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调查全国部分三甲医院静脉治疗专业化队伍的发展现状。方法采用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设计的《全国三甲医院静脉治疗护理现状调查问卷》,于2013年3-5月便利抽取全国27个省市147家医院共584个科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全国135家三甲医院成立了静脉治疗小组,占91.8%。各科室护士数与经过PICC专科培训并考核合格者之比在肿瘤科、普外科、血液科、新生儿科最低中位数已达到1∶0.05,各科室护士数与能独立完成PICC技术的护士数之比最低中位数已达到1∶0.069;22.7%∽35.4%的科室能独立操作PICC的护士数大于经过PICC专科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士数,10.1%∽16.8%的科室存在“能独立操作PICC的护士数小于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者”。结论静脉治疗专业化队伍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在质量上仍暴露出一些不足,如无证上岗或无法胜任等。有必要规范静脉治疗护士的培训与考核标准,统一资质认定,并合理配备静脉治疗护士,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以促进静脉治疗专业化队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成都市肿瘤科医护人员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认知现状,为今后开展PICC相关知识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12月-2010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成都市5家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医护人员309名(医生134名,护士175名)进行PICC认知态度现状调查。结果成都市三甲医院肿瘤科医护人员PICC认知呈中等偏低的水平,护士PICC知识的掌握高于医生(P<0.05),护士PICC态度得分优于医生(P<0.05)。94.84%的医护人员知道PICC技术;只有8.38%的肿瘤科医护人员接受过PICC专业培训。不同文化程度、年龄、工龄、职业与PICC认知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甲医院肿瘤科医护人员对PICC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总体认知仍有待提高,需加强PICC相关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PICC认知水平,以利于肿瘤专科开展PICC技术,促进肿瘤护理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了解湖南省三甲医院静脉治疗专业化发展的现状,提出静脉治疗专业化发展的对策。方法2013年3~5月使用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编制的“全国三甲医院静脉治疗护理现状调查表”第一部分,调查湖南省21家三甲医院整体静脉治疗现状。结果①静脉治疗设备及工具:6家(28.6%)医院成立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仅2家(9.5%)医院是完全由 PIVAS 配置所有药物,8家(38.1%)医院在治疗室配置抗肿瘤药物,12家(57.1%)医院在治疗室配置胃肠外营养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和头皮钢针使用率100%,输液港(PORT)38.1%;②专业人员培训:15家(71.4%)医院建立了静脉治疗专业小组,3家(14.3%)医院开设了 PICC 专科门诊,专科培训率为100%。③感染控制:部分医院外周静脉穿刺时消毒方法、范围不达标,未严格执行手卫生。④静脉治疗护理:7家(33.3%)医院开展 PICC 技术。⑤穿刺部位的护理和维护:基本符合标准要求。⑥患者教育:基本符合标准要求。结论湖南地区三甲医院静脉治疗已初步形成专业化,但在抗肿瘤药物和 PN 配制、职业防护、静脉输液工具的合理选择、感染控制和专业人员培训方面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输液工具应用、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静脉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设计静疗现状调查问卷,对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的23个临床科室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23个科室共1 076例住院患者,总输液率为79.1%,静脉输液工具包括钢针、留置针、中心静脉置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港(PORT)导管5种。其中,PICC使用率最高,占34.0%,主要用于肿瘤科;留置针使用率次之,占29.5%,主要用于内科;CVC使用率为14.9%,普遍使用于各个科室,用于外科和重症监护室最常见,PORT使用率最低,为0.7%,主要用于介入科。各科室使用的肝素封管液浓度为0~125U/mL。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基本已经普及使用无针输液接头,极少数还在使用肝素帽。结论肿瘤专科医院输液装置使用类型较多,其中以PICC置管为主,CVC仍然在外科及各类危重患者的监测、治疗和抢救中发挥重要作用,而PORT导管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医院护理管理者应规范护士操作,细划静疗质量标准,规范输液工具的使用,以提高静脉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套管针和钢制头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在院前急救转运途中使用静脉留置针和钢制头皮针的患者各110例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浅静脉留置针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易固定,穿刺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单位时间内输注量快的特点。结论:浅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渗漏率低,可减轻患者痛苦。便于院前急救转运,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张敏  何华  张亚婷  吴红娟  徐岁云 《护理研究》2013,27(16):1575-1577
[目的]了解陕西地区医院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现状,为进一步规范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统一编制的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调查问卷,对陕西地区18所医院的468个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静脉输液工具选择:陕西地区医院静脉输液主要途径是外周静脉(96.48%),静脉穿刺工具中头皮钢针占58.36%,外周静脉留置针占38.12%,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占2.19%,中心静脉导管(CVC)占1.33%。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在输液接头的选择、敷料应用和更换、封管方法、相关的穿刺记录等方面做得较好。但在穿刺部位的选择方面,存在留置针选择手背静脉占39.10%,CVC首选锁骨下静脉仅占56.20%;PICC、CVC置管成功后拍片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均低于70%,存在安全隐患。科室内使用PICC、CVC和外周留置针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阻塞,反映导管维护存在问题。[结论]陕西地区部分医院静脉输液工具选择不够合理,护理人员维护知识掌握欠佳。  相似文献   

7.
三种静脉穿刺途径在肿瘤化疗中的效果比较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ICC导管在静脉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41例行静脉化疔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PICC组56例采用PICC置管化疗,静脉留置针组49例采用静脉留置针化疗,头皮针组36例采用外周头皮针静脉化疗。比较三种穿刺法在药物渗漏、静脉炎等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和自理能力方面的情况。结果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自理缺乏方面明显低于静脉留置针组和头皮针组,而患者舒适度却高于静脉留置针组和头皮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穿刺法在局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导管穿刺方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是肿瘤化疗的理想静脉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调查静脉输液工具及穿刺部位的选择,为卫生部制定静脉输液行业标准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中华护理学会静疗专委会统一编制的全国三甲医院静脉治疗护理调查问卷,对5家三甲医院进行调查分析。比较5家三甲医院静脉治疗工具的选择和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情况。结果静脉治疗总人次6268例,采用不同输液工具,其中头皮钢针459例(7.32%)、静脉留置针3876例(61.84%)、PICC1173例(18.71%)、CVC例758(12.09%)、中长静脉导管0例(0.00%)、输液港2例(0.03%);选择不同输液部位,其中头皮静脉93例(1.48%)、颈外静脉88例(1.40%)、上肢静脉5546例(88.48%)、下肢静脉198例(3.16%)、颈内静脉184例(2.96%)、锁骨下静脉105例(1.67%)、股静脉44例(0.70%)、其他静脉10例(0.15%)。结论我国头皮钢针使用情况与美国的钢针零容忍存在很大差距;输液港等先进的技术普及太慢;下肢静脉穿刺所占比例多,易造成静脉炎、血栓,正确选择静脉输液工具及穿刺部位还有待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  相似文献   

9.
肿瘤化疗患者,由于肿瘤治疗的长期性与化学药物的特殊性,均应采用中心静脉输注,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和避免化疗药对外周血管的损害,规避护理风险,提高工作效率[1].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基层医院,患者在治疗间歇时需定时换膜、冲管.乡村医生无这方面的培训,患者需回院维护管路,患者及家属怕麻烦以及考虑经济因素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化疗患者拒绝行中心静脉置管.所以只能采用外周静脉,使用F4留置针或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临床工作中因F4留置针较头皮针费用高,留置时间受到化疗药的限制,因此使用头皮针的占绝大部分.但是这样做,却没有考虑到潜在的护理风险,以及化疗药一旦外渗后可能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因此对2009年7-12月于我科住院拒绝采用中心静脉置管需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F4留置针或头皮针两种穿刺工具输注化疗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朱小红  李莉琼 《家庭护士》2008,6(7):592-593
[目的]探讨运用静脉留置针行静脉输注在产妇分娩中的优越性。[方法]将分娩时需要输液产妇240例,随机分为头皮针组和留置针组。[结果]留置针组输液渗漏率8.1%明显低于头皮针组64.7%;留置针组针头脱出率1.6%明显低于头皮针组31.0%;留置针组无针头堵塞,而头皮针组针头堵塞率9.5%。[结论]静脉留置针在产妇分娩中应用,有利于保持静脉通路,降低输液渗漏,针头脱出,针头堵塞发生率,避免反复穿刺,减轻产妇的痛苦,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马惠珍  许丽娟  张晓燕 《全科护理》2013,(36):3429-3430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集中配制在烧伤病人应用的护理管理,为病人提供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注治疗.[方法]对我科实施静脉输注集中配制1年来发生的输液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共集中配制静脉输注17 866瓶,配置中心拒配64瓶,拒配原因主要为不合理医嘱,如药物与溶媒不匹配、药物剂量不合适、配药批次不明确等;科室自配静脉输注4 370瓶,主要是临时医嘱、需要冰箱冷藏药物的配制.相应护理措施为:加强配置中心、医生、护士三者间的沟通,由治疗护士负责,必要时科主任、护士长协调.同时由治疗护士负责配药,主班护士和责任护士、治疗护士三方负责医嘱核对、药物使用前的相关核对.[结果]实施1年来,发现配置中心配错药物2次,外勤送错液体3次,临时、长期医嘱自配药物未及时配制输注3次.[结论]集中配制静脉输注虽然存在风险,但加强各方沟通及护理管理,强化护士的风险意识,严格"三查八对",能为病人提供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注治疗.  相似文献   

12.
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过程中会伴随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国内外有研究[1~3]报道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9%~40.7%,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及经济负担.本研究对安徽省某三甲医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在肿瘤科住院行PICC置管化疗的102例患者,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和分析PICC置管肿瘤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梗阻性黄疸围手术期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置管(CVC)和普通留置针3种静脉通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探讨静脉输液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按照围手术期建立的初次静脉通路不同分为PICC组26例、CVC组51例、留置针组17例,比较三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对策、导管留置时间及与手术方式选择的关系。结果PICC和CVC在留置时间上明显长于普通留置针组,PICC组留置时间最长;普通留置针引起的药物渗出和静脉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感染发生率最低;PICC堵管率高于对照组,对于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PICC中途拔管率最高。结论3种静脉通路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护士需全面评估患者,根据梗阻性黄疸病因和拟行手术方式选择安全、经济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14.
武利云 《全科护理》2011,(36):3345-3346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0岁~3岁儿童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对小儿留置针的留置部位(前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枕静脉)、穿刺方法、固定方法、留置针封管、置管期间的护理做了详细阐述。[结果]220例穿刺成功212例(占96.36%),失败8例(占3.64%)。[结论]静脉留置针可减少患儿痛苦、减轻护士工作量、保护静脉血管、缓解护患关系,安全性、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5.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宝霞 《天津护理》2010,18(1):55-56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是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材料。近年来,静脉留置针技术是临床输血、输液、静脉给药、测定中心静脉压等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抢救危重患者、输注化学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在我国,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不断扩大,涉及到家庭及社区。应用静脉留置针技术还具有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保护穿刺的静脉、安全迅速、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其留置时间目前尚无严格规定,护士凭经验决定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过长,患者发生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留置时间过短,丧失了本身的作用,从而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周围静脉留置针(PIV)、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CVC)在应用电子泵输注化疗药物中的效果。方法 将250例应用电子泵输注化疗药物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为周围静脉留置针组(PIV组)70例,Ⅱ组为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组(PICC组)80例,Ⅲ组为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组(CVC组)100例。比较三种静脉通路在操作、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ICC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与CVC、PIV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三种静脉通路应用中虽PIV组操作较简单方便,但PICC组在三种静脉途径中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且留置时间最长。PICC组病人满意度及舒适最高为98%,CVC为85%,PIV为50%。结论 PICC安全可靠,可减少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静脉穿刺的次数,结合应用电子泵进行化疗药物的输注,提高了化疗效果,降低化疗反应,方便了病人活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护士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的现况,为护理管理者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法对某三甲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405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护士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7.4%,低年资护士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7.3%;一般资料中护士工作年限、学历、患者血管状况与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年限和患者血管情况是护士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低年资护士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较低,正确评估且选择合适的静脉对留置针穿刺成功尤为重要。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培训及考核,不断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从而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静脉输液专业化发展的状况,并提出合理建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北京地区59所医院静脉输液状况。结果①静脉输液专业化队伍建设情况:43所(72.88%)医院成立了静脉输液小组,47所医院中的198名护士接受过静脉输液专科护士培训。②静脉穿刺工具的使用情况:头皮钢针的使用率为94.92%;静脉留置针为100.00%;PICC为93.22%;CVC为74.58%;静脉输液港为38.98%。③静脉输液药物配制的相关问题:16所(27.12%)医院成立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仅7所医院由配液中心完成全肠外静脉营养液的配制。④静脉输液相关的职业防护:39所(66.10%)医院尚未实行肿瘤化疗药物的集中配制和供应;其中10所(16.95%)医院未使用生物安全柜。结论北京地区静脉输液专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专业化队伍的建设、静脉输液药物配制及职业防护方面仍存在不足,提示护理管理部门及相关医疗机构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北京地区静脉输液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市三级甲等医院静脉治疗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静脉治疗调查表并现场拍摄静脉治疗护理照片,对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97个科室3 804例住院病人静脉治疗护理情况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3所医院均设立了静脉治疗小组,住院病人总输液率66.0%;输液工具以头皮钢针(51.4%)和外周静脉留置针(39.6%)为主,其中采用头皮钢针输注高渗、腐蚀药物601例次,采用头皮钢针进行4h以上输液427例次;穿刺部位符合要求的有91.9%,导管固定与维护方面存在问题有25.5%,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8.5%,静脉治疗宣教有效率37.6%。其中主要问题表现在输液工具的选择、导管固定维护和静脉治疗宣教方面。[结论]尽管静脉治疗规范出台了一段时间,各地医院均重视专科培训,但是落实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