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以荧光标记的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离食管癌及其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相关的差异基因片段。方法:结合Genbomyx LR^TM DNA测序/差异显示系统及Genomyx SC^TM荧光图像扫描系统,以及配套的FluoroDD和HIEROGLYPH mRNA Profile Kit,采用荧光标记的mRNA差异显示技术进行检测。结果:从人食管癌及正常食管粘膜组织间,同时直接分离出了相关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片段74条。结论:该技术方便、快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筛选和鉴定人原发性食管癌组织的相关基因 ,揭示食管癌的癌变机理。方法 :用高效、灵敏的荧光mRNA差异显示技术 ,以食管癌及相应的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为对照 ,通过对其基因表达的比较 ,找出差异条带 ,利用ReverseNorthernDotBlot、DNA序列分析和NorthernBlot,并结合mRNA原位杂交技术对被筛片段进行鉴定。结果 :①在实验中分离、鉴定了 74条差异片段 ,其中包括正常组织表达而癌组织中不表达的差异片段 5 4个 ,癌组织中表达而正常组织不表达的差异片段 2 0个。②其中 1个片段C5 7(337bp)在GenBank数据库中没有发现同源的已知基因或片段 ,推测其可能为食管癌相关基因。③经NorthernBlot检测C5 7在癌组织中有表达信号。④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5 7在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 (74% )。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C5 7可能是新的食管癌相关的候选癌基因 ,它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和鉴定人原发性食管癌组织的相关基因,揭示食管癌的癌变机理。方法:用高效、灵敏的荧光mRNA差异显示技术,以食管癌及相应的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为对照,通过对其基因表达的比较,找出差异条带,利用Reverse Northern Dot Blot、DNA序列分析和Northern Blot,并结合mRNA 原位杂交技术对被筛片段进行鉴定。结果:①在实验中分离、鉴定了74条差异片段,其中包括正常组织表达而癌组织中不表达的差异片段54个,癌组织中表达而正常组织不表达的差异片段20个。②其中1个片段C57(337bp)在GenBank数据库中没有发现同源的已知基因或片段,推测其可能为食管癌相关基因。③经Northern Blot检测C57在癌组织中有表达信号。④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57在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74%)。结论:食管癌组织中C57可能是新的食管部相关的候选癌基因,它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消减抑制杂交技术 ,研究正常食管粘膜和食管癌组织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状况 ,分离食管癌相关基因片段 ,构建食管癌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 :以食管癌癌组织为测试子 (tester) ,以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为驱赶子 (driver) ,用消减抑制杂交方法分离食管癌差异表达片段。将该差异表达片段克隆至T载体 ,经蓝白斑筛选后 ,再用PCR方法插入片段筛选出阳性重组质粒 ,构建食管癌消减cDNA文库。结果 :用消减抑制杂交技术分离食管癌差异表达片段 ,经蓝白斑筛选 ,得到 2 2 0个白色克隆 ;再用PCR方法快速筛选出 10 0个两端分别含连接子Adaptor1及Adaptor2R的阳性重组质粒 10 0个 ,从而成功地构建了中国人食管癌特异的消减cDNA文库。结论 :构建了中国人食管癌特异的消减cDNA文库。消减抑制杂交技术能快速有效地分离差异表达基因 ,方法简便、灵敏度高。使用PCR法快速筛选阳性克隆 ,对于消减文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消减抑制杂交技术,研究正常食管粘膜和食管癌组织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状况,分离食管癌相关基因片段,构建食管癌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以食管癌组织为测试子(tester),以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为驱赶子(driver),用消减抑制杂交方法分离食管癌差异表达片段。将该差异表达片段克隆至T载体,经蓝白斑筛选后,再用PCR方法插入片段筛选出阳性重组质粒,构建食管消减cDNA文库。结果:用消减抑制杂交技术分离食管癌差异表达片段,经蓝白斑筛选,得到220个白色克隆;再用PCR方法快速筛选出100个两分别含连接子Adaptor1及Adaptor2R 的阳性重组质粒100个,从而成功地构建了中国人食管癌特异的消减cDNA文库。结论:构建了中国人食管癌特异的消减cDNA文库。消减抑制杂交技术能快速有效地分离差异表达基因,方法简便、灵敏度高。使用PCR法快速筛选阳性克隆,对于消减文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食管癌发生过程中Langerhans细胞 (Langerhanscell,LC)的三维立体结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对 2 2例正常食管粘膜、2 0例癌旁组织和 2 3例癌组织中LC进行标记 ,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LC进行断层扫描和三维立体结构重建。结果 :断层扫描和图象分析显示正常食管粘膜中LC相对面积大 ,形状因子相对值小。癌旁粘膜和癌组织中LC相比面积明显缩小 ,形状因子相对值大 ,正常食管粘膜、癌旁组织和癌组织中LC数量减少 ,胞浆突起逐渐减少 ,立体结构趋向圆形。结论 :食管癌发生过程中LC体积缩小 ,数量减少 ,胞浆突起逐渐减少 ,提示其抗原递呈的功能减退 ,这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用封闭食管癌正常抗原成分的食管癌细胞Eca109龟疫动物产生的抗血清,可与食管癌细胞株(Eca190及Ecal7)以及食管癌组织切片产生反应。流式荧光细胞技术证明,正常食管粘膜细胞不能除去其活性,经食管癌细胞吸收则活性全部消失,说明该血清活性是针对食管癌相关抗原的。再次证明食管癌相关抗原是存在的。此血清与肝癌细胞株7402、胃癌细胞株7901和鼻咽癌细胞株均有明显的交叉反应,与肉瘤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原癌基因METmRNA的表达。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基因芯片技术对15例食管鳞癌组织(高分化4例,中分化5例,低分化6例)和相应正常食管黏膜组织进行METmRNA检测。结果:cDNA微阵列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结果一致率达100%。15例食管鳞癌组织中有12例METmRNA为上调表达。MET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部位、大小、肿瘤进展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但高、中分化食管癌组织METmRNA表达水平与低分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T原癌基因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细胞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中高表达的钙结合蛋白1基因的序列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筛选食管癌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为进一步了解食管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荧光差异显示技术(DD-PCR)获得差异片段,对这些片段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通过在GenBank中同源性检索,查找差异片段相对应的同源基因.利用定量PCR检测验证该基因表达的差异性,并对该基因的结构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通过DD-PCR得到差异片段中的一个片段对应于人类钙结合蛋白1基因(Cabin1).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果表明钙结合蛋白1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在食管癌细胞株TE1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被测试的5种肿瘤细胞株.生物软件分析表明:该基因的读码框长6 663bp,编码2 220个氨基酸,至少有4种剪切方式.结论:Cabin1在食管癌组织及食管癌细胞中异常表达,可能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癌基因G-Fos、G-Jun表达产物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以免抗G-Fos、G-Jun抗体标记60例食管瘤和10例远端切缘粘膜。观察其在切缘食管粘膜、癌旁粘膜及不同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食管癌的表达,并比较其阳性率。结果G-Fol、G-Jun阳性反应见于癌旁粘膜和食管癌组织,癌旁粘膜G-Fos、C-Jun阳性率分别为72.2%和58.3%,癌组织为55.0%和48.3%;食管瘤表达的阳性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C-Fos、C-Jun的过量表达可发生在增生的食管粘膜和食管瘤组织,G-Fos、C-Jun可作为一种食管粘膜早期癌变和食管癌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食管癌中特异表达的基因,进一步了解食管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荧光差异显示技术(DD-PCR)获得差异表达的片段,对这些片段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通过在基因库中同源性检索,查找差异片段相对应的同源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食管癌临床标本中进行验证。结果:通过DD-PCR获得的差异片段中有一个片段对应于信号传导与激活因子2(stat2)基因,该基因的读码框长2556 bp,编码852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分子量约97.9 kD。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一步验证发现该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P<0.05,n=16)。结论:stat2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推测其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Tostudythegenesrelatedtotinminers’lungcancertissueMethodDiferentialdisplaymRNAResultsThirtycDNAfragmentswhichdifer...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组织中肝素酶mRNA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素酶mRNA表达与食管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54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及其正常食管组织中肝素酶mRNA的表达。结果:21例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癌组织、癌旁及正常组织中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21/21)、66.7%(14/21)和0%(0/21)。而在无淋巴结转移的33例食管鳞癌癌组织、癌旁及正常食管组织中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10/33)、24.2%(8/33)和0%(0/33)。2组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素酶mRNA表达与食管鳞癌转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组织中KAI1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AI1基因的表达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食管癌组织及其正常黏膜中KAI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在食管癌组织及其正常黏膜中,KAI1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癌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其正常黏膜(P<0.05),但KAI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食管癌癌变可能与KAI1蛋白的低表达有关,但与KAI1 mRNA的表达无关,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翻译后修饰所致.  相似文献   

15.
用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筛查慢性砷中毒相关基因片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慢性砷中毒组织的表达差异基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PCR),以慢性砷中毒病人具有皮损表现的手掌部皮肤组织为标本,正常人体手掌部皮肤组织为对照,提取组织mRNA,对砷中毒组织的表达差异基因进行分析,选择高表达和低表达的基因片段各一条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经RNA印迹法确证,并在基因数据库中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结果:获得25条差异表达明显的cDNA片段,分别在砷中毒病人组织中呈高表达和低表达,已测序的两个序列均为未知基因序列。结论:慢性砷中毒病人病变皮肤组织与正常人体皮肤组织相比在mRNA水平有基因表达差异,差异表达的片段可能为砷中毒相关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和实验途径研究mRNA差异显示方法得到的胃癌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特性。方法:mRNA差异显示技术筛选出的9条胃癌相关基因EST片段,通过国际互联网基因组数据库资源,分别使用BLAST软件将所得到的序列与EST数据库和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获得胃癌表达基因片段的特征信息。应用5'RACE方法延伸序列I,BioEdit软件对延伸的序列进行ORF分析,Northern印迹检测其在各种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3条序列与已知基因序列同源,1条序列与CD98A的外显子同源,1条与SPTANl同源,1条与RPS24l司源;显示有3条序列与非编码区长散布核元件LINE区域匹配;3条为新的EST序列,其中1条获得eDNA全长序列,具有完整的读码框,编码120个氨基酸,命名为gcI,定位于染色体10q21—22。Northern验证gcI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胃癌差异显示序列进行筛选,筛选出3条序列与已知基因同源;3条序列为新EST。对其中1条克隆全长序列,它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KA I l基因的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及其正常粘膜中KA I l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KA I lmRNA的表达在食管癌组织和其正常粘膜中未见显著性差异,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KA I l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其正常粘膜,在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结论:食管癌癌变和转移可能与KM I1蛋白的低表达有关,但与KA I lmRNA的表达无关,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翻译后修饰所致。  相似文献   

18.
SSH方法对食管癌相关差异基因cDNA文库的建立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河北省磁县具有家族史的食管癌组织与食管正常黏膜组织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并初步筛选过度表达的食管癌差异基因。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方法对10对食管癌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进行差异基因的消减、克隆、测序、鉴定。结果建立了食管癌差异表达片段cDNA消减文库;并进一步对初步筛选出的20个食管癌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得出与肿瘤密切相关的基因10个,分别为锌指蛋白14、锌指蛋白66、肿瘤相关钙信号转运蛋白1,FMNL2基因、真核细胞转录延长因子1A1、肌小管相关蛋白6、Toll样受体10、次级淋巴趋化因子、细胞色素P450酶4F8、桥粒糖蛋白3。结论应用SSH技术成功建立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cDNA消减文库,并获得10个在食管癌组织中过度表达的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已构建的中国人食管癌特异的消减cDNA文库中 ,初步筛选与鉴定食管癌相关基因片段。方法 :随机挑选 48个片段作反Northern印迹杂交分析 ,将杂交信号有差别的 15个片段送测序公司进行测序 ,用Gen BankBlast程序检索 ,以同源性很小的cDNA片段作为新基因的候选基因 ,观察其在食管癌组织和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所获得的 7个序列中 :3y5 9与已知基因同源性很小 ,且 3y5 9在 30例食管癌及其配对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 ,19例 (6 3.3 % )表达有差别 ,11例 (36 .7% )表达无差别 (P <0 .0 5 )。 3y88与已知基因geminin基因部分同源。另外 5个片段 3y2 0 ,3y14,3y90 ,3y91和 3y92分别与核糖体蛋白RpL7a,TLH2 9蛋白驱动子 ,Hsp70 /Hsp90 organizingprotein ,Keratin6 (KRT6C)和内膜蛋白等已知基因序列高度同源。结论 :3y5 9可能是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的新的候选基因。首次发现 ,geminin基因 ,核糖体蛋白RpL7a,TLH2 9蛋白驱动子 ,Hsp70 /Hsp90 organizingpro tein ,Keratin6 (KRT6C) ,内膜蛋白等已知基因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