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3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42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52篇
口腔科学   37篇
临床医学   172篇
内科学   85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379篇
预防医学   152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26篇
  2篇
中国医学   120篇
肿瘤学   26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滑膜巨噬细胞胞外诱捕网(METs)形成情况,探讨 METs 在 RA 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 RA 及创伤手术患者的滑膜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炎症浸润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巨噬细 胞(F4 / 80+ )的表达、巨噬细胞极化(F4 / 80+CD86+ ,F4 / 80+CD206+ )情况、METs(F4 / 80+ H2A+ )形成水平。 分离滑膜细胞,用蛋 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滑膜细胞中 METs 瓜氨酸化组蛋白 H3(CH3)及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 4(PAD4)的水平。 结果 与创伤手 术患者比较,RA 患者滑膜组织炎性浸润程度较重,炎性细胞增多,巨噬细胞总数和Ⅰ型巨噬细胞(M1)比例均显著增多(98± 7.09 vs 10±1.15,0.78±0.022 vs 0.13±0.011,P<0.001),两组间 M2 型巨噬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3±0.019 vs 0.18± 0.012,P>0.05)。 RA 组 METs 形成显著高于对照组(0.65±0.023 vs 0.18±0.012,P<0.001)。 蛋白免疫印迹法显示 RA 患者滑膜 PAD4 和 CH3 水平较创伤手术患者明显增多(0.82±0.018 vs 0.20±0.015,0.83±0.013 vs 0.40±0.012,P<0.001)。 结论 RA 患者 滑膜中巨噬细胞明显增多,且以 M1 型巨噬细胞为主,METs 形成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昆明市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共感染者的晚发现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05-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昆明市报告的HIV/梅毒共感染者晚发现比例,运用χ2检验分析晚发现率的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862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6.77±0.474)岁,男性占79.4%;高中或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2.6%;无业占34.3%;异性性传播(56.1%)为主。2005-2007年昆明市共感染者的晚发现率为69.4%,2016-2018年为39.7%,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趋势2=21.025,P<0.001)。晚发现的病例中,检测咨询发现的逐年下降(χ趋势2=26.938,P<0.001),医疗机构发现的逐年上升(χ趋势2=30.29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梅毒共感染病例中,常住人口的晚发现率高于流动人口[调整比值比(aOR)=1.863,95%可信区间(CI):1.179~2.943]、异性性传播的晚发现率高于同性性传播(aOR=1.506,95%CI:1.050~2.159)。结论昆明市2005-2018年HIV/梅毒共感染病例的晚发现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应继续推进医疗机构全面推动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异性性行为人群开展早发现、早治疗益处的宣传教育,提高有过高危行为者的主动检测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柱后衍生一高效液相色谱一荧光检测法测定土壤中7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方法。方法土壤样品经初筛后用乙腈一氯化钠萃取,用丙酮及二氯甲烷(1:1)混合溶剂作淋洗剂,经过Florisil SPE柱纯化,淋出液经氮吹蒸近干后用甲醇溶解,所得溶液用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此方法的检出限在0.001 mg/kkg-0.01 mgkg之间,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分别为88.80%-101.10%和1.30%-6.10%。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并可应用于土壤环境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及寻找预测因素。方法 2007—2011年间在我院治疗的256例未手术、Ⅲ期NSCLC患者。放疗采用受累野IMRT。放疗剂量50~70 Gy (中位值60 Gy),分割剂量2 Gy/次。109例(42.6%)接受同期化疗。采用NCI的CTCAE 3.0标准评估级别。以放疗结束后6个月内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作为终点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男215例(84%)、女41例(16%)。诊断时平均年龄59.2岁。43例(16.7%)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出现放射性肺损伤时间距放疗开始时间为20~169 d (中位数64 d)。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肿瘤位置、双肺平均剂量、双肺V5—V20与≥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可疑相关(P=0.108、0.106、0.030、0.04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肺平均剂量和双肺V5—V20与≥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密切相关(P=0.048)。结论 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双肺平均剂量和DVH中低剂量区体积可以初步预测症状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更新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强化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35岁,因间断性下腹痛4年,加重1月入院。患者为经产妇,孕2产1。产后6个月出现下腹痛,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盆腔炎,给予对症治疗后稍缓解。以后间断下腹痛,以左侧为重,疼痛常发作于下午及夜间,站立时可加重;另伴白带增多,经量多。入院后专科查体:宫颈:举痛(+);压痛(+);附件:左侧附件区明显压痛(++),触诊未触及明显包块。实验室检查、胸部 X 线片及腹部 B 超检查均未见明确异常。妇科 B 超检查示:子宫体部左侧可见较多迂曲增宽的血流信号,CDFI 显示其内有红蓝相间的彩色血流信号,考虑为左侧盆腔内静脉扩张迂曲。腹盆腔 CT 增强扫描显示:肝、胆、胰、脾、阑尾及双肾、输尿管、肠管、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但临床结合超声检查最终诊断该患者为盆腔淤血综合征。重新分析该例患者的增强 CT 扫描,发现漏诊了盆腔内左侧静脉迂曲扩张的征象。动脉期盆腔内子宫左侧可见粗大的强化血管影(图1),静脉期强化的血管影增多增粗(图2),三维重建图示迂曲扩张的静脉血管均汇入左侧卵巢静脉,左侧卵巢静脉明显扩张(图3,4),符合盆腔淤血综合征的诊断。漏诊的原因是没有认为扩张迂曲的静脉是病理改变并可以解释患者腹痛的临床症状,或者说对于盆腔淤血综合征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131 I治疗前未服或停服甲状腺激素状态下测定的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 Tg)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远处转移的关系。方法 远处转移组(M1)38例和非远处转移组(M0)130例。动态监测131I治疗前s Tg及相应促甲状腺激素(TSH)值(首次记为Tg1、TSH1,末次记为Tg2、TSH2)。比较两组Tg1、Tg2、s Tg变化值(ΔTg)及s Tg随TSH变化比值(ΔTg/ΔTSH)有无差异。用ROC曲线及最佳诊断界值点(DCP)评估以上指标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M1组Tg1和Tg2均显著高于M0组(P均<0.00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1和0.942,其中Tg2对远处转移预测准确性更高,达85.71%(DCP=24.30 ng/ml,灵敏度92.11%,特异度83.85%)。两组间ΔTg及ΔTg/ΔTS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Tg/△TSH对远处转移预测准确性及特异度均优于Tg2(分别为87.50%和86.92%)。结论131I治疗前动态监测s Tg有助于提高DTC远处转移预测的准确性和特异度,△Tg/△TSH所反映的s Tg随TSH变化比值可作为DTC远处转移有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操作前应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对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分析我院2019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拟行气管镜检查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操作前常规的丁卡因压缩空气雾化机雾化吸入,观察组患者接受操作前丁卡因联合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压缩空气雾化机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患者支气管镜检查前、后生命征、氧饱和度、肺功能指标变化。 结果操作前两组患者生命征、氧饱和度、通气功能指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支气管镜检查后患者的收缩压、氧饱和度、通气功能指标等较操作前明显变化,而接受操作前短效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的患者通气功能、氧饱和度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而且心率更加稳定。 结论支气管镜操作可导致操作后患者通气功能指标下降,支气管镜操作前应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保护患者肺功能,提高了围操作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483例在我科完成胶质瘤调强放疗患者的长期随访数据,评价磁共振颅内纤维束成像技术联合调强放疗对胶质瘤局部控制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83例已完成调强放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胶质瘤患者的病理类型、放疗靶区勾画方法和剂量、放疗后病灶控制和生存情况。结果:WHO Ⅱ级胶质瘤96例,WHO Ⅲ级胶质瘤148例,WHO Ⅳ级胶质瘤239例。放疗靶区(GTV和CTV)依据传统磁共振T1加权、T2加权图像和磁共振纤维束成像显示病灶及邻近颅内纤维束的关系确定。放疗后89.0%患者头痛、头晕明显减轻,88.2%患者单侧肢体无力明显减轻(从2级恢复到4级)。头颅增强MRI提示64.2%患者颅内局部病灶缩小、水肿减轻,30.0%患者病灶稳定在术后大小。放疗后6月85.1%患者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从60或70分上升到90或100分。放疗后部分缓解(PR)64.2%,稳定(SD)30.0%,进展(PD)5.8%。WHO Ⅱ级胶质瘤1年平均OS 76.0%,2年平均OS 71.6%,3年平均OS 64.9%,5年平均OS 61.5%。WHO Ⅲ级胶质瘤1年平均OS 80.4%,2年平均OS 75.0%,3年平均OS 67.5%,5年平均OS 55.0%。WHO Ⅳ级胶质瘤1年平均OS 48.1%,2年平均OS 35.8%,3年平均OS 31.5%。放疗后1年19.9%患者有轻-中度记忆力下降;1.0%认知功能明显下降。结论:磁共振颅内纤维束成像技术联合调强放疗可有效照射胶质瘤远处浸润的亚临床病灶区,尤其是对未达全切和手术后再次复发的胶质瘤患者起到局部控制肿瘤、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然而磁共振纤维束成像技术指导靶区对胶质瘤患者放疗疗效的长期影响尚需更多的病例及更长的时间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