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3 毫秒
1.
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171 040名调查对象。采用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 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就餐行为及肥胖率的差异。以是否肥胖为因变量,使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早、午、晚餐就餐行为与肥胖的关系。结果 我国成年居民一日三餐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为3.3%。早、午、晚餐在外就餐比例分别为16.4%、21.4%、11.7%。午餐在家就餐、在外就餐和不吃午餐的男性肥胖率分别为13.2%、16.1%、15.9%,女性肥胖率分别为14.5%、9.8%、1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男性中,午餐或晚餐在外就餐者和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午餐在外就餐与是否肥胖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晚餐在外就餐发生肥胖的风险低于在家就餐者。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不同餐次就餐行为存在差异,午餐在外就餐比例最高,晚餐在外就餐比例最低。男性午餐和晚餐在外就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3家餐馆就餐者点餐营养素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北京市3家中餐馆就餐者点餐营养素含量,采用富含营养素食物(Nutrient-Rich Foods,NRF)指数法综合评价一餐的营养搭配。方法 选择北京市某商业区内经营温州菜、鲁菜和云南菜的3家中餐馆,收集全部菜品的主、配料重量,计算每道菜品的营养素含量;结合3家餐馆一段时期内的点餐流水单,计算人均点餐营养素含量,并利用NRF指数综合评价一餐营养素水平。结果 3家餐馆就餐者一餐人均点餐能量为4973.9(P25~P75:3575.6~6971.0)kJ,参照午餐3347.2 kJ和晚餐2510.4 kJ的能量推荐摄入标准,88.2%桌次的人均点餐能量含量高于推荐摄入量。限制营养素含量:3家餐馆就餐者一餐人均点餐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均达到日推荐摄入量的70%及以上;且一餐人均点餐钠含量均高于一日钠适宜摄入量(1500 mg),超标率为87.9%。3家餐馆就餐者一餐人均点餐膳食纤维、钙、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含量远低于各营养素推荐摄入量。温州菜餐馆NRF9.3较高为5.50,云南菜餐馆最低为2.26(P<0.001)。结论 在外就餐者人均一餐营养素综合水平不理想,能量及3种限制营养素含量显著高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年修订版)》推荐或适宜摄入量、9种推荐营养素则远低于推荐摄入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在外就餐频率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6个项目省12个区县中,按照大、中、小餐馆规模,每个项目点随机选取16家中餐馆,每个餐馆随机访问20名18-65岁就餐者(男女各半)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就餐者的基本信息、在外就餐情况,并记录自报近期的身高、体重等信息。根据成人BMI分类标准,BMI≥24.0判定为超重肥胖。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法分析在外就餐频率和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312名调查对象,49.76%的就餐者过去1个月每周在外就餐超过1次,就餐者超重肥胖的比例为33.27%。控制了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人数、职业和婚姻状况后,与过去1个月无在外就餐者相比,男性每周在外就餐3d及以上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是前者的1.553倍;女性在外就餐的频率为每周不超过1次、每周1~2 d和每周3 d及以上时,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前者的1.849倍、1.603倍和2.229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外就餐增大了女性超重肥胖的风险,男性仅在高频率在外就餐时与超重肥胖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天津市居民在外就餐情况,初步探索适合在外就餐的营养干预模式。方法在天津市选取1家综合型餐厅作为干预场所,对餐厅内就餐者进行膳食调查,并对就餐者和餐厅从业人员进行为期1年的综合性营养干预。通过收集干预前后就餐者的点菜清单,统计分析干预前后就餐者各类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变化。结果干预前调查人群在外就餐肉禽类、鱼虾类和盐类摄入较高,蔬菜类摄入适宜,水果、奶类、蛋类和食用油类摄入不足;午餐能量摄入不足,谷薯类和豆类摄入较低,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和维生素C摄入不足;晚餐能量及各类营养素摄入较高。干预后,调查人群午餐能量摄入增加,豆类、水果、蛋类和食用油类摄入增加,脂肪摄入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晚餐能量摄入减少,豆类、肉禽类、鱼虾类和盐类摄入减少,各类营养素摄入减少。结论天津市部分居民在外就餐膳食结构不合理,干预后膳食结构得到改善。应加强对居民的营养健康教育,指导其在外合理就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行为,为开展相关干预和宣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44799名18岁及以上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行为的情况(三餐是否在外就餐、在外就餐次数和就餐地点),通过SAS9.3进行复杂抽样的加权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的比例为20.2%,其中在外就餐1~6次和7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和10.4%,平均次数是每周1.5次;早餐、午餐、晚餐在外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0.7%、14.8%、9.6%;在餐馆、单位/学校食堂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5.3%和7.9%。男女、城乡、年龄均存在差异。结论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男性、18~44岁人群是在外就餐的重点人群,应通过宣教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学报,2019,41(1):10-14]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北京市3家餐馆供应菜品的钠含量及就餐者人均点餐钠含量情况。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商业区内经营温州菜、鲁菜和云南菜的3家中餐馆,收集餐馆供应全部菜品的主、配料重量,计算每道菜品所含钠量值。收集3家餐馆一段时期内的顾客点餐流水单,计算人均点餐钠含量及超标情况。结果 3家餐馆供应的不同类型菜品中,热菜(1728.6mg;P25,P75:1198.7,2482.8)和汤羹类(2101.5mg;P25,P75:1467.8,2291.2)菜品的钠含量最高,其次为凉菜(790.7mg;P25,P75:128.1,1472.9)和主食(802.9mg;P25,P75:5:115.1,1563.2),饮品(17.0mg;P25,P75:2.0,19.5)钠含量最低(P<0.05)。在菜类菜品中,荤菜类(1796.3mg;P25,P75:1303.9,2670.3)的钠含量高于素菜类(1105.5mg;P25,P75:423.6,1628.6)(P<0.001)。在3家餐馆就餐的人员每桌次人均点餐钠含量为午餐2325.6mg;P25,P75:1700.7,3213.8)和晚餐2542.5mg;P25,P75:1857.5,3498.1)。参照午餐960mg和晚餐720mg的推荐钠摄人量标准,97.5%桌次的人均点餐钠量超过推荐的钠摄人量标准,76.5%的桌次达到推荐标准的2倍以上。结论 调查的3家餐馆供应各类菜品中以汤羹类和热菜的钠含量较高,就餐人员点餐的钠含量显著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摄人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市在外就餐者膳食营养状况。方法选择北京市6家餐馆,在正餐时间(中餐和晚餐)随机抽取2204名桌餐就餐者,按照单盲设计并采用"称重法"调查就餐前后食物重量,依据菜肴配方、《食物成分表》或实验室检测数据,在校正了可食部基础上,计算每标准人就餐者11类食物平均摄入水平、能量及与慢性病密切相关的主要营养素摄入量,并对食物密度进行评估。结果餐馆就餐者平均每标准人每餐摄入谷薯类76 g,蔬菜162 g,水果11 g,畜禽肉类128 g,鱼虾类50 g,蛋类10 g,豆类及其制品12 g,纯能量食物15 g,食用油28 g,食盐7 g;摄入能量4648 k J,蛋白质54.6 g,脂肪62.3 g,碳水化合物88.0 g,膳食纤维6.4 g,胆固醇10.7g,钠2902 mg;三大产能营养素供能比分别为:蛋白质20.7%,脂肪52.7%,碳水化合物29.4%。和能量相比(4180 k J/1000kcal),餐馆就餐者摄入的食用油、食盐密度是膳食宝塔食物密度的2倍,畜禽肉类3倍。结论在外就餐者每标准人一餐摄入的动物性食物较高,脂肪和钠超过全天推荐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8.
苏允杰 《健康大视野》2008,(10):111-11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选择外出就餐的比例也在逐年递增,于是餐饮企业摇身变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生力军。然而,外出就餐给城镇居民享受美食美味的同时,也给他们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带来许多严重的问题,餐馆就餐的人,却膳食能量摄入显著高于在家吃饭的人;经常或长期在外就餐者,体脂含量比很少在外就餐者明显增加,故而经常在餐馆就餐者很容易成为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重点对象。那么,真正的现代健康餐饮到底缺少什么?什么样的饮食才能使人们身体更加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国 ≥ 18岁居民身体活动不足流行状况,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 18岁常住居民,利用包含全球身体活动问卷的调查问卷,以面对面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身体活动情况等相关信息。最终纳入183 769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数据经过复杂加权后,计算身体活动不足率和职业性、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我国 ≥ 18岁居民身体活动不足率为22.3%(95%CI:20.9%~23.7%),男性[24.4%(95%CI:23.0%~25.8%)]显著高于女性[20.2%(95%CI:18.6%~21.8%)], ≥ 70岁[28.4%(95%CI:26.9%~29.9%)]居民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居民,18~29岁[26.4%(95%CI:24.4%~28.3%)]和30~39岁[23.4%(95%CI:21.5%~25.3%)]的青年居民次之,且随着文化程度和总静态行为时间的提高呈上升趋势(P<0.001);每周职业性、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时间分别为958.6(95%CI:911.4~1 005.8)min、234.5(95%CI:224.7~244.2)min、88.6(95%CI:83.5~93.7)min。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男性、农村、≥ 70岁、初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6 000元、华北地区、机关/办事/技术和总静态行为时间较长的居民与更高的身体活动不足率有关。结论 我国超过五分之一的成年居民身体活动处于较低水平。男性、青年人、文化程度较高、机关/办事/技术和总静态行为时间较长的居民是身体活动相关健康促进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中国≥18岁居民的血糖检测情况,为健康中国行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血糖检测情况、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及腰围等信息;采集所有个体的空腹静脉血测定FPG,自报无糖尿病病史者测定服糖后2 h血糖。完成调查且相关信息完整的177 904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结果进行复杂加权后,比较不同特征成年人的血糖检测率。结果 未诊断糖尿病的成年居民中,血糖正常、糖尿病前期、新检出血糖升高的居民12个月内血糖检测率分别为32.0%(95%CI:30.5%~33.5%)、39.5%(95%CI:37.4%~41.6%)、43.8%(95%CI:41.0%~46.4%),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及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诊断糖尿病的成年居民中,6个月内血糖检测率为89.6%(95%CI:88.4%~90.8%),女性高于男性,西部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查人群中未患、患1、2、≥3种主要慢性病的成年人中,6个月内血糖检测率分别为19.6%(95%CI:18.4%~20.7%)、41.8%(95%CI:40.1%~43.5%)、58.9%(95%CI:57.0%~60.7%)、71.9%(95%CI:69.0%~74.9%),血糖检测率随共病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01);未患、患1、2种主要慢性病的成年居民中,血糖检测率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及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3种主要慢性病的居民血糖检测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1),其他分组血糖检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检测血糖的行为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促进高危人群定期检测血糖,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人口特征、不同特征人群在不同餐次(早餐、午餐、晚餐)的在外就餐情况。方法从北京市参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人群中,选取18岁及以上参加3天24小时膳食调查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率为34.2%,男性高于女性;18~29岁人群高于其他年龄组;城区居民高于郊区居民;未婚者高于其他婚姻状态者;文化程度越高,在外就餐率越高;高收入人群高于低收入人群。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早、午、晚餐率分别为20.0%、28.2%和11.3%。结论性别、年龄、地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均与是否选择在外就餐有关。居民在外就午餐率高于早餐和晚餐。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2016年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测算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测算浙江省成年居民健康期望寿命(HALE),评价浙江省成年人健康水平。方法 收集2016年浙江省死因监测资料、死因漏报调查资料和居民自报健康调查数据,采用HOPIT模型对浙江省居民自报健康调查的数据进行校正,获得成年居民伤残测度,通过Sullivan方法测算浙江省成年人HALE。结果 成年居民自报健康数据经HOPIT模型校正后,伤残测度随年龄增长明显升高(χ2=5 795.81,P<0.001),女性伤残测度高于男性(χ2=5 353.27,P<0.001);浙江省≥20岁成年人期望寿命(LE)和HALE分别为59.08岁和48.68岁,因伤残损失的健康期望寿命(LHE)为10.40岁,LHE/LE为17.61%,随年龄增长,HALE损失占LE的百分比逐渐增大。各年龄组男性的HALE(49.21岁)高于女性(48.14岁),城市(49.92岁)大于农村(47.43岁)。结论 浙江省居民LHE/LE的比例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加强女性、农村的健康保健服务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捕获-标记-再捕获法(capture-mark-recapture,CMR)评估2013-2014年济南市居民死亡登记漏报水平。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按照城乡分层抽取济南市2个区、3个县,从抽中的每个县(区)随机抽取3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8个村(居委会)。通过民政、公安、妇幼、村医、村干部、社区居委会搜集辖区内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户籍人口死亡名单,与死因监测数据进行比对,计算漏报率。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集济南市2013-2014年死亡病例2 903例,死因监测登记同期死亡病例3 113例,CMR估计死亡病例3 772例(95%CI:3 741~3 802),死因监测漏报率为17.46%。不同类别的漏报率比较,2013、2014年漏报率分别为19.29%、15.57%(χ2 =8.92,P< 0.01)。城区、农村漏报率分别为20.91%、11.93%(χ2=47.35,P< 0.01)。男性、女性漏报率分别为17.87%、16.98%(χ2 =0.48,P> 0.05),< 5岁组、≥5岁组漏报率分别为21.57%、17.45%(χ2 =0.03,P> 0.05)。结论 济南市死因监测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应用CMR可以评估漏报水平,建议定期开展漏报调查,校正常规监测数据,并针对发现的漏报重点环节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2013-2014年北京市≥ 15岁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方法 应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 15岁13 057名个体进行横断面调查,并测量血压值,应用标准问卷调查高血压病史及其治疗情况。结果 样本人群中有4 663人患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32.7%,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4.6%和30.8%,城区和农村地区分别为33.3%和24.6%。高血压患病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00 1),城区居民显著高于农村居民(P<0.000 1),且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01)。高血压病例中,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66.8%、64.6%和31.6%。结论 北京市≥ 15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而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5年河北省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肥胖的影响,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有效控制主要的健康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成比例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在河北省抽取13个监测点,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该监测以面对面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2213名18~59岁居民过去1周在外就餐行为数据,通过集中体检获得身高和体重数据,以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进行复杂抽样加权计算,不同特征人群就餐行为采用例数和加权百分比进行描述,应用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特征人群在外就餐频率的危险因素及优势比、以及在外就餐与肥胖的关联性。结果2015年河北省18~59岁居民过去1周在外就餐率为25.29%,18~44岁、45~59岁居民在外就餐率分别为30.77%和16.20%,其中,在外就餐1~6次/周和≥7次/周的比例分别为9.40%和15.89%。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在外就餐组相比,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的调查对象中,城市居民(OR=2.36,95%CI:1.71~3.24)、男性(OR=2.35,95%CI:1.72~3.20)、18~44岁人群(OR=1.63,95%CI:1.18~2.26)、文化程度较高(OR=3.77,95%CI:2.14~6.64)、在职人员(OR=3.02,95%CI:1.80~5.07)、家庭人口数>2人家庭(OR=1.37,95%CI:1.02~1.86)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4万元人群(OR=1.74,95%CI:1.08~2.81)在外就餐行为更为普遍。女性在外就餐频次与肥胖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的人群发生肥胖的风险是非在外就餐人群的1.89倍(P=0.031)。结论河北省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行为较为普遍,男性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国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肥胖的影响。方法 2015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抽取302个监测点,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53 887名调查对象。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作为标准人口,对数据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SURVEYFREQ过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采用SURVEYLOGISTIC回归模型对在外就餐频率与不同特征指标和肥胖的关联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15年过去一周中国18~59岁居民三餐在外就餐比例为36.1%,其中18~44岁和45~59岁在外就餐比例分别为41.3%和24.3%。12.2%的调查对象过去一周在外就餐频率为1~6次,15.8%的调查对象过去一周在外就餐频率为7~13次,8.1%的调查对象过去一周在外就餐频率为14~21次。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18~44岁、男性、城市、大专及以上、家庭人均年收入≥20 000元、未婚、在职人员和在校学生选择在外就餐的行为更为普遍。女性在外就餐频率与肥胖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在外就餐组就餐频率为14~21次/周发生肥胖的风险分别是非在外就餐组的1.8倍(P0.05)。结论我国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男性在外就餐频率每周达到14~21次,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年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 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本研究中纳入的研究对象为同时参加2004年和2009年2轮调查、且在2009年调查时年龄为25~65岁、血样检测和膳食调查数据完整的成年居民,共4 244人.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为标准,血清TC≥6.22 mmol/L时,判定为高胆固醇血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膳食胆固醇摄入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结果 2009年成年居民平均血清TC水平为4.9 mmol/L,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9.6%.2004-2009年膳食胆固醇摄入量总体呈大幅增长,尤其是低摄入量组的增幅最大.男性成年居民中2004年膳食胆固醇摄入中低水平者和2009年膳食胆固醇摄入高水平者,高胆固醇血症患病风险增加.女性膳食胆固醇摄入与高胆固醇血症之间未见统计学关联.结论 膳食胆固醇摄入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具有性别差异.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升高,可增加男性居民发生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二手烟暴露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40岁成年人二手烟暴露情况,为制定控烟政策、推动我国控烟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对象来源于2014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125个监测点,利用电子问卷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收集有关二手烟暴露的相关变量,实际调查有效样本75 107人,纳入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67 435人。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我国≥40岁成年人二手烟暴露情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为44.9%(95% CI:42.3%~47.5%)。40~岁年龄组、高中和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行政干部和办事人员的二手烟暴露率最高。一周中每天都暴露在二手烟的比例最高为27.7%(95% CI:25.5%~29.8%)。调查场所中,在家中接触二手烟的人比例最高为28.3%(95% CI:26.2%~3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和年龄人群二手烟暴露的风险不同。结论 中国≥40岁成年人二手烟暴露水平依然较高,年龄和职业影响我国二手烟的暴露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我国≥18岁居民体重和腰围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防治政策和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194 779人,通过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获取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本研究将完成调查且体重和腰围知晓信息完整的179 045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性别分层,年龄、城乡、文化程度等分组计算体重和腰围知晓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8岁居民体重、腰围知晓情况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我国成年居民体重知晓率为45.4%(95%CI:41.9%~48.9%),男性[46.2%(95%CI:42.5%~49.8%)]高于女性[44.6%(95%CI:41.1%~48.2%)],城市[54.3%(95%CI:49.3%~59.3%)]高于农村[35.8%(95%CI:32.1%~39.4%)],低体重居民体重知晓率最高[49.9%(95%CI:44.3%~55.6%)],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未确诊居民体重知晓率均高于确诊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居民腰围知晓率为11.6%(95%CI:9.7%~13.4%),女性[12.8%(95%CI:10.8%~14.8%)]高于男性[10.3%(95%CI:8.6%~12.0%)],城市[14.6%(95%CI:11.7%~17.4%)]高于农村[8.3%(95%CI:6.5%~10.2%)],糖尿病确诊居民腰围知晓率高于未确诊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体重和腰围知晓率均随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我国城市、文化程度高、家庭人均年收入高和进行健康体检的居民可能拥有较高的体重和腰围知晓率。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中知晓自身体重状况者不到一半,知晓腰围者仅有约十分之一。农村、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以及肥胖居民需要重点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普及体重、腰围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我国居民对自身腰围和体重的认识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10个项目地区成年人群饮茶行为特征的地区差异。方法 分析CKB 10个项目地区512 891名30~79岁队列成员基线调查时饮茶行为信息,重点描述饮茶者每周饮茶行为特征的地区差异。结果 10个项目地区全部队列成员中,男性每周饮茶率(50.7%)高于女性(21.3%)。其中湖南项目地区调查人群每周饮茶率最高(男性74.3%,女性76.6%),河南项目地区最低(男性5.5%,女性1.0%)。除浙江和海口以外的其他8个项目地区,每周饮茶者以饮绿茶为主。青岛项目地区平均每次(男性3.8 g,女性3.1 g)、每日(男性6.2 g,女性4.1 g)和每周(男性38.4 g,女性25.0 g)茶叶消耗量均最高。结论 CKB 的10个项目地区研究人群在饮茶频率、品种、消耗量和浓淡喜好等特征上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