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肾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超声造影误诊原因,提高对超声造影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超声造影检查并与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对照的285例肾占位性病变中,与病理结果对照不符的22例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超声造影对肾良恶性病变的确诊率92.28%(263/285),误诊率7.72%(22/285).9例病理证实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误诊为肾癌,超声造影示5例"快进快出",4例"快进慢出".7例病理证实为肾癌,其中5例误诊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造影示4例"快进慢出",1例"同进同出";2例误诊为囊肿,造影示肿块内未见造影剂进入.4例病理证实为肾盂癌,误诊为血肿,造影示肾盂内未见造影剂进入.2例病理证实为炎性假瘤,误诊为肾癌,造影示"快进慢出".结论 超声造影对肾良恶性占位病变诊断符合率高,分析其误诊原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超声造影的认识水平,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细菌性肝脓肿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的超声造影(CEUS)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49例经手术、穿刺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CEUS表现。据临床病程及病理将肝脓肿分为Ⅰ期(化脓性炎症期)6例、Ⅱ期(脓肿形成初期)32例及Ⅲ期(脓肿形成期)11例。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对肝脓肿液化坏死区的检出率;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肝脓肿CEUS增强模式。结果 CEUS对肝脓肿液化坏死区的检出率达88%(43/49),高于常规超声的52%(2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588,P〈0.01)。肝脓肿CEUS增强模式基本分为3型:Ⅰ型(快进快出)12例(24%)、Ⅱ型(同进同出)27例(55%)、Ⅲ型(慢进慢出)10例(20%)。84%(5/6)化脓性炎症期肝脓肿表现为Ⅰ型,75%(24/32)脓肿形成初期肝脓肿表现为Ⅱ型,73%(8/11)脓肿形成期肝脓肿表现为Ⅲ型。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肝脓肿CEUS增强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EUS对肝脓肿液化坏死区检出阳性率高,有利于超声介入治疗及与其他肝脏局限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肝脓肿的CEUS增强模式不同,少数CEUS表现不典型者,结合穿刺抽吸细胞学或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回声为主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CEUS)特征.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低回声为主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及CEUS,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少脂肪或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9例为经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为潜在恶性的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规超声示11例肿块均以低回声为主,肿块内部或周边可见散在点状及小片状高回声;彩色多普勒示2例为富血供肿块,2例为少血供肿块,7例为乏血供肿块.CEUS示3例为"快进快出"型(3/11, 27.27%),8例为"快进慢出"型(8/11,72.73%);7例为边缘型增强(7/11,63.64%),1例为中央型增强(1/11,9.09%),3例为同步增强(3/11,27.27%).结论 低回声为主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少见型肾肿瘤,常规超声结合CEUS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直径≤3cm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病例超声造影资料。结果 85例小肾癌中,5例囊性肾癌超声造影时可见分隔状强化,80例实性小肾癌中超声造影呈"快进快退"52例,"快进慢出"20例,"慢进快出"4例,"慢进慢出"4例。小肾癌超声造影时多呈富血供表现,其坏死灶和假包膜造影后更易显示。结论超声造影对常规超声诊断有困难或结果不一致的肾脏小占位病变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儿童黑色素瘤的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于镜下观察,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4例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有明显多形性及多样性,镜下可见瘤细胞呈上皮样或梭形,部分瘤细胞胞浆内可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S-100蛋白、HMB45和A103均为阳性,核增殖指数Ki-67为15%~40%。结论:儿童黑色素瘤极为罕见,容易误诊和漏诊,应与Spitz痣、蓝痣和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中的增生性结节等鉴别。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良恶性肝肿瘤的超声造影增强时相及回声变化规律。方法 对31例共59个肝肿瘤病灶在超声造影后,观察肿瘤病灶在造影增强后各时相图像特点,对比分析良恶性肝肿瘤造影增强的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及减退时间,并对造影前后及增强CT检测的病灶数目、大小及边界清晰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7个肝细胞肝癌病灶中13个表现为典型“快进快退”,2个表现为“同进快退”,另2个表现为“快进慢退”,后经病理证实为高分化型肝癌。36个转移性肝癌病灶分为少血供转移癌组21个,表现为动脉相呈低回声环形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回声;多血管转移癌组15个,表现为动脉相呈完全高回声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回声。6个肝血管瘤中5个表现为向心性环形持续缓慢充填,另一例直径9mm的小血管瘤表现为完全快速向心充填。肝血管瘤造影增强的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及减退时间均长于肝细胞肝癌及转移性肝癌(P〈0.05)。造影后所测肿块直径大于常规超声和增强CT,所检出肿块数目多于常规超声和增强CT,造影前13个肿块边界显示不清晰,造影后显示清晰。结论 超声造影在肝肿瘤的定性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膀胱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57例膀胱可疑占位性病变患者,共169个病灶结节,超声造影观测其造影剂灌注模式,病变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的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和峰值强度(IMAX).结果 116个膀胱癌病灶,96个表现为“快进慢退”,呈高增强;16个表现为“快进快退”,呈高增强;4个呈等增强.23个腺性膀胱炎病灶中,18个与周围正常膀胱壁同步增强和消退,5个表现为“快进慢退”.22个膀胱内血块和3个膀胱前壁混响伪像在造影过程中始终无增强.5个前列腺增生组织突入膀胱内,与前列腺组织同步增强和消退,无明显分界线.与自身膀胱壁比较,膀胱恶性肿瘤RT、TTP缩短,IMAX增强(P<0.05).对膀胱占位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常规超声为85.8%,超声造影为97.0%.结论 超声造影可为膀胱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肾恶性肿瘤超声造影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的超声特征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肾细胞癌(RCC)88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88例RCC中,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7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6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CRCC)4例,肾母细胞瘤4例,转移性肾癌2例(乳腺癌1例、淋巴瘤1例)。超声造影呈"快进快退"75例,"快进慢退"10例,"慢进慢退"3例。结论超声造影对早期肾细胞癌的明确诊断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膀胱实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膀胱实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和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对48例二维超声发现膀胱壁局限性增厚、低回声结节、可疑膀胱实性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实时超声造影,比较造影剂灌注时相和变化规律,并与病理对照。结果造影提示膀胱恶性肿瘤43例,良性病变5例。病理证实膀胱恶性肿瘤41例,良性病变7例。超声造影诊断膀胱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7.78%,准确性为96.00%。80.49%的膀胱恶性肿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快速充填、缓慢廓清,14.63%表现为快速充填、快速廓清,4.88%与膀胱壁同步充填同步廓清。结论超声造影在诊断膀胱实性占位性病变及鉴别膀胱肿瘤的良恶性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癌的实时超声造影增强时相特点,评价在常规超声基础上进行的超声造影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宫腔病变显像的价值.方法 术前对35例经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以病变周边肌层(除滋养血管走行区)作为参照,观察子宫内膜癌病变超声造影增强和廓清的顺序,并将病变血流灌注显示状况分为3级(0级、Ⅰ级和Ⅱ级),对常规超声CDFI技术和超声造影对病变血流的显示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清晰显示34例子宫内膜癌病灶,其中28例(82.4%,28/34)早增强,6例(17.6%,6/34)晚增强;16例(47.1%,16/34)早廓清,18例(52.9%,18/34)晚廓清.CDFI血流分级为0级4例、Ⅰ级19例、Ⅱ级11例;超声造影血流分级为Ⅰ级3例、Ⅱ级31例、无0级病例,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癌血流的显示率高于常规超声.超声造影为8例(23.5%,8/34)病变的显像提供了较常规超声更加丰富的诊断信息.结论 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增强时相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可显示出更多的子宫内膜癌病变的血流信息.因此超声造影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是常规超声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EUS时相及时间-强度曲线(TIC)鉴别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排液患者,其中23例为子宫内膜癌(恶性组),24例为良性病变(良性组),分析其CEUS表现及TIC参数,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灌注时相:恶性组中52.17%(12/23)早于肌层灌注,47.83%(11/23)同步或晚于肌层灌注;良性组中16.67%(4/24)早于肌层灌注,83.33%(20/24)同步或晚于肌层灌注,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洗出时相:恶性组中82.61%(19/23)早于肌层洗出,良性组62.50%(15/24)早于肌层洗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良性组与恶性组子宫内膜的造影剂到达时间(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达峰时间(TTP)及达峰强度(P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CEUS时相与TIC参数具有一定特征性,联合应用二者能够为临床提供丰富的信息,有助于鉴别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12.
脾炎性假瘤5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脾炎性假瘤,主要从临床表现、大体病理、光镜和免疫组化方面进行观察并随访。结果5例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为59.2岁。肿瘤最大直径为18cm,最小直径为3.8cm。1例呈多发性结节,4例呈局限性肿块。肿瘤分型系浆细胞肉芽肿型2例,纤维增生型1例,淋巴细胞增生型2例。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vimentin和CD68均100%,actin80%,desmin60%.CK40%。结论脾炎性假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具有组织病理形态学表现多样性之特点。穿刺活检及冷冻切片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 Bosniak分级诊断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选取2004年7月-201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CEUS并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MCRCC的患者14例(共14个病灶),采用CEUS Bosniak分级分析肿瘤的分隔数目、厚度、实质成分以及血供情况.结果:14例MCRCC患者的病灶常规超声图均表现为“蜂窝状”的多房囊性占位,其中5例可见部分实质成分,9例可检测出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CEUS声像图显示,14例病灶均可见皮质期增强,平均增强起始时间(14.57±3.15)s,平均达峰值时间(20.21±4.24)s,平均减退时间(29.28±3.98)s.CEUS声像图显示,10例病灶表现为同步增强快速减退,3例同步增强同步减退,1例缓慢增强快速减退.达峰值强度8例表现为高回声,3例等回声,3例低回声.CEUS声像图Bosniak分级:Ⅰ-Ⅱ级(0例),ⅡF级(3例),Ⅲ级(6例),Ⅳ级(5例).CEUS声像图显示,6例(6/14,42.86%)病灶较常规超声显示分隔数目更多,3例(3/14,21.43%)病灶较常规超声显示分隔厚度更厚.结论:CEUS较常规超声更能清晰显示MCRCC的血供和内部结构,有助于MCRC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超声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为早期确诊原发性结外淋巴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结外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化结果与超声检查结果等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患者以腹痛不适(10/20)或触及肿块(10/20)为临床症状就诊,病变部位行常规超声检查并评价病变处的彩色血流信号分级,检查胃部患者口服胃窗造影剂400ml。结果20例患者中原发性胃淋巴瘤9例(45%,9/20),超声表现为胃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肠道淋巴瘤5例(25%,5/20),超声表现为腹腔内较大的异常低回声区:甲状腺淋巴瘤2例(10%,2/20),超声表现为网格状低回声区;肝、乳腺、肾上腺、阴茎淋巴瘤各1例(各5%,1/20),超声均表现为病变部位的低回声病灶。肿块体积范围(长径×宽径×厚径)在12mm×7mm×6mm~95mm×80mm×71mm之间。彩色多普勒成像示血流分级以I、II级居多(90%,18/20)。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50%,10/20)。结论原发性结外淋巴瘤超声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征,易被误诊。多数病例表现为低回声、形态规则的低血流分级病变,此现象在原发性结外淋巴瘤首诊中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0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0例平均56.5岁,以“痔疮出血”就诊7例、体检发现2例、无意中发现1例。镜检示肿瘤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瘤细胞类型可分为大透明细胞、小透明细胞、大上皮(样)细胞、小上皮(样)细胞、瘤巨细胞和梭形细胞6种。免疫组化示HMB45、S-100和Vim(+)。结论AMM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应及早发现,并治疗。HMB45和S-100是恶性黑色素瘤较为敏感的标记物,与Vim及CK联合应用对恶黑的诊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肾肿瘤的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各种不同肾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124例肾肿瘤(平均直径3.4cm),应用超声造影观察肿块回声增强时间和造影剂消退时间(皮质相与延迟相),观察肿块的假包膜(与二维声像图对比),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98例,移行细胞癌5例,肾盂鳞癌6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肾盂上皮细胞癌1例,肾母细胞瘤5例,嗜酸细胞瘤2例(潜在恶性)。透明细胞癌98中超声造影有58例出现假包膜(58/98,73.3%),而二维声像图显示假包膜31例(31/98,17%);造影剂呈快进快退76例,快进慢退11例,慢进慢退7例,肿块局部回声增强4例。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回声增强程度明显低于肾细胞癌。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鉴别肾肿瘤,有助于显示出肾细胞癌的假包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肺腺癌结节MDCT动态增强表现与肿瘤间质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肺腺癌结节患者33例,术前均接受MD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记录结节强化值、对比剂廓清值和结节强化分布形态.通过半自动分割软件计算肿瘤内侵犯性(ISPT)和非侵犯性间质比例(NSPT).结果 肺腺癌结节肿瘤内ISPT与结节强化值间呈正相关(r=0.374,P=0.008). NSPT与对比剂廓清值间呈正相关(r=0.216,P=0.006). CT强化早期,肺腺癌结节实性部分强化形态分布与侵犯性间质分布间具有良好的对应性.结论 肺腺癌结节强化值、对比剂廓清值与肿瘤间质成分明显相关.CT动态增强表现会随着肿瘤内间质比例、分布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IgG4相关硬化性肿块型胰腺炎的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对曾误诊的IgG4相关硬化性肿块型胰腺炎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例,临床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1例,口干、多饮和多尿1例,腹部不适2例。CT和MRI检查表现为单纯软组织肿块,CT平扫3例呈等或稍低密度;MRI平扫T2W信号增高、T1W信号减低,增强呈相对较弱延迟强化。2例误诊为胰头癌,1例误诊为间质瘤,1例误诊为胆总管胰腺段癌。误诊时间9~17 d。4例均行手术治疗,均经术后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IgG4相关硬化性肿块型胰腺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3个月后随访,影像学检查示肿块消失,预后良好。结论IgG4相关硬化性肿块型胰腺炎虽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征,但极易误诊,及时行血清IgG4水平检测及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9.
5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和诊断标准。方法在光镜观察胃肠道非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的基础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imentin、CD34、actin和S-100。结果1988~1997年10年间共有消化道原发的非上皮性肿瘤121例,其中GISTs58例,占47.9%。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vimentin阳性,CD34阳性,少部分病例可以表现灶性或个别细胞actin和/或S-100阳性。HE染色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难以鉴别,须依靠免疫组化染色。本组研究按Lewin提出的标准判断GIST的良恶性,结果为良性GIST23例,潜在恶性GIST8例,恶性GIST27例。经初步观察,此标准是可行的。结论GISTs是胃肠道的最常见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少见部位结核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通过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提高艾滋病合并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8月进行手术切除的3例艾滋病患者组织标本(包括眼、脾和胰腺),分别进行HE和抗酸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其误诊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提示为实性占位,分别考虑为眼黑素瘤、胰腺癌、脾淋巴瘤的可能;术后病理形态学显示眼部组织除炎细胞浸润、坏死、少数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外,未见典型结核病变;胰腺、脾组织内炎细胞浸润,上皮样肉芽肿形成,脾脏见干酪样坏死灶。3例患者的病理标本抗酸染色均为阳性,病理诊断均符合结核。结论:艾滋病合并结核多以不规则发热为主要表现,影像学检查不具备特异性,易造成临床误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和特殊染色技术,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应重视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