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温度对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末梢血不同染色时间,温度对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对200例体检人员末梢血样进行了4℃库温(18℃-25℃),37℃,于10min、15min、30min、60min分别采用目测法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室温组不同处理时间均数间差别有显著性(P〈0.01),两两比较结果除30min与60min之间差别无明显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P〈0.01),37℃组方差分析结果不同处理时间之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37℃组各处理时间均数高于室温组(P〈0,01)。结论:不同染色时间和温度对网织红细胞计数有一定的影响,选用室温(18℃-25℃)染色30min为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未离心全血标本的存放温度和时间对凝血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0例住院患者,每人取3管0.109 mol/L枸橼酸钠抗凝全血,每位患者的标本分成7份,分别在室温30 min内、室温或4℃条件下放置3、6、12 h;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浆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结果以室温30 min内测得的结果为参考,APTT在所有标本都有延长,但只在室温和4℃条件下12 h测得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室温及4℃条件下放置3 h和6 h的标本PT和Fbg也减少,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在室温和4℃条件下放置12 h的PT和Fbg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在所有标本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不离心保存的全血标本,在6 h内无论是在室温条件还是4℃条件下保存,以30 min内室温测得结果为参考,均可得到可接受范围内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实验探究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的热稳定性。方法将大鼠肝微粒体匀浆分别在30、40、50℃的条件下处理后作为酶来源进行体外培养,以RP—HPLC法测定培养体系中阿司匹林(ASA)和水杨酸(SA)的浓度,以CSA/(CASA+CSA)表示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结果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在50℃下保存10min活性基本消失,仅剩15%;在40℃的条件下,保存60min后酶活性降低至20%,在30℃保存60min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约为60%。结论大鼠肝微粒体匀浆中阿司匹林酯酶对热不稳定,需低温保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浅低温降低流量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符合条件的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根据体外循环温度及流量控制的不同分成两组。实验组:浅低温(鼻温30—32℃),降低流量2.0—2.2L/(min·m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不停跳体外循环方式[鼻温(33~35℃),流量2.6~3.2L/(min·m2)]。抽取颈静脉血检测转机前及转机后20、40、60min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结果实验组转机20、40、60min FHb数值(mg/L)分别为(243.73±104.52)、(342.33±115.78)和(386.13±122.79),而对照组数值分别为(513.60±213.47)、(607.53±291.93)和(742.80±282.74)。两组各时间点对照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浅低温降低流量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中血液破坏较传统不停跳体外循环方式小,具有血液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冰温料理台在确保血液质量方面的重要性。方法:从冰箱中取出20袋1.0U添加剂红细胞分两组分别放置于(22±2)℃室温与冰温料理台上,观察其血液温度的变化;取40袋100ml新鲜冰冻血浆分两组分别放置于(22±2)℃室温与冰温料理台上,观察其2h内血浆融化的状况,然后将此40袋新鲜冰冻血浆再次-30℃保存,测量FⅧ∶C百分活性。结果:放置于冰温料理台上的添加剂红细胞2h内温度维持在(4±2)℃,新鲜冰冻血浆2h内始终是冰冻固体:放置于室温中的添加剂红细胞30min血液温度上升至室温,新鲜冰冻血浆2h成冰渣状态。室温放置的新鲜冰冻血浆再次冰冻保存FⅧ∶C百分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值,而放置在冰温料理台上的新鲜冰冻血浆再次冰冻保存FⅧ∶C百分活性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冰温料理台在血站的使用可确保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肝素化生理盐水和自体全血保存液中加入L-精氨酸后对大隐静咏内皮细胞存活率及分泌一氧化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连续10例进行择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为自身对照研究对象。每例均采用“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并切割成环形片段(共26片段)随机分入对照组(未入保存液保存)及实验组。实验组依保存液不同分为:A组(肝素化生理盐水)、B组(肝素化生理盐水+L-精氨酸10mmol/L)、C组(肝素化自体全血)和D组(肝素化自体全血+L-精氨酸10mmol/L)。各实验组分别室温保存30、60和120min。各组大隐静脉片段分别Ho33342、PI双染色及DAF-FMDA染色,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并分别记数细胞计算存活率及计算缓激肽刺激后一氧化氮产量。结果 存活率:各实验组均随时间逐渐降低,各时间点之间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C组、D组在3个时间点分别显著高于A组、B组。D组-C组在60和120min两时间点、B组-A组在120min时间点前者分别显著高于后者。一氧化氮产量:D组在30、60、120min3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B组。B、D组在60min分别显著高于A、C组。结论 肝素化自体全血保存液对大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效果优于肝素化生理盐水保存液。保存液中加入L-精氨酸对大隐静脉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清晨采集80名健康体检者的空腹静脉血,比较不同放置时间、温度下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探讨血常规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室温22℃,放置30 min以及3、6 h时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22℃,放置3、6 h时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水平均高于放置30 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时WBC、RBC水平均高于低温时,RDWSD、Hb、PLT水平均低于低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度、放置时间均是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需加强控制影响因素,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标本保存温度和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为提高临床血液检查分析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抽取3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的静脉血,2份/人,立即测定后分别存放室温和4℃,并每隔4 h、6 h、8 h、24 h、48 h、72 h 测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项参数。结果室温6 h 和4℃24 h 内各时间点与即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室温保存24 h 后红细胞体积(MCV)与即刻比较差异显著(P<0.05),8 h 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压积(HCT)与即刻比较差异显著(P<0.05);4℃保存48 h 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即刻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参数72 h 内与即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温保存血常规比室温保存稳定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附加丹参注射液(SM)和1,6-二磷酸果糖(FDP)的St.Thomas液持续低温微量灌注离体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对照组、SM组、FDP组、SM+FDP组.离体大鼠心脏用冰冷的St.Thomas液停搏后,用Langendorff方式灌注K-H液30min,测定心功能:左心室压力变化速率最大值(±dP/dtmax)、左心室发展压(LVDP)、心率(HR)和冠脉流量(CF),然后分别用St.Thomas液、St.Thomas液+SM、St.Thomas液+FDP、St.Thomas液+SM+FDP停搏心脏,并在4℃条件下持续灌注(20μL/min)保存6h,再以Langendorff方式复灌30min,再次测定心功能指标,最后分析持续灌注保存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活性以及心脏含水量.结果SM组、FDP组和SM+FDP组的+dP/dtmax恢复率和FDP组的LVDP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M组、FDP组、SM+FDP组的LDH活性和FDP组、SM+FDP组的CK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心功能和酶学测定结果中,SM、FDP分别单用与两者合用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低温持续微量灌注保存方法,在St.Thomas液中单独添加SM或FDP均可改善心脏保存效果,两者伍用效果与单用比较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谢军  张鹏  殷锦堂  罗萱  崔婷 《甘肃医药》2011,(12):728-732
目的:探讨血液运输过程温度控制方法和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保证运输过程中的血液处于规定的温度控制范围内,确保血液质量。方法:应用连续温度监测技术,在不同设计环境温度条件下,观察血液冰源质量比例差异随着运输时间的增加血液温度的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血浆类血液在0-10℃、10~30%、〉30℃的运输环境中,血液冰源质量比例2:1—1:2均能够保证运输时间12h以内血浆类血液保持在〈0℃冰冻状态;全血及红细胞类血液在0~10%、10—30℃的运输环境中,血液冰源质量比例5:1-1:1均能够保证运输时间6h以内全血及红细胞类血液符合1~10℃血液运输温度要求。结论:通过血液冰源质量比例的控制,能有效保证运输血液在正常环境气温条件下和500公里运输距离(或6h运输时间)内的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1.
匡祖国 《中外医疗》2012,31(9):29-30
目的探讨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从可能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几个方面出发,运用对比的原则探讨血液标本的采集、抗凝、留置时间、放置温度等对结果的作用。结果引起检测结果偏差的因素很多,有分析前对标本的处置、分析中仪器的运转、分析后对检验结果的审核等。其中如果没有选择适当的抗凝比例,则会导致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的检测结果不准(P〈0.05);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室温下放置6h)对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有较大影响(同室温下30min相比,P〈0.05),标本放置的温度则对血小板体积分布(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均有影响(同室温下30min相比,P〈0.05)。结论影响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众多,要得到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就要牢牢把握细胞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控制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存条件对尿液干化学试带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干化学试带分别在4℃冰箱、室温(20±5)℃封口保存和室温敞口保存,连续6d用三种不同方法保存的干化学试带测定尿液质控液和正常尿液,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种不同方法保存的干化学试带连续6d检测质控尿液结果PRO(蛋白质)、URO(尿胆原)、NIT(亚硝酸盐)、BIL(胆红素)均一致;pH(酸碱度)保持在5.5,6.0两个值;SG(比重)和Vc(维生素c)差异不明显;Glu(葡萄糖)、BLD(隐血)、KET(酮体)和WBC(白细胞)四项室温封口保存和冰箱封口保存变化不明显,但室温敞口保存有明显变化。结论尿液干化学试带在室温(低于30℃)或冰箱封口保存均可,但不能在敞口保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条件存放已配制好的SS培养基进行试验观察对肠道致病菌的分离检测效果。方法参照国标GB/T4789.1—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结果配制并倾注平板的SS培养基置冰箱冷藏室、恒温葙(18℃-20℃)及室温(30℃左右)等不同温度下存放,在48h内用于分离检测,结果不影响检出率,但超过48h后,冷藏保存对检出仍无影响(检出率仍在99%以上),而恒温箱保存的检测效果已明显下降(检出率82.4%-84.8%),在室温储藏的因水分挥发无法用于试验。结论配制好并倾注平板后的SS培养基用密封筒包装于普通冰箱冷藏室存放5d内,对肠道致病菌的检测效果无很明显影响,控制有效成分挥发是延长SS平板保存期的主要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温静脉注射液对剖宫产术中体温恒定的作用。方法选取自2013年1—12月间入住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62例,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产妇术中滴注37℃预温的静脉注射液,对照组产妇术中滴注室温(26℃)静脉注射液,测量两组产妇的入手术室,麻醉开始,麻醉15 min,麻醉30 min及麻醉结束各时间点的体核温度,比较两组产妇各时间点的体核温度差。结果观察组产妇在麻醉15 min、30 min和麻醉结束时体核温度分别为(36.04±0.43)℃,(35.98±0.49)℃和(36.00±0.50)℃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体核温度(35.63±0.60)℃,(35.41±0.61)℃和(35.34±0.6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37℃预温的静脉注射液可以改善剖宫产术中产妇低温状况,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廖琳姬芳  邵宏斌 《中原医刊》2007,34(9):F0004-F0004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后分离血清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以及血清经冰冻后对NSE水平有无影响。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对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在室温(24℃)放置30min,1、3、6h后再分离血清,以及将放置1h后离心的血清标本放入-20℃冰箱过夜,将血清标本进行NSE水平测定。结果1h组、冰冻组与30min组比较,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h组同30min组比较,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延长对NSE水平测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血清冰冻后对NSE水平测定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冰冻冷沉淀解冻融化后,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临床使用冷沉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2袋(200 mL/袋)新鲜冰冻血浆,用离心法制备冷沉淀12袋,每袋冷沉淀混匀后立即用保存管分装成多个样本(2 mL/管),速冻后-30℃保存。样本在37℃融化后分成两组,一组置于4℃保存,另一组置于24℃保存,两组分别于0、3、6、12、24、36、48、60 h进行PT、APTT、TT、FIB、FⅡ、FⅤ、FⅦ、FⅧ、FⅨ、FⅪ水平测定。结果融化后的冷沉淀在不同温度保存,PT、APTT、TT、FIB、FⅤ、FⅨ、FⅪ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Ⅱ、FⅦ和FⅧ变化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融化后的冷沉淀在两组温度保存48 h,APTT水平均有明显变化(P〈0.05),在4℃6 h及24℃36 h,FⅧ水平下降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4℃组保存,FⅧ衰减速度更快。除APTT、FⅧ外,其他指标在两种温度下60 h均无明显的改变。结论融化后的冷沉淀在60 h的保存期内,除FⅧ外,其他凝血因子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在临床输注上,除非急需补充FⅧ,融化后保存60 h的冷沉淀仍可输注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围术期保温对剖腹产手术中产妇体温下降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 例蛛网膜下腔麻醉 下行剖腹产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S 组)和对照组(C 组),每组60 例。实验组(S 组):在麻醉之前 30 min 使用加温服给予加温,温度设定为40℃。对照组(C 组):麻醉前30 min 不给予加温服保温。记录两 组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心率(HR)及鼓膜室温度。麻醉前30 min 测量两组体温为基础体温,麻醉后 每15 min 测量1 次体温,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基础体温比较无差异(P <0.05),但麻醉后手术时两组体 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基础体温为(36.6±0.3℃),麻醉时体温为(36.5±0.3℃)最后下降 至(36.1±0.2℃),对照组基础体温为(36.4±0.4)℃,麻醉时体温为(36.3±0.3)℃,最后下降至(35.4±0.4℃) (P <0.05)。两组血液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腰麻前30 min 积极主动的升温能够 预防足月孕妇行剖腹产手术中的体温下降。  相似文献   

18.
输液加温法预防术中、术后寒战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卢贵明  黄锦联 《河北医学》2002,8(6):515-517
目的:观察术中输入加温液体对术中、术后寒战的预防作用。方法:60例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手术种类、麻醉方法及ASA分级无差异,输入液体的量与速度无差异。实验组输入的液体和库血,均通过八达输液加温仪将输出端的液体加温至32-36℃,对照组输入室温的液体和未经加温处理的库血。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30min、60min、120min,术终、术后30min、60min记录患者的鼻咽温及寒战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后60min至术后60min各个时段的鼻咽温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各个时段寒战的发生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术中使用输液加温法可预防术中体温的降低,从而减少寒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为临床检测血常规提高准确性,作为以后诊断疾病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进行血常规检测的200名健康体检者,按照随机对照法均分为冷藏组和室温组(n=100),比较分析2组血常规参数变化。结果血常规指标中WBC、RBC、Hb、MCH室温组保存12h与冷藏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2组HCT、PL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临床工作中尽量在4℃冷藏保存标本。结论血液样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保存会影响检测结果,因此,临床应用中要在4℃下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20.
张文楷  杨天德 《四川医学》2005,26(8):824-827
目的探讨假死状态下大鼠脑组织血管通透性变化及异丙酚对它的影响。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取9只为手术对照组(C组),其余随机均分为假死组(SA组)、假死+镇静剂量异丙酚组(SA+S.P组)和假死+麻醉剂量异丙酚组(SA+A.P组),制备20℃条件下大鼠假死模型。测定大鼠股动静脉插管后和假死模型建立后30min,60min和90min脑组织的组织含水量、瞬时组织通透性和MPO活性并取材用单盲法做病理学检查。结果①组织含水量:与C组相比,在30min时,其余3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升高,但无异差(P〉0.05);在60min和90min时,其余3组高于C组,P值分别为〈0.05和〈0.01;②瞬时组织通透性:在30min时,SA+A.P组低于其他组(P〈0.01);在60min时,SA组和SA+S.P组高于C组(P〈0.05),与SA+A.P组相比时,SA组和SA+S.P组较高(P〈0.01);在90min时,其余3组高于C组(P〈0.05),与SA+A.P组相比,SA和SA+S.P组较高(P〈0.05);③MPO活性:在30min、60min和90min3个时间点,其余3组均高于C组(P〈0.05)。从30min→60min→90min,除C组外,其余3组的组织含水量、瞬时组织通透性和MPO活性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P〈0.05);④病理学光镜检查:C组各时间点病理切片显示脑组织血管轻度扩张充血,细胞周围间隙略增宽;其余3组,在30min时,显示脑组织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及细胞周围间隙增宽,在60min时,显示血管周围及细胞周围间隙明显增宽,可见散在的软化灶;90min显示血管周围及细胞周围间隙显著增宽,可见多灶性软化灶。结论在时间为30min的20℃假死状态下,假死大鼠脑组织的组织通透性、组织含水量与正常脑组织无显著性差异;病理学光镜检查结果与正常脑组织非常相接近。麻醉剂量异丙酚能减轻假死状态下大鼠脑组织血管通透性,但未能改善其病理学结果。结果提示在20℃假死状态下,30min可能为其可复苏时限,改善假死状态下的复苏用药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