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观光木树皮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宋晓凯  吴立军  屠鹏飞 《中草药》2002,33(8):676-678
目的:观察观光木树皮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法:运用生物活性跟踪的方法,对中国特有植物观光木(学名:宿轴木兰)树皮乙醇浸膏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和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这2个萃取部分均具有抗肿瘤活性。用柱层析对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乙酸乙酯部分分得3个吉马烷型半萜内酯:木香烯内酯(I)、小白菊内酯(Ⅱ)和11,13-二氢小白菊内酯(Ⅲ)。从正丁醇部分得到1个阿朴菲类生物碱:鹅掌楸碱(Ⅳ)、1个呋喃酮类化合物:2,3-二羟基-2-甲基-丁内酯(Ⅴ)。结论:上述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Ⅱ、Ⅳ、Ⅴ分别对所测试的不同肿瘤细胞株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鉴定木香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并探讨其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效应物质。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木香中挥发油,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对挥发油及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的体外抑制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GC-MS法分析鉴定了木香挥发油中59个成分,其主要成分为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雪松烯醇、α-榄香烯、环辛二烯、桉叶(油)醇、α-芹子烯、丁子香烯、长松叶烯、7-甲基-3,4辛二烯等,占挥发油总量的72.91%;首次发现木香挥发油及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具有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结论:GC-MS法分析鉴定了木香挥发油中59个组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木香挥发油及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成分具有显著的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效应物质源于挥发油中萜内酯类及萜烯类成分。  相似文献   

3.
新疆木香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戴斌  丘翠嫦 《中药材》1995,18(3):139-142
用SE-54毛细管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新疆木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初步鉴定了其中3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色谱峰总面积的79.78%,主要成分为土木香内酯,异土木香内酯,β-榄香烯,香橙烯,夙毛菊内酯,肉豆莞醚及二氢异土木香内酯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蒙药草果四味汤散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HypersilC18(250mmx4.6mm,5μm)色谱柱;乙腈-甲醇-0.01%磷酸水(50:8:42)为流动相;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225nm;柱温25℃。结果: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分别在0.12~0.72g,0.1125~0.6750g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1%,98.90%,RSD为0.53%,1.19%(n=6)。结论:该方法精密度高.分离度好,可用于蒙药草果四味汤散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宋粉云  梁从庆  毋福海  钟兆健 《中药材》2007,30(8):1032-1033
目的:建立拈痛丸中木香烃内酯与去氢木香内酯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Diamonsil-C18柱,甲醇-水(67:33)为流动相;流速1.0m1/min;检测波长225nm;柱温30℃。结果:木香烃内酯的平均回收率为98.8%,方法精密度(RSD)为1.62%(n=6);去氢木香内酯的平均回收率为100.6%,方法精密度(RSD)为1.46%(n=6)。结论:所建方法可用于拈痛丸中木香烃内酯与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木香、川木香、土木香、青木香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4种木香的挥发油,用GC-MS对4种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从4种木香的挥发油中共鉴定了84种化学成分,木香与川木香的化学成分比较相近,均含有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广木香醇、二氢广木香内酯等主要成分,但相对百分含量有较大的差别。土木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土木香内酯、异土木香内酯、二氢土木香内酯等,青木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酮、1,2,9,10-四去氢马兜铃烷、马兜铃烯等。结论:4种木香的挥发油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GC/MS法测定藏木香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鉴定出藏木香(Inula helenium L.)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23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6.24%,主要为内酯类化合物。结论:本实验方法可靠,重现性好,为开发利用藏木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雪莲口服液中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Symmetry ShieldTM C18色谱柱(250×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65:35),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为225nm。结果:去氢木香内酯在0.10~2.08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8.6%,RSD为0.9%。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适合于雪莲口服液中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硬棘软珊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3个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研-13-(2-羟基-3,4-二甲基-5-氧代-2,5-二氢呋喃。2-基)十三烷酸(1)、(S)-11-(2-羟基-3,4-二甲基-5-氧代-2,5-二氢呋喃-2-基)十一烷酸(2)、羟基二氢博伏内酯(3);1个嘌呤类化合物,鉴定为1,3-二甲基黄嘌呤(4);7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孕甾-20-烯-3-酮(5)、孕甾-1,4,20-三烯-3-酮(6)、3β-羟基-孕甾-20-烯(7)、3p-羟基-孕甾-5,20-二烯(8)、20-羟基-孕甾-1,4-二烯-3-酮(9)、20-羟基-孕甾-1-烯-3-酮(10)、1713-羟基一雄甾-1-烯-3-酮(11)。结论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是首次从该属软珊瑚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而硬棘软珊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甾体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羌族“木香树”(方枝柏)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木香树”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色谱柱为Rtx-5SilMS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0.25μm);升温程序为起始温度60℃,以6℃·min-1升温至150℃。再以8℃·min^-1升温至250℃,保持5min;进样口温度为260℃;分流比为60:40;质谱条件为EI源,接口温度为280℃,电子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30℃;扫描范围为50—800aum。结果:共分离鉴定出22个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超过5%的成分有榄香醇(31.50%)、柏木脑(10.88%)、α-桉叶醇(10.86%)、δ-杜松烯(6.80%)、4-萜烯醇(5.95%)。结论:为羌族“木香树”芳香避秽,杀菌消毒,净化空气,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民族民间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通腹宁颗粒中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Welchrom-C18(250mm×4.6μm);流动相:甲醇.水(65:3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25nm;柱温:常温。[结果]回收率RSD=1.11%。检测3批样品通腹宁颗粒中去氢木香内酯含量,限定通腹宁颗粒中去氢木香内酯含量不得低于2.5mg。[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通腹宁颗粒中去氢木香内酯含量,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通腹宁颗粒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太子参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挥发油提取方法对太子参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方法Ⅰ是乙醚提取,提取物经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方法Ⅱ是直接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法。运用GC—MS—DS联用分析技术和气相色谱保留指数法,比较分析方法Ⅰ和方法Ⅱ太子参挥发油化学成分,用GC面积归一法分别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方法Ⅰ和方法Ⅱ太子参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28%和0.13%。从方法I提取的挥发油中鉴定出9种化合物,有7种化合物出峰的保留时间在30rain后,其中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相对含量最高(87.19%);方法Ⅱ鉴定8种化合物,均在30min前出峰,其中以2-糠醇相对含量最高(79.76%)。显然,方法Ⅰ和方法Ⅱ提取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含量和组成有较大的差别;方法Ⅰ提取的挥发油中未能检出2-糠醇,2-糠醇是太子参在水蒸气蒸馏过程中生成的,重复实验进一步验证该结果。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对太子参挥发油化学成分含量和组成有明显的影响;2-糠醇不是太子参的天然成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木香及其麸煨品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木香及其麸煨品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化学成分含量,并进行鉴定.结果 木香生品中的挥发油含量及油中主要成分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均高于麸煨品.生品挥发油共分离出76个峰,鉴定了其中34个化合物;麸煨品挥发油共分离出63个峰,鉴定了22个化合物.结论 木香煨制前后挥发油化学组成及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胃肠康胶囊(白芍、木香、防风等)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同一色谱条件(色谱柱:phenomenex Luna 5μ C18(2)100A,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柱温:30℃)下对制剂中芍药苷、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橙皮苷、升麻苷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木香烃内酯在0.102~2.0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101.43%,RSD=0.87%;去氢木香内酯在0.0991~1.98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100.46%,RSD=1.34%;芍药苷在0.15~3.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100.14%,RSD=1.19%;橙皮苷在0.948~1.89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101.09%,RSD=1.72%;升麻苷在0.0932~1.86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99.98%,RSD=1.14%。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在同一色谱条件下检测出5个成分,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沉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沉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沉香叶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154个色谱峰,鉴定了4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92%。结论:其中,壬酸(1.73%)、十四碳烷酸(7.22%)、十五碳烷酸(2、58%)、十六碳烷酸(48.86%)、十八碳烷酸(1.31%)、反式-9-十八碳烯酸(6.04%)、6,10,14-三甲基-2-十五碳酮(8.22%)、4,8,12,16-四甲基十七碳烷酸内酯(2.31%)、叶绿醇(1.91%)、异叶绿醇(1.38%)为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1.56%。  相似文献   

16.
黄花香薷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黄花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黄花香薷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花香薷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出56个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合物含量占总挥发油的82.28%。主要成分为[α,4αβ,8aα]-7-甲基-4-亚甲基-1-[1-甲基乙基]-1,2,3,4,4a,5,6,8a-八氢萘(相对含量为14.01%);[3S-[3α,5aα,7aα,11aα.11bα]]~3,8,8,11a-四甲基-十二氢-5H-3,5a-环氧萘[2,1-c]氧杂环庚三烯(8.12%);2-甲基-3-亚甲基-环戊烷羧酸甲酯(7.3%);石竹烯(4.90%);仅-杜松醇(4.11%);醋酸-[5α,16β]-D-雌甾-16-酯(3.96%);α-香柠檬烯(3.52%);吉玛烯B(3.08%);1,7-二甲基-1-羟基-4-异丙烯-2,7-环癸二烯(2.67%);α-石竹烯(2.20%);植醇(2.11%)。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蒙药地格迭-9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烃内酯的舍量测定方法。方法:应用反相HPLC法。结果:本制剂中木香烃内酯在0.0398-0.2388mg/ml浓度范围内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加样回收率为99.51%,RSD为O.31%(n=6)。去氢木香烃内酯在0.0396-0.2376雌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558240X+21860.r=O.9999。加样回收率为99.86%,RSD为0.59%(n=6)。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准确、灵敏度高等特点,可作为本品的质控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山柰饮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指纹图谱,以控制其质量。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结果在10批山柰挥发油的FIIR图谱20个峰中有17~19个共有峰;GC—MS分析每个样品鉴定了37~44种化学成分,特征成分均为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反式57.3%~78.7%,顺式0.7%~3.4%)、反式桂皮酸乙酯(9.8%~19.5%)、正十五烷(6.9%~17.1%)、3-蒈烯、8-十七碳烯、龙脑、莎草烯,这8种成分共约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4.1%~98.2%。结论FTIR能准确地鉴别山柰,GC—MS法能以特征成分为指标精确地控制山柰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中药灯盏细辛中酚酸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研究中药灯盏细辛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层析等分离手段从灯盏细辛[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采用波谱方法(IR,MS,^1H-NMR,^13C-NMR,2D-NMR)鉴定了它们的结构。结果 2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为: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I)和4-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Ⅱ),结论 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灯盏细辛中分得的酚酸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显示,化合物Ⅰ,Ⅱ可明显抑制VEGF诱导的血管高通透性(P<0.001)。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红冠紫菀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GC—MS联用法对红冠紫菀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共鉴定出48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80.32%。结论:红冠紫菀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匙叶桉油烯醇(8.17%)、1-甲基-4-【甲基乙基】环己烯(6.56%)、吉玛烯B(6.12%)、吉玛烯D(5.99%)、4,11,11-三甲基-8-亚甲基-双环[7.2.0]-4-十一碳烯(5.07%)、2,6,6-三甲基-双环[3.1.1]-2-庚烯(4.83%)、石竹烯氧化物(3.14%)、喇叭茶萜醇(2.72%)、α-石竹烯(2.48%)、α-杜松醇(2.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