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指导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对66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的患者,在EnSite指导下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并进行门诊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心室起搏阈值、R波振幅及阻抗情况。结果:66例患者均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中44例(66.7%)成功希氏束区起搏。术后即刻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19.41±5.99) ms,术后3个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35±6.38) ms。术中(急性期)心室起搏阈值(0.89±0.16)V,R波振幅(8.23±3.06) mV,阻抗(702.73±103.12)Ω;术后3个月(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0.95±0.11) V,R波振幅(8.13±2.26) mV,阻抗(679.77±103.12)Ω,术中各参数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EnSite指导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估希氏束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检索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评估希氏束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疗效相关文献,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中患者基线资料及随访前后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起搏阈值等指标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2.0软件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研究,包括539例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70.9岁。meta分析结果显示,希氏束起搏显著缩短QRS波时限(WMD=-51.51 ms, 95%CI=-59.50~-43.52,P0.01),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WMD=10.91%, 95%CI=7.55~14.27,P0.01)。然而与基线相比,希氏束起搏阈值存在上升趋势(WMD=0.26 V,95%CI=0.15~0.36,P0.01)。结论希氏束起搏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未来需要更多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希氏束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与评价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希氏束起搏植入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华中阜外医院拟在三维标测系统下行永久希氏束起搏的患者30例,平均年龄59.2岁,其中男性17例。对希氏束起搏手术相关研究指标进行分析,包括希氏束起搏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导线参数,术前、术后QRS波宽度等。结果根据希氏束导线的植入部位,将患者分为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20例(仅夺获希氏束)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10例(夺获希氏束和希氏旁心室组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希氏束起搏手术时间平均为113 min。术中X线曝光时间: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为(6.20±4.02)min,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为(5.30±4.59)min,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其中有4例患者为完全零射线手术。术中测试参数: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阻抗平均为(666.50±81.00)Ω,感知平均为(3.30±0.63)mV,阈值平均为(1.80±0.50)V;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阻抗平均为(598.00±112.33)Ω,感知平均为(7.40±0.99)mV,阈值平均(1.21±0.41)V,两组在阻抗、感知、阈值方面比较P值分别为0.065、<0.050、0.003,提示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在感知、阈值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具有更低的感知以及更高的阈值。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希氏束导线的参数相对稳定。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希氏束起搏植入可实现几乎"零X线曝光量",植入参数理想,效果稳定,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永久希氏束起搏(HBP)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17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或长期依赖右心室起搏伴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4.1F螺旋导线进行永久HBP,门诊随访3~l2个月.结果 成功HBP 9例(52.9%),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感知、阈值分别为(3.5±1.4) mV、(1.2±0.7)V和(3.4±3.3)mV、(1.7±1.3)V,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中有2例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宽QRS波,其中1例依赖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半年,HBP后QRS时限由术前的150、200 ms变为120、160 ms,心功能由术前的Ⅲ级(NYHA分级)变为Ⅰ、Ⅱ级.17例中1例术后出现中等量心包积液,未予处理,随访1年心包积液明显减少.结论 永久HBP是安全、可行的,对于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并预期心室起搏依赖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或长期依赖右心室起搏后出现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永久HBP可能是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观察左束支起搏(LBBP)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以及中远期导线参数稳定性,旨在评估其生理性以及可靠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25日至2019年1月25日就诊我院符合起搏适应证并成功施行LBBP的患者96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中导线单、双极参数。于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随访,测试导线单、双极参数并记录随访期内并发症。筛选其中诊断病窦综合征(SSS)伴基线QRS时限正常的患者36例进行心室同步性分析。起搏器程控分为两种状态:(1)AAI模式:起搏器工作方式为心房起搏-心室感知,保证激动沿自身传导束下传心室;(2)DDD模式且房室间期相似文献   

6.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5):440-446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脏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室电及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0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因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53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分为希浦系统起搏24例,其中包括希氏束起搏(HBP)组14例,左束支起搏(LBBP)组10例;右室间隔起搏(RVSP)组15例;深部室间隔起搏(DVSP)组14例。测量术后QRS宽度及左室激动达峰时间(LVAT)。术后1年起搏器程控评价心室电极参数并行心脏彩超检查及临床不良事件随访。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并计算胸骨旁短轴水平左室18节段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平均值(Trs-AVG)、标准差(Trs-SD)及最大差(Trs-Dif),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情况。结果:患者术后QRS时限、LVAT、Trs-AVG、Trs-SD、Trs-Dif相比,HBP与LBBP起搏组无明显差异;DSVP组较希浦系统起搏组上述时限均延长并出现统计学差异。DVSP组较RVSP组患者上述时限均显著缩短,两组术后QRS时限:(120.7±7.4) ms∶(152.1±7.4) ms, LVAT:(80.6±6.6) ms∶(108.1±3.4) ms, Trs-AVG:(366.5±32.3)ms∶(422.3±43.9) ms, Trs-SD:(43.5±8.4) ms∶(67.6±9.7) ms, Trs-Dif:(146.6±35.3) ms∶(257.6±47.2) ms,P0.01。起搏术后QRS宽度与Trs-SD强相关(r=0.895)。与LBBP、DVSP、RVSP组相比,HBP组导线起搏阈值高(2.4±0.9 V/0.4 ms),R波振幅低(4.6±1.1) mV,P0.01。RVSP组患者术后LVEF较其余3组相比略减低(P=0.023),4组患者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希浦系统起搏及DVSP的左室电及机械收缩同步性均优于RVS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参与国内首次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研究的患者,比较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A组)与低位室间隔植入者(B组)的有关参数。结果共入选15例患者,均顺利植入Micra起搏器。A组8例,B组7例,A组及B组在植入时的起搏阈值[0.38(0.22)mV vs 0.63(1.00)mV]、R波感知[(10.9±4.7) mV vs (7.3±3.0) mV]、电极阻抗[(906.3±162.4)Ωvs (750.0±173.4)Ω]、T波同步导联数[(7.2±2.7) vs (7.1±2.5)]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起搏QRS时限A组有缩短的趋势(140.0 ms vs 179.0 ms,P>0.05),A组起搏QTc短于B组(440.0 ms vs 520.0 ms,P<0.05),A组在手术中的透视时间短于B组[12.86(5.36) min vs 18.46(4.41) min,P<0.05]。两组在出院前、随访1个月时的阈值、感知及阻抗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位室间隔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安全、可行,起搏的心室除极与复极顺序可能优于低位间隔起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希氏束(HB)起搏(HBP)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HBP手术的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统计HBP手术的成功率,随访观察HBP阈值、起搏百分比及起搏导线稳定性。结果 63例患者,心率[46.9±6.7(31~73)]次/分,QRS波时限为[89.6±10.4(70~118)]ms,心房颤动(AF)伴缓慢心室率24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AVB)39例。HBP手术成功率为79.4%(50/63),其中AF伴缓慢心室率患者的成功率为91.7%(22/24),完全AVB患者的成功率为71.8%(28/39)。单一术者前30例HBP手术学习阶段成功率为70.0%(21/30);后33例成功率为87.9%(29/33)。成功HBP手术的X射线曝光时间为(6.2±3.6)min。25例植入了右室起搏备份导线。术后不同时期随访,HBP百分比平均大于99%(85%~100%)。术后6个月随访,仅1例患者HBP阈值升高到2.5V/0.5ms。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无起搏导线移位,无HBP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中进行HBP可行性好且术后起搏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根据三维超声心动图精确定位的起搏心电图特点来评价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的位置.方法 40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植入术中经二维X线影像定位示心室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植入术后行心脏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价心室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精确位置,并分析起搏电极导线位于不同部位的体表起搏心电图特点.结果 三维超声心动图示起搏电极导线位于高位间隔者23例(57.5%),低位间隔者6例(15.0%),游离壁者11例(27.5%).与游离壁相比,起搏电极导线位于高位间隔时,其下壁导联起搏心电图的R波振幅高[(1.28±0.18)mV vs(0.88±0.18)mV,P<0.001]、QRS时限短[(132.5±8.3)ms vs(155.3±6.9)ms,P<0.001]、顿挫少(21.7% vs 90.9%,P<0.001),胸前导联R/S移行早(大于V4,24%vs 81%,P<0.05);起搏电极导线位于低位间隔时,其R波振幅也较高[(1.43±0.13)mV vs(0.88±0.18)mV,P<0.001]、时限也较短[(143.5±4.3)ms vs(155.3±6.9)ms,P=0.004],胸前导联R/S移行早(大于V4,24%vs 81%,P<0.05).而高位间隔与低位间隔相比,高位间隔QRS波时限更短[(132.5±8.3)ms vs(143.5±4.3)瑚,P=0.003].另外,当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后间隔时,Ⅰ导联上的QRS波以正向波为主,位于前间隔时则以负向波为主.结论 三维超声心动图有利于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在右心室流出道的精确定位;不同部位起搏的心电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植入术中起搏电极导线在右心室流出道的定位,当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后间隔时,其起搏心电图Ⅰ导联为正向波,前间隔时为负向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更换脉冲发生器时,经静脉除颤导线的稳定性和长期起搏参数。方法:研究入选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ICD/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术的患者。比较首次植入时、脉冲发生器更换时的经静脉除颤导线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结果:共308例患者成功施行ICD/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术,男性205例,平均年龄(59.05±14.45)岁,脉冲发生器使用时间为68.0(54.2~83.3)个月。除6例除颤导线因绝缘层破裂或不完全断裂而追加了新导线外,302例(98.1%)均继续应用原除颤导线。应用原除颤导线的302例患者除颤导线的起搏阈值首次植入时为(0.71±0.49) V/0.50 ms,更换时升高至(1.01±0.88)V/0.50 ms,R波感知振幅由首次植入时(15.38±6.46) mV下降至(12.13±6.48) mV,阻抗由首次植入时(867.66±318.21)Ω降低至(702.05±260.87)Ω,P均0.001。以导线固定方式进行分组,主动固定导线组的起搏阈值在首次植入时[(0.93±0.84) V/0.50 ms vs.(0.64±0.25) V/0.50 ms,P=0.008]和更换时[(1.15±0.98)V/0.50 ms vs.(0.90±0.72) V/0.50 ms,P=0.036]均略高于被动固定导线组。两组在更换时的起搏阈值均表现为升高趋势,增幅为0.2 V/0.50 ms,但主动固定导线组的起搏阈值变化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228)。结论:98%的除颤导线在平均应用5.67年后仍参数良好,数值变化幅度小,脉冲发生器更换时可继续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应用左室四极与双极导线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取符合CRT适应证的患者16例植入左室四极导线为观察组,25例植入双极导线为对照组,观察有关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植入CRT。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06.8±25.6)min vs(125.3±25.7)min,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左室起搏阈值较对照组显著性降低[(1.20±0.48)V vs(1.91±1.14)V,P0.05]。对照组出现1例膈神经刺激。观察组术后3个月时QRS波时限更短[(152.7±15.8)ms vs(167.3±15.3)ms,P0.05]。结论左室四极较双极导线可显著简化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并改善左室电极起搏阈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前50例希浦系统起搏病例,为初期开展此项技术提供临床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12月本中心同一术者团队行希浦系统起搏操作的前50例患者资料及手术和随访情况。按起搏部位分为希氏束起搏(HBP)组、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组、室间隔内起搏(IVSP)组,比较各组间的手术操作、起搏结果和参数随访情况。结果按患者手术先后顺序每10例患者一组,共分为5组。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希浦系统起搏的成功率从前10例的50%上升至最后10例的90%,而手术时间显著缩短[(152.7±55.1)min比(89.8±37.7)min,P=0.037],完成20例手术后,成功率稳定在80%以上较好的水平。按照最终起搏的结果,IVSP组15例、HBP组10例、LBBP组25例。左心室激动时间(LVAT),HBP组[(79.4±8.2)ms比(96.0±19.2)ms,P=0.012]和LBBP组[(81.5±13.5)ms比(96.0±19.2)ms,P=0.013]均显著短于I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BP组和LBBP组[(79.4±8.2)ms比(81.5±13.5)ms,P=0.9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搏QRS波时限,HBP组[(106.4±19.9)ms比(138.8±18.9)ms,P<0.001]和LBBP组[(118.9±12.3)ms比(138.8±18.9)ms,P<0.001]均显著短于I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BBP组较HBP组延长[(118.9±12.3)ms比(106.4±19.9)ms,P=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HBP组的起搏阈值显著高于IVSP组[(1.4±0.5)V比(0.6±0.3)V,P<0.001]和LBBP组[(1.4±0.5)V比(0.7±0.2)V,P=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感知R波则HBP组显著低于IVSP组[(5.7±2.1)mV比(10.2±5.3)mV,P=0.009]和LBBP组[(5.7±2.1)mV比(9.6±2.2)mV,P<0.001]。而LBBP组和IVSP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异。各组随访期间,起搏阈值和感知R波均无明显变化。手术操作中我们采用了影像法辅助希氏束及左束支区域的解剖定位。结论本中心回顾分析显示,第20~50例的手术操作,可以较熟练掌握希浦系统起搏技术。LBBP可作为初期开展希浦系统起搏的首选。影像解剖定位法可简化手术流程,避免对希氏束和传导束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方法。方法:对33例经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诊断为三尖瓣环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和总结其消融方法和心电图特征。结果:在33例患者中,21例起源于三尖瓣环间隔部,消融成功率80.9%(17/21);12例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消融成功率91.7%(11/12)。消融间隔部室性心律失常有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有时需要至瓣膜下消融才能成功。三尖瓣环游离壁室性心律失常的QRS波时限明显长于三尖瓣环间隔部室性心律失常[(159±17)ms对(122±4)ms,P<0.01)]。三尖瓣环游离壁室性心律失常的V 1导联多呈rS型,而三尖瓣环间隔部室性心律失常的V 1导联则多呈QS型。三尖瓣环游离壁室性心律失常胸前导联QRS波的移行≥V 4导联,而三尖瓣环间隔部室性心律失常的QRS波的移行大多≤V 3导联。结论:射频消融能够有效治疗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律失常。三尖瓣环游离壁和间隔部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完全不同的心电图特征,可有效指导消融导管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左心室导线采用经心脏静脉血管径路植入或开胸直接缝合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植入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心功能、活动耐量、生活质量评分、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指标的变化,评价CRT的临床疗效,测试起搏参数并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结果21例患者成功植入CRT,其中3例患者因心脏静脉血管畸形而采用开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平均随访(9.8±9.5)个月,死亡3例;2例患者因心力衰竭症状复发再住院;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活动耐量较植入术前有显著改善;植入术后1个月LVEF明显提高(0.31±0.06对0.37±0.05,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2.24±0.89)级对(1.43±0.75)级,P〈0.01];LVEDD植入术后6个月明显减小((71.91±8.38)mm对(68.82±10.80)mm,P〈0.05];QRS时限分析显示CRT治疗有效组术后明显变窄((162.50±24.08)ms对(142.50±19.15)ms,P〈0.05],无效组变化不明显[(148.00±10.95)ms对(138.00±4.47)ms,P〉0.05]。1例患者左心室导线脱位。右心房和右心室起搏导线的阈值、感知灵敏度及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左心室导线各参数,除1例患者阈值升高外余均正常。3例开胸植入心外膜导线患者除1例于植入术后第5个月心脏性猝死,余2例分别随访18个月和26个月,左心室导线阈值分别为0.5V/0.4ms和1.0V/0.4ms。CRT治疗的总临床有效率为76.2%。结论CRT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有效,能恢复患者心脏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显著改善心功能。QRS时限变窄是CRT疗效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损伤电流(COI)对主动电极导线植入的指导作用和意义。方法选取心房、心室均为主动电极导线新植入的双腔起搏器患者,记录电极旋入心肌即刻、旋入后5 min的COI,同时测试该时间点的起搏参数(COI组);选取相同条件同期植入但术中未记录COI、只测试起搏参数的患者作为常规对照(常规组)。分析COI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规律及心房、心室COI的特点,比较两组参数及长期随访的结果。结果共纳入85例患者,COI组40例,常规组45例。COI组中,主动电极导线旋入后即刻,COI即达到最高峰,图形特点明显,表现为最大幅度的PR段或ST段抬高[心房(2.81±0.57)mV,心室(10.12±2.38)mV]和最长的腔内心电图时限[心房(252±29)ms,心室(322±38)ms]并持续5 min以上;心房、心室旋入后即刻阈值显著高于旋入后5min[心房(1.83±0.89)V vs (1.10±0.61)V,心室(0.91±0.37)V vs (0.59±0.23)V,P均≤0.001),COI明显但阈值高的患者延长等待时间可获得明显下降的阈值,避免反复更换电极位置。两组的近期和远期随访参数均维持在正常范围,与常规组相比,COI组长期起搏参数更趋稳定。结论主动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通常数分钟内稳定下降,常规起搏参数可满足多数患者术中测试的需要;显著的COI,常预示阈值会有明显的下降,在心房电极导线表现更为明显,术中选择性使用,对即刻短暂的高阈值有较好的判别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的QRS时限,为临床导线放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16例符合Ⅰ类或Ⅱa类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在放置心室导线过程中,分别在右心室心尖部、流入道、中位间隔部、高位间隔部和流出道等不同位点起搏右心室,记录起搏时的体表心电图,比较不同位点QRS时限和形态的差异.结果 与基础心电图QRS波比较,所有右心室起搏部位心电图QRS时限均明显增宽(P<0.001);以心尖部起搏QRS时限增宽(168±16) ms,其次为流入道(166±15) ms和流出道(165±15) ms;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部起搏QRS时限明显缩短(P<0.001),且QRS波形态和电轴正常.中间隔部最短(139± 19) ms,高位间隔部次之(153±14) ms,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所有右心室起搏位点中,中间隔部起搏QRS时限最窄,且形态和电轴正常.中间隔部可能是右心室最理想起搏选择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位心患者经静脉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年3月到2019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的13例右位心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线特征、起搏器植入(包括起搏适应证、起搏模式、起搏参数和导线特征)、并发症以及术中参数和长期随访情况。结果:13例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的右位心患者平均年龄为(41.0±16.0)岁,其中男性3例(3/13)。6例(6/13)为单发右位心;7例(7/13)为镜面右位心。9例(9/13)患者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6例(6/13)患者为房室阻滞;6例(6/13)患者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1/13)患者为双结病变。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详细的超声心动图检查,4例(4/13)患者接受术前心脏增强CT检查。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永久起搏器植入,其中11例(11/13)植入双腔全自动型(DDD)起搏器,2例(2/13)植入单腔心室抑制型(VVI)起搏器。术中心房起搏阈值为(0.8±0.4)V/0.4 ms,P波(3.3±1.3)mV;心室起搏阈值为(0.6±0.2)V/0.4 ms,R波(11.0±3.8)mV。1例患者术后第2 d心房电极脱位,行电极调整术。其他患者未出现起搏并发症。平均随访(4.4±2.6)年(范围1~10年),患者起搏器参数良好,其中2例完成起搏器更换。结论:右位心患者解剖结构异常,植入起搏器存在一定的困难。术前详细超声心动图和心脏增强CT检查评价静脉系统解剖和房室连接关系有利于手术成功。右位心患者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后中长期起搏参数稳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经静脉左心室导线的稳定性和长期表现.方法 研究入选1999年8月至2013年9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除颤器(CRT-P/CRT-D)更换患者.更换术中应用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导线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并与首次植入时进行比较.结果 共25例患者成功更换CRT-P/CRT-D(男18例,女7例),CRT-P更换12例、CRT-D更换13例.更换间隔31~92(60.8)个月.所有左心室导线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心脏静脉.首次植入时起搏阈值为0.5~2.5(1.4±0.7) V/0.48 ms,更换时达0.5~5.6(1.8±1.2) V/0.48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更换时阈值较首次植入降低者6例,降低(1.2±0.5)V/0.48 ms;升高者15例,升高(1.1±1.2)V/0.48 ms;保持不变者4例.阈值变化差值>2.0 V/0.48 ms者2例(8%),均升高(1 V/0.48 ms对3.5 V/0.48 ms,0.8 V/0.48 ms对5.6 V/0.48 ms).后者系本研究中唯一1例起搏阈值>3.5 V/0.48 ms者.不同型号导线间首次植入、更换时阈值以及阈值变化差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静脉左心室导线起搏阈值可长期保持稳定,绝大多数在可接受范围.不同型号导线的稳定性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植入新型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可用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中心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101例,分为新型导线组(n=25)和传统导线组(n=76),新型导线组患者植入Medtronic3830导线3根,5086MRI导线14根(包括心房、心室导线),Boston Scientific4471导线15根;传统导线组患者植入心室主动固定导线76根,心房被动固定导线58根,测量植入后各相关起搏参数,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心室导线过三尖瓣的次数,并常规随访。结果两组导线的阈值[(0.62-4-0.14)V、(0.63-4-017)V]、振幅[(1129±4.28)mV、(12.74±6.08)mV]、阻抗[(76768±132.73)Q、(815.14±182.46)Q]、电流[(077±0.19)mA、(0.85±0.33)mA]、斜率(2.46±1.07、2.844-1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起搏导线损伤电流[(6,83±1157)mV、(6.61±1187)mV]、植入手术时间[(44.204-4.65)min、(43.42±5.55)min]、曝光时间[(3.24±1.04)min、(3.33±1.05)min]、导线过三尖瓣次数(1.36±0.57、1.34±0.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种新型起搏导线植入时均未发生并发症,4471导线出现1例术后完全脱位。1年时随访两组导线的阈值、振幅、阻抗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结论新型起搏导线均符合起搏器植入要求,未增加手术时间和曝光时间,植入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