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药理机制、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即利用拆方、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指纹图谱、药物动力学和代谢物组学等方法,对单体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进行研究,为探讨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丽敏  陆阳 《医学教育探索》2004,(8):956-956,U001,U002,U003
RT-PCR是近10年内在中药及其活性部位、活性成分药用研究中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它对于研究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阐明中药药性理论及其可能的物质基础、建立分子水平上的中药活性检测系统,或以受体和基因为靶点寻找新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RT-PCR技术在中草药复方、单味药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和临床药用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传统中药的开发和寻找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单味药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新兴学科。开展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对阐明和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设计及优选中药给药方案,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剂型改进及质量控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是近年来中药复方研究的重点内容.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对于阐明中药复方的组方原理、作用机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备受关注.自1979年第一篇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报告发表以来[1],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李端[2]、赫梅生[3]等先后将药理效应、药物累积法等引入药物动力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开展.而近10年来,随着高、精、尖分析测试手段的应用,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新局面.本文拟根据近10年来国内研究文献,对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方法学的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药学新领域。中药药物动力学主要是研究中药单体、单方、复方在体内过程动态变化的规律,用数学方程式和药物参数来表达应用,指导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有效单体不明确,血药浓度低,检测方法欠缺,单体成分的药动学参数难以完整地表达中药复方药物的体内作用规律,中药复方药物药动学研究受到限制。中药复方药物药动学研究主要以在实验动物药物动力学水平上的单药和复方药物中的单一成分研究为主。中医药理论提倡整体观念,临床用药以复方为主,中药复方药物能体现中药配伍的整体性,发挥综合性作用,临床疗效好;因此,探讨中药复方药物的药动学规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自1994年以来,研究提出各种假设和学说,如黄熙等提出“辨证药动学”新假说,新学说有时辰药动学、群体药动学、中药复方药动学、临床药动学等。  相似文献   

6.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中药复方应用广泛,复方药理在中医药研究中举足轻重,但涉及问题复杂,重复性研究较多,突破性进展较少。作者从中药复方药理与化学单体、中医理论与中药实践、经方与时方、中药复方药理与疾病病理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复方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作者认为应当选择疗效确切的方剂,将复方与单味药、单体相结合以及药理与病理相结合进行研究,注重中药复方研究的实践对中医理论的促进作用,并建议大力开展中药复方对于调节疾病信号转导通路作用机制与关键物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医的传统复方是根据中医的理、法及中药本身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体现了中医临床配伍用药的特点。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目标是阐明其作用及作用机制,以期不断揭示中药复方的有效物质基础和科学内容,从中可能会发现新的药理作用,为创制新的复方提供理论依据,为扩大临床应用范围提出科学解释。现就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中某些问题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30年来中医脾胃学说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30多年来中医脾胃学说研究的成果:(1)证实脾虚证患者的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和D-木糖排泄率与正常人比较有不同改变;(2)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现在中药药理学上就是复方药理思路;(3)以上结果在分子细胞水平上的研究得到进一步证实,认为中医证候是有其物质基础的;中药的药理机制也是有其物质基础的;中药的药理机制也是中药复方对证候的调整作用。提出中医药的研究要依靠中医理论指导,并要联系实际,与临床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我省及国内外中药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省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内容:优质中药材品种的研究;中药规范化及其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药复方药理模型与药效机制的研究;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研究;中药制剂关键技术和理论的研究;现代科学技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中药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的研究体内药物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方法已在新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量,提供高效、长效、低毒、低副作用的药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运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理论研究中药和中药复方作用机制、设计及优选给药方案,促进其新药开发、剂型改良及标准化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但因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药理作用的多样性,让中药的药动学研究较通常的化学药物更为困难。综观近些年的文献资料,本文试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鸢尾苷元异黄酮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鸢尾科植物射干及鸢尾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痰、散血消肿的功效,研究发现其根茎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基础。鸢尾科植物各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关系是近来研究和开发中药新药的热点。本文对鸢尾科植物根茎中的一种化学成分鸢尾苷元异黄酮的来源、理化性质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其药理作用,并对鸢尾苷元异黄酮的分析方法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陶丽  陆茵  王爱云  陈文星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11):2107-2100
中药有效组分配伍是当前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模式,通过传统饮片活性组分分离及二次配伍以实现功效最大化。尽管有效组分配伍并不脱离原方的整体效应,但功效物质标准化即组分中药研究存在组分拆分简单而药性拆分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组分样品库中各组分与其所属中药的性味离合关系。决定中药宏观药性的物质基础是其包含的微观化学成分,而基于化学信息学和知识发现的药性判别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真实客观的药性表征体系仍应回归到动态、可持续性定量反映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结果的生物效应模型中去,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药少力专、基于药性组合的代表药对继而开展配伍组分的药性配伍规律研究,这对合理设计配伍组分及提高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天然药物抗氧化、抗衰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真  王春革 《医学综述》2014,(16):2994-2995
机体氧化衰老在自然界是不可逆的,人体氧化衰老机制非常复杂。因为化学药物不良反应多,靶点专一,多耐药性使其防氧抗衰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争议。天然药物的历史悠久,是药物先导化合物及合成药物的重要来源,毒副作用小,作用广泛持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然药物的实验研究越来越多,药理药效逐渐明确。该文从中西医两方面归纳总结,提供一些天然药物在抗氧化能力、增强自身免疫功能、减少疾病延缓衰老的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以探讨药性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之间的相关性,为归肺经中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中国药典》所载归肺经中药进行统计,从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50味归肺经中药中寒凉性药物占50.4%,温热性占28.4%;五味中以苦味居多,其次是甘味和辛味;功效以清热、祛湿、化痰为主;化学成分以苷类最多,其次是黄酮类、糖类、挥发油类;药理作用主要是抗菌、抗病毒、祛痰、镇咳、平喘。结论:归肺经中药多苦寒、含苷类成分,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抗菌、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丹参及复方制剂复方丹参片有效成分组合活性评价为切入点,通过已经建立的多种抗氧化微孔板试验方法,探讨多因素、多水平均匀设计-高通量筛选中药研究新的模式。方法:选择具有药理活性的丹参有效成分11种(其中脂溶性成分4种,水溶性成分7种)及复方丹参片有效成分6种,通过均匀设计,进行各种成分及不同浓度之间相互配伍组合,以抗2,2-二苯基-1-苦肼基自由基(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氧化活性、邻二氮菲-Fe2+氧化法、还原能力测定及抗脂质过氧化法,评价各种有效成分组合对药效的影响。结果:经过初筛和复筛,初步得到了丹参最佳水溶性配伍、水溶性+脂溶性配伍及优化组合配伍的组合样品。结论:丹参各有效成分不同浓度均匀设计配伍,结合抗氧化高通量筛选技术可适用于传统多因素多水平组合特点的大规模药效筛选研究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鬼针草是一味具有广泛药效学作用的临床常用中药,除具有较好的降血压、免疫调节、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等作用外,也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作用,然而现阶段对其抗癌活性成分的筛选还不够全面,其复方制剂中鬼针草的具体药理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鬼针草主要活性组分为黄酮类成分,组分中各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致使组分的代谢组学研究相对滞后。随着中药化学成分分析技术的发展,药物代谢酶、代谢基因多态性等细胞分子学研究更为深入,该研究过程既是促进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也促进了中药发展现代化、国际化,相信鬼针草的药效学研究可以作为一个长远的中医药药效探索发展方向,以便使其多方面的药用价值得以开发。  相似文献   

18.
吸收与代谢后寡单体复合药物——中药现代化的新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困境在于天然药物必然的化学成分的不可控性。本文提出了一类新型药物的概念:吸收与代谢后寡单体复合药物(post-absorption/metabolismmulticompounddrug,PAMD)。PAMD符合现代西药所有的标准,同时,它仍然保留了中药配伍的基本精髓,通过多种药材的组合而达到多重药理机制的有机协同。PAMD的概念是基于口服中药的大部分组分由于肠道吸收率极低根本不能到达血液,而在血液或靶器官中能找到的仅仅是少数的组分,或更可能的是这些组分的代谢物。只有这些经过吸收代谢后的化合物才发挥其治疗作用。由于这些化合物的数量有限,在分离、纯化并了解其药理作用的基础上,将纯化后的这些化合物以一定比例重新组合起来,就可以组成一个与原有的中药在理论上具有同等或更佳疗效的新型复合药物。本文对PAMD的研制途径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硫磺熏蒸是传统的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可杀虫防霉,有利于贮藏。由于成本低廉,且可漂白增色,近年来硫熏中药材呈过度蔓延之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接连出台政策遏制硫熏的过度使用。本文以硫熏对中药材品质影响为出发点,从性状、化学成分、重金属、微量元素、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硫熏替代技术的研究进展,为硫熏中药材的规范使用、政策法规制定、替代技术研究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高脂血症的有关概念,综合分析了降脂中药的研究进展,包括降脂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近年来降脂中药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概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