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群体药动学/药效学(PK/PD)分析,为肝功能损害患者口服苹果酸奈诺沙星胶囊推荐给药方案。方法选取中度肝功能损害者10例和健康受试者按1∶1配对进行对照试验,入选者接受单剂口服苹果酸奈诺沙星胶囊500 mg,通过其血药浓度构建的三房室群体药动学模型预测多剂给药的药动学参数。结合该药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临床病原菌的体外药效学数据,以单点估算法计算奈诺沙星对CAP主要病原菌的PK/PD指数,以蒙特卡洛模拟法,分别以游离药物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浓度(fAUC0-24h/MIC)≥47.05和≥100作为奈诺沙星对肺炎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靶值,计算药效学达标概率(PTA)和相应靶值时各累积反应百分率(CFR)。以此评估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口服苹果酸奈诺沙星胶囊500 mg,每日1次,连续给药10 d的给药方案的合理性。结果采用群体药动学模型预测中度肝功能损害和健康受试者口服苹果酸奈诺沙星胶囊10 d后的AUC0-24h分别为(50.94±10.94)mg·h/L和(51.19±10.69)mg·h/L。两组受试者口服苹果酸奈诺沙星胶囊10 d对肺炎链球菌的CFR达95%以上;该药对肺炎链球菌的MIC≤0.5 mg/L时,上述给药方案在两组受试者中的PTA均在98%以上。对于肺炎克雷伯菌,当奈诺沙星目标靶值fAUC/MIC≥100,MIC≤0.25 mg/L时,PTA也可以达到97%以上。两组受试者中奈诺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的CFR保持在70%左右。结论 PK/PD结果提示该给药方案预期可在中度肝功能损害受试者中获得与健康受试者相似的微生物学疗效。对于轻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推荐口服苹果酸奈诺沙星胶囊500 mg,每日1次,连续口服7~10 d的给药方案,无需调整剂量。  相似文献   

2.
单剂口服吉米沙星临床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单剂口服吉米沙星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的药动学特性,为制订用于中国人的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12名受试者随机、开放、3交叉单剂空腹口服吉米沙星片剂160 mg、320 mg和480 mg.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法测定血、尿样中吉米沙星药物浓度.应用Winnonlin分析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受试者单剂空腹口服吉米沙星160 mg、320 mg和480 mg后体内过程均符合非房室模型,平均血清Cmax分别为(0.70±0.19)mg/L、(1.40±0.32)mg/L和(1.84±0.35)mg/L;Tmax中位数分别为1(0.5,2)h、1(0.5,2)h和1.25(1,2)h;平均t1/2分别为(7.06±1.22) h、(7.02±0.94) h和(7.28±0.81) h;平均AUC0-24 h分别为(3.86±0.56) mg·h /L、(7.61±0.93) mg·h /L和(11.47±1.68) mg·h/L;平均AUC0-∞分别为(4.01±0.57) mg·h /L、(7.71±0.92) mg·h /L和(11.62±1.72) mg·h/L;平均Vd分别为(411.45±77.88)L、(423.47±59.48)L和(439.21±55.55)L;平均CLt分别为(40.71±6.22)L/h、(42.10±5.46)L/h和(42.26±7.14)L/h;给药后48 h内平均累积尿排出率分别为(38.95±6.14)%、(37.84±6.62)%和(35.57±5.07)%.结论 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吉米沙星160~480 mg结果显示其符合线性药动学的特性,消除半衰期长.给药量的约40%以原形药物经肾排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加诺沙星片200 mg、400 mg和600 mg在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中的药动学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三剂量、单剂给药、单周期、开放、平行试验设计,观察24名受试者分别单次空腹口服加诺沙星片200 mg、400 mg和600 mg后药动学特征。通过体格检查、生命体征、12-导联心电图及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评价不良事件,分析加诺沙星安全性。以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人血浆及尿液样本中加诺沙星浓度,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并分析线性药动学特征。结果单次空腹口服加诺沙星片200 mg、400 mg和600 mg后,峰浓度分别为4.64 mg/L、10.59 mg/L和14.44 m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分别为52.9 mg·h/L、117.0 mg·h/L和169.6 mg·h/L,平均末端消除半衰期约为10 h,48 h内平均累积尿排出占给药量41.9%~54.2%。在200~600 mg剂量范围内,加诺沙星体内峰浓度(C_(max))和AUC_(0-∞)对给药剂量回归斜率分别为1.05(95%CI:0.82~1.28)和1.06(95%CI:0.93~1.20)。发生1例次轻度不良事件,无重要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单次口服加诺沙星片200 mg、400 mg和600 mg后仅发生1例次不良事件,提示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加诺沙星C_(max)和AUC_(0-∞)对剂量回归斜率95%CI均包含1,提示药物暴露量与剂量呈比例关系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头孢氨苄胶囊国产制剂与原研制剂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并进行药动学/药效学(PK/PD)分析评价给药方案。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开放、单剂量、两周期、两交叉、空腹或餐后给药试验设计。入选研究受试者56名按照1∶1的比例随机进入2个试验组,一组受试者按照方案规定先后给予受试制剂-参比制剂,另一组则参比制剂-受试制剂,两周期自身交叉,空腹给药或高脂餐后给药,并按设计的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头孢氨苄浓度。采用WinNonlin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对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采用单点法计算头孢氨苄不同给药方案的%TMIC以及%TMIC(靶值=40%)达标概率(PTA),优化给药方案。结果空腹或餐后给药后,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组的药时曲线和药动学参数均相似。空腹状态下参比制剂组的C_(max)、AUC_(0-∞)分别为5.64 mg/L、8.99 h·mg/L,受试制剂组分别为6.02 mg/L、9.12 h·mg/L。餐后状态下参比制剂C_(max)、AUC_(0-∞)分别为2.51 mg/L、8.04 h·mg/L;受试制剂分别为2.60mg/L、8.22 h·mg/L。空腹组主要药动力学参数C_(max)、AUC_(0-∞)几何均值比(受试制剂/参比制剂)分别为106.91%(101.45%~112.66%)、101.22%(99.14%~103.34%),餐后组分别为102.29%(94.41%~110.84%)、102.08%(100.24%~103.95%)。头孢氨苄C_(max)、AUC_(0-∞)几何均值比值90%置信区间均落在80.00%~125.00%范围内。空腹给予头孢氨苄250、500、1 000 mg(均为1次/6 h给药),当该药对致病菌MIC为0.5、1、2 mg/L时,预期达到PTA均高于90%。结论餐后和空腹给予头孢氨苄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临床治疗敏感病原菌引起的感染采用250~500 mg(1次/6 h)给药方案预期可获得较好微生物疗效。  相似文献   

5.
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在健康人体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特点.方法:筛选健康受试者12名,单次及多次静滴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血药浓度及尿药浓度,用DASver1.0软件拟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甲磺酸帕珠沙星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单次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0.47±0.09 h,Cmax为13.71±1.81 mg/L,AUC0-t为24.60±4.15 mgh/L,T1/2为1.46±0.64 h.Q 12 h静滴帕珠沙星500 mg连续5日,第2、3、4、5日晨测得的谷浓度分别为0.13、0.16、0.17、0.14 mg/L,提示血药浓度已达稳态.末剂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0.48±0.10 h,Cmax为15.41±1.67 mg/L,AUC0-t为28.42±4.90 mg*h/L,T1/2为1.33±0.49 h,(Css)av为2.34±0.43 mg/L,DF为99.48±0.38%,以上参数与单次给药比较除Cmax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累积系数小,说明本品多次给药无体内蓄积.女性和男性受试者主要药动学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本品对临床大多数常见致病菌的AUC0~24 h/MIC> 100且Cmax/MIC>8.受试者给药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500 mg Q 12 h静滴,在人体内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可作为临床应用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盐酸克林霉素胶囊的药动学,比较国产受试制剂与原研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开放、单剂量、两周期、两交叉、空腹或餐后给药试验设计,空腹组和餐后组各24名健康受试者口服300 mg盐酸克林霉素胶囊。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克林霉素浓度,Win Nonlin~?6.4版计算药动学参数,并对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无论空腹或餐后给药,服用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药时曲线和药动学参数均相似。空腹组参比制剂的C_(max)、T_(max)、AUC_(0-t)、AUC_(0-∞)分别为3.64 mg/L、0.75 h、12.70 h·mg/L、13.10 h·mg/L,受试制剂分别为3.55 mg/L、0.62 h、12.20 h·mg/L、12.40 h·mg/L。餐后组参比制剂的C_(max)、T_(max)、AUC_(0-t)、AUC_(0-∞)分别为3.37 mg/L、2.00 h、15.20 h·mg/L、15.70 h·mg/L,受试制剂分别为3.37 mg/L、2.00 h、16.40 h·mg/L、17.00 h·mg/L。空腹组主要药动学参数C_(max)、AUC_(0-C)、AUC_(0-t)经对数转换后几何均值比(90%CI)分别为99.34%(91.94%~107.34%)、97.84%(90.60%~105.64%)、98.47%(91.28%~106.22%),餐后组分别为99.87%(91.53%~108.97%)、106.28%(98.28%~114.92%)、105.70%(97.81%~114.22%)。经非参数秩和检验,空腹组和餐后组T_(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或餐后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C_(max)、AUC_(0-∞)、AUC_(0-t)的几何均值比90%CI均在80.00%~125.00%。结论两制剂在餐后和空腹给药后药时曲线相似,不良事件及发生率均相似。经生物等效性评价,两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7.
加替沙星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加替沙星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的体内过程 ,据此拟定用于中国人的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方法 :加替沙星口服单剂和多剂药代动力学研究分别在 9名和 8名健康志愿者中进行。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尿标本药物浓度。结果 :①受试者单剂空腹口服加替沙星 2 0 0、4 0 0和 6 0 0mg后体内过程均符合血管外二房室模型 ,平均高峰血药浓度分别为 2 .39、4 .2 9和 6 .5 1mg/L ,于给药后 0 .83~ 1.33h到达 ;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分别为 15 .4 4、34.12和 5 4 .95h·mg/L ;平均血清消除半衰期为 7.38、7.82和 7.5 6h ;72h尿中药物平均累积排出率分别为 82 .5 1%、82 .0 3%和 79.15 %。血药浓度和AUC与剂量间呈线性相关 ;②受试者多剂空腹口服加替沙星 4 0 0mg后 ,末剂给药后的体内过程与首剂给药后者相同 ,均符合血管外二房室模型。首剂和末剂给药后的平均高峰血药浓度分别为 3.98mg/L和 4 .76mg/L ;平均达峰时间为 1.5 6h和 1.31h ;平均AUC为 33.5 9h·mg/L和 35 .87h·mg/L ;平均血清消除半衰期为 7.6 0h和 8.0 5h ;除末剂cmax和AUC值均较首剂为高 (P <0 .0 5 )外 ,其余主要药动学参数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③除多剂给药的 1名受试者出现一过性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及丙氨酸转氨酶(ALT)轻度升高外 ,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塞克硝唑胶囊在健康志愿者中的生物等效性。方法21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次空腹服用试验制剂塞克硝唑胶囊和参比制剂塞克硝唑片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塞克硝唑的药物浓度。结果受试者单剂口服1000mg塞克硝唑试验药和对照药后,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22.69±3.60)和(23.29±3.62)mg/L;Tmax分别为(1.18±0.49)和(1.15±0.65)h;t1/2β分别为(26.43±5.77)和(27.08±5.46)h;AUC0-t分别为(701.12±123.89)和(709.93±89.06)mg·h/L;AUC0-∞分别为(761.14±147.96)和(773.71±108.23)mg·h/L。试验制剂对于参比制剂的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AUC0-∞为(98.38±12.83)%。结论受试者单剂空腹给药后塞克硝唑在体内的过程符合二室模型,AUC0-t、AUC0-∞及Cmax经统计学处理,表明试验制剂塞克硝唑胶囊和参比制剂塞克硝唑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健康人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连续给药后药代动力学 ,为该药Ⅱ期临床试验提供依据。方法 :8名受试者服用甲磺酸加替沙星片 2 0 0mg ,每日 1次 ,连续 7d。以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其血清、尿药物浓度。结果 :受试者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后 ,人体耐受良好 ,体内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第 1天和第 7天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 (Tmax)分别为 1.2 2h和 1.35h ,高峰血药浓度 (Cmax)分别为 1.94mg/L和 2 .0 2mg/L ,血消除半衰期 (t1/ 2 β)分别为 6 .4 8h和 7.89h ,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0 ∞)分别为 2 0 .5 4mg·h/L和 19.81mg·h/L ,给药后 2 4h内尿药累积回收率为 5 9.86 %。 结论 :甲磺酸加替沙星片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每日 2 0 0mg 1~ 2次口服可用于治疗敏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以2种不同速率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单次给药以及每日1次连续给药7d的药动学特征,为该制剂在中国人群中临床合理给药提供依据。方法①受试者20名随机交叉单次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mg(100mL),静脉滴注速率分别为8.33mg/min和5.56mg/min,滴注时间分别为60min和90min。②10名受试者接受多剂给药,即每日单次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500mg,静脉滴注速率为5.56mg/min,连续7d。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血、尿标本中左氧氟沙星药物浓度。结果①单剂药动学:20名受试者分别于60min和90min内单剂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500mg(100mL)后体内过程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左氧氟沙星500mg(100mL)静脉滴注60min和90min后平均Cmax分别为(7.44&#177;1.11)mg/L和(6.75&#177;0.84)mg/L,平均t1/2β分别为(6.39&#177;0.78)h和(6.62&#177;0.92)h,平均AUC分别为(36.35&#177;5.56)h.mg/L和(37.44&#177;6.92)h.mg/L。②多剂给药药动学:10名受试者连续多剂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500mg(100mL)后,末剂给药后的血药峰浓度以及AUC均明显较首剂给药后为高,平均t1/2β相近,给药后24h平均累积尿排出率分别为(78.87&#177;4.84)%和(65.87&#177;5.62)%,首剂与末剂的Log(Cmax)、Log(AUC0~∞)和24h平均累积尿排出率间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首剂与末剂的t1/2α、t1/2β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氧氟沙星连续静脉滴注3d后可达到稳态水平,连续给药1周后的积蓄因子(R)为1.09&#177;0.02。多剂给药后平均稳态高峰血药浓度(Cmaxss)为(8.64&#177;1.26)mg/L,平均稳态谷浓度(Cminss)为(0.76&#177;0.24)mg/L,平均稳态浓度(Css)为(6.60&#177;1.82)mg/L。③不良反应:20名受试者单剂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500mg(100mL)后60min组和90min组分别有6例和9例出现注射部位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轻度瘙痒、斑丘疹和轻度静脉刺激现象,均呈一过性,受试者均可耐受。10名受试者连续多剂静脉滴注该制剂后,7例(24例次)发生注射部位局部反应,表现同单剂给药组,受试者亦均能耐受。结论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mg(100mL)静脉滴注60min和90min,除滴注完即刻高峰血浓度外,2种滴注速率的其余药动学参数均相近;每日500mg多剂静脉滴注给药后体内无药物积蓄。②左氧氟沙星500mg单剂2种速率静脉滴注给药的耐受性相仿,少数受试者有局部反应,均系轻度且呈一过性,可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单次和多次服用60或120 mg抗焦虑药布格呋喃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特征。  方法  试验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组设计, 在布格呋喃60 mg组和120 mg组分别纳入14名中国健康受试者, 男女各7名。每个剂量组中, 男性和女性受试者随机接受布格呋喃胶囊或安慰剂治疗的比例均为5:2。受试者在研究第1天给药1次, 48 h后, 在研究第3天起每天2次给药, 连续4.5 d。在首次及末次给药后, 分别按照方案规定的时间点连续采集血液和尿液药代动力学样本至给药后48 h, 同时进行躯体摆动、选择反应时间、数字广度、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等药效学测试。  结果  单次口服60或120 mg布格呋喃后, 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平均值分别为:血浆峰浓度Cmax(37.7±18.4)和(95.8±34.8)ng/ml, 零至最后一个可定量时间点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为(108±46)和(336±104)h·ng/ml, 表观清除率为(581±203)L/h和(367±122)L/h, 消除相半衰期t1/2为(10.4±7.1)和(19.8±6.5)h。在每日2次重复给药4.5 d后, 60 mg组和120 mg组布格呋喃的平均Cmax分别为(48.5±32.2)和(118.0±20.3)ng/ml, AUC0-t分别为(241±122)和(656±135)h·ng/ml。除VAS清醒度、VAS外在感受和VAS内在感受外, 本研究检测的绝大多数药效学指标在单次和多次给药后与其他给药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  结论  每日2次、连续口服布格呋喃约24 h后, 其血浆暴露水平达到稳态, 较单次给药后有2~3倍蓄积。口服60或120 mg布格呋喃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研究选用的药效学指标呈阴性, 可能与药效学方法验证欠充分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甲苯璜酸妥舒沙星分散片在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甲苯璜酸妥舒沙星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18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口服300 mg甲苯璜酸妥舒沙星片(参比制剂)或甲苯璜酸妥舒沙星分散片(受试制剂).采用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妥舒沙星血药浓度.[结果]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中的妥舒沙星Cmax分别为(927±200)μg/L、(926±210)μg/L;tmax分别为(1.17±0.24)h、(1.22±0.26)h;t1/2分别为(4.6±0.5)h、(4.4±0.5)h;AUC0~24 h分别为(4978±1284)μg/(h·L)、(5005±1349)μg/(h·L).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0.8±11.3)%.[结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功能减退对吗啉硝唑及其代谢产物N-氧化代谢物(M2)人体药动学过程的影响,为制订吗啉硝唑在肝功能减退患者中的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平行开放对照试验设计,入选稳定的肝功能Child-Pugh B级患者12例为A组,根据A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等特征匹配健康受试者作为平行对照的B组。A、B组受试者均单次静脉滴注500 mg吗啉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后定时收集给药后0~48 h血样和分段尿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血浆、尿液样本中的吗啉硝唑及M2浓度。结果 A组和B组受试者单剂静脉滴注吗啉硝唑500 mg后,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116.3 mg.h/L和77.2 mg.h/L;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9.50 h和5.83 h;血浆药物总清除率(CLt)分别为4.75 L/h和7.23 L/h;肾清除率(CLr)分别为0.98 L/h和1.68 L/h。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A组吗啉硝唑在人体内药物暴露量(AUC)增加约68%,t1/2延长近3.7 h,CLt降低28%。A组和B组48 h内原药自尿中累积排出率分别为给药量的19.37%和22.93%。上述参数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动学参数变化主要原因是A组中3例受试者同时伴有轻度肾功能减退,此3例受试者的AUC较B组增加了124%(余9例肾功能正常者则增加了37%),并且药物的清除更慢,CLt为3.24 L/h,提示在肝功能减退同时伴肾功能减退时,对吗啉硝唑药动学有明显影响。两组中M2代谢比率均很低,分别为0.86%和1.25%。结论对于轻、中度肝功能减退患者,吗啉硝唑的给药方案可不作调整,但同时伴有肾功能减退患者,建议调整该药给药方案,其剂量的调整幅度需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的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盐酸甲氧氯普胺片在健康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24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分别单剂量口服2×10 mg甲氧氯普胺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后,在设计的时间点取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测定甲氧氯普胺的血浆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以方差分析方法对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均数的差别检验,以双单侧t检验进行生物等效性判定.[结果]受试者分别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甲氧氯普胺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24、AUC0-∞、tmax、Cmax、t1/2分别为(184.7±40.1)g/(h·L)和(174.9±36.5)g/(h·L)、(208.6±49.6)g/(h·L)和(189.1±36.9)g/(h·L)、(1.6±0.8)h和(1.2±0.4)h、(24.5±4.3)g/L和(24.4±4.4)g/L、(6.3士2.0)h和(5.0±1.2)h.受试制剂对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6.2±12.8)%.[结论]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盐酸甲氧氯普胺的人体药动学研究,经方差分析和双向单侧t检验证明,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为生物等效性制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琥乙红霉素颗粒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与生物等效性。方法20例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琥乙红霉素颗粒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各500 mg,以微生物法测定人体血浆药物浓度。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如下:T_(max)分别为(0.86±0.22)h和(0.80±0.13)h,C_(max)分别为(2.13±0.64)和(2.16±0.61)mg/L,t_(1/2)分别为(2.04±0.2)和(1.97±0.4)h,AUC_(?)分别为(4%±1.73)和(4.63±1.52)mg·h/L。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比较,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109.1±22.8)%。结论经生物等效性检验,受试颗粒剂与参比颗粒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两种盐酸左旋氧氟沙星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及其生物等效性.[方法]1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单次交叉口服左旋氧氟沙星供试制剂和参比制剂200 mg.采用RP-HPLC法测定两组受试者体内左旋氧氟沙星的经时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两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口服供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36分别为(19.8±4.4) mg/(h·L)和(18.7±4.4)mg/(h·L)、AUC0~∞分别为(20.6±4.5) mg/(h·L)和(19.5±4.6) mg/(h·L)、Cmax分别为3.47±1.02) mg/L和(3.39±0.93) mg/L、tmax分别为(0.79±0.35) h和(0.79±0.25) h,相对生物利用度F0~36为(94.9±12.8)%、F0~∞为(95.2±12.8)%.[结论]供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健康人国产加替沙星片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健康人口服加替沙星片后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10名健康受试者单剂口服加替沙星片 2 0 0mg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其血清、尿药物浓度。结果∶受试者单剂口服加替沙星片 2 0 0mg后 ,人体耐受良好 ,体内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药物口服后迅速吸收 ,达峰时间短 ,tmax为 (1.0 8± 0 .38)h ,血cmax为 (1.0 8± 0 .18)mg/L ,AUC0 -∞ 为 (9.0 1±0 .15 )mg·h/L ,V/Fc值为 (133.0 3± 36 .39)L/ 5 5kg。消除半衰期平均为 (7.84± 1.83)h ,48h尿累积回收率为 (6 2 .3± 8.0 )%。结论∶加替沙星口服吸收良好 ,血峰浓度高于敏感菌MIC值 ,组织分布广 ,2 0 0mg每日 1~ 2次口服可用于治疗常见敏感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体外药动学/药效学(PK/PD)研究,确定头孢曲松-舒巴坦(4:1)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作用特点,评价其组方的合理性.方法 建立体外PK/PD模型,模拟人体单剂静脉注射头孢曲松、头孢曲松-舒巴坦(4:1)(同步与非同步消除)、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1:1)药动学过程,比较药物对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进口去羟肌苷肠溶胶囊在中国健康男青年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18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口服250mg去羟肌苷肠溶胶囊后按试验方案采血,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药浓度,DAS2.0程序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健康受试者单剂量给药250mg后去羟肌苷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max(1.7±1.0)h,Cmax(604.6±415.1)μg/L,AUC0-t(1381.8±670.0)μg.h/L,AUC0-∞(1408.3±672.7)μg.h/L,t1/2(1.7±0.3)h,Vd(629.4±622.7)L,CL(252.6±206.9)L/h。结论:进口去羟肌苷肠溶胶囊吸收较片、分散片和散剂为慢,但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与其他剂型相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国产去羟肌苷肠溶胶囊在中国健康男青年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17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口服200 mg去羟肌苷肠溶胶囊后按试验方案采血,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药浓度,DAS 2.0程序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健康受试者单剂量给药200 mg后去羟肌苷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max(2.4±0.8)h,Cmax(432.0±278.6)μg/L,AUC0-t(1188.8±577.5)μg·h/L,AUC0-∞(1221.6±587.2)μg·h/L,t1/2(1.7±0.3)h,Vd(547.0±373.4)L,CL(218.3±139.1)L/h.结论:国产去羟肌苷肠溶胶囊吸收较片、分散片和散荆为慢,但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与其他剂型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