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目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潜伏期等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分布进行估计。方法 收集各省份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发布信息平台的确诊病例暴露与发病信息,利用区间删失数据估计方法,基于Log-normal、Gamma和Weibull分布,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分布进行估计。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确诊病例109例,平均年龄为39.825岁。基于Log-normal分布的潜伏期M=4.938(P25P75:3.451~7.304)d,Gamma分布的潜伏期M=5.064(P25P75:3.489~7.301)d,Weibull分布的潜伏期M=5.678(P25P75:3.653~7.666)d。Gamma分布的对数似然函数值最大。结论 COVID-19的潜伏期服从Gamma分布,基于区间删失数据的估计方法可用于传染病潜伏期分布的估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和制定中国3~7岁儿童的腰围百分位数参照值。方法 腰围数据来自2015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9个城市开展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共调查26 480名3~7岁健康儿童。采用基于偏度、位置和变异的曲线平滑方法建立性别、年龄别腰围百分位数曲线。将获得的3~7岁儿童腰围P75P90与已发表的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界值点(P75P90)进行对接验证。将本研究腰围P50与国外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获得3~7岁男、女童每半岁间隔的腰围P5P10P15P20P25P50P75P80P85P90P95参照值。腰围值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男童P50从3岁的47.5 cm增长到7岁的54.2 cm、女童从3岁的47.0 cm增长到7岁的52.2 cm。各年龄组男童腰围的各百分位数值均略高于女童,差值波动范围0.4~3.6 cm。3~7岁男、女童腰围在不同百分位数上实测值与拟合值的差值波动范围-0.3~0.5 cm。9个城市男、女童3~7岁腰围P75P90数值与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界值点(P75P90)在年龄上能实现较好的对接。中国3~7岁儿童腰围数值与国外相关研究的比较显示,随年龄增长腰围增加的趋势一致,但我国男童处于中等水平、女童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我国3~7岁儿童的腰围百分位数参照值,并实现与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参照值的良好衔接,可供相关临床、预防保健及科研工作等参照使用。  相似文献   

3.
ARIMA乘积季节模型在陕西省手足口病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ARIMA)乘积季节模型预测陕西省手足口病发病人数。方法 利用R软件对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手足口病数据构建ARIMA乘积季节模型,同时利用2015年7-12月实际发病人数与模型拟合数据比较,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预测2016-2017年的手足口病发病人数。结果 陕西省手足口病发病人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建立了ARIMA(2,1,0)×(1,1,0)12乘积季节模型,预测方程为(1-B)(1-B12)Ln(Xt)=((1-1.000B)/((1-0.532B-0.363B2)(1-0.644B12-0.454B122)))εt,与2015年7-12月实际发病人数比较,绝对误差的平均值为531.535,相对误差的平均值为0.114,预测2016-2017年陕西省手足口病发病人数与2015年基本保持一致。结论 ARIMA(2,1,0)×(1,1,0)12乘积季节模型可用于陕西省手足口病的发病人数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山东省境外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为及时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18年山东省疟疾疫情资料、病例个案调查资料及省级参比实验室病例复核资料,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QGIS 2.18软件绘制地图。结果 2017-2018年山东省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442例,感染来源主要为非洲地区(占97.96%,433/442)。17个地市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济宁市(88例)、烟台市(65例)、威海市(46例)、青岛市(44例)和德州市(42例),共报告285例(占64.48%,285/442)。病例分布于山东省77.37%(106/137)的县(市、区)。每月均有病例报告,未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发病-初诊时间间隔M=2 d(P25~P75:3 d)。初诊-确诊时间间隔M=0 d(P25~P75:3 d)。病例发病当天就诊率为27.83%(123/442)。69.68%(308/442)的病例初诊被诊断为疟疾,经χ2检验,县级以下医疗机构诊断正确率低于其他医疗机构(均P<0.01)。51.13%(226/442)的病例就诊当天确诊,经χ2检验,各级医疗机构当天确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7-2018年山东省境外输入性疟疾具有病例数量多、感染来源广、地区分布广等特征,病例及时就诊意识淡薄,基层医疗机构疟疾诊治意识和能力尚弱,应针对性的调整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我国≤5岁儿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减少死亡病例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从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08-2018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人群特征、空间分布、诊断和报告情况及病原构成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8-2018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岁儿童死亡病例3 646例,男性多于女性(1.82:1),以≤2岁儿童为主(87.71%)。2010年之后全国≤5岁儿童报告手足口病调整后的死亡率由0.87/10万下降至2018年的0.11/10万(APC=-23.20%)。2 523例实验室确诊的死亡病例中,2 323例(92.07%)为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但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呈现增加趋势。死亡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M=2(P25P75:2~4)d,发病至死亡时间间隔M=3(P25P75:2~4)d。0~1岁、EV-A71感染、发病诊断时间间隔较长和居住地为农村是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0年后,我国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呈下降趋势;死亡病例中优势病原仍为EV-A71,应加强死亡病例中非EV-A71和非CV-A16肠道病毒基因分型;西部省份、农村地区和小年龄组病例应当加强EV 71灭活疫苗接种宣传,提高诊断、救治及时性,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中国13~18岁汉族学生耐力素质与血压状况的关联。方法 利用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13~18岁汉族学生数据,依据《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判定血压偏高及其各组分(单纯性SBP偏高、单纯性DBP偏高与混合性血压偏高),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学生耐力素质进行评分,并按百分位划分为P0~、P25~、P50~、P75~P100 4组。采用趋势χ2检验分析随着耐力素质的提高学生血压偏高及其组分检出率的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偏高在不同耐力素质水平的患病风险;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与耐力素质水平的关系。结果 2014年中国13~18岁汉族学生血压偏高的检出率为9.2%。血压偏高及其各组分检出率随着耐力素质的提升而降低(P<0.001)。以耐力素质P0~组学生为参照,P25~、P50~和P75~P100 3组学生发生血压偏高的OR值分别为0.89(95% CI:0.84~0.95)、0.81(0.76~0.86)和0.79(0.74~0.84)。在超重/肥胖和营养正常的学生中耐力素质与血压偏高呈负相关,而在营养不良的学生中无相关性。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在超重/肥胖的学生中,P10P25P50P75P90P95水平的SBP均与耐力素质呈负相关;P25及以上水平的DBP均与耐力素质呈负相关。在营养不良及营养正常的学生中,仅有部分水平的DBP与耐力素质呈负相关。结论 中国13~18岁汉族学生耐力素质与血压偏高呈负相关。在超重/肥胖的学生中,耐力素质与血压状况的关联性更强。提高学生耐力素质,可能有助于预防或改善血压偏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描述2011-2020年宁波市鄞州区成年人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趋势及其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的发病差异。方法 利用鄞州区域健康信息平台(YRHIP)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以YRHIP中研究对象排除既往病史后被首次确诊RA者作为新发病例。采用Poisson分布估算RA发病密度及其95%CI结果 2011-2020年鄞州区≥18周岁常住人口共1 280 012人,其中女性665 361人(51.98%);总随访人年7 198 513.61,中位随访人年5.41(P25=3.50,P75=8.32);新发RA病例2 350人,其中女性1 460人(62.13%)。总研究人群10年发病密度32.65/10万人年(95%CI:31.34/10万人年~33.99/10万人年),女性发病密度为39.17/10万人年(95%CI:37.19/10万人年~41.24/10万人年),男性发病密度为25.64/10万人年(95%CI:23.98/10万人年~27.38/10万人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的发病风险均高于18~29岁组(均P<0.001),且18~79岁时,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80岁时发病风险略有下降;2013年发病密度最低15.30/10万人年(95%CI:12.62/10万人年~18.38/10万人年),2016年发病密度最高为56.70/10万人年(95%CI:51.24/10万人年~62.58/10万人年),不同年份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2011-2020年宁波市鄞州区成年人RA发病密度呈现先增长后下降,又趋于平缓的趋势,不同年份、年龄、性别人群的发病密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席卷全球,疫情结束前,其病死率的估计受现有确诊病例和发病到死亡时间分布的影响,且结论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年龄别病死率进行估计。方法 收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CDC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信息,采用Gamma分布拟合发病到死亡时间分布规律,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估计年龄别病死率。结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到死亡时间M=13.77(P25P75:9.03~21.02)d,总病死率为4.1%(95% CI:3.7%~4.4%),0~、10~、20~、30~、40~、50~、60~、70~和≥80岁组病死率分别为0.1%、0.4%、0.4%、0.4%、0.8%、2.3%、6.4%、14.0%和25.8%。结论 校正删失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方法适用于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期间的病死率估计,尽早明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死率有助于疫情的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为及早控制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200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7-2021年共报告暴发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疫情1 725起,报告疫情起数呈上升趋势。南方省份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疫情高峰,北方省份疫情高峰为每年10-12月和次年3-6月。疫情报告地区从东南沿海省份逐步向中部、东北和西部省份扩散。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1 539起,89.22%),其次为企事业单位(67起,3.88%)和社区家庭(55起,3.19%)。人与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1 262起(73.16%),GⅡ基因型为引起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型别(899起,81.58%)。首例病例发病至疫情报告时间间隔MQ1,Q3)为3(2,6)d,疫情规模MQ1,Q3)为38(28,62)例。近年来,疫情报告及时性提升,疫情规模随年份呈下降趋势,二者在不同发生场所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生场所、传播途径、报告及时性和居住地类型是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07-2021年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疫情波及地区范围不断扩大,但疫情发生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疫情报告及时性提升,提高监测灵敏度和及早报告可有效控制疫情发生规模。  相似文献   

10.
中国1990-2017年乙型肝炎疫情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1990-2017年我国乙型肝炎(乙肝)发病和死亡的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控乙肝疫情的策略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的乙肝发病和死亡数据及国家统计局的人口学资料,采用Excel 2016软件分别建立乙肝报告发病和死亡的数据库。利用Joinpoint 4.8.0.1软件进行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估计1990-2017年我国乙肝不同年龄组、不同省份年报告发病率和年报告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进一步分析乙肝疫情的变化趋势。采用R 3.6.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数据的可视化。结果 从1990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报告20 793 233例乙肝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8.19/10万)。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是25~29岁(119.67/10万),≥45岁年龄组年报告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85岁年龄组的报告病死率达最高值(2.26/1 000)。有23个省份的报告发病率呈增长趋势(P<0.05),7个省份的报告发病率呈平稳趋势(P>0.05),2个省份的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1990-2017年中国乙肝主要发病人群已后移至成年人群,且该人群的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部分省份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治疗水平较高,乙肝疫情已趋于平稳;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仍处上升趋势。应进一步针对不同省份的疫情现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合适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1959~2004年泰安市乙脑发病季节分布特点的圆形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泰安市乙脑发生的时间分布规律,探讨开展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前后和不同发病率时期发病的时间分布特征,以指导今后的防制工作.[方法]应用圆形分布方法对泰安市1959~2004年乙脑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泰安市1959~2004年乙脑平均发病高峰日为8月27 日,高峰期为8月4日至9月19日.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前、接种初期和程序接种期,乙脑发病的集中度r值由0.938逐渐减少至0.905,s值增大,不同阶段发病高峰日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脑发病率为<1/10万、1/10万~、10/10万~、30/10万以上4个时期乙脑发病的r值由0.861逐渐增大到0.958,s值由31.32减小到16.80,不同阶段发病高峰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泰安市乙脑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随着乙脑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乙脑的发病率逐渐降低,发病的高峰日提前,高峰期延长.  相似文献   

12.
2004-2010年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及死亡的季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4-2010年全国范围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和死亡时间的季节性趋势。方法收集2004-2010年全国乙脑逐月发病和死亡资料,应用圆形分布法进行分析。结果全国乙脑发病和死亡时间存在明显的季节集中趋势(P〈0.05),发病和死亡高峰日分别为8月11日和10日,高峰期为7月8日至9月13日和7月7日至9月14日。结论研究全国范围内乙脑的季节性流行特点,可为乙脑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福州市1990--2006年13种常见传染病季节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疾病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为制定和渊整传染病的防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集中度法及圆形分布法对福州市1990—2006年13种常见传染病的季节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霍乱、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有较强季节性,发病高峰为夏季;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一定季节性;而痢疾、伤寒、猩红热、出血热、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百日咳、乙型肝炎为令年散存发病:结论对季节性强的传染病应根据其商峰期采取针对性的防制措施,对季节性分布差的传染病应做好全年的监测防病工作。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日本血吸虫病家庭聚集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病患病是否呈家庭聚集性。方法2001年湖北省日本血吸虫病抽样调查2210户家庭,其中有539例患有日本血吸虫病,分布在470个家庭。本研究针对该数据,采用负二项分布以及二项分布进行拟合,如果该数据服从负二项分布或不服从二项分布,则血吸虫病患病呈家庭聚集性。结果利用负二项分布和二项分布进行拟合,所得统计学检验P值分别为0.2801和0.0007,表明该数据服从负二项分布、不服从二项分布。结论血吸虫病患病呈家庭聚集性。  相似文献   

15.
青岛地区1987~2002年双生子出生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青岛地区1987~2002年双生子出生比的三间分布特征。方法:活产新生儿及双生子信息均来自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计划免疫登记系统,对双生子出生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青岛地区1987~2002年双生子出生比呈现上升趋势,由1987年的1 86‰增至2002年的5 07‰,总体双生子出生比为3 51‰,秋冬季高于春夏季。各地区双生子出生比存在差异,最高的黄岛区为5 78‰,城市高于农村,沿海地区高于非沿海地区。结论:青岛地区1987~2002年双生子出生比呈现上升趋势,有明显季节和地区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国预防医学专业高级人才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华预防医学会2002年推选的各学科科技专家及学科带头人资料,分析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性质及地区分布。结果:被推选的396名科技专家及学科带头人中,女性所占比例为28.5%,远低于男性。东部地区占67.7%,西部地区只有14.6%。结论:我国预防医学高级专业人才,女性比例明显偏低,西部地区人才严重缺乏。应进一步开展性别研究,鼓励现有高级人才在西部地区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菏泽地区1988-1998年细菌性疾痢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方法采用圆形分布法。结果分析证实了其季节性高峰的存在,发病集中时点为8月12-13日。流行前期为3月25日至6月3日,流行高峰期为6月4日至10月21日,流行后期为10月22日至31日,1月1日至3月24为间歇期,整个流行期发病点总病例数的92.15%,流行高峰期占69.62%。结论本研究为预防和控制本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多水平负二项分布模型在艾滋病病流行趋势研究中应用的优势和不足做探索性研究。方法利用重庆市1994-2009年各区县年度新发艾滋病频数数据以及各区县年度常住人口数,结合多水平建模方法分别拟合Poisson模型和负二项分布模型计算参数并比较。结果负二项分布的超方差系数k=5.887 279,较之Poisson分布模型中的超方差系数k=9.008 424有所减小,但仍大于1且有统计学意义,2种模型拟合结果有差异但不明显。结论多水平负二项分布模型在对艾滋病流行趋势的研究中较之传统的Poisson分布模型无明显差异,2种模型解释的侧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9.
适合新医改目标的基本药物流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落实新医改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和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2009年8月18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始实施。为保障基本药物流通安全,探寻适合新医改目标的基本药物流通模式是各地政府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新医改基本药物制度主导的流通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多地采取的流通模式有配送难到位、配送成本高、服务质量难保证和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等问题。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制定符合法律法规并适合当地情况的配送企业进入机制,在城市和发达地区采用一级配送到位,同时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为手段的配送模式,构建省、市(县)的二级配送网,满足不发达地区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农村群众的基本药物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德国小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体躯分布和亚细胞分布。方法利用不同体躯和不同亚细胞的AChE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德国小蠊雄成虫的AChE在头部、胸部及腹部的活性分别占总活性的56.9%、19.5%和23.6%。德国小蠊的AChE在头、胸、腹间的活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96,P〈0.05),头部AChE的活性显著高于胸部和腹部(P〈0.001),德国小蠊亚细胞AChE的总活性和比活力按大小排列依次为:线粒体〉微粒体〉胞质溶液〉细胞核及细胞碎片。结论德国小蠊的AChE在头部、胸部、腹部均有分布,但头部活性最高,占整体活性的50%以上。亚细胞分布显示德国小蠊AChE在线粒体里分布最多,约占总活性的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