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复方布洛芬缓释片在释放介质中的含量测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综述了小分子药物、多肽和蛋白质生物大分子药物及疫苗的聚乳酸及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研究进展,介绍了溶剂挥发法、喷雾干燥法等制备微球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小分子药物、多肽和蛋白质生物大分子药物及疫苗的聚乳酸及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研究进展,介绍了溶剂挥发法、喷雾干燥法等制备微球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以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酸酯为载体、以安定为模药的缓释微球,讨论了药物与载体之比对药物含量与包封率的影响,以及制备微球条件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微球平均粒径为30~40μm,粒径分布在1~1.5之间,最大载药量为19.51%;最高包封率为67.11%;体外累积释放曲线呈“两相”释放特征并拌随初始的“突释效应”。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呈皱缩表观形态结构,微球内部横断面具有孔道与孔  相似文献   

4.
紫杉醇长效注射缓释微球的体内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以PLGA为载体材料的紫杉醇长效注射缓释微球,并对其体内外释药规律、抑瘤效果等进行评价.方法:使用改良的单乳溶剂蒸发法制备紫杉醇长效缓释微球,通过分析粒径分布、包封率、体外释放效果、白细胞水平及体内抑瘤效果等指标,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所得微球平均粒径小于10μm,包封率大于80%,体外能持续释放30d.对裸鼠体内的前列腺PC-3M肿瘤的抑制率为60.35%.结论:以PLGA为载体材料制备的紫杉醇长效缓释微球提高了紫杉醇的溶解性,延长了药物的释放时间,并在体内长时间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速度,具有较好的抑瘤效果和较低的血液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超顺磁性异烟肼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Poly(ethylene glycol)-co-poly(d,l-lactide),PELA)微球(SPIPELA-MS),优化其制备工艺,考察其在振荡磁场影响下的体外释放.方法: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超顺磁性Fe3O4纳米粒,用复乳溶剂蒸发法制备SPI-PELA-MS.考察均质机转速、内水相与油相体积比、PELA浓度等不同因素对微球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粒径分布、形态、和体外释放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SPI-PELA-MS最优工艺处方为:均质机转速13 000r/min、内水相与油相比1:20、内水相中药物水溶液体积与磁流体体积比1:2、PELA浓度40 mg/ml、超声功率600 W、PVA浓度1.5%.在体外释放中,通过外加振荡磁场的影响,能显著提高SPI-PELA-MS中药物的释放.结论:采用复乳溶剂蒸发法可成功制备SPI-PELA-MS,体外释放表明药物具有缓释功能,振荡磁场可以增加体系中药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月桂醇缓释微小球。阐述了微球粒径与搅拌速度、温度、核心材料与基质材料比例以及乳化剂浓度、油水相体积比等制备条件的关系。测定了它在乙醇介质与空气中的释放速率;证明了它的释放机制属于整体型扩散渗透体系并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微球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药物控制释放载体与组织工程载体的制备方法与结构形态。方法 用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oly(hydroxybutyrate-hydroxyvalerate) PHBV]、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tone), PCL]及其共混物为基材,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不同结构形态微球。结果 平均粒径为30.5μm,粒径分布较窄(跨距SPAN=1.18),呈正态曲线分布。扫描电镜观察, PHBV微球表面呈不规则多孔皱缩结构形态; PCL微球表面光滑,无孔洞;PCL/PHBV共混微球呈有规则多孔洞形态结构,随着基材中PCL成分增加,微球孔洞大小与数目也随之增加。结论 通过选择不同生物材料及共混方法,改变微球的结构形态,以满足不同药物释放系统与组织工程对载体性能与形态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选择胰岛素作为蛋白质模型药物 ,以聚乳酸为载药聚合物 ,采用溶剂挥发法 ,对蛋白质的微球处方及制备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以微球的成球情况、粒径、包封率、产率、含量为指标 ,首先应用正交设计分析筛选油相、乳化剂、乳化温度和溶剂挥发温度 ,然后应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法优化空白微球制备工艺 ;再根据空白微球的筛选结果 ,对聚乳酸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两个重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 ,应用理想函数优选产率、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的胰岛素聚乳酸微球。应用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微球水解前后的表面形态。应用显微计数法测定微球粒径及分布。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筛选溶剂蒸发法制备九节龙皂苷I聚乳酸微球(ADS-I-PLA-MS)最佳工艺。方法 采用HPLC-ELSD测定方法,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W/O/W溶剂蒸发法制备微球;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内水相九节龙皂苷I(ADS-I)甲醇溶液的质量浓度、ADS-I甲醇溶液与聚乳酸(PLA)二氯甲烷溶液体积比、PLA二氯甲烷溶液质量浓度和聚乙烯醇(PVA)体积等因素对ADS-I-PLA-MS包封率及载药量的影响。结果 溶剂蒸发法制备ADS-I-PLA-MS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DS-I甲醇溶液质量浓度为8 mg/mL、ADS-I甲醇溶液与PLA二氯甲烷溶液体积比为1∶13、PLA二氯甲烷溶液质量浓度为90 mg/mL、PVA体积为500 mL。结论 优选出的ADS-I-PLA-MS制备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克拉霉素肠溶微球,并考察其影响因素.[方法]以肠溶高分子材料为衣膜材料,采用乳化剂扩散法制备克拉霉素肠溶微球,对影响微球形态、粒径分布、收率及体外释放行为的处方因素、制备因素和溶剂系统进行考察.[结果]制备的克拉霉素肠溶微球圆整度较高,粒径随搅拌速率增加而减小;收率随架桥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少,良溶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受不良溶剂中乳化剂种类的影响.[结论]乳化剂扩散法可用于制备具有固体分散体结构的肠溶微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制备川芎嗪PLGA微球并考察其物理化学性质及体外释药性.方法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川芎嗪PLGA微球,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对微球的外观形态、粒径及粒度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测.结果 以优化处方制备的川芎嗪PLGA微球为圆球形,粒度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为(10±2.2)μm,包封率为(81.36±1.15)%,载药量为(8.2±0.43)%,药物体外释放可延长至768h,释药特性符合Weibull方程,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证明,形成了新的物相,表明载药微球确已形成.结论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川芎嗪PLGA微球包封率和栽药量高,粒径均匀,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重组双功能水蛭素PLGA微球的制备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①建立RGD-Hirudin微球制备工艺;②建立缓释微球制剂中药物活性、含量的测定方法;③分析微球制备工艺中的各个关键参数对微球质量的各个指标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聚乙烯醇(PVA)作为助乳剂,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作为微球的生物可降解载体,二氯甲烷作为有机溶剂,溶剂蒸发温度为室温,运用溶剂挥发法制备W/O/W的双乳微球制剂.在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中,考察内水相中水油比例对微球粒径以及收率的影响,助乳剂PVA浓度对微球外观以及微球的包封率和收率的影响,超声次数对微球成球率以及药物活性的影响,挥发搅拌速度对微球的成球率以及外观的影响,不同黏度的PLGA对微球的外观以及分散度的影响,NaCl浓度对微球的包封率、收率以及载药量的影响等.结果利用颗粒粒径系统(PSS)对所制备微球样品的分析得出,微球平均粒径81.38μm,适合作进一步体内研究.几批微球的载药量和收率都很高,分别为83.92%~96.3%和79.93%~95.05%;包封率为23.95%~65.13%.其中NaCl浓度、PVA浓度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比较明显.结论微球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微球释放率稳定,并且释放的重组双功能水蛭素(RGD-Hirudin)活性稳定性保持良好,体外释放实验得出其具有缓慢释放的效果,为进一步做动物体内实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制备依托泊苷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依托泊苷聚乳酸微球,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处方工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球形态和粒径分布.结果:所得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为12.87 μm,载药量为14.79...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溶剂挥发法制备的氟比洛芬聚丙烯酸树脂RL/RS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氟比洛芬为主药,司盘-80为乳化剂,硬脂酸镁为抗黏剂,丙酮-液状石蜡挥发法制备氟比洛芬微球。通过紫外分光光度仪、电镜扫描及差热分析研究微球的性质,并于pH 7.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测试体外释放。结果制备的微球为白色、流动性好的粉末;用显微镜观察微球为圆形的球体,直径为50~190μm;差热分析表明,药物具有稳定性且药物与聚合物间不存在反应;体外释放度测试显示,微球能稳定地在pH 7.2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释放,药物4 h累积释放量约50%,12 h不少于80%。结论溶剂挥发法制备的微球工艺稳定,得到的氟比洛芬聚丙烯酸树脂RL/RS微球呈现缓释特性,微球体外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载蛋白药物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并对其形态学性质、载药量、体外释药进行考察.方法 以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PLGA作为载体材料,采用SPG膜乳化技术结合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分别考察初乳匀浆转速、内水相体积、膜挤出压力、外/内水相加盐等因素对微球质量的影响.结果 以优化处方制备的载药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均一,平均粒径为(55.51±0.24)μm,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7.70%和69.33%,缓释时间达到40 d.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SPG膜乳化法制备BSA-PLGA缓释微球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阿霉素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粒(DOX-BSA-NP),观察其形态、粒径及药物缓释规律;制备并初步鉴定甲胎蛋白(AFP)单抗导向阿霉素白蛋白免疫毫微球(antiAFP- DOX-BSA-NP).方法:以阿霉素、牛血清白蛋白为材料,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DOX-BSA-NP;使用电镜技术观察其形态及颗粒大小;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方法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体外释药性质.采用SPDP交联法制备单抗导向的载阿霉素免疫毫微球,使用电镜技术观察其形态及颗粒大小,凝胶电泳测定共价连接.结果:(1) DOX-BSA-NP呈圆球状,外观呈红色;粒径大小均匀,载药量约为1.8%,包封率为90.3%,体外释药持续缓慢,第7天时,累积释药分数达到95%.(2) 采用SPDP交联方法制备的antiAFP-DOX-BSA-NP呈球形,粒径330~400 nm.结论:采用去溶剂化法可制备出具有缓释效果的阿霉素白蛋白微球;SPDP方法可以将单克隆抗体与载药微球连接制备出具有免疫功能的毫微球.  相似文献   

17.
聚α—氨基酸黄体酮微球的制备及释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黄体酮微球的制备和体外释药进行研究。方法 阴离子聚合法合成聚谷氨酸苄酯-谷氨酸甲酯共聚物(PBMG),溶剂挥发法制备PBMG为载体的微球并考察了黄体酮微球的释药特性。结果 油水相之比,乳化速度和乳化时间是影响粒径大小的主要因素。聚合物组成和释药介质均影响药物微球的释药速率。结论 PBMG为载体的微球可达到缓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动脉栓塞顺铂聚乳酸微球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乳化溶剂挥散法制备了聚乳酸微球,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微球粒径大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了微球粒径在40~120 μm 之间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制备了顺铂聚乳酸微球。另外对微球的悬浮性、溶胀性和体外消化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制备白藜芦醇载药纳米微球,并检测该载药纳米微球的各项特征,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通过开环聚合法制备mPEG -PCL二嵌段共聚物,采用溶剂分散法制备负载白藜芦醇的纳米微球?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粒径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体外释放和体外对于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251的抗肿瘤活性?结果:通过溶剂分散法制备的纳米粒子呈球形,平均粒径为(71.8±0.2)nm,白藜芦醇纳米微球的最高载药量达到19.4%?体外释放实验显示,载药微球具有缓释特性?细胞与负载荧光素纳米微球共培养后发现,细胞可通过胞吞作用将纳米微球摄入?细胞实验表明,白藜芦醇纳米微球对U251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低浓度下白藜芦醇微球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优于游离白藜芦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白藜芦醇微球与游离白藜芦醇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相差不大?结论:采用mPEG-PCL为载体制备的白藜芦醇纳米微球具有缓释特性和抑制U251细胞增殖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W/O/O溶剂挥发法制备硫酸长春新碱PLGA微球,评估添加剂碳酸锌对微球形态及药物释放速率的影响。方法测定硫酸长春新碱在4种不同pH条件下的降解规律,选定适合药物体外释放最适宜介质条件。在微球制备过程中添加2种不同量(w/w5%、10%)的碳酸锌,对其和不添加碳酸锌的硫酸长春新碱PLGA微球进行表征及体外释放测定。结果碳酸锌可明显增加微球中药物的稳定性,36d的体外释放测定结果显示。添加碳酸锌的微球累积释药量都达到70%以上,而未添加碳酸锌的微球释药量仅为(54.2±1.1)%。添加10%碳酸锌对提高微球药物稳定性的作用优于5%碳酸锌。结论 添加碳酸锌对于制备硫酸长春新碱PLGA微球是必要的,能改善药物在PLGA微球内部酸性微环境中的稳定性,明显减少其药物降解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