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研究比较超声心动图(UCG)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SPECT显像对心肌梗死面存活心肌检查的符合率和临床价值.方法 35例心肌梗死患者,男31例,女4例,平均年龄(48.8±7.1)岁,分别进行UCG检查及99Tcm-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结果 UCG检测出室壁运动异常158个节段,其中室壁运动减弱98个节段(62%),室壁运动消失55个节段(34.8%),室壁矛盾运动5个节段(3.2%),SPECT显像检测出坏死心肌215个节段,其中部分存活的117个节段(54.4%),无存活的98个节段(45.6%).结论 UCG检测到的室壁部分运动消失或矛盾运动的心肌节段通过SPECT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发现有部分存活心肌,对心肌梗死诊断宜联合检查,以便更好的对存活心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康健 《广州医药》2006,37(2):55-5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DCM)与缺血性心肌病(ICM)的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扩张型心肌病和2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CM组心脏多个房室腔扩大多呈"球形",室壁变薄及弥漫性减弱,心尖部心肌不变薄及EPSS增大,多瓣膜反流,以收缩功能降低较明显为其特点.ICM组以左房室腔扩大多呈"圆拱门形",心尖圆钝变薄,室壁活动呈节段性障碍,主动脉及根部钙化、主动脉增宽,单瓣膜反流,以舒张功能障碍较明显为其特点.结论彩超结合患者病史是对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进行鉴别的简便无创性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经临床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后3~15年间超声随访的结果,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室隔、心肌厚度逐渐变薄,心腔扩大,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为探讨肥厚型心肌病能否变为扩张型心肌病,现将肥厚型心肌病超声首次检查与复查所见的主要测值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多技术扫描评价心肌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MRI检查资料完整者23例,均进行MRI平扫、电影扫描、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扫描,观察心脏形态、运动、首过灌注、延迟强化信号改变,分析其诊断价值。所有检查者均经临床确诊。结果 23例中,12例为缺血性心肌病,共有204心肌节段被分析,63段(30.9%)见异常室壁运动;异常运动节段中,首过灌注心肌信号减低52段,信号正常11段,59段(93.7%)有延迟强化,所有运动异常节段室壁增厚率均下降。2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心脏肿瘤病灶均见延迟强化。结论 MRI多技术扫描可较准确评价心肌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尿毒症心肌病患者核素心肌显像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采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对3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和28例有明确的尿毒症病史伴心室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而确诊为尿毒症心肌病患者(尿毒症组)行静息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分析重建后的断层图像,计算并比较对照组和尿毒症组的左心腔/心肌计数比值(CMR)和肺/心计数比值(LHR)。结果显示,28例尿毒症心肌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左心室扩大,11例伴右心室扩大;左心室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的有3例;呈花斑样改变的有10例;呈节段性稀疏或缺损的有15例,且为多节段心肌受损,受累心肌节段以后壁最多(93.3%),其次为下壁(66.6%)和前壁(60%)。尿毒症组LHR(0.33±0.05)高于对照组(0.29±0.04),P<0.01;而CMR(0.20±0.12)明显低于对照组(0.42±0.09),P<0.001。提示核素心肌显像可同时提供尿毒症心肌病心肌受损及左心功能障碍状况。  相似文献   

6.
心肌病亦称原发性心肌病或特发性心肌病,是指伴有心肌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根据1995年WHO/ISFC工作组的报告,心肌病分类包括4个类型: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常见,其次是肥厚型心肌病.近年心肌病有增加的趋势,据统计,在住院患者中,心肌病可占心血管病的0.6%~4.3%.青年男性发病率高.本节重点阐述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电图、MRI及心脏超声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5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心电图、MRI及心脏超声检查,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影像学表现,并评估三种影像学手段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效能。结果52例病例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左胸导联RV4-6电压增高、左胸导联前后肢对称且有深倒置巨大T波、ST段水平压低各35(67.31%)、40(76.92%)、32例(61.54%),均无异常Q波,不同程度心律失常6例(11.54%);MRI影像学表现:单纯型P-心尖部心肌肥厚、单纯型T-心尖部心肌肥厚、混合型P-心尖部心肌肥厚、混合型T-心尖部心肌肥厚各23、12、12、5例;T-心尖部心肌肥厚患者心尖部室壁弥漫性肥厚,以典型"黑桃心"征象为主要表现,P-心尖部心肌肥厚患者心尖部室壁轻度肥厚,多为节段性肥厚,无"黑桃样"征象;超声检查影像学表现以心尖部心肌对称或不对称性肥厚为主,肥厚心肌回声不均匀,收缩较僵硬,心尖部心腔狭小甚至闭塞,超声检查22例未见明显异常,18例心尖部心肌肥厚,8例左室舒张功能降低,10例左房增大。结论心电图、MRI及心脏超声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均具有一定价值,MRI可精确显示各心肌壁肥厚程度,利于心肌病分型、心脏功能分析,因而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较心电图和超声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病主要分为扩张型、肥厚型和限制型三种,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常见。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以心腔(左心室和/或右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受损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田。是除冠心病和高血压以外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甚至猝死为基本特征,然而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9.
冉丛恺 《四川医学》2013,(10):1585-1586
目的 探讨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对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5例,经二位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和目测半定量室壁运动记分法分为普通运动减弱组(34例)和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组(31例).通过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心腔收缩功能、无心脏事件累计生存率等预后的差异.结果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组的收缩功能比普通运动严重,射血分数(32±5)%:(37±6)%,左室内径缩短率<25%,左室舒张期末内径(73±5):(67±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心肌病指原因未明的心肌疾病,本病的发生目前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心肌肥厚、心腔扩大和心肌纤维化.根据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的特征性改变,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11.
巫相宏 《广西医学》2011,33(9):1181-1184
心肌病是指伴有心肌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特点的原发性心肌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导致死亡和心脏移植的主要基础疾病.心肌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除了特发性心肌病外,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扩张型心肌病是临床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尤以中年人居多,可以突然起病,也可以隐匿起病。扩张型心肌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以心肌萎缩、纤维化为主,心腔扩大常伴有心腔内附壁血栓形成。由于心腔扩张较心肌肥厚明显,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以心肌肥厚作为代偿机制的机能,加上心肌的纤维化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所以,在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心脏无力将血液排出去,表现为低心排量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栓塞。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心悸、易疲劳等症状。约10%的患者还会发生心绞痛…  相似文献   

13.
刘明江  蔡力  唐英蓉 《四川医学》2009,30(11):1708-1710
目的探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MPI)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5例确诊心肌病患者,根据病史、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成扩张型心肌病组(25例)和缺血性心肌病组(30例)。同时完成核素^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与冠脉造影(CAG)检查。观察^99mTc-MIBI在心肌的分布情况,分析病损心肌、病变血管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所有55例患者,心肌灌注显像都^99mTc-MIBI放射性分布异常:DCM组节段性灌注完全缺损2例(8%),均匀减低14例(56%),不均匀减低3例(12%),花斑样改变6例(24%);ICM组节段性灌注完全缺损29例(96.67%),均匀减低1例(3.33%)。冠脉造影检查:DCM组仅1例(4%)发现冠脉异常,但狭窄程度〈50%,ICM组30例(100%)都有不同程度的冠脉狭窄(≥50%);②以核素^99mTc-MIBI在心肌不均匀减低和/或花斑样分布为标准,MPI诊断DCM的敏感性为96.15%,特异性为95.6%,以核素^99mTc-MIBI在心肌呈节段性灌注完全缺损分布为标准,MPI诊断ICM的敏感性是96.7%,特异性是92%。结论核素^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肌的这种特征性分布,对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冠脉造影有很好的相关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世界卫生组织(WHO)[1]与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工作组[2]将原发性心肌病分类和命名为扩张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限制型心肌病(RCM)和未定型心肌病五类.病毒性心肌炎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属继发性,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纳入未定型心肌病.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是以心室内异常粗大的肌小梁和交错的深隐窝为特征的一种与基因相关的遗传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5.
扩张型心肌病为心肌病最常见形式,又称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和扩张型原因不明的心肌病等.以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室壁变薄,心肌收缩期功能障碍,可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特征.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占所有心肌病的60%左右,此型心肌病的特点为左心室(多数)或右心室有明显扩大,或双室扩大,且均伴有不同程度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和猝死为基本特征,虽然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以中青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功能价值。方法28例健康者(对照组)和2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扩心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取心尖四腔、心尖两腔、左室长轴切面的心肌应变率曲线,测定左心室各室壁的收缩期最大应变率(SRs)峰值、舒张早期最大应变率(SRe)峰值、舒张晚期最大应变率(SRa)峰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扩心组患者的左心室前壁、侧壁、前间隔、后间隔、后壁、下壁的SRs、SRe、SRa均有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SRI技术为准确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心肌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6):109-112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应变特点。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30例,肥厚型心肌病组30例。应用STI技术测定左心室各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收缩期峰值应变(Ss),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肥厚型心肌病组室间隔增厚(P0.05),肥厚型心肌病组心肌纵向应变值在左室基底段和中间段、心尖段均较对照组低(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各组间LVEF与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589、0.797)。IVS在对照组与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在肥厚型心肌病组与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之间呈负相关(r=-0.538)。结论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整体左室收缩功能减低之前,其左室各节段心肌应变改变已经出现,STI可以发现患者早期局部左室功能的改变。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收缩期峰值应变与其LVEF水平呈正相关,与IVS厚度呈负相关。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量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收缩期左室纵向应变值,有助于了解患者心脏收缩时心肌纵向运动和应变值的变化情况,能够判断和评价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8.
心肌疾病是指除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脏性心脏病等以外以心肌病变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近代内科学将心疾病分为扩张型心疾病(DCM)、肥厚心肌病(HCM)、限制型心肌病(RCM)、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病(ARVD/C).据统计,在住院患者中,心肌病可占心血管病的0.6%~4.3%,近年心肌病有增加趋势.现今心肌病常见的3种(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心肌病)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00例冠心病病人和10例正常人进行运动和静息~(99m)锝—异睛(~(99m)TC—MIBI)心肌断层显象,即靶心显示。结果表明其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91%,特异性90%。病变室壁节段检出数比ECG更准确和灵敏,尤其对后壁、后侧壁及心尖部的梗塞定位诊断优于心电图。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符合率高。显象检出的病变室壁节段数与CK—Mb值呈正相关(r=0.5946,P<0.001)。可作为无创伤性诊断冠心病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研究正常人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长轴纵向?短轴径向及圆周方向达峰值应变的时间,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方法:获取正常对照组(30例)?非对称型肥厚型心肌病组(35例)标准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和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图像;分别测量和比较肥厚型心肌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各节段的纵向?径向和圆周方向的收缩期达峰值应变的时间,并将所有时间与心率标化,得到标化的达峰时间?结果:正常组左室长轴纵向?短轴径向?圆周方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肥厚型心肌病组各节段纵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Tl)在多数节段显著降低 (P < 0.05),不仅发生在心肌肥厚的室间隔,心肌厚度正常的节段也降低;短轴径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Tr)?圆周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Tc)在部分节段也延迟,但纵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延迟更加明显?结论: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较好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