列 ) ,发生率为 3 .3 % ,与国外文献报道较为一致。其中女 2 8例 ,男 2 1例 ,平均年龄 14 .2± 12 .4岁 (1-4 4岁 )。严重心律失常 11例 ,包括心脏骤停 3例 (均发生在PBPV术中 ,1例经心肺复苏后恢复 ,2例死亡 )、房颤 5例 ,室颤 2例 (1例发生于PBPV术中经治疗后恢复 ;1例发生于PBAV术中抢救无效死亡 ) ,Ⅲ°房室传导阻滞l例。其他心律失常包括 :频发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Inoue球囊经皮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成人肺动脉瓣狭窄(PVS)的临床疗效.方法:成人PVS患者56例,采用PBPV进行治疗,并以超声多普勒评价其疗效.结果:56例行PBPV患者术后即刻右心室收缩压由(103.4±27.2)mmHg(1mmHg=0.133kPa)降至(49.5±17.6)mmHg(P〈0.01),右房压由(17.2±5.5)mmHg降至(9.2±4.4)mmHg(P〈0.01),肺动脉压由(14.8±3.2)mmHg升至(22.1±5.3)mmHg(P〈0.05),肺动脉与右心室跨瓣压差(△P)由(78.2±26.1)mmHg降至(22.8±12.4)mmHg(P〈0.01).多普勒超声随访:术后3mo△P较术后即刻进一步显著下降(P〈0.05).结论:INONUE球囊PBPV治疗成人PV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同时行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处行溶栓治疗,溶栓第3、5、7天再经溶栓导管造影评价溶栓效果及静脉通畅程度,根据通畅程度行单纯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出院随访。结果:置管溶栓术对急性下肢DVT有效率100%。溶栓成功后10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8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6个月,并应用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随访6个月至5年,疗效满意。结论:置管溶栓术及溶栓后单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是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有效方法,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对防治下肢DVT后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度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患者施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的方法改进和注意事项,并总结其疗效。方法重度PS患者,因右心导管不能通过瓣口或当通过时出现缺氧性昏厥、抽搐及呼吸骤停,故采用Inoue球囊导管、参考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时球囊导管通过房间隔的方法,并加以改良通过肺动脉瓣口行PBPV。结果17例均获得有效扩张,PBPV后右心室压(RVP)由(133±29)mm Hg(1mm Hg=0.133kPa)下降至(45±13)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动脉瓣跨瓣压差(PVG)从(89±28)mm Hg下降至(21±1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动脉瓣口面积(PVA)则由(0.62±0.31)cm2增大至(1.98±0.38)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动脉压没有显著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平均随访(106±26)个月无再狭窄发生。结论对特别严重的PS患者,采用Inoue球囊导管、参考PBMV时球囊导管通过房间隔的方法,并加以改良通过肺动脉瓣口能够获得满意的有效扩张,操作便捷、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食管术后良性狭窄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食管术后良性狭窄的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其中球囊成形术26例59次,每例扩张1~4次不等;支架植入术6例8次,共置入可回收覆膜金属支架8枚。结果26例行球囊扩张患者,经1次扩张治愈者4例,2次13例,3次7例,4次2例,术后所有患者梗阻症状均明显改善。6例支架植入术患者中4例出现支架上口处明显狭窄。结论球囊扩张结合可回收覆膜金属支架具有可重复治疗,对于食管术后良性狭窄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1988年~1998年对62名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实施了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患者平均年龄201岁。PBPV后即刻肺动脉瓣跨瓣压差(ΔP)由术前71±27mmHg降至37±15mmHg,54例随访1~9年,平均47±21年,ΔP进一步降为24±9mmHg。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即刻与中远期效果均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Echo)技术无创伤地定量瓣膜性肺动脉狭窄(PS)的程度,并观察经皮穿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的治疗效果,对6例PS患者于PBPV术前24小时内及术后28小时内行DEcho检查,测量肺动脉瞬时最大流速(PFV),以简化的伯努利方程计算跨瓣压差(TPG),与心导管所测TPG对比。结果,二者的相关性良好,术前r=0.88,P<0.001;术后TPG明显下降,与心导管测值对比,二者密切相关,r=0.92,P<0.001。证明DEcho对定量诊断PS及观察PBPV的治疗效果均很可靠。  相似文献   

20.
我院于1998年开始,采用日本产QuantumTIE食管球囊扩张器,对48例食管贲门狭窄患者实行球囊扩张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