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治疗中的祛邪与扶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江苏中医药》2004,25(9):12-15
温病是由于感染温邪引起的外感疾病,温邪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祛邪外出是治疗温病的首要任务,在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法时应当注意病变部位、病理性质、证候类型等方面的因素。温病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邪正相争,邪热伤正,所以,扶正亦是治疗温病的必要措施,温邪易伤阴液,阴伤是温病重要的病理变化,养阴是温病扶正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浅谈"温病下不嫌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论下,内容丰富,涉及面亦较广泛。下法在温病治疗中的主要作用是祛邪热、存阴液,通燥屎、逐淤积居其次。而温病早投攻下,则能更有效地体现这一目的。倡导“温病下不嫌早”者为金元时期的刘河间,以后吴叉可、戴北山、柳宝怡等都有创新和发展,为后世治疗温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张炳立 《天津中医药》2005,22(2):131-133
《内经》为针刺治疗温病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温病学建立了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指导,中药治疗为主要手段的新体系,而针法治疗温病无重大发展,完整的学说理论有待形成。依据《内经》及古代医家对针刺治疗温病的论述,结合现代临床应用,初步概括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针法施治规律。  相似文献   

4.
史志云 《新中医》1994,26(2):15-16
刘仕昌教授治疗温病昏谵经验史志云主题词刘仕昌,温病,谵妄/诊断,谵妄/中医药疗法温病过程中昏谵证的出现,提示病情严重,如抢救不及时,后果堪虞。刘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温病辨证论治方法,积累了治疗温病昏谵的丰富经验,现介绍如下。1温病昏谵的临床特点温...  相似文献   

5.
《温热论》养阴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温热论》是论述温病的一部专著,所论“卫气营血”为温病学体系开山标志。其对温病的证候辨析、治法等思想对后世论治温病有着深远的影响。温病病程中极易伤及津液,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因此,叶氏十分重视养阴生津,多用养肺胃、肝。肾之阴之法。其识别温病阴伤、养阴救阴扶正思想更是贯穿全文,这对了解和发挥叶氏温病学术思想、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现将其归纳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6.
略论温病活血化瘀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温病本质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是微观辨证的不断引入,为温病的诊断与治疗开拓了新途径。近年来,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温病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皆有血瘀现象存在。从而揭示了“血瘀是温病重要病理变化”的事实。基于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说源于内经,发展于金元,日趋完善于明清。近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各有创建,可谓温病之大师。温病内容浩瀚,病发多见,类型繁多,有风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除此尚有春温、伏温、寒湿、湿疟、湿痢、暑风、暑厥、大头瘟、蛤蚂瘟等,概括起来不下20余种,温病名称繁多而杂,对辨证和治疗均有不利。从临床实际出发,为执简驭繁,温病可以概括为温热和湿热两类,其中近而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温4种,对辨证施治均简单明了,凡属四时温病,均可包函其中。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说源于内经,发展于金元,日趋完善于明清。近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各有创建,可谓温病之大师。温病内容浩瀚,病发多见,类型繁多,有风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除此尚有春温、伏温、寒湿、湿疟、湿痢、暑风、暑厥、大头瘟、蛤蚂瘟等,概括起来不下二十余种,温病名称繁多而杂,对辨证和治疗均有不利。从临床实际出发,为执简驭繁,温病可以概括为温热和湿热两类,其中近而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温四种,对辨证施治均简单明了,凡属四时温病,均可包函其中。  相似文献   

9.
试论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温病”范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茂刚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5):295-296,297
论述了病毒性心肌炎符合温病的一般特点;同心悸,怔忡,胸痹等病相比较而言把该病归为祖国医学“温病”范畴更为合理,在临床治疗上也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而且最后进一步提出其究竟属于何种具体温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温病初期,邪在肺卫;温病中期,正邪剧争,热势很甚;温病后期,多为热邪已退,而留有阴液亏虚。指出:在温热疾病的治疗中,滋阴法运用广泛,贯穿始终,无论初期、中期、后期,只要辨证准确,皆可运用。  相似文献   

11.
温病学说与新生传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形成的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可运用于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中。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医学和卫生学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已绝迹,但近20a来,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经确认的新生传染病已达29种。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温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理论优势体现在:温病病名与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对应;渐病学说对传染病病因治疗的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的辨证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治疗的优势。故运用温病理论将为新生传染病提供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温病和下法的历代源流为切入点,探究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尤其湿温证应用下法的争议、时机和技巧,并通过临证验案两则简要分析应用下法的辨证思路和心得体会。旨在梳理和总结温病下法的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杂病的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认为“毒”是导致温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湿热病特别是湿温病,除外感毒邪之外,湿热郁蒸久留不解,亦可蕴结成毒。因此,湿蕴成毒是湿温发生的重要病机。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所创的治疗湿温病气分证的名方,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公认为是“治湿温时疫之主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性疾病气分证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从实验方面证实其治疗湿温病的科学性及实验室数据,以现代科学为手段,用饮食 气候环境 鼠伤寒沙门氏菌,制造大鼠湿热性温病气分证模型。选用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为基本方作为实验组,并设立宣肺燥湿法的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杏仁、桔梗组进行对照,对解毒化湿治疗湿热性温病气分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多数观察指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解毒化湿法是湿热性温病气分证的重要有效治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养阴思想是吴鞠通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时时顾护阴液的养阴观贯穿吴氏温病治疗始终,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梳理吴鞠通温病专著《温病条辨》,从温病的初期、中期、后期与恢复期不同病程阶段总结吴氏特色养阴治法,归纳其方药应用规律与瘥后调养之法,明确温病治疗中养阴的重要性,对现今以阴伤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温病条辨》保阴护津思想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吴瑭之《温病条辨》一书,处处以固护阴津为要。因而从其温病的不同时期、不同的选方用药角度,浅析其保阴护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快速准确的温病诊断,是有效防治温病的前提,本文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探讨了温病识病辨证的基本思路及诊断格式。其中,关于温病的诊断步骤是:看季节、抓初证,结合变证,寻找特症。温病证的确定步骤是:首按“四分”立证,再按“三焦”明证,结合病因确证。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之逻辑思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是温病发展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伟大著作,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完善了温病辨治体系,至今指导着温病临床实践,但《温病条辨》并非温病理论与吴鞠通之临床经验的简单叠加,而是吴鞠通天才逻辑思维综合应用的结果。是书之三焦体系的辨证分析逻辑、条文的各种形式逻辑以及论治的模拟逻辑相结合早以突破了中医传统的形象类比思维局限,与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紧密融合在一起。拟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温病条辨》,揭示吴鞠通著书之天才思维逻辑,为多角度、多方位研究《温病条辨》提供基础资料;为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中医经典作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8.
王倩  毕肯  王孝先 《中医药学刊》2004,22(4):646-647
温病学直至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之后,才真正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是中医外感热病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于磊  王新陆 《北京中医》2008,27(1):26-28
伏邪温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学说之一,对温病的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关于伏邪温病的认识历代医家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病-症-中药挖掘研究,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模型,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群体化治疗外感热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所有叶天士医案中症状、中药完备的温病医案,包括风温、湿温、春温、冬温、伏温、温疟等,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数据库,运用复杂网络社团分析方法挖掘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中药间的关联共性关系,通过节点度适度过滤调节,构建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药规律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探讨叶天士治疗温病病-症-药规律的特点及症药用药特点。结果 通过反复验证,当病-症-药模型节点度过滤点设为30时,模型的维数信息量较好的反映出病-症状-中药三者间的关联关系,以虚线连接,模型包含三层:疾病层、症状层、中药层,三层层内及层间有内在的关联度,节点度越大,在图中的节点面积就越大,模型反映的是叶天士治疗温病辨证用药主要思路,通过点击模型任一点,模型以粗大实线连接可以告知其他层对应的节点群,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社团组合,分析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规律,经过温病专家分析和讨论制定出病症药量表。结论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中医古文献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突发性传染病早期中医治疗方案快速、有效制定提供依据,有着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