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于医防结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调查了七个地区的541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并对家庭医生团队和相关知情人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和焦点组访谈。定量资料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NVIV09.0软件进行编码、归纳和总结。结果:不同的签约服务模式对医防结合的影响不同。采用家庭医生团队的签约服务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团队成员得到有效激励的签约服务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个人付费的签约服务更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服务内容包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家庭医生签约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建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实施团队签约和个性化有偿签约。设计综合服务包,融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体现医防结合理念。探索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与医保基金融合路径,加强医防结合,促使全科医生从服务守门人向健康守门人转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县域医共体背景下安徽省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展。方法:通过访谈了解安徽省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做法及与医共体的关系,收集2014—2016年新农合平台数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数据及相关政策文件。结果: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存在配套政策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不足、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识不足等问题。结论:县域医共体通过统一管理制度建立起责任共同体,整合县域内医疗资源形成区域发展共同体,结合按人头支付方式形成区域医疗机构利益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及效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签约人群补偿水平的提升和签约医生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平湖市钟埭街道社区居民、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和队长进行调查,了解家庭医生服务供需匹配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家庭医生服务供需对接的策略和建议。方法 2018年4—5月对钟埭街道社区居民进行实证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5名居民为调查对象,了解需方现况;对45名家庭医生和5名家庭医生团队队长进行调查,了解供方现况。结果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目前社区卫生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家庭医生服务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家庭医生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基础不够完备以及供需双方积极性均有待提高等。结论家庭医生制度的纵深发展离不开对供需对接策略的思考,可以从家庭医生队伍培养、社区优质卫生资源整合、公众参与表达机制建构、精准化签约服务供给以及供需双方签约积极性双提升等方面着手构思。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情况和机构管理者满意度情况,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对策建议。方法抽取参与江苏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培训的149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情况及满意度等。结果 72家(43.3%)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持,58家(38.9%)机构目前签约服务主要注重保证已签约居民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96家(64.4%)机构印发了相关宣传文件,60家(40.8%)机构未制定任何激励措施;管理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各项配套措施总满意度较低;城乡管理者满意度在医保的配套支持(t=-2.72,P=0.01)和上下级医院的信息系统整合(t=-2.45,P=0.02)两个方面有差异。结论加强医保参与,完善配套措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坚实家庭医生服务基础;注重考核激励,促进长效运行;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社区家庭医生的视角,探究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对所在社区工作的满意度。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西安市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103名家庭医生进行调研,运用卡方检验和相关分析对满意度的10个维度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有16.4%的家庭医生表示不明确其工作职责,28.21%的家庭医生认为家庭医生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一般,30.1%的家庭医生对职业发展缺乏信心,不太看好家庭医生的未来发展前景;被调查家庭医生认为居民不愿接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原因是对家庭医生服务能力缺乏信任。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该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家庭医生业务能力,以及提高家庭医生待遇。政策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经费管理;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认知水平;加强家庭医生人才培养、引进;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各方联动,完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天津市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现况,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展开调查,建立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评估模型,依据模型与调查数据对天津市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现况进行评估。结果重点人群满意度较高,相关制度体系与团队协作服务模式运行顺畅,服务团队已与居民建立良好关系。按照5级评分,重点人群满意度、团队协作两个指标5分,与居民关系、制度完善程度、职责明确程度3个指标4分,服务内容满足度、终身学习与支持系统、绩效合理性3个指标3分,居民需求满足度、人力资源数量满足度、团队服务能力自评3个指标2分,与上级医院关系紧密度1分。结论天津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服务能力水平与居民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建议从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家庭医生团队岗位胜任力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多角度探索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现状及满意度,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我国东部地区某市的家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开展签约服务后,绝大多数家庭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增加,增幅分别为35.5%和36.4%,签约服务占日均工作时长的41.6%;家庭医生的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6±0.7...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供方的视角,了解山东省农村地区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于2018年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农村地区的家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描述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及工作满意度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山东省农村地区195名家庭医生中,家庭医生工作满意率为57.4%;家庭医生工作压力、工作需要、工作职责、上级支持满意程度、报酬与工作量匹配程度、家庭医生培训是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提升农村地区家庭医生医疗专业能力和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机制,是提高农村地区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的有效方法,是保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针对成都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调查分析了家庭医生服务开展现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家医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方法 本研究共抽取了成都市六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每家机构的1名管理人员和1个家庭医生团队分别进行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访谈,调查时间为2020年12月—2021年2月。结果 成都市双向转诊取得一定成效,但下转难情况依然突出;有偿签约效果不好,居民就诊观念需转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不足,家医服务增加了日常工作量;家医信息化平台存在诸多问题,功能亟需改善;家医的绩效考核制度有一定激励作用,但仍需完善;基层卫生投入不足,家医政策落地难。结论 规范分级诊疗秩序,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加强官方媒体宣传力度,转变居民就诊观念;提升基层职业吸引力,培养优质人才;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家庭医生信息化服务平台;健全家庭医生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完善家医配套政策与措施,强化基层机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分析天津市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利用度与满意度情况,从而为提升天津市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天津市16个行政区的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从机构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底册中随机抽取被试样本,采用电话收集数据的方式完成对签约居民的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居民服务利用情况、家庭医生服务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度、依从性和配合度较高,对家庭医生服务较认可。影响居民家庭医生服务利用度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区域、供需不匹配以及签约服务内容等方面,签约居民对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结论 需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水平及服务质量,细分居民群体,以更好地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增加居民对签约的知晓度,优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居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现状的影响因素。结果及结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率偏低,不同特征人群利用签约服务的水平有差异。年龄、性别、户籍、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卫生服务可及性是影响居民利用签约服务的重要因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存在城乡差异,城市居民的签约服务利用情况更易受到地区因素的影响,而农村居民的签约服务利用情况更易受就业因素的影响。建议各地结合自身情况,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设计,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重点关注低收入人群和流动人口的签约服务,提高签约服务利用水平,推行有价值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相似文献   

12.
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的政策核心目标是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它不仅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的载体,而且是深化全科团队服务的体现。因此,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应定位于服务主体责任的转变和组织管理的创新。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服务模式创新、激励机制改革和家庭医生社区化变革。未来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发展既需要通过家庭责任医生的培养和培训、激励和发展来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在价值,也需要积极争取外部有利的改革环境和配套政策。通过构建合理的区域医疗协同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医保预付制等政策来完善家庭责任医生制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分工现状,为进一步完善职责分工和签约服务模式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7月采用典型抽样、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江苏省3个县(区)18个乡镇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医生、护士、公卫医生、村卫生室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乡镇卫生院医生主要参与疾病诊疗护理(91.8%)、健康教育(67.6%)、转诊服务(50.5%)、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50.5%)等工作;护士主要参与疾病诊疗护理(85.0%)、健康教育(61.5%)工作;公卫医生主要参与预防接种(65.9%)、老年人健康管理(51.2%)、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51.2%)工作;村卫生室医生主要参与医疗服务和绝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任务范围广,既参与医疗服务又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促进了医防融合,但存在护士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未充分发挥、公卫医生对自身工作职责不清、村卫生室医生工作负担较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居民签约家庭医生以及签约后首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动基层首诊制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2019年7-10月在东、中、西部三个样本市6家基层医疗机构对就诊居民进行出口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调查484名基层就诊居民。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家庭医生内涵认识正确,对家庭病床服务需求更高,由社区医务人员推荐、居民区宣传栏等方式了解家庭医生的就诊居民更愿意签约;清楚家庭医生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医保优惠和长处方政策,签约时间更长的签约居民更倾向于基层首诊。结论:应进一步通过社区医务人员推荐、居民区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居民对家庭医生"健康管理者"内涵的理解,以需求家庭病床的居民为重点对象,促进有效签约;强化签约居民对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医保优惠政策的认知,巩固续签意愿。  相似文献   

15.
张圣捷  周蒙  龚曦  胡丹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2):1899-1902
  目的  分析《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学校校医队伍建设现状,为引发对中小学校医管理制度的思考提供依据。  方法  在中国东、中、西部选择有代表性的省份(江苏、山东、江西、河北、青海、陕西),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访谈进行混合方法研究。  结果  具有医学背景的校医占比为33.64%,部分校医(31.6%)尚未落实编制。校医在学校中地位较低,在收入、奖金分配、评优等方面较一线教师差距大,校医工资水平远低于教育行业和社会卫生保障福利业工资水平,有些地区甚至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薪酬水平呈现地域间不平衡,东部地区薪酬水平较高,中西部除个别地区,整体薪酬水平低。医学背景校医与非医学背景校医在最高学历、年收入水平、工作性质、是否在编、职业发展机会、收入满意度、福利待遇满意度和培训满意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73,26.64,313.44,14.13,29.14,13.22,12.97,19.44,P值均 < 0.05)。  结论  需充分重视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将学校卫生纳入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划分校医管理主体,规范校医务室工作办法,畅通校医人事薪酬及职称晋升通道。  相似文献   

16.
家庭医生责任制是建立在全科医生与居民签约并建立固定诊疗关系的基础之上.上海市浦东新区农村社区开展广泛宣传发动、组建包括乡村医生在内的全科团队、上门开展签约和采集电子健康档案,并建立社区首诊、在联合体内梯度就诊的新型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根据社区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的紧密程度,将服务对象分为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和健康关怀三大类,针对不同服务需求提供不同的签约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好坏与家庭医生的报酬相关.经过第三方测评,群众和社会各界知晓率达到75.0%,户籍人口签约率达到了84.6%,群众满意度达到91.4%,做法和经验对其他地区开展工作有参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国东、中、西部社区卫生服务站医保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效果。方法: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全国重点联系城市常规监测数据,采用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H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09年,东、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保定点比例分别为66.52%、56.35%、66.43%。(2)服务提供效率与利用率:东部地区医保定点站医生日均门诊服务数量高于非定点站,居民人均门诊服务利用数量低于非定点站;中部地区医保定点与非定点站医生日均门诊服务数量和居民人均门诊服务利用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西部地区医保定点站医生日均门诊服务数量和居民人均门诊服务利用数量均高于非定点站。(3)门急诊服务量与业务收入:东、西部地区医保定点站平均门急诊服务量和业务收入均高于非定点站;中部地区医保定点与非定点站的平均门急诊服务量无统计学差异,医保定点站平均业务收入高于非定点站。有医保收入的站中,东、中、西部地区医保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4.80%、19.97%、37.57%。结论与建议: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医保定点比例;适度增加东部地区医保定点站人员数量,提高服务能力;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医保政策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医保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杭州主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现状。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杭州主城区共397名签约居民,调查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知晓及服务利用情况。结果:签约居民以门诊签约为主(占85.5%),61.9%为老年人,反映最多的问题是“缺少上门服务”“缺少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医保报销力度有限”和“转诊手续麻烦”。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但要提升签约居民的服务获得感,有赖于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并普惠家庭病床、远程健康监测及健康评估等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从卫生服务的不同层面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进行评估。方法:运用文献、现场调查以及专家咨询构建筛选评估指标的初步框架;通过Delphi法专家咨询后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模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分别为准备性、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指标;二级指标8个,主要有人力资源投入、基本医疗、基本公卫、服务效率和满意度等;三级指标39个,如每万人口家庭医生数、首诊率、签约居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率等。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敏感性和可行性,能够对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进行综合评价,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管理、考核及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