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心外膜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犬心房颤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和最佳消融径线。方法用乙酰甲胆碱 短阵快速电刺激诱发犬持续性房颤横型,直枧下用直径4mm的大头消融电极逐点消融,形成线性消融,左房消融径线3条,右房消融径线2条.Baehmon束1条。结果 5只犬在窦性心律下消融左房心外膜3条径线,消融后均可再诱发房颤,再消融右房1条径线,仍有4只犬能诱发出持续性房颤.再加上右心房、右心耳连接部和Bachmon束两条径线消融.仅有1只犬能诱发出房颤,后8只犬选择消融右房、右心耳连接部后,4只犬仍能诱发房颤。再加消融Bachmon束后,均不能诱发房颤。消融后左、右房.左上、下肺静脉口的有效不应期均较消融前延长(P<0.05或<0.01)。结论对于此种房颤模型,仅消融右房的关健部位可部分有效,进一步消融Bathmom束后可提高成功率。射频消融房颤的主要作用为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经导管射频消融房室交界区慢、快径区域对大和人心房颤动时心室率的影响.方法 杂种犬4条,体重11±1.2kg.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7例,年龄29~65岁.阵发性房颤患者4例,年龄62~70岁,其中2例为短P-R间期综合征.均先采用“下位法”消融慢径区域后,若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或房颤时平均R-R间期无明显变化,则加行“快径”区域消融.房颤诱发采用猝发脉冲电刺激(人)或静滴氯化乙酰胆碱后猝发脉冲电刺激(犬).结果 7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5例经下位法射频消融阻断慢径,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及诱发房颤时平均R-R间期明显延长(222±33ms vs 285±42ms和539±44ms vs 656±53ms P<0.01),无并发症.4条大及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均无房室结双径路表现,选择性消融“慢径区域”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和房颤时平均R—R间期无明显变化,加行“快径区域”消融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和房颤时平均R—R间期明显延长(犬145±16ms vs 185±22ms和305±13ms vs 403±17ms P<0.01,人220ms vs 490ms和367ms vs 690msP<0.01),1例房颤患者术后3天出现Ⅲ°AVB,2周后恢复为Ⅰ°AVB.本文还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消融快径区域时,房侧靶点(A/V>1)较室侧靶点(A/V<1)更易于造成Ⅲ°AVB.结论 选择性射频消融慢径区域对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犬Bachmann束在迷走神经介导的心房颤动(迷走性房颤)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刺激犬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干并诱发出持续性房颤,对8只犬的Bachmann束经心外膜途径进行标测和消融,在主动脉根部后方,左、右心耳连线中点处射频消融完全阻断Bachmann束传导,消融Bachmann束前后分别测左、右心房有效不应期,Bachmann束传导,左、右房间传导时间,并用相同刺激方案诱发迷走性房颤,测量房颤波周长(AFCL),房颤诱发及持续时间,观察消融Bachmann束对迷走性房颤诱发及维持的影响。结果8只犬完成实验,均达到完全消融阻断Bachmann束传导,消融前后左、右心房之间传导显著延迟(P<0.01),左、右心房不应期无明显变化,消融后左、右心房及Bachmann束的AFCL较消融前延长(P<0.05),其中5只犬消融后高频刺激不能诱发出持续性房颤。结论本研究提示Bachmann束在犬迷走性房颤的维持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时心室率与房室结电生理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影响心房颤动(房颤)时心室率的因素有心房率、房室结的传导性质、隐匿传导等。本研究旨在探讨房室结的传导性质,即房室结前传文氏点和有效不应期与房颤时心室率的关系。资料与方法: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男7例,女2例,年龄38~72岁。7例行导管射频改良房室结慢径治疗。电生理检查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窦性心律下测房室结前传文氏点(aWCL)和前传有效不应期(aERP)。房颤时的心室率是在患者清醒、休息时测量的,最快心室率(MaVR)=60000/最短R-R间期(ms);最慢心…  相似文献   

5.
58例射频消融(RFCA)房室结慢径对房室结传导功能的电生理影响 结果 RFCA后房室结正向1:1传导的最短周期延长、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缩短,慢径前传有效不应期无明显改变,不影响房室结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消融右肺静脉脂肪垫对心房及右上肺静脉电生理特性及房颤诱发的影响。方法犬18只分别在颈部迷走神经未刺激和刺激的情况下,观察射频消融肺静脉脂肪垫前后心房不同部位及右上肺静脉有效不应期、房颤诱发率及房颤诱发窗口的变化。结果在刺激迷走神经的情况下,与消融前相比,消融后高位右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P<0.05),其余部位有效不应期无显著差异,消融后高位右心房房颤诱发率降低(P<0.01),房颤诱发窗口变窄(P<0.05),左心房(P<0.01)及右上肺静脉(P<0.01)房颤诱发率升高,诱发窗口增宽。同时,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增加(P<0.01)。结论消融右肺静脉脂肪垫使高位右心房房颤诱发率降低及房颤诱发窗口变窄,却使左房、右上肺静脉房颤诱发率升高及房颤诱发窗口增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融犬Marshall韧带对刺激心房左后脂肪垫所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成年杂种犬14条,随机分为实验组8条,对照组6条。实验组首先测量左肺静脉和左心耳的有效不应期,继而刺激心房左后脂肪垫诱发房颤。消融Marshall韧带上段后和下段后重复上述步骤。对照组除不干预Marshall韧带外,其它电刺激方案与实验组相同,同时对该组犬的心脏进行迷走神经染色。结果①实验组消融Marshall韧带后,左肺静脉和左心耳的有效不应期均显著延长(P0.05)。②和消融前比较,实验组消融Marshall韧带上段后的房颤诱发率有下降趋势(70.8%vs87.5%,P0.05);消融Marshall韧带全程后房颤诱发率显著下降(33.3%,P0.001)。对照组三次电刺激所测得的不应期和房颤诱发率无差异。③Marshall韧带与左下肺静脉、心房左后脂肪垫、左心耳之间存在迷走神经的直接联系。结论消融犬Marshall韧带可显著降低刺激心房左后脂肪垫所致房颤的诱发率。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中国心血管杂志》1997,2(4):288-289,290
<正> 1 预激综合征病人发生快速心房纤维颤动时为什么不能使用洋地黄制剂?(读者:周学仁)房室心界区与旁道比较,其电生理特点是,不应期短而传导速度慢.所以,预激综合征病人并发快速房颤时,不论是顺向性还是逆向性传导,都因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的影响使每次心房激动不可能都产生心室反应,起到保护心脏作用.从下表所列的洋地黄制剂及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房室交界区和旁道不应期作用来  相似文献   

9.
自主神经可以改变心房传导和不应期,导致自律性异常、折返及触发活动,从而影响房颤的发生、维持、终止。肺静脉电隔离术联合神经节消融术能有效地提高房颤消融成功率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心脏自主神经与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神经可以改变心房传导和不应期,导致自律性异常、折返及触发活动,从而影响房颤的发生、维持、终止。肺静脉电隔离术联合神经节消融术能有效地提高房颤消融成功率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迷走神经对房室传导功能有重要的影响,但确切的作用未完全明确。慢径消融能够消除房室传导双径路的现象,而且消融后心房迷走神经张力发生了变化。本实验旨在探讨心房迷走神经对房室传导的调节作用及Koch三角底部消融对其影响。方法11条成年杂种犬,全身麻醉下行颈交感一迷走神经干剥离术并连接神经刺激仪,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经左股静脉穿刺放置高位右心房导管,右股静脉放置希氏束导管,在希氏束至冠状静脉窦口中下1/2的区域行射频消融。测量消融前后基础状态(无迷走神经刺激)以及迷走神经刺激状态下的房室传导不应期,并描记房室传导曲线。取消融区域的心房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得到7条犬的有效数据。(1)消融前基础状态下房室传导的有效不应期为(165.7±43.1)ms,迷走神经刺激下为(172.9±55.6)ms;消融后基础状态下为(167.1±53.8)ms,迷走神经刺激下为(171.4±59.8)ms。消融前后,迷走神经刺激均导致不应期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消融前,迷走神经刺激使房室传导时间明显延长,且房室传导曲线出现“纵向分离”现象;消融后,迷走神经刺激及基础状态下房室传导曲线区别不明显,迷走神经刺激导致的房室传导“纵向分离”现象消失。(3)组织学检查证实,Koch三角底部区域有丰富的迷走神经分布,射频消融损伤了该区域的迷走神经。结论一定强度的迷走神经刺激能增加房室传导的纵向分离程度,Koch三角底部区域消融损伤了局部的迷走神经,消除了该区域迷走神经调节作用导致的房室传导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Carto系统指导下左房电解剖隔离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 3例阵发性和 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进行左房线性消融。采用Carto标测构建左房三维电解剖图 ,并标识出肺静脉和二尖瓣环 ,在距肺静脉口外 1~ 2cm处进行绕左右肺静脉和左房峡部的环状线性隔离消融 ,后 2例增加一条左房后壁的消融线 ,消融的终点为 :①环状隔离区内的双极电压≤ 0 .1mV ,②跨消融线相邻两点的传导时间延迟 30ms以上。结果 :整个手术时间为 2 2 9± 18min ,X线曝光时间为 2 5± 3min。消融线环绕的左房面积占整个被标测左房面积的 36 %± 3.2 % ,消融线环绕的左房区域内的电压较消融前明显降低 ,绕消融线以外的部分心房组织的电压亦降低。 3例阵发性房颤有 2例在术后 1~ 2天有房颤发作 ,1例持续性房颤于术后 1周转为持续性心房扑动 ,3周时电复律为窦性心律 ,术中和术后随访期内无并发症发生 ,5例在 5 .3± 1.85个月的随访中无有症状的房颤发作。结论 :左房线性电隔离治疗房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58例射频消融(RFCA)房室结慢径对房室结传导功能的电生理影响结果RFCA后房室结正向1:1传导的最短周期延长、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缩短,慢径前传有效不应期无明显改变,不影响房室结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4.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为射频消融的经典适应证。射频导管消融术已被公认为根治 AVNRT的首选方法 ,成功率达 96 .1%~98.8%。1  AVNRT的电生理特点目前 ,有关房室结的解剖结构、组织学形态以及 AVNRT的折返环路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 ,房室交界区存在解剖上或功能上的两条 (偶有多条 )径路 ,即 α径路 (慢径路 )和 β径路 (快径路 ) ,前者不应期短 ,传导速度慢 ;后者不应期较长 ,传导速度较快。组织学上发现快径路为前上组结周纤维 ,位于Koch三角的顶部 ,邻近房室结致密区 ;慢径路为后下…  相似文献   

15.
慢径消融对快径正传有效不应期及房室传导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房室结双径路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对快径正传有效不应期及房室传导时间的影响。方法83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者根据消融前HRAS,S2扫描刺激时房室跳跃值的不同分为:A组:〈50ms;B组:50—80ms;C组:〉81ms。行慢径消融,消融后均无慢径残留,测量消融前后快径有效不应期、房室传导时间的变化。结果消融后快径有效不应期及房宣传导时间均较消融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前HRA程序刺激时房室跳跃值越大,消融后快径有效不应期缩短越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宣传导时间亦有类似结果。结论慢径消融后快径有效不应期及房宣传导时间均缩短,提示慢径消融可改善快径前向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6.
犬肺静脉肌袖电生理随龄性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比研究老龄和成年犬肺静脉肌袖电生理特性.方法采用经导管房间隔穿刺技术,应用程序刺激和短阵快速起搏分别对正常自然老龄和成年实验犬肺静脉、上腔静脉、左房、右房、以及冠状静脉窦的有效不应期、激动传导及心房颤动诱发阈值进行标测.结果老龄犬的左、右心房,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和肺静脉的有效不应期较成年犬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其中左心房,上腔静脉和肺静脉有效不应期的随龄性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1).老龄犬的肺静脉不应期较其左房的不应期明显缩短,而成年犬肺静脉与左房的不应期则无显著性差异.老龄犬的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内激动传导呈显著递减性传导.在多数老龄犬的肺静脉、左心房和上腔静脉,快速短阵起搏及程序刺激能诱发持续时间>30s的房颤.结论老龄犬肺静脉肌袖有易于房颤发生的电生理变化,提示心脏老龄化可能是房颤发生的潜在基质.  相似文献   

17.
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环状电极 (Lasso电极 )标测指导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与结果  2 0 0 1年 5~ 12月 ,1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 8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47 8± 14 9)岁 ,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在Lasso电极指导下标测肺静脉 ,以确定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起源处。确定房性早搏的消融靶点后 ,在有房性早搏或冠状窦远端起搏或右心耳起搏下寻找优势肺静脉电位 (PVP)放电消融 ,或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消融终点设定为 :①肺静脉电位振幅明显减低或消失 ;②肺静脉自律性电位与心房电活动无关 ;③诱发房颤的房早消失。结果成功隔离 2 6条肺静脉 ;其中左上肺静脉 12条 ,右上肺静脉 8条 ,左下肺静脉 5条 ,右下肺静脉1条。有 2例仅消融 1条肺静脉 ,均为左上肺静脉 ;8例消融2条肺静脉 ,消融 3条与 4条肺静脉者各 1例。术程 (196 4±6 5 8)min ,X线曝光时间 (5 2 0± 14 4 )min。术后随访 2~ 8个月 ,有 1例频发房早发生 ,经口服胺碘酮后房早消失 ;4例有房颤短阵发作 ,其中 3例接受口服药物 (2例服用胺碘酮 ,1例服用索他洛尔 ) ,1例植入有抗房颤程序的DDDR起搏器 ,能够有效抑制房颤发作。术中选择性肺静脉造影发现 6例有轻度肺静脉狭窄 ,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内阻滞的情况进行评价.方法入选7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8创无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患者,电生理检查时分别放置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作起搏和标测用,在高位右心房进行S1S2程序刺激,S1刺激固定于500ms,S2从450ms开始,-10ms扫描,记录不同刺激时心房内和心房间传导时间及心房不应期.结果S1刺激时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S1-AHB间期分别为(56.7±15.4)ms和(60.8±14.2)ms;S1-ACSd间期在两组分别为(110.2±24.3)ms和(107.5±25.6)ms;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S2刺激时,心房内传导时间最长延长1倍以上的患者在两组分别为15/78例和11/80例,心房间传导最长延长1倍以上的患者在两组间分别为13/78例和9/80例,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房不应期在两组分别为(218.0±28.2)ms和(216.0±24.7)ms,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数阵发性房颤患者无明显的心房内阻滞和不应期改变,传导时间延长也并非特异地发生在阵发性房颤组,提示心房内阻滞和不应期缩短在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与心房率及房室结电生理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的心室率与心房率、房室结的传导性质 ,即房室结前传文氏点和有效不应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 ,在窦性心律下 ,行高位右房刺激测量房室结前传文氏点 (WCL)和有效不应期 (ERP) ,分析房颤心室率与心房率、房室结WCL和ERP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房室结WCL与房颤的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的相关系数 (r)分别为 - 0 84、- 0 82 (P <0 0 0 1) ,ERP与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的r值分别为 - 0 90、- 0 82 (P <0 0 0 1)。房颤心室率与心房率无相关性。心房率和心室率的比值与心房率呈正相关性 ,r值为 0 97(P <0 0 0 1)。房室结WCL与房颤时最短RR间期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房室结WCL和ERP与房颤的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呈负相关。房室结的ERP越长 ,心房率越快 ,在房室结形成隐匿性传导越多。可以用房颤时最短RR间期来估计房室结的WCL。  相似文献   

20.
<正>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难治性心律失常,除射频消融外,人们曾研究化学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超声消融、激光消融等方法,已应用于临床治疗房颤的有冷冻消融、超声消融和激光消融。目前研究较多、技术较成熟的主要是射频消融,但冷冻消融近年发展较快,展示出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