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孔薇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紧扣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阻为标之病机特点,以平补脾肾、化瘀清热为治疗大法。针对大量蛋白尿之患者,用药遵循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温而不燥的原则,以"平"为主;针对水肿较著之患者,以淡渗利湿之品轻药重投;针对湿热症状较著之患者,需在补肾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化湿泄浊之法;针对久病入络之患者,需适当配伍藤类药及虫类药以活血利水、化瘀消癥;针对使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评估患者疾病进展程度,把握病程各阶段治疗重点,从而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原晨  朴星春 《环球中医药》2013,(10):757-759
对于焦虑状态患者,赵志付教授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诱发。主要病机为肝之刚柔不济,进而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其病位主在心、肝,并与胆、脾胃、肾相关。其病理因素多为痰、火。治疗原则需在刚柔辨证的基础上心身并治。在遣方用药上,需遵循"刚以制柔、柔以制刚"之原则。  相似文献   

3.
胆总管结石为临床常见病,很多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肝脏密切相关,但目前仍存在治疗上的困难。林一帆教授认为胆总管结石急性发作期需以西医方法"治标",一旦发生胆道梗阻症状,必须先解除梗阻;慢性静止期需以中医药疗法"治本",即治"肝"。慢性静止期胆总管结石以肝气虚及肝阳不足证型多见,常与用药攻伐无度、先天禀赋不足及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治疗上以"通""利"为基础,并酌以温补肝阳,健运脾胃之品,在预防胆总管结石的复发上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正>张景岳,明代著名医家,绍派伤寒代表人物之一,遣方用药以温补为主,推药有"四维",尤重"熟地黄"[1,2],更创《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共计新方186首,分列八阵。将其所用药物按频数排序,前三位为:炙甘草(67次)[3]、当归(60次)和熟地(51次)[1]。甘草为中和之品,调和诸药,用药频数之高,情理之中,但当归用药频次高于熟地,实属意外。笔者对含当归的60张方剂进一步分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多为肝气郁结、冲任失调所致,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多见。治法多样如少阳症者,需用药和解少阳;对于放化疗引起的消化系统反应,需要调和肝脾及胃肠;中晚期患者,则需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放化疗引起的毒性,扶正与祛邪并重等,但均不离和法。多用体现和法相恶的角药、对药,如寒热、润燥、升降、补泻,相互制约,防止亢奋以及偏颇。也可应用甘草、桂枝、木瓜、玫瑰花、蜂蜜等具有调和功效的单味药。需要注意的是,邪在少阳者才用小柴胡汤;扶正与祛邪相伍,祛邪是手段,扶正是基础;和解之剂虽强调少阳为主症,但不必俱悉,用药应重平和。  相似文献   

6.
真心痛属于"心藏"受邪,而厥心痛属于"心包藏"受邪,属中医学心痛病之冠心病患者,绝大多数为厥心痛,病位在"心包藏",极少数因心痛而死亡的患者,为真心痛,病位在"心藏"。心包藏自身之脉为"痰瘀故邪"所痹阻,引起心痛;并伤及心包藏,导致心包藏病。该病的治疗原则是祛邪、扶正并举,涤除心包藏自身脉络之痰瘀,补益心包气血,还需根据患者出现的阳虚阴盛、阴精不足、肝旺、脾虚等兼症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7.
张元素著《医学启源》,提出中风有"中脏""中腑"之别,而表里已和者,也有"在经"之分,并指出治风三法:开腠理,疏大便,行经和血。临证需辨其表里缓急,其在表者,当先发汗,然后行经养血;其在里者,当先疏大便,后加以行经。病势急者,大便实,宜急下之;病势缓者,气血亏,宜实表里。治疗时时体现张元素以养胃气为本的思想,同时药物分经各异,炮制煎服不同,并照顾兼证,加减用药,驱邪而不伤正,对后世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慢病管理现状,寻找早期2型糖尿病慢病管理对策。方法:查阅文献库,分析现有慢病管理模式。选取杭州市356例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自我管理评价量表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以三级医院为中心的慢病管理对住院患者管理较好,但出院后欠佳。社区管理受医生签约人数较多、患者依从性差等影响,慢病管理存在困难。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知识分量表得分率为84.4%,态度分量表得分率为91%,行为分量表得分率为68.45%。其中以41~65岁居多,行为分量表得分率低于年轻患者(P<0.05)。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中体质指数≥24者占81.03%。其自我行为分量表得分低于另外两组(P<0.05)。66岁以上的态度和行为分量表得分较高,但知识分量表得分较低。结论:目前杭州市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病管理现状不够理想,存在依从性差、管理行为、知识、态度不佳等问题,医院应联合社区卫生机构制定科学的慢病管理对策,提供优质的慢病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的治法很多,用药也较广泛,但一般认为急性发作期需定喘降逆,慢性迁延期则以补肾培本为主,此所谓“发作治肺,平时治肾”的法则。发作治肺支气管哮喘初发或旧病复发之始,往往表现为实喘的证侯,实喘又有偏寒偏热之分,挟痰挟湿之别。目前多数学者主张繁中求简,抓住主要方面,以便于辨证用药。认为分为“寒喘”与“热喘”较为确切,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承气汤在《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热盛动风之痉病、里实积胀并重之腹满病、宿食积滞于中焦之宿食病、实热积滞于肠之下利病和瘀血内结兼化热之腹痛病。通过对有关条文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笔者认为其所治疗病证虽皆属于实,但病邪有热、实、瘀之不同,症见或痞、或满、或躁、或实、或坚、或热、或痛……故大胆提出"有大承气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论断;此外,其用药亦非一成不变,临床使用时应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如需清上焦血分热毒时大黄应酒制,如需取其泻下作用时大黄应生用,如有瘀血内结枳实应炒黑,使其能入血分等。  相似文献   

11.
姜树民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发生多与素体亏虚、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有关。发病之本主要为脾虚不运,湿热和瘀血为关键致病因素。基本病机概括为脾失健运,中焦湿热壅滞,枢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治疗以为健脾和胃,清热利湿为原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主要有感受疫疠之气和正气亏虚2个方面。基本病机为感受疫疠,上焦受邪,正气亏虚,三焦传变。病位在肺,与脾、心、肝、肾相关。病理性质涉及湿、毒、热、瘀、虚、闭。治疗可采用三焦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进行施治。或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遵循吴又可《瘟疫论》“逐邪为第一要义”的观点,重视祛湿、扶正、专病专方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益气养阴清热法治疗生殖器疱疹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发病机理是"淫毒夹湿毒致病导致气阴两伤"的病因病机学说。在治疗上应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采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之法。初发性生殖器疱疹,应用经方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应用参芪止疱方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初步揭示晚期胃癌的中医病理特性。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观察12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各个证素的频数分布及证素积分。结果晚期胃癌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肾、胆、肺、大肠、小肠、胞宫、心、脑(神)、膀胱,其中胃、脾、肝和肾所占比例均>50%。晚期胃癌患者病位证素积分中,脾与胃证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肝、肾、肺、胆、大肠、小肠证素与脾(t值依次为5.053、4.815、4.465、3.938、4.730、4.278)、胃(t值依次为7.126、6.699、5.679、5.484、6.255、5.604)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其中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病性证素与气虚(t值依次为3.338、4.664、5.998、6.046、6.024、6.116、6.225、5.889、5.727、5.767、4.718)、血虚(t值依次为2.021、3.402、4.540、4.625、4.688、4.892、5.025、4.843、4.738、4.792、3.936)病性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晚期胃癌中医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脾、胃、肝和肾,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血虚,但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性证素。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38-440
刘嘉湘认为本病病机往往由于患者阴阳气血虚损,或气血痰湿郁滞,癌毒内蓄,蕴积化热而成。临床上要根据患者脉证辨析其病因病机以治病求本。临床以中晚期患者并发此证较多,此时患者多以正气亏虚为主要矛盾,尤以阴虚或者气阴两虚者多见。总体上从内伤发热辨治较为适合,临床应详辨病机,辨证论治,多从阴虚发热、气虚发热、气郁发热、湿郁发热、热毒炽盛5型论治,同时要明辨标本,退热抗癌。  相似文献   

16.
李萍萍教授认为恶性淋巴瘤临床以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累及相应组织器官的损害为特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痰核"、"石疽"、"失荣"等范畴;以"痰湿、血瘀、气滞"为主,虚实夹杂较为多见,主要影响肝脾肾三脏,注意扶正,兼顾治疗的不同时期,结合治疗病史及症状体征,配合西医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中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化疗期间中药主要作用是减轻化疗药毒副作用,缓解临床症状,保证化疗顺利进行;化疗间歇期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缓解,多见疲乏、自汗盗汗、腹胀胃酸等正气损伤,以健脾扶正为主;康复期放化疗、靶向治疗及生物治疗结束,李老师认为这一阶段无明显症状以调节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为主,有临床症状的应分清痰湿、血瘀、气滞等,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补益阴阳。因各种治疗手段对机体攻伐太过,无论何种治法均勿忘健脾扶正,顾护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17.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结合对时间、空间、人间"三间"以及大生态、小生态、微生态"三态"的分析,认为新冠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病性为风寒湿,可称之为风寒湿疫。根据白长川名中医外感热病三二四理论,即"三纲脏腑定位,二化气血定性,四期虚实定势"的指导,认为本病可分为前驱期、进展期、危重期和恢复期四期进行辨治,治则是以祛邪为先。风寒湿疫毒由口鼻侵袭机体后直入脾肺,脾肺受损,表里俱病而偏于里,内有湿而外有寒是前驱期的基本病机,治宜健脾宣肺透邪为主,推荐《阴证略例》和《温病条辨》寒湿篇所载方药,如四、五加减正气散;进展期疫毒化热,湿阻气机,治宜表里双解,宣肺通腑,清泻湿热,推荐方药为宣白承气汤、升降散;危重期内闭外脱,根据寒闭、热闭的不同分别治以回阳复脉和开窍醒神,寒闭推荐四逆加人参汤,热闭推荐《温病条辨》凉开三宝,根据运气学说、伏气学说推断接下来更易于出现肺的热化之证,应注意固护阴液;恢复期邪去正虚,以健脾益肺为主,兼有阴虚者,兼以养阴生津,推荐六君子汤、生脉散、五味子汤。  相似文献   

18.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该病属于中医"湿疫""湿毒疫"范畴,病变以肺、脾为核心,而湿、毒性质尤其突出,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从热化者居多,其治法当三焦并治,以分消走泄为大法,湿热蕴毒,弥漫三焦者,可以甘露消毒丹为主方治疗,宣上、畅中、渗下,给邪气以出路,宣畅气机;针对两少阳经湿热者,可应用蒿芩清胆汤清利湿热,和解少阳枢机,分消湿热疫毒;病在膜原,湿遏热伏者,达原饮化裁开达膜原、宣畅气机,同时列举在此次武汉抗疫一线收治的3个典型病例,进行深入分析,以飨读者。在临床上,使用分消走泄法治疗COVID-19主要用于该病的早期、中期,病位尚在气分者,临床分型属于轻型、普通型及重型的患者如准确辨证均适用,可有效改善症状、减轻邪毒、截断及逆转病程,使得邪气外透,避免出现逆证。  相似文献   

19.
从近代温病医案入手,对入选医案中的证候符合湿热邪遏卫气的主要症状及治疗用药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观察探讨近代医家在针对温病主要症状治疗中体现的"清透法"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指出"清透"首选的是味辛、性凉(寒)、质轻的药物;杏仁可配伍多种药物以宣肺达邪;燥湿、化湿、利湿3种治疗手段即是解决湿遏卫气的主要方法,也是发挥"清透"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妇科炎性疾病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通过对妇科炎性疾病病因病机的分析,探讨湿、热、瘀、虫毒之邪以及正气不足在妇科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的作用和治疗的方药.结果 妇科炎性疾病主要为外感湿、热、虫毒之邪,脏腑功能失调,致内湿、内热、瘀血、瘀浊产生,正气不足在妇科炎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治法为祛湿、清热、祛瘀、杀虫、扶正.结论 中医药治疗妇科炎性疾病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