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12和IL-23的表达水平与不同严重程度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轻中度、重度各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IL-12p70和IL-23p19的表达水平,以正常女性白念珠菌携带者为对照组。结果各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IL-12p70和IL-23p19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3.486,P=0.000:F=11.869,P=0.000);组间两两比较,重度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组和RVVC组IL-12p70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243,P=0.035;t=3.397,P=0.000);RVVC组IL-23p19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289,P=0.000)。结论IL-12和IL-23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人β防御素-2(HBD-2)、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在健康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阴道灌洗液中的表达水平,探讨阴道局部免疫状态与RVVC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对照组20例,VVC组患者22例及RVVC组患者26例,分别测定三组人群阴道pH值,并用ELISA法测定阴道灌洗液中HBD-2、IL-4、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①VVC组及RVVC组阴道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阴道pH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②VVC组和RVVC组HBD-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VVC组较VVC组的HBD-2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③VVC组和RVVC组IL-4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VVC组较VVC组的IL-4表达水平升高(P〈0.05);④IFN-γ表达水平在三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阴道局部免疫状态紊乱可能与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及局部分泌物中相关的细胞因子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桥联酶法技术,对28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35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和31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检测,ELISA法检测以上各组女性阴道分泌物中IL-12,IL-4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 RVVC组CD4+T淋巴细胞低于VVC组和对照组(P均<0.05),而CD8+T淋巴细胞均高于VVC组和对照组(P均<0.05)。VVC组IL-12水平明显高于RVVC组和对照组(P<0.05);IFN-γ水平在RVVC组、V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IL-4水平在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免疫缺陷,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以及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并分析不同类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100例,其中初发患者50例,复发患者50例,按照发病情况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此外,征集正常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取各组患者阴道分泌物,ELISA法检测阴道分泌物中IL-12、IL-4、IFN-γ、IL-10、IL-23、HBD-2的表达水平,统计并记录下结果。结果:对照组志愿者IL-4、IL-12、IFN-γ分别为0.35±0.25、0.63±0.31、0.73±0.21,初发组患者IL-4、IL-12、IFN-γ分别为0.33±0.23、1.34±0.38、1.16±0.22,复发组IL-4、IL-12、IFN-γ分别为0.39±0.27、0.74±0.42、1.19±0.23。三组志愿者者IL-4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明显(F=0.36,P0.05),而各组IL-12、IFN-γ等具有明显差异(F=15.21,P0.05;F=83.6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组间经t检验两两比较,初发组患者IL-12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和复发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初发组患者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但复发组与初发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志愿者IL-10、HBD-2、IL-23分别为(0.526±0.626)ng/L、(8.43±3.46)pg/m L、(1.34±0.39)pg/m L,初发组患者IL-10、HBD-2、IL-23分别为(0.934±0.335)ng/L、(10.23±3.57)pg/m L、(1.13±0.36)pg/m L,复发组患者IL-10、HBD-2、IL-23分别为(1.764±0.619)ng/L、(13.07±3.83)pg/m L、(0.91±0.35)pg/m L,三组志愿者IL-10、HBD-2、IL-23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明显(F=9.56,P0.05;F=7.25,P0.05;F=6.2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但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HBD-2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且复发组患者HBD-2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初发组患者IL-23无明显差异(P0.05),但复发组患者IL-23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免疫缺陷,各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以及复发有关,但其中具体机制尚未研究清楚,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ulvovaginalcandidosis,VVC)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大约有5%左右的成年妇女患有反复发作的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RVVC)。RVVC患者虽然较VVC少见,但由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对妇女的身心影响更大。我们在妇产科门诊及性病门诊选取RVVC患者,检测其阴道分泌物中白介素4(IL-4)、白介素12(IL-12)水平,并以初发或偶发患者及健康带菌者作对照,以期探讨IL-4、IL-12在RVVC发病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 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是一种由念珠菌引起的妇产科常见病,是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一种复杂形式,系指12个月中确实发作4次或4次以上有症状的VVC。国外报道有近40%-75%的成年妇女在一生中发生过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约5%成年妇女有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抗生素使用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殊菌病(RVVC)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我院妇科门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就抗生素使用频率、每次抗生素使用时间、使用抗生素的间隔时间和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加调查的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为67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58例,结果显示抗生素使用频率与RVVC存在相关性(OR=2.2237,P〈0.05)。结论频繁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RVVC的发生风险,应尽量避免短时间内频繁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2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糖尿病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经过合理控制血糖,同时根据病情选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均获治愈,但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复发率较高。结论治疗本病应早期治疗、合理控制血糖、选用有效足量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治疗困难易复发,尚无确定的治疗和防止复发的用药方案。作者应用天津力生制药公司生产的伊曲康唑(美扶)对该病的不同类型给予不同的方案治疗,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择本院STD门诊和皮肤科门诊女性患者,符合如下条件:①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瘙痒、红斑,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假膜,豆渣样白带。②阴道分泌物涂片真菌镜检和/或培养念珠菌阳性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RVVC)为1年内复发4次或4次以上(临床症状和/或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的患者。排除条件: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有肝肾功能异常者,正在系统应用利福平、异烟肼、苯妥英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康唑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RVVC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50例。A组:予氟康唑150 mg顿服,并将克霉唑阴道片一片临睡前内置于清洁后的阴道后穹窿,每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B组:单用氟康唑,用法及疗程同A组。C组:单用克霉唑阴道片,用法及疗程同A组。结果:3组在停药1周、4周时疗效均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1.13、2.28,P值均>0.05);12周时A组疗效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分别为4.11和5.88,P值均<0.05)。结论:氟康唑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RVVC远期疗效优于单一疗法,方法简单,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家族在白念珠菌无症状性阴道寄居向症状性阴道炎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分别从10例无症状携带者、14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和10例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中直接提取RNA,逆转录成cDNA后进行RT-PCR.结果 所有无症状携带者和患者均表现出对SAP2和SAP4-6的阳性扩增.10例无症状携带者中无一个标本表现出对SAP1和SAP3的阳性扩增,而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和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提取的RNA可见9个SAP基因的不同表达,并且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SAP1和SAP3的阳性扩增.结论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发病可能与SAP基因的不同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荨麻疹患者白介素13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白介素(IL)-13在急、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对22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和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内IL-13、IL-4、干扰素酌(IFN-酌);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3和总IgE,并与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经流式细胞仪检查发现,急性荨麻疹患者淋巴细胞IL-13的表达显著升高,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慢性荨麻疹患者的IL-13表达略有升高,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4的表达在两组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LISA检测血清IL-13的结果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相符;急慢性荨麻疹患者IL-4的表达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N-酌的表达在荨麻疹患者中无明显改变。IgE的表达在急、慢性患者中均显著升高。但IL-13的表达和IgE抗体的量无相关性。结论 IL-13在荨麻疹的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急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13.
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18,干扰素γ和IL-10水平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变化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42例CA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时血清IL-18,IFN-γ和IL-10的水平,并与35例正常人作比较。结果 CA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L-10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治疗后3个月末血清IL-18,IFN-γ和IL-10的水平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18和IL-1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IFN-γ的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1)。结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造成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IL-18,IFN-γ和IL-10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IL-17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Th17细胞、IL-17在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h17细胞在C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CA患者及24例对照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17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外周血中IL.17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A患者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为(0.89±0.15)%,健康对照组为(O.02±0.04)%,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5,P〈0.05);CA组患者外周血中IL-17的蛋白水平为0.90ng/L,高于对照组的0.16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79,P〈0.05);CA组患者外周血中IL-17mRNA的表达量为(16.78±23.19)×10^-4,对照组IL-17mRNA的表达量为(8.54±6.10)×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结论:CA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升高,其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同样存在异常,提示Th17细胞可能在CA的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IL-23(p19/p40)和IL-12(p35/p40)mRNA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处及正常人皮肤中IL-23(p19/p40)和IL-12(p35/p40)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IL-23p19及p40(IL-23/IL-12)mRNA的表达均高于非皮损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P<0.05),且非皮损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L-12p35mRNA在银屑病皮损处、非皮损处和正常对照中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过程中,IL-23可能发挥较IL-12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及其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SLE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人外周血IL-2和IL-6及其受体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①SLE患者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P<0.05),而sIL-2R、IL-6、sIL-6R均显著增高;②SLE患者sIL-2R、IL-6、sgp80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呈显著正相关;③SLE患者治疗后sIL-2R和sgp80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IL-2、IL-6及其受体是参与SLE免疫病理机制的重要细胞因子,其中sIL-2R、IL-6及sgp80与病情活动性密切相关,sIL-2R、sgp80对判断疗效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Th17细胞及Th17细胞特异性因子IL-17A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以及18例正常人对照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和皮肤组织,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IL-17A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分析IL-17A的蛋白表达及IL-17A阳性细胞数百分比。结果银屑病组PBMC与皮损中IL-17A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962±1.398和2.023±1.890,对照组分别为0.807±0.839和0.262±0.104,t血IL-17A=-2.133,P<0.05;t皮IL-17A=-2.575,P<0.05;患者组和正常对照PBMC中IL-17A的蛋白表达强度分别为0.467±0.050,0.368±0.065(t=4.495,P<0.05);PBMC中IL-17A+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为0.143±0.090和0.090±0.039(t=2.159,P<0.05);患者组皮肤组织IL-17A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320±0.038,对照组为0.257±0.041(t=-4.357,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及皮损内Thl7细胞因子IL-17A的mRNA与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Thl7细胞数目增多,提示其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