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 研究20种抗菌物对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采用光密度法测定PAE,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时间差计算PAE。结果 在亚MIC浓度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很短,而大环丙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PAE巳很明显,尤其大环内酯类PAE可达2h左右。随药物浓度增加,PAE均有增加的趋势。在4倍MIC时,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PAE明显延长,而头孢菌素类PAE仍相对较短;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磷霉素PAE显增加,并长于β-内酰胺类PAE。结论 抑制蛋白质和DNA合成的抗菌药物及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较明显,要长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PAE,可能与PAE产生机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
喹诺酮类药物是指含氟的第三代喹诺酮药物,由于在原有结构中加入了氟,致使其在药代学和临床应用诸方面得以扩大。近年来,随着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菌株的增加,喹诺酮类药物越来越受到临床重用。喹诺酮类药物属静止期杀菌剂,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浓度高、口服吸收好、与其他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抗菌后效应较长等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近年来,随着研  相似文献   

3.
氟喹诺酮在治疗皮肤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谱、快速杀菌活性,广泛的组织渗透性,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给药方便等特点使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包括皮肤感染在内的许多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研究表明,这类药物在治疗丹毒、蜂窝织炎、脓疱病、外科创伤以及糖尿病性趾感染时的疗效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当.鉴于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及其他重要的革兰阴性杆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的不断增加无疑将直接影响它们的广泛使用,故尽管这类药物在治疗复杂性和非复杂性皮肤感染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应该将其作为β-内酰胺类及其他类抗生素的替代药物使用.只有在治疗的病原菌以及对氟喹诺酮的敏感性已明确的复杂性感染时,才可以把氟喹诺酮作为首选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4.
喹诺酮类药物在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陈才铭  颜灵志 《医药导报》2010,29(5):680-682
目的采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理论对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最低抑菌浓度(MIC)和防突变选择浓度(MPC)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减少耐药菌产生。方法抽取呼吸内科病历100份,统计用药情况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种类,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抗菌药物中所占比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情况,采用MSW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0份住院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使用喹诺酮类药物61例(占61.0%),其中氟喹诺酮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26例(占42.6%)。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符合MSW理论,使用合理。但氟喹诺酮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用不能关闭MSW,且更易导致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柳云鹏 《北方药学》2015,(1):125+124
目的:对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情况进行统计,采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通过最低抑菌浓度和防突变选择浓度为临床治疗中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下呼吸道感染病例108例,统计用药种类、喹诺酮类药物所占比例以及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情况,采用MSW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使用喹诺酮类药物69例(占总病例的63.9%),其中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28例(占40.6%)。结论:采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符合MSW,用药合理,但该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使用易导致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突变。  相似文献   

6.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涛 《上海医药》2000,(12):5-7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一样,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抗感染药。1952年问世的红霉素是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当时由于它极少有严重副反应,抗菌谱较广而得到推广使用。几十年来随着新的抗生素的不断问世,红霉素的抗菌作用相形见绌,且由于它对胃酸不稳定,副反应较多,因此一度受到冷落。近来,随着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等常见病原体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上升,以及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增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再度受到青睐,并促使人们去研制更加优良的大环内酯类药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等,临床主要用于细菌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疗。但由于临床的广泛应用和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逐步增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药物,本类药物本身无抗菌作用,但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可使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最小抑菌浓度明显下降,药物抗菌活性大大增强,并可恢复产酶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调查,国内近几年开发出不少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  相似文献   

8.
美罗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国产美罗培南对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琼脂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对110株产β-内酰胺酶临床分离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与相关抗菌药物进行比较。结果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产β-内酰胺酶菌株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国产美罗培南作用略强于亚胺培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体外抗菌作用优于头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结论 国产美罗培南是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所致感染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9.
<正>自20世纪中叶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目前该类药物已发展至第四代,以氟喹诺酮类为代表,表现出更强的抗菌作用和更广的抗菌谱,其市场占有率仅次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但随着该类药物临床广泛使用,耐药问题频现,同时也发现部分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心脏毒性、肝脏毒性和光毒性等不良反应,致其应用受限。发展新型喹诺酮结构以克服氟喹诺酮类药物缺点为临床所  相似文献   

10.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喹诺酮类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合成氯喹过程中发现的萘啶酸,随后喹诺酮类吡哌酸等被开发,到1979年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物合成后发展十分迅速.90年代又有司帕沙星、曲伐沙星等多种更新的喹诺酮类药物相继面世,成为处方率仅次于β-内酰胺类的抗菌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陈相潘  石萍 《中国药业》2013,(23):58-59
目的 促进临床科学实施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简称皮试).方法 选择408次β-内酰胺类药物皮试阳性的结果,统计皮试阳性后换用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皮试的结果,计算各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皮试阳性率,分析交叉皮试阳性的β-内酰胺类药物与侧链的关系.结果 83.15%的患者皮试阳性后换用其他β-内酰胺药物皮试呈阴性,皮试阳性率较高的药物是头孢曲松(1.40%)、头孢替安(1.22%)、氟氯西林(1.07%)、拉氧头孢(0.94%).交叉皮试阳性的β-内酰胺类药物多数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侧链.结论 一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皮试阳性后可选用另一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皮试,但无法从侧链相同和相似性预测皮试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朱晓虹 《中国药师》2012,15(3):396-398
目的:调查我院腹腔感染中抗菌药联合使用情况.方法:利用我院HIS系统,对抗菌药联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使用高于卫生部规定.抗菌药联用以两联用药为主共152例,联用类别: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糖肽类,β-内酰胺类+糖肽类,占据药物联用品种的前三位.三联用药为14例.存在抗菌药联用不合理现象及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过度的问题.结论:抗菌药使用要依据药敏试验及细菌培养结果进行调整,存在联合应用指征方可联用.  相似文献   

13.
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全球瞩目。近年来,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其耐药基因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现就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抗生素组织透过性是说明药物进入靶器官后的药理和毒理效应,以及对抗菌作用的影响。抗生素组织分布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对临床抗菌治疗有指导意义。作者对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组织分布的异同及其抗菌作用的关系加以探讨。抗生素分布容积的早期研究,是以血清中药物浓度的变化为基础,以其与时间的关系用数学公式计算的。所以这些药物的分布容积很相象。而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组织中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由于他们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而细胞外液仅占体  相似文献   

15.
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感染性疾病是常见病,其治疗主要依靠抗菌药物,近二十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增长,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病力对目前常用的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等的耐药机制及其对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2007年南京地区抗感染药物应用状况。方法:应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排序法,对22家入网医院2007年临床使用的抗感染药物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7年抗感染药物用药总额为6.8亿元,其中β-内酰胺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占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位于DDDs排序前列的主要为左旋氧氟沙星、罗红霉素及阿莫西林。结论:2007年南京地区抗感染药物各品种使用基本规范,但仍应加强对于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等使用广泛的抗感染药物的管理,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542例喹诺酮类抗菌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统计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并评价其在抗菌药物所致ADR中的地位.方法从"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数据库中提取1995-1999年喹诺酮类药物所致ADR病例542份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同期全部抗感染药物所致ADR病例进行比较.结果喹诺酮类药物所致ADR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约占50%),以下依次是消化道系统损害,中枢和外周神经损害,心外血管损害等.多数ADR可治愈并对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严重的ADR病例主要表现为重症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等.患者对β-内酰胺类药物或其它抗感染药物过敏时,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的危险性增大,不合理合并用药也可增加喹诺酮类药物的ADR发生率.结论虽然喹诺酮类药物本身的ADR发生率并不是很高,但由于临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近年来ADR病例报道明显增加.目前,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现象,临床医务人员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对抗感染药物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其临床应用提出指导意义。对50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进行文献分析。研究涉及β-内酰胺类药物,喹诺酮类等共27种抗感染药,其中β-内酰胺类致不良反应最多(42%),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其次为氟喹诺酮类(30%),订表现为皮肤反应(药疹)和欣快感,病例年龄在4-89岁之间,订为14-30岁(32例占64%),60岁以上11例。结论:必须加强抗感染药物的监测,避免不合理滥用造成的对人体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携带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的1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对常用的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氯霉素、喹诺酮类、四环素、磺胺类和利福平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其携带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进行调查。方法10株试验菌均分离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排除某一患者重复分离菌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类、金属β-内酰胺酶类、碳青酶烯类及AmpC酶类等耐药基因。结果该MDR-Ab对21种抗菌药物均为耐药,共检出TEM、OXA-2、ADC、CTX-M-1、CTX-M-2、IMP、OXA-24等耐药基因。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可能对目前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药物存在着广泛耐药。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药物市场销售及医院药品消耗中,抗生素一直占据着最大的份额,其中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情况表明,喹诺酮类药物在所有的抗生素中的排名顺序仅次于β-内酰胺类,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小、应用方便、价格较低,因而医生和病人乐于使用。氧氟沙星为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中应用极为普遍,为了解其使用及相关费用的支出情况,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