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盐酸纳洛酮对急性重型脑外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对急性重型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急性重型脑外伤病人随机分为盐酸纳洛酮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并比较病人的颅内压(ICP)和GCS评分,同时比较伤后6个月时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ICP低于照组(P〈0.05);GCS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可降低急性重型脑外伤病人ICP增高的幅度,缩短昏迷时间,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盐酸纳洛酮对醉酒后颅脑损伤伤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醉酒后颅脑损伤伤者112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止血、抗感染、脱水等对症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止血、抗感染、脱水等对症治疗外,加用盐酸纳洛酮(苏诺)催醒治疗。入院时、治疗后3天、治疗后一周分别行GCS评分:出院时、出院后3月GOS评分。结果:经盐酸纳洛酮治疗组伤者清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出院时及出院后GOS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可缩短醉酒后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早期应用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脑血管病变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络酮对急性重型脑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对111例重型脑血管病变病人随机分成纳络酮治疗组(n=55)和对照组(n=56),观察早期病人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征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格酮治疗组病人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呼吸异常(30.2%)和心律异常(32.4%)明显减少(P<0.01).纳络酮治疗组1周后意识转清醒率(53.8%)高于对照组(38.9%)(P<0.05).未见任何与本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早期大剂量运用纳络酮可以降低急性重型脑血管病变颅内压的升高,缩短昏迷时间,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栗浩  陈永波  王庆生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316-2317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影响。【方法】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纳洛酮治疗。观察治疗早期病人生命体征、头颅CT变化,治疗后及随访时进行GCS和GOS评分。【结果】观察组呼吸异常率、心律异常率、重度脑水肿率均低于,意识转清醒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10d及3个月随访时GCS和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可以降低病人脑水肿,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重型脑外伤病人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脑部亚低温(SBC)治疗重型脑外伤病人期间的护理特点.方法观察并记录了72例重型脑外伤病人应用SBC前后脑温、肛温、颅内压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脑温、肛温、颅内压在SBC应用前后均有明显降低,而在SBC治疗期间脑温和肛温存在"分离"现象.结论SBC能有效地控制重型脑外伤病人体温,降低颅内压,并减轻低温对病人的不良影响.SBC对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病人7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病人均采用脱水、抗炎、降颅压等治疗,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即使肛温降至33~34℃,持续5~7d。结果:亚低温组有效率91.43%,死亡率8.57%;而对照组有效率65.71%,死亡率14.29%,两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亚低温治疗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颅内压,改善预后。护理中应注意做好降温及复温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可提高其生存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纳洛酮(金尔伦)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对重症颅脑损伤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择GCS 3~8分患者32例为治疗组,每天应用金尔伦8.0 mg,随机以29例同等伤情未用金尔伦药物治疗病例为对照组.观察意识觉醒,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及远期疗效.结果金尔伦治疗组觉醒天数缩短;早期呼吸循环异常恢复稳定较快;伤后一周颅内压显著升高和重度脑水肿者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明显增加;重残及死亡率明显减少.结论金尔伦对重症颅脑外伤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可以缩短昏迷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其机制可能是拮抗或抑制损伤后阿片样物质的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高氧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加静脉输氧)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每组54例.两组均采用脱水、手术、止血、输血等常规治疗.对照组输入5%GS 10~20 ml/kg,治疗组输入等量的高氧液.观察每位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或脑脊液静水压、血气指标、脑水肿程度,记录入院第7dGCS和3个月后GOS,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静脉输注高氧液3 h,患者PaO2和SaO2水平明显高于输液前(P<0.01).治疗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稳定;伤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颅内压较低(P<0.01);第7 d治疗组重度脑水肿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患者1周后意识转清率(GC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3个月GOS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输注高氧液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七叶皂苷钠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73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36例)及治疗组(37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七叶皂苷钠每日20 mg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0d.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脑脊液中TNF-α及IL-6的含量,同时监测患者颅内压(ICP)变化,并在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0S)判断预后.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及伤后1d脑脊液TNF-α及IL-6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均P> 0.05),伤后3、7及14d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在治疗前及伤后1d,治疗组ICP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 0.05),在伤后3、7、14 d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 0.01);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27.03%比38.89%,P<0.05),预后改善明显.结论 七叶皂苷钠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脊液TNF-α及IL-6表达水平,降低ICP,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盐酸纳络酮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川  邱伟 《华西医学》2007,22(1):139-139
目的: 观察盐酸纳络酮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影响.方法: 将4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病人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早期大剂量使用纳络酮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纳洛酮 (金尔伦 )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 ,探讨其对重症颅脑损伤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择GCS3~ 8分患者 32例为治疗组 ,每天应用金尔伦 8.0mg,随机以 2 9例同等伤情未用金尔伦药物治疗病例为对照组。观察意识觉醒 ,生命体征 ,颅内压 ,头颅CT变化及远期疗效。结果金尔伦治疗组觉醒天数缩短 ;早期呼吸循环异常恢复稳定较快 ;伤后一周颅内压显著升高和重度脑水肿者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伤后 3个月恢复良好率明显增加 ;重残及死亡率明显减少。结论金尔伦对重症颅脑外伤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可以缩短昏迷时间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预后 ,其机制可能是拮抗或抑制损伤后阿片样物质的增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现场系统急救对重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8例重型脑出血患者按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患者立即转送医院抢救;观察组给予就地急救,病情稳定再转送医院治疗.观察比较两组1周病死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1周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神经能缺损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现场系统急救能有效降低重型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盐酸纳洛酮 (苏诺 )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5 2例重型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6例。对照组予吸氧、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脱水、应用抗生素、止血、输血、营养支持、冰毯降温、气管切开、预防并发症等处理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纳洛酮 (苏诺 )治疗。观察指标 :2 4 h心电监护 ,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测定 ;治疗 7d心率、呼吸异常和酸碱失衡情况 ;1 0 d消化道出血情况 ;3周脑梗死发生率、苏醒时间、重残率、病死率及语言、肢体功能恢复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苏醒时间短〔分别为 (1 0 .6 1± 4 .1 1 ) d和 (1 5 .78± 3.95 ) d,P<0 .0 5〕,心率、呼吸异常 ,酸碱失衡、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减少 (P均 <0 .0 1 ) ;脑梗死发生率、重残率、病死率降低 (P均 <0 .0 5 )。结论 :盐酸纳洛酮 (苏诺 )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患者的有效促醒药 ,能降低病死率 ,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新近研究表明,急性期各种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脑保护措施中,轻度低温的作用受到特别重视,并推荐临床应用.但多限于实验研究和动脉瘤出血,做临床研究亚低温可能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脑血管痉挛期有重要影响.目的以脑循环动力学指标变化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期的脑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十六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对象选择1997-07/1999-08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收治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8例.同期筛选出24例正常人检测其脑循环动力学指标,作为正常组,所有被试对象均自愿参加本实验.方法对照组和治疗组均给予抗炎、止血、限液、脱水、支持、高压氧等治疗.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治疗组4~8 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维持3~5 d.监测项目①伤灶脑水肿体积每例患者伤后当天(0),1,3,7,14,21 d各行1次CT检查,计算伤灶脑水肿体积.②脑循环动力学指标于伤后当天(0,未治疗前),1,3,7,10,14,21天每例患者各检测1次,其中最低血流速度和最低血流量是反映检测点远端脑血管供血状态和血流量的指标,脑血管阻力反映脑微循环通畅程度的指标,动态阻力反映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评估标准伤后1周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判定意识恢复情况,3个月后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定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5分良好,4分中残,3分重残,2分植物状态,1分死亡).4分以上为预后良好.主要观察指标①对照组和治疗组动态脑循环动力学指标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②对照组和治疗组动态伤灶脑水肿体积.③对照组和治疗组伤后1周意识恢复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伤后脑循环动力学指标可划分为4个期,即低灌注期(0 d)、高灌注期(1~3 d)、脑血管痉挛期(4~14 d)、好转期(> 15d);而治疗组仅表现出3个期,即低灌注期(0 d)、好转期(1~3d)、恢复期(> 4 d),未出现高灌注期.对照组和治疗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出现脑血管痉挛变化者分别是8例和2例(P<0.05).②伤灶脑水肿体积对照组在伤后第14天最大(140.9±22.95)cm3,治疗组在伤后第3天最大(95.83±14.97)cm3,在伤后第14天治疗组比对照组减少42%(P<0.05).③伤后1周内转清醒率对照组为22.2%(4/18),治疗组为55.6%(10/18)(P<0.05);预后良好率对照组为38.9%(7/18),治疗组为66.7%(12/18).结论亚低温通过稳定重型颅脑损伤后脑循环功能,尤其是能平抑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高灌注,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从而明显减少伤灶脑水肿体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早期药物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早期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183例轻、中型脑外伤患者,分组后早期应用能量合剂(能量合剂组)、尼莫地平(尼莫地平组)、灯盏细辛(灯盏细辛组)治疗伤后脑震荡样症状,观察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脑震荡样症状恢复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7、14 d灯盏细辛组脑震荡样症状改善率(87.3%、94.4%)明显高于尼莫地平组(73.4%、82.8%)(均P<0.05)及能量合剂组(64.6%、70.8%)(均P<0.01).伤后1个月脑震荡样症状消失率能量合荆组(29.2%)明显低于尼莫地平组(48.4%)(P<0.05)及灯盏细辛组(57.8%)(P<0.01).伤后3个月脑震荡后遗症发生率能量合剂组(29.2%)明显高于尼莫地平组(12.5%)(P<0.05)及灯盏细辛组(5.6%)(P<0.01).结论:早期选择有效药物治疗可促进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及时恢复,减少脑震荡后遗症的发生,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6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运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将我院自2002年来接诊的13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颅内压低,重度脑水肿发生率降低,昏迷时间缩短,10 d后治疗组CCS分值较对照组提高,远期综合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GM-1治疗组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水肿发生率降低,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作用。方法:28例重型脑外伤患者行亚低温治疗,同时与常规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重型脑外伤的颅内压、伤灶脑水肿体积及康复结果的改变情况。结果:亚低温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外伤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选择性亚低温治疗重型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选择性亚低温治疗的30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将其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冻伤/压疮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颅内压、脑水肿、肛温、脑温改善情况及冻伤/压疮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重型脑外伤患者护理中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肛温、脑温、颅内压、脑水肿,降低冻伤/压疮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致意识障碍的疗效及脑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应用盐酸纳酮治疗急性脑卒中有意识障碍患者45例,与同期常规治疗该类患者45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为94%(42/45),较对照组78%(35/45)好,治疗组转醒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组EEG明显改善,异常率低,为58%(26/45),与常规组78%(35/4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1.159,P<0.01)。结论: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致意识障碍,可明显缩短患者的转醒时间,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高颅压及凝血异常的影响。方法将 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于伤后 2 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 ,余治疗同对照组 ,肛温控制在 32~ 35℃。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以及入院时、入院后 1~ 3天静脉血的D dimer浓度。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 2 6 .1 % ,良好率 47.8% ;对照组病死率 47.8% ,良好率 2 1 .7% ,有显著性差异。亚低温治疗组伤后 3天内颅内压 (ICP)显著下降 (P <0 .0 5) ,而 3天后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伤后早期D dimer显著下降 (P <0 .0 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 ,降低病死率 ,降低颅脑损伤后早期的高颅压 ,延缓脑水肿的形成并可改善颅脑损伤后的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