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第一肝门区小肝癌的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Zhang ZJ  Wu MC  Chen H  Liu Q  He J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5):265-268
目的探讨对于位于第一肝门区的小肝癌行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PRFA)治疗的可行性、疗效和应注意的问题。方法2000年4月至2002年10月选择肿瘤位于第一肝门区、≤5cm、病理或临床证实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的21例患者进行PRFA治疗。治疗前甲胎蛋白(AFP)阳性者治疗后定期复查AFP。治疗后1个月复查MRI或CT确定肿瘤是否完全坏死,以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结果AFP转阴率约为78%,MRI或CT显示第一肝门区肿瘤完全凝固坏死率为90.5%(19/21)。0.5、1、1.5、2年无原位复发生存率均为94.7%;0.5、1、1.5、2年无“瘤旁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0.0%、77.1%、77.1%和77.1%;0.5、1、1.5、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9.2%、82.8%、82.8%和55.2%。胆管狭窄发生率为4.8%。结论第一肝门区小肝癌并非PRFA治疗的禁忌证,只要治疗时穿刺点选择恰当、穿刺路径合理、超声监测下电极展开确切、热凝范围控制恰当,对于第一肝门区小肝癌PRFA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超引导氩氦刀冷冻治疗第二肝门区小肝癌的技术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0月至2006年6月选择肿瘤位于第二肝门区、直径≤5cm、病理或临床证实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的8例患者进行氩氦刀冷冻治疗。治疗前甲胎蛋白(AFP)阳性者治疗后定期复查AFP。治疗后1个月复查MRI或CT确定肿瘤是否完全坏死,以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结果AFP转阴率约为75%,MRI或CT显示第一肝门区肿瘤完全凝固坏死率为62.5%。术后0.5、1年无原位复发生存率均为100%、87.5%;血管壁损伤或大出血发生率为0%。结论第二肝门区小肝癌并非氩氦刀冷冻治疗的禁忌症,只要治疗时穿刺点选择恰当、穿刺路径合理、范围控制恰当,对于第二肝门区小肝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射频治疗肝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射频(PRFA)治疗肝癌的价值。方法:1999年10月-2000年3月对70例肝癌患者进行了B超引导PRFA治疗,并于治疗后每个月进行肿瘤标记物和B超检查,治疗后1个月复查MRI或CT。结果:患者肝功能分级Child A级53例,B级15例,C级2例,原发性肝癌53例,继发性肝癌17例,原发性小肝癌(小于等于5cm,未手术)21例,其中AFP阳性17例,PRFA术后转阴12例,明显降低4例,未降低1例。MRI显示肿癌完全凝固性坏死16例,根治率76.2%,小肝 癌各组PRFA术后3,6个月生存率均为90.5%-100%,大肝癌各组术后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6.7%-72.7%和27.6%-72.7%,结论:射频作为肿瘤透热治疗的一种方法,对于肝癌尤其是无手术指征,或有手术指征但位于肝中央区,临近腔静脉或肝门区的小肝癌,PRFA具有微创,时间短,安全方便,疗效可靠,对于大肝癌,PRFA可与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小肝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PRFA)治疗肝癌的效果和适应证。方法:对16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行PRFA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肝癌的直径均≤3cm。PRFA治疗后甲胎蛋白转阴者占93.3%(14/15)。B超,CT复查肿瘤缩小,并有包膜形成。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93.8%,100%,100%。结论:PRFA是一种具有微创、时间短、安全方便、疗效可靠的治疗小肝癌的新方法。尤其适于有手术禁忌症,或有手术指征但位于肝中央区、临近腔静脉或肝门区的小肝癌。  相似文献   

5.
经皮射频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3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B超引导经皮射频(P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 应用P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31例共55个病灶,肿瘤直径1.5~8.5cm。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针,病灶〉2.5cm者予分层多点叠合毁损,〉5.0cm或多发者配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及无水酒精注射疗法(PEI),随访观察病灶影像形态表现、血清CEA变化和患者生存率。结果 PRFA后反应期3~7d,包括局部疼痛不适、发热、ALT升高等;并发肝曲结肠穿孔和腹壁穿刺道转移各1例;小肿瘤(〈3.0cm)完全坏死率达92.9%(26/28),3.1~5.0cm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73.3%(11/15),病灶〉5cm者均未完全坏死;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7.1%、77.5%和54.8%。结论 PRFA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一种微创疗法,对〈3.0cm肿瘤疗效显著,对大肿瘤可联合TACE、PEI等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或联合肝动脉、门静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及复发性小肝癌的价值. 方法 2001年9月~2004年9月,采用经皮射频消融(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方法治疗原发性小肝癌(肿瘤直径≤5 cm)11例和复发性小肝癌(肿瘤直径≤3 cm)13例,其中4例原发性肝癌和8例复发性肝癌结合肝动脉及门静脉栓塞化疗.结果在11例原发性小肝癌中,6例肿瘤直径≤3 cm者,MRI或CT提示瘤灶完全凝固性坏死;5例肿瘤直径3~5 cm者,MRI或CT提示4例肿瘤完全凝固性坏死.1、1.5、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5.71%、68.57%.在13例复发性小肝癌中,单发组(7例)MRI或CT提示瘤灶完全凝固性坏死;多发组(6例)共15个瘤灶,MRI或CT提示12个瘤灶完全凝固性坏死.1、1.5、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89%、77.78%、64.81%. 结论 PRFA为原发性及复发性小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对肿瘤直径超过3 cm以及复发性肝癌结合肝动脉、门静脉栓塞化疗有助于提高肿瘤坏死率,减少复发率,有效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RFA)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序贯性应用较单纯应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优势和实用价值。方法:5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行单纯TACE治疗,25例行RFA联合TACE治疗。观察指标:(1)治疗后第4周肝功能变化;(2)治疗后4周增强CT/MRI检查肿瘤坏死率的情况;(3)局部肿瘤的复发率;(4)治疗后的生存率的比较。结果:治疗后两周行肝功化验检查,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1个疗程结束后的2个月行强化CT和DSA检查,两组治疗后肿瘤坏死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63.3%(12/30)、92%(23/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半年复查随访,有13例复发,复发率46.7%(14/30);综合组半年复发率为12%(3/25)。复发率行统计学处理(X^2=7.34,P〈0.0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生存率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半年生存率几乎相同,均在90%以上,无统计学意义。而1年及两年的生存率比较,综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显示有较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难以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经皮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栓塞化疗。  相似文献   

8.
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肝脏恶性肿瘤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1  
Zhang Z  Wu M  Chen H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0):749-752,T001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肝癌的意义。适应证和疗效评价标准。方法 1999年10月-2000年10月,10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患者治疗后每个月进行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B超检查,治疗后1个月复查MRI。结果 患者肝功能ChildA级67例,ChildB级29例,ChildC级4例,原发性肝癌76例,转移性肝癌24例,小肝癌(未手术,肿瘤直径≤5cm)甲胎蛋白阳性者治疗后甲胎蛋白转阴占75.0%(21/28),明显下降占21.4%(6/28)。B超复查肿瘤缩小、MRI或CT提示≤5cm肿瘤完全凝固性坏死率85.9%(61/71)。结论 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PRFA)作为肿瘤透热治疗的一种方法,对于小肝癌尤其是无手术指征,或有手术指征但位于肝中央区,临近腔静脉或肝门区的小肝癌,是一种微创、时间短、安全方便、疗效可靠的新方法,对于大肝癌,PRFA可与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联合应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门静脉栓塞化疗在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从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3年 3月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对符合条件的 2 0例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病人先行肝动脉栓塞化疗 (TACE)和门静脉栓塞化疗 (PVCE) ,再在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 (PRFA)治疗 ;另 2 0例肝癌病人直接给予PRFA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B超、CT或MRI。确定肿瘤是否坏死或缩小 ,有无复发转移灶 ,肿瘤特异指标的变化。Kaplan 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结果 对于转移性肝癌 ,联合治疗组CEA阳性者治疗转阴率 5 0 % (2 / 4 ) ,单纯治疗组CEA阳性者治疗后转阴率 2 5 % (1/ 4 ) ,差异有显著意义。对于原发性肝癌或复发肝癌 ,联合治疗组AFP阳性者治疗后转阴率 6 2 5 % (5 / 8) ,单纯治疗组AFP阳性者治疗后转阴率30 % (3/ 10 ) ,差异有显著意义。肿瘤完全凝固坏死率 :单纯治疗组对于 <3cm瘤灶为 10 0 % (17/ 17) ,3~ 5cm为5 5 % (5 / 9) ,>5cm为 2 0 % (1/ 5 ) ;而联合治疗组 <3cm瘤灶为 10 0 % (19/ 19) ,3~ 5cm为 75 % (3/ 4 ) ,>5cm为4 0 % (2 / 5 )。肿瘤缩小率为 70 % (14 / 2 0 ) ,门静脉癌栓消失率为 2 5 % (1/ 4 ) ,缩小率为 5 0 % (2 / 4 )。肝内复发转移时间明显延长。联合治疗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肝细胞肝癌(HCC)肝切除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79例行肝切除并经病理确诊、临床资料完整的H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除外失访及死亡者50例,余按TACE时机分为2组,其中术前TACE组50例,术前无TACE组379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χ2检验,Kaplan-Meier分析术后无瘤生存率及预后。结果:术前2组患者在性别、病灶数目、肿瘤最大径、AFP、HBV感染、静脉癌栓、肝切除范围及肝硬化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TACE组患者年龄比术前无TACE组小(χ2=6.228,P=0.012),且肿瘤分化程度低、坏死率高(χ2=53.874,P=0.000)。2组患者无瘤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36,P=0.391;χ2=0.000,P=0.995)。结论:不能一期切除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经TACE后行手术治疗,其无瘤生存率及预后与直接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2例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其中85例(第一组,共92个病灶)采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77例(第二组,共85个病灶)采用单纯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第一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6%,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5.2%、78.7%和87.5%、73.1%、65.7%;而第二组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2%,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1.3%、72.3%和83.6%、68.7%、57.8%.两组间肿瘤完全坏死率,1年、3年、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疗效与单纯采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方法疗效相近,对于小肝细胞癌而言,单纯采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经皮射频消融(PRFA)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治疗效果、评价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采用经皮RFA联合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联合治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及阳性率变化,计算治疗后1、2、3年的累积生存率,观察联合治疗后近期并发症及远期死亡原因.结果 治...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缩小后切除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Fan J  Yu Y  Wu Z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10-712
作者为探讨不能切除的肝细胞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缩小后行肿瘤切除的疗效,总结了59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经验。本组患者首次TACE前肿瘤直径5.6~20.0cm,平均9.43cm,每人接受TACE1~6次,平均2.9次,手术前肿瘤直径缩小至3.29cm,末次TACE距手术时间1~7个月,平均2.5个月。AFP阳性35例,TACE治疗后13例转为正常。59例患者中行肝段、联合肝段或肝部分切除56例,左三叶切除2例,左半肝切除1例。切除的肿瘤各有40%~100%坏死,其中9例100%坏死。TACE后13例AFP转为正常的患者中,9例镜下仍见癌细胞。59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7%、65%和56%。作者认为TACE可为一期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争取手术切除的机会,且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以射频消融为主的微创方式治疗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至2008年2月间接受以经皮射频消融为主的微创方式治疗的84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未见治疗相关性死亡,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4%(2/84),完全消融率为94.0%(79/84),治疗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9%、54.%、48.2%.肿瘤最大径≤3 cm和>3 cm的患者治疗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2%、67.7%、67.7%和59.1%、24.2%、12.1%(P=0.003),术后复发间隔时间≤1年和>1年的患者治疗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1%、36.2%、24.2%和76.8%、70.6%、65.1%(P=0.040).结合和未结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的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5%、57.3%、57.3%和66.7%、33.3%、22.2%(P=0.017);结合和未结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的患者治疗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6%、66.0%、57.5%和55.6%、24.7%、24.7%(P=0.001).结论 射频消融是治疗肝癌切除术后复发安全、有效的手段,肿瘤大小和复发间隔是其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或肝动脉栓塞化疗有助于提高射频消融对复发性肝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LRFA)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10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LRFA治疗的30例小肝癌患者(LRFA组)以及同期行经皮射频消融(PRFA,PRFA组)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组)各30例的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比较3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组AF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但3组间AF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肝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手术切除组较另两组升高程度大、恢复慢(均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方面,LRFA组与PRFA组均优于手术切除组(均P0.05),而LRFA组手术时间长于PRFA组(80.7 min vs.45.2 min,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RFA组(6.7%vs.26.7%,P0.05);术后1个月,LRFA组和手术切除组肿瘤完全清除率均为100%,而PRFA组为8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FA组、PRFA组、手术切除组3年复发率分别为33.3%、60.0%、26.7%;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40.0%、73.3%;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7%、76.7%、90.0%,其中,PRFA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另两个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而LRFA组和手术切除组之间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2)。结论:对于原发性小肝癌,LRFA较PRFA消融率高,且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同时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可作为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不同治疗模式对不能切除的肝癌二期手术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Fan J  Wu Z  Tang Z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0):745-748
目的探讨不能切除的肝细胞癌(HCC)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经手术肝动脉结扎、置管化疗栓塞(HALCE)缩小后二期切除的疗效,并比较不同治疗模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4例HCC二期切除患者,分成TACE组及HALCE组.TACE组112例,行TACE1~7次(中位2.4).HALCE组92例,其中49例行HALCE,7例行HALCE+肝脏外放射治疗,36例行HALCE+导向内放射治疗.肿瘤缩小后予以切除.选择7个可能对HCC二期切除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通过单因素、多因素Cox模型对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随访至1999年6月,首次TACE及HALCE后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95.7%、69.3%、56.5%及44.5%,切除肿瘤后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88.5%、64.9%、51.9%及38.3%.TACE组及HALCE组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94.1%、64.7%、51.2%、40.8%和96.3%、73.9%、61.6%、45.2%,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肝硬化程度和肿瘤坏死程度(P<0.05).TACE组中肝硬化程度、缩小后肿瘤有无包膜及肿瘤坏死程度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而HALCE组各因素对预后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能一期切除的HCC缩小后应进行二期切除,且可获得满意疗效.而肝硬化程度、肿瘤坏死程度是影响肝癌二期切除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α-干扰素(IFN-α)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及预后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06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138例晚期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ACE组72例,联合治疗组66例,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结果:治疗后第2周2组间血清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第4周及第8周联合治疗组血清AFP下降程度较TACE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组疾病控制率62.5%,联合治疗组疾病控制率78.8%,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5)。完成治疗后1、2、3、4个月和〉4个月TACE组新发肿瘤率分别为6.9%、26.4%、33.3%、18.1%和11.1%;联合治疗组新发肿瘤率分别为3.0%、7.6%、19.7%、37.9%和21.2%。2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7,P〈0.01);2组治疗后3个月内新发肿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5,P〈0.01);2组治疗后〉3个月新发肿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9,P〉0.05)。1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TACE组治疗后平均生存时间(238.48±15.65)d,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平均生存时间(350.19±22.37)d,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0,P〈0.01)。结论:TACE联合IFN-α治疗晚期肝细胞性肝癌有助于延缓患者治疗早期新发肿瘤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