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成都市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现状,为完善分级诊疗,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2017年3月分别从成都市不同圈层选取了5个区(市、县)的7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街道)卫生院作为调查对象,并对其中部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用SPSS21.0软件整理与分析相关资料。结果样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出服务的开展率(91.89%)远高于转入服务的开展率(67.57%),二级项目的开展率不到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入服务和家庭出诊开展率高于乡镇(街道)卫生院,中心圈层转诊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均好于第二圈层和第三圈层。结论尤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重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以推进基层首诊负责制,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相似文献   

2.
探索中国的家庭医生制度模式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政策议题。上海市长宁区是国家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也是最早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探索和改革的示范区。自2008年起开始逐步探索家庭医生制度至今已有10年时间,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积累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本专题3篇文章是来自长宁区家庭医生制度综合改革十周年的调查,分别从服务模式、政府协同、绩效考核方面,展示了长宁区家庭医生制度综合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政策成效。伴随着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推进会的贯彻落实,中国家庭医生制度的长宁模式将为全国各地的家庭医生制度探索与深化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县域医共体分级诊疗建设中医疗服务情况和公共卫生服务情况,探讨依托医共体建设分级诊疗的效果及存在问题。[方法 ]通过广东省粤西地区某县域医共体分级诊疗建设项目访谈和调查数据,对2018-2019年调查医共体内3家县直医院和8家镇卫生院的门诊、急诊、住院、双向转诊、健康档案、家庭医生签约和医务人员交流学习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医共体内门诊、急诊和住院量明显增加,县直医院住院服务的年增长率14.1%较同类型机构门、急诊高,镇卫生院急诊年增长率33.8%则远高于县直医院,辖区居民县域内住院量增加12.2%,县域内住院率净增长2.8%,双向转诊行为年增长25.3%,下转人次高于上转人次,健康档案建档人数增加3.7%,家庭医生签约人数增加6.7%,县直医院与镇卫生院交流学习活动频繁。[结论 ]通过高位推动、融合资源、破除壁垒、错位发展、上下联动等措施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能够提高基层诊疗水平,助力分级诊疗制度构建,有待从政策制定者、成员单位及辖区居民三方面进一步深化与强化。  相似文献   

4.
<正>前言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确定,在广东省推广和实施全科团队服务模式下的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促进和完善广东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向团队、契约、主动服务模式转变,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推进全省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并建立起基层首诊、全科团队服务、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和服务模式,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固的签约式服务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分析中山市三乡镇实行双向转诊服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中山市三乡镇6间社区卫生服务站内就诊的居民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高达90.2%的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首诊机构;居民双向转诊知晓率较低,高达76.9%的居民“没听说过”双向转诊制度;84.9%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与上级医院(二级及以上医院)间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但同时64.5%的居民赞成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分别有69.2%和42.3%的居民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的双向转诊制度和双向转诊流程感到满意。居民的年龄、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和首诊机构选择是影响双向转诊服务满意的主要因素。结论:中山市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服务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应加强其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6.
社区居民对“双向转诊”认知及满意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对双向转诊认知及满意度的情况,为建立合理的双向转诊制度以及促进双向转诊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抽样调查方法对浙江省杭州和宁波市社区居民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只有37.1%居民清楚双向转诊制度,22.1%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愿意回社区康复治疗的病人占70.5%,居民对双向转诊制度满意度不高.结论:居民对双向转诊制度认知度不高,双向转诊运行不畅通,要完善双向转诊制度还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武侯区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双向转诊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成都市武侯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及双向转诊的运行现状,为建立合理的双向转诊制度以及促进双向转诊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武侯区450名社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进行现况调查。结果:调查显示:76.3%社区居民患病后首先都会选择去大中型医院就诊,主要原因是他们信任大中型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78.7%调查对象不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仅39.6%的居民听说过双向转诊,而实施情况也不容乐观。结论:为保证双向转诊合理运行建议加强大中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基本医疗保险应向社区卫生服务倾斜;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加大对双向转诊的宣传教育,提高双向转诊知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某医联体双向转诊工作现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上海市某医联体所辖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及就诊患者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认同度、了解度,以及对实施影响因素的看法。结果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认同度方面,患者较医师认同度更高(P<0.05);了解度方面,医师较患者知晓率更高(P<0.05);影响因素方面,宣传度、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的信任度、就诊体验方便性,以及政策、奖励机制及信息化程度,是影响双向转诊发展的重要原因。结论双向转诊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认同度不高,医疗机构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激励制度及政策支撑,以及信息化平台薄弱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情况。方法:以北京市某区所辖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750名签约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对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χ2检验和回归分析。结果: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体满意度得分为4.45±0.17分;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有患者婚姻状况、年龄、签约年限和健康状况;99.3%的患者表示会续签,但存在"签而不约"的现象。结论:发挥社区作用,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构建智慧化医疗平台,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制度,优化就诊流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增强签约服务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实证研究考察签约家庭医生是否促进了分级诊疗、有序就诊和健康管理等服务的普及。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街道18个居委100户居民家庭,共1800名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签约居民与未签约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 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更好地实现了有序就诊。在社区卫生中心首诊以及双向转诊方面的比例均高于未签约居民。签约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为35.15%,转诊的比例为21.43%;未签约居民分别为16.87%和9.61%。签约居民利用较多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在社区看病配药、免费健康体检和参加健康讲座。未签约居民使用最多的项目同样如此,但使用比例低于签约居民。结论 较未签约居民而言,签约居民下沉就诊比例更高并且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比例更高。这表明签约服务已经初显成效。扩大社区卫生机构药品目录、鼓励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是完善家庭医生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典型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状况,为提升家庭医生服务供给能力提出政策建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在青海、甘肃、安徽、浙江共选取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13名机构负责人、23名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运用主题框架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地区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组建、服务模式上存在差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资源协调、政策宣传等服务是家庭医生的主要工作内容。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面临职责不清、工作量大、物质激励不足、职业发展受限、居民主动性不强等共性问题。中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技术支撑、服务条件等方面面临更大挑战。结论:建议优先明确家庭医生职责要求和签约服务规范,并优化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对于中西部地区,还需进一步加大家庭医生培养力度,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强化签约服务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新泾社区家庭医生制的供需状况和对策研究。方法以居住新泾社区的居民和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为调查对象,运用调查问卷对开展的家庭医生制进行供需状况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要对1~2个居委会进行健康管理,供需状况不对称,但借助供需调查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参考,也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符合居民需求的服务。结论家庭医生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将不断探索相关运行的机制和模式,寻求适应社区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积极性,提供符合居民需求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维度国家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价2018年天津市各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质量。方法采用AHP层次分析群决策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相关分析法对各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各指标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获得各区服务质量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果通过灰色关联系数分析可知,环城4个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总体上优于其他区、县,而涉农地区服务质量较差,主要是由于相关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市内6个区的相关系数得分在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处门诊人次数指标上表现较差,在该区域内集聚大量优质的卫生资源,使得居民选择基层就诊意愿不高;滨海新区主要体现在家庭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签而不约的情况;如H1、H3的环城地区在基层卫生机构数量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上尚有不足,同时优质的专科资源集聚,导致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处门诊人次数较低。结论各级政府部门和卫生行政机构应进一步调整卫生资源布局,明确机构功能定位,保持服务公平可及;同时多点施策,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吸引患者更多的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相似文献   

14.
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的政策核心目标是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它不仅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的载体,而且是深化全科团队服务的体现。因此,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应定位于服务主体责任的转变和组织管理的创新。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服务模式创新、激励机制改革和家庭医生社区化变革。未来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发展既需要通过家庭责任医生的培养和培训、激励和发展来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在价值,也需要积极争取外部有利的改革环境和配套政策。通过构建合理的区域医疗协同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医保预付制等政策来完善家庭责任医生制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实行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服务工作进展情况,即"家庭医生制度2.0版",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方法针对"家庭医生制度1.0版"存在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接受度不高、签约履约率低、居民无序诊疗和医疗费用逐年上涨等突出问题,上海市启动了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工作,通过3家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市级平台优先转诊;提供长处方和延伸处方的便捷用药服务等举措,努力尝试解决1.0版存在的问题。结果上海市2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工作。截止2018年底,医疗机构组合签约人数已超过666万人,已签约居民中77.09%在签约的3家医疗机构内就诊,在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达到了57.77%左右,"家庭医生制度2.0版"对分级诊疗的落实和医疗服务下沉社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论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2.0版"实施3年多来,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有序诊疗正在不断改善,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在实施中;延伸处方优惠政策凸显,医疗服务逐渐下沉社区。但是医疗费用仍然持续增长,后续需要家庭医生加大对签约居民医疗费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现场调查与资料查阅,梳理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建设提供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分析发现,现阶段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基层慢性病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系统无法互联互通;现有社区健康中心整体布局与居民健康需求存在差距;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考评与服务经费关联机制欠成熟;现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人均补助标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求不匹配;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并且薪资待遇低。未来工作改进建议: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社区健康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适当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医生待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江苏省为例,了解居民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江苏省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调查表中的居民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多分类 logistic 回归方法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9 450例居民中,17.36%的居民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22.06% 的居民未签约,但知道家庭医生服务,60.58%的居民表示不知道家庭医生服务。logistic结果显示,居民的城乡类型、年龄、收入水平、患慢性病对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有影响(P<0.01);居民的婚姻状态、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到医疗机构最快时间、健康状况评分对是否知道家庭医生服务有影响(P<0.01)。结论 需要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知晓度;聚焦重点人群,制定个性化服务策略;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居民签约家庭医生以及签约后首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动基层首诊制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2019年7-10月在东、中、西部三个样本市6家基层医疗机构对就诊居民进行出口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调查484名基层就诊居民。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家庭医生内涵认识正确,对家庭病床服务需求更高,由社区医务人员推荐、居民区宣传栏等方式了解家庭医生的就诊居民更愿意签约;清楚家庭医生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医保优惠和长处方政策,签约时间更长的签约居民更倾向于基层首诊。结论:应进一步通过社区医务人员推荐、居民区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居民对家庭医生"健康管理者"内涵的理解,以需求家庭病床的居民为重点对象,促进有效签约;强化签约居民对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医保优惠政策的认知,巩固续签意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家庭医生式服务推行初期取得的成效及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需求、签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随机抽样原则,选取109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需求、签约情况及影响因素等。共发放问卷1090份,有效回收1027份,有效回收率94.22%。结果915例(84.9%)居民知晓家庭医生式服务,769例(74.9%)居民愿意或已经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不同收入、不同文化程度、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知晓度及对社区实行首诊制的接受度与居民签约意愿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开展有了一定的认可,但还存在一些有待提高的方面,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延边朝鲜族地区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现状,为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对延边州37家基层医院的593名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延边州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为(4.00±0.66)分,大部分达到胜任力条目要求。不同性别、民族和学历的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自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职称、工作年限和是否参加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自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边朝鲜族地区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比较薄弱,应针对不同情况的基层医生制定能力要求和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从而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