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掌握珠海口岸地区鼠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现状及评估其对人群的潜在危害.[方法]在珠海7个口岸采用鼠笼诱捕法常年进行监测.每月捕鼠1次,每次每个口岸布鼠笼100个,捕获活鼠(包括其它鼠形动物)进行鼠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结果]7个口岸监测点中,有5个监测点发现2目2科3属3种9只鼠形动物流行性出血热(EHF)抗原阳性(均为Ⅱ型抗原),阳性率为2.69%.在7个口岸中鼠形动物EHF阳性率最高的是九洲口岸,为13.6%.3种HEF阳性的鼠形动物中,阳性率最高的是褐家鼠为2.1%.[结论]珠海口岸地区有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存在,且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鼠形动物分布广.珠海主要船(货)运海港口岸九洲口岸和陆路拱北口岸鼠形动物HEF抗原阳性率远比其他口岸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基因分析,建立江苏口岸常见鼠形动物Cytb基因数据库和进化树,为口岸常见鼠形动物进行分子鉴定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基因扩增、构建质粒载体、测序等方法,建立江苏口岸常见鼠形动物Cytb基因数据库。结果获得了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和大麝鼩等5种鼠形动物全长Cytb基因,并建立了5种鼠形动物Cytb基因进化树。结论建立了江苏口岸常见鼠形动物Cytb基因数据库和进化树,为实现部分鼠形动物的分类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珠海口岸鼠形动物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珠海口岸鼠形动物进行本底调查。[方法]从1998年1月至12月对珠海口岸鼠形动物进行种群密度及其季节消长情况调查。[结果]珠海口岸鼠形动物种群有2目2科4属6种,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31.73%,全年平均鼠密度为4.53%,鼠密度季节消长呈双峰曲线型。[结论]应加强高峰期鼠密度监测,在繁殖高峰期到来之前适时灭鼠,可有效地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大榭口岸鼠形动物种群构成及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 以鼠夹(夹夜法)和鼠笼捕捉鼠形动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分别进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抗原、抗体和鼠疫F1抗体检测;按国标GB4798.4-2003进行鼠伤寒沙门氏菌检测.结果 捕获鼠130只,分别隶属2目2科4属7种.鼠密度全年平均为0.44%,鼠密度最高为6月,密度为1.63%.臭鼩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群.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阳性率为1.54%,抗体阳性率8.69%,鼠疫F1抗体监测全部阴性,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率为2.60%.结论 初步掌握了大榭口岸鼠形动物种群构成以及肾综合征出血热、鼠疫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携带情况,为加强鼠形动物监测及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珠江水域广州口岸鼠形动物的本底情况,为口岸鼠形动物防控、完善传染病防控机制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笼)夜法调查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密度、季节消长、繁殖及体表寄生虫等情况。结果全年共捕获鼠形动物1984只,隶属于2目2科3属8种,其中施氏屋顶鼠是广州地区口岸首次发现;优势种为臭鼩鼱和褐家鼠;年平均鼠密度为2.26%;呈双峰型;高峰期出现在9~11月和6月。结论本次调查掌握了珠江水域广州口岸鼠形动物的本底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南沙口岸鼠形动物携带汉坦病毒的本底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5月-2014年4月采用笼捕法和夹夜法对南沙口岸鼠形动物进行监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检测。结果共捕获鼠型动物538只,隶属2科6种,分别为臭鼩、褐家鼠、黄胸鼠、板齿鼠、小家鼠、黄毛鼠,其中臭鼩为优势种,占鼠种构成的53.2%;共采集538份鼠肺检测汉坦病毒,阳性率为2.6%,基因型均为汉城型。结论南沙口岸鼠形动物携带汉坦病毒,存在鼠形动物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风险,应加强监测和病原学检测,采取防治鼠形动物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浙江省口岸鼠形动物种群分布及鼠密度变化,为口岸鼠形动物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3—2015年在温州海港、舟山海港、台州海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个国境口岸,采用鼠夹法调查鼠类密度,并鉴定种群和进行消长观察。结果浙江口岸共布放鼠夹27 660只,有效鼠夹26 881只,共捕鼠形动物127只,隶属2目2科4属6种,平均密度为0.47%,鼠密度高峰为6月(0.75%)和9月(0.65%)。年均鼠密度已从2013年的1.10%降至2015年的0.26%。主要种群以臭鼩鼱为主,占54.33%;其次为黄毛鼠,占22.83%。结论浙江省口岸鼠形动物密度有所下降,种群构成也发生较大变化,建议口岸加强鼠形动物的生境改造,并根据消长情况选择恰当时机灭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福建口岸汉坦病毒的基因型别和分子特征。方法对2010年福建口岸捕获的鼠形动物进行汉坦病毒检测,对部分阳性标本进行M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 2010年福建口岸共捕获鼠形动物839只,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8.52%;鼠形动物携带汉坦病毒阳性率5.84%,均为汉城型(SEO),阳性鼠种为褐家鼠和黄胸鼠,阳性率分别为8.96%和3.09%。汉坦病毒检出呈较明显的冬春季高峰。用M基因片段(nt2001~2301)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将福建口岸SEOV分为S2和S3两个亚型。结论 S3亚型SEOV为福建口岸优势流行亚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福州海港口岸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并掌握其菌种基因类型、遗传特征和变异关系,为该菌种的溯源及鼠传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1月,随机抽取福州海港口岸4个监测点,采用鼠笼法捕获鼠形动物,解剖取其肝、肾,研磨后提取核酸,进行PCR扩增,并对所得产物进行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共捕获212只鼠形动物,经分类鉴定,隶属于2目2科3属4种,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群,占39.62%,臭鼩鼱和褐家鼠分别占33.96%和23.59%。鼠密度2.31%。2只雄性黄胸鼠检出巴尔通体,感染率为0.94%。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本次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taylorii以及对人类有致病性的B.tribocorum的遗传关系最近。结论福州海港口岸鼠形动物中存在巴尔通体感染,而且携带人类致病性巴尔通体,存在人群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掌握临江口岸鼠形动物的本底情况,为今后鼠媒传染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lton夹夜法,每日一次,每次3天,连续12个月。结果本次监测共计捕获鼠形动物14只,鼠密度为0.13%。经鉴定隶属1目1科2属2种,褐家鼠占总数的78.57%;鼠形动物密度高峰期在8月;病毒学检测均为阴性。结论临江口岸鼠密度为0.13%,低于无鼠害口岸标准(1%),以褐家鼠为优势种;鼠密度高峰期在8月。实验室病原体检测(鼠疫菌核酸检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核酸检测、汉坦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发生鼠媒传染病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黑龙江东部7个口岸鼠形动物及体表寄生蚤的种群分布,为卫生检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绥芬河、东宁、密山、虎林、饶河、抚远、同江7口岸及周边地区布鼠夹,将7个口岸按地理景观分为4类生态环境,采用夹夜法捕鼠,梳刷法采集鼠体表寄生虫。结果捕获鼠形动物772只,隶属于2目4科10属13种,优势种为黑线姬鼠、大林姬鼠和棕背?。采集鼠体表寄生蚤443只,染蚤率为35.49%,染蚤指数为0.63。结论7个口岸各生态环境的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的种类繁多,种群生态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2009甲型H1N1流感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珠海口岸入境发热旅客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经珠海各口岸入境的976例发热旅客(体温≥37.5℃)为研究对象,采集咽拭子样本并提取病毒核酸,采用3个多重RT-PCR实验进行甲型、乙型和2009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筛查以及甲型流感病毒的分子分型检测。此外,随机选择8株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HA和NA基因全长RT-PCR扩增和序列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流行病学和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76例发热旅客中检出流感病毒阳性病例331例,其中甲型流感占96.98%(321/331),乙型流感占3.02%(10/331);321例甲型流感病毒分子分型结果为新甲型H1N1流感92例,占28.66%,人季节性H1N1流感65例,占20.25%,人季节性H3N2流感164例,占51.09%。序列分析显示珠海口岸输入性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A和NA基因与甲型流感典型毒株A/California/04/2009(H1N1)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9.86%和99.89%。结论本研究所阐明的珠海口岸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对于指导国境口岸流感的防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防止传染病经过口岸传播。方法对入出境旅客进行传染病监测。结果在拱北口岸发现一例中国澳门居民体温异常、咳嗽,出现全身乏力、消瘦,体重明显减轻等症状,经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珠海局)国际旅行保健中心检查,确诊为继发性肺结核,该旅客在卫生检疫人员监护下入院治疗,病情好转后出境。结论应加强对入出境旅客结核病疫情监测,同时加强口岸卫生监督与卫生宣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东省湛江地区家栖鼠形动物种群构成,为科学灭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每月选择一个乡镇,采取逐日捕鼠的方法,实施监测和调查。同时将捕获的鼠形动物鉴定及解剖,观察并记录妊娠情况。结果广东省湛江地区乡镇居民区鼠形动物的笼捕率平均为10.93%,其中鼠类的笼捕率为6.59%;2年共捕获鼠形动物3 178只,其种群构成方面褐家鼠占36.47%、黄胸鼠占25.27%、臭鼩鼱占38.20%、小家鼠占0.06%;褐家鼠年均妊娠率为7.16%,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7.18;黄胸鼠年均妊娠率为8.76%,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4.17;臭鼩鼱年均妊娠率为21.34%,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3.36。结论在乡镇居民区臭鼩鼱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群,黄胸鼠为常见种,小家鼠为少见种;褐家鼠和黄胸鼠一年有春秋季2个繁殖高峰,其中春季的繁殖高峰超过秋季;臭鼩鼱也有2个高峰,前峰出现在3~6月,后峰在10~12月。建议湛江地区实施春秋两季灭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珠海口岸出入境尸体、棺柩、骸骨的卫生检疫现状分析,引入CEPA理念,探讨珠海口岸出入境尸体、棺柩、骸骨的卫生检疫措施。〔方法〕对珠海口岸2003年出入境尸体、棺柩、骸骨的申报、查验及卫生处理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珠海口岸2003年出入境尸体、棺柩790具;骸骨28具,共818具。其中入境802具,占90.04%。死亡原因以心血管疾病最多,占31.66%;因传染病死亡的占0.61%。死亡地点绝大多数是在澳门,比例高达97.92%。〔结论〕应加强与澳门相关部门的合作,完善出入境尸体、棺柩、骸骨的管理办法并加大对出入境尸体、棺柩、骸骨移运公司的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东省各地鼠形动物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 ,为探讨鼠形动物尤其是家鼠类媒介生物 ,与SARS流行是否存在相关性提供参考。方法 在广东省各地与SARS相关或被认为可能相关的场所诱捕鼠形动物 ,留取血清 ,用葡萄球菌A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SPA ELISA)及常规ELISA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 结果 在广东省各地共获取鼠形动物 (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及臭 )血清 193份 ,用SPA ELISA检测 ,7份特异性抗体阳性 ,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 ,阳性率 3 .6% ;其中 13 9份褐家鼠、黄胸鼠血清用常规ELISA重复检测 ,检出阳性 18份 ,阳性率 12 .9% ;SPA ELISA检测阳性者中 5份用常规法复检 ,4份仍为阳性 ;所有阳性者均来自广州、佛山、深圳 3地。结论 在广东省各地捕获的鼠形动物中 ,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者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 ,阳性者的地域分布似乎与广东省SARS流行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SPA ELISA法检测Rats类家鼠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的敏感性可能低于常规ELISA法 ,而检测阳性者与SARS冠状病毒接触或感染的相关程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17.
刘志明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1988-1990
目的对珠海口岸出入境人员实施传染病监测,评估出入境人员的健康状况,为口岸传染病的预防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珠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2007-2009年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珠海口岸2007-2009年出入境人员总体检人数为38 962人,主要为交通员工和劳务人员,占口岸出入境人员总数的91.4%。珠海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检出人数为4 189人,以HBsAg阳性检出率最高为9.95%。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检出率居前三位的为交通员工12.72%、商务人员10.72%、劳务人员8.72%,各类人员的传染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68,P0.01)。不同年份的传染病检出率以2009年的最高达11.2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5)。结论珠海口岸出入境人员以交通员工和劳务人员为主体人群,是传染病监测的重点对象。必须严格履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职责,加强对重点监测人群的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疾病预防知识,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并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流行,保护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8.
媒介动物(蚊、猪)体内黄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珠海注册养猪场及珠海口岸地区的蚊虫体内黄病毒的带毒率、宿主动物(猪群)及其人群进行血清黄病毒类(日本脑炎、登革热等)抗体水平的调查研究,为控制黄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养猪场猪血清、养猪场和口岸蚊标本、养猪场从业人员、入境的东南亚船员和城区部分发热病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猪群和人群血清中的日本脑炎、登革热抗体;使用紫外灯诱蚊法在养猪场和口岸捕捉蚊类,经鉴定种类后,按20只蚊一组制成蚊悬液后,采用细胞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蚊体内日本脑炎病毒、登革和西尼罗病毒等黄病毒的携带情况。〔结果〕1.猪血清日本脑炎病毒IgG抗体:结果已发表于《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7年第3期《珠海市部分注册猪场日本脑炎调查研究》。2.蚊媒带毒情况检测: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捕获的2763只成蚊,经鉴定隶属4属8种,其中白纹伊蚊所占比例最高(32.75%),其次为致倦库蚊(26.06%)、三带喙库蚊(25.30%)、海滨库蚊(7.75%)、中华按蚊(3.84%)、骚扰阿蚊(3.18%),其他(常型曼蚊和巨型阿蚊等)(1.12%);在132组蚊研磨液的病毒细胞培养中,有7份标本出现CPE病变,使用黄病毒通用引物,RT-PCR反应能扩增出相应的阳性条带,其中白纹伊蚊组阳性3份,致倦库蚊组阳性3份,三带喙库蚊组阳性1份,但用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病毒Ⅰ~Ⅳ型和西尼罗病毒等特异性引物,未能扩增出相应的阳性条带,说明可能存在着其它黄病毒类的病毒感染;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蚊悬液和细胞培养液日本脑炎、登革和西尼罗病毒进行检测,从1组海滨库蚊标本中检出日本脑炎病毒核酸阳性,但强度较弱,这与珠海地区是乙脑低发地区相一致。3.人群登革热和日本脑炎血清抗体检测:从东南亚的入境船员、本地发热病人和养猪场从业人员等血清标本511份中,登革病毒抗体IgG总阳性率为7.24%,其中以东南亚的入境船员的阳性率最高,为12.76%,没有检出登革病毒抗体IgM和日本脑炎IgM抗体。〔结论〕珠海地区存在日本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并且在蚊媒中携带有日本脑炎病毒;蚊标本细胞培养出现细胞病变和RT-PCR扩增出黄病毒基因的特异性片段,提示在捕获蚊标本中可能存在着其他病毒感染的可能;虽然养猪场猪群日本脑炎感染率不高,但存在着日本脑炎病毒的隐性感染或曾经感染过,提示不能够放松对乙型脑炎的预防控制工作,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防止人群和猪场日本脑炎的发生与流行。此外,研究结果表明东南亚船员有较高的登革热感染率,因此,在登革热流行期间,我国口岸应加强对来自东南亚国家交通工具员工和旅客的登革热的监测,以及有可能藏带、孳生蚊虫的废旧物品、集装箱等的检验检疫工作,以防止登革热的传入与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珠海口岸入境船舶上饮用水中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以及其与船舶卫生管理和卫生处理措施等方面的关系,为检验检疫执法工作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珠海港入境船舶饮用水,对水样进行弧菌科的分离鉴定,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入境船舶上的饮用水34份,9份检出致病性弧菌,检出率26.47%;检出6种致病性弧菌;船舶卫生状况不同时,其饮用水中致病性弧菌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入境船舶上的饮用水被致病性弧菌污染较严重。有“海水化淡”设备的船舶,可能对降低其饮用水中致病性弧菌检出率有一定作用。建议对入境船舶饮用水的排放加强管理,制定有效的检疫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