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AMI急诊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行IABP辅助支持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住院期间存活14例,死亡5例;无一例出现IABP相关并发症。[结论]加强AMI急诊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行IABP辅助支持治疗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AMI合并CS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联合IABP治疗分为A、B两组。A组: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B组:同期未行IABP而接受急诊PCI治疗者;观察两组临床基本资料、患者病变血管数目、全因病死率和急性肾衰竭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管梗死情况、病变数目以及静脉用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心力衰竭率和住院时间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0,4.186;P<0.05);A组的急性肾衰、心律失常、恶性出血发生率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合并CS的患者,应用IABP联合PCI辅助治疗,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辅助PCI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IABP辅助直接PCI治疗58例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分析其疗效。结果:54例(93%)直接PCI操作成功,术后IRA血流TIMI Ⅰ级11例,Ⅱ级14例,Ⅲ级29例。IABP持续11—272h;余4例(9%)失败(导引钢丝不能跨越病变1例,已行IABP但仍无血流3例)转保守(药物)治疗。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包括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1例和血肿3例,经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修复或超声指导下压迫修复治疗后缓解。39例病情稳定出院,住院时间7—56d,出院后随访至撰稿日,均未再发AMI,其中37例能正常生活。19例(33%)于住院13—144h死亡,包括3例直接PCI失败患者,均死于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结论:应用IABP辅助直接PCI治疗STEMI并发心源性休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在心脏辅助装置-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患者早期死亡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于发病1~1.5h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对梗死相关血管(IRA)直接行PTCA及支架置入4周内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心功能测定。结果:除3例高龄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外,余14例患者IRA全部再通并置入支架。成功率82.35%,死亡率17.65%。14例存活患者4周内检查射血分数(EF)为43.62%。结论:应用IABP作为辅助手段对提高休克病人PCI再灌注非常重要,可降低死亡率。改善术后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IABP)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手术耐受性、生命指征的影响。方法急诊PCI治疗中,对46例AMI和/或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进行常规冠脉造影的同时紧急植入IABP装置,观察介入治疗过程中IABP装置植入前后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有创血压、心率、即刻死亡率等指标变化。结果45例患者植入IABP成功,1例失败;40例患者(86.96%)能够耐受急诊PCI治疗全过程,总死亡率10.87%;具有明显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66.67%能够耐受治疗,死亡率33.33%;未出现明显的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94.12%能够耐受治疗,死亡率2.94%;35例顺利完成PCI治疗,成功率85.36%。结论急诊PCI治疗中IABP的快速植入可预防大面积心梗患者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对已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可减轻症状,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迅速而持久地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挽救濒死的心肌[1].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辅助PCI,可以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2],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病死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的临床疗效.[方法]132例AMI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75例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 57例行静脉溶栓(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后冠脉再通率、心绞痛发生率、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住院天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病死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AMI患者采取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实现心肌再灌注,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其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AMI危重症患者在急诊PCI围手术期行辅助循环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11例AMI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行急诊PCI时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2~3d,探讨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并发症。结果:应用IABP支持1h后,11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舒张期反搏压、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均明显上升,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患者,即使给予成功的冠状动脉重建治疗,IABP仍然是一项有效的临时心脏辅助循环手段,能明显增加AMI危重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脏后负荷,增加心排血量,为患者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赢得时间和机会,并确保急诊PCI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死亡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高、死亡率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天数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昕煜  李文平  郝永红  寇峰军 《临床荟萃》2006,21(15):1111-111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情危重,预后差.内科药物治疗病死率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能迅速、完全和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成功率.现就1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进行急诊PCI治疗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中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分析22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22例患者术中无死亡,术中所有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20例血流达到TIMI3级,无相关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PCI术风险大、死亡率高,应用IABP支持后,能有效恢复梗死区心肌早期灌注,缩小心肌梗死范围,降低死亡率,同时熟练的医护配合、全面细致的护理是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对急性重症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的25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行急诊PCI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结果 25例患者均在ECMO支持下血流动力学稳定,并成功行PCI,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开通,20例患者血流达到TIMI 3级,5例患者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血流TIMI 0~2级).急诊介入手术中无一例死亡,介入治疗术后住院期内死亡7例,住院期间总的死亡率为28%(7/25). 结论 ECMO支持下,能促进重症AMI患者血流动力学恢复稳定,为重症患者进行PCI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条件;为冠状动脉血运重建赢得了时间,从而提高了重症AMI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例老年AMI患者,其中5例在起病6h内进行急诊转运PCI治疗,8例在第7天时进行延迟转运PCI治疗,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进行评价,并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的情况。结果 13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重建后血流TIMI 3级,残余狭窄〈20%。住院期间无心脏性死亡、急性再闭塞、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严重出血发生。随访8~12个月,均无血栓形成及主要心脏事件(心脏性死亡、与靶血管相关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再次血管重建)发生。结论 急诊转运PCI治疗老年AMI患者不仅有良好的住院及近期临床疗效,而且安全可靠。这也是上海心脏介入治疗实行准入制度以来,探索没有被准入的医疗机构如何有效地保护患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下对急性危重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01-2007-12期间住院的25例诊断AMI并心搏骤停、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在ECMO支持下行急诊PCI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均在ECMO支持下血流动力学稳定,并成功行PCI,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20例血流达到TIMI 3级,5例患者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血流TIMI 0~2级).急诊介入术中无一例死亡,介人治疗术后住院期内死亡7例,住院期间总的死亡率为28%(7/25).结论 ECMO支持使高危AMI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为高危患者进行PCI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条件,为冠状动脉血运重建赢得了时间,明显提高了危重AMI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主要包括体位选择、生命体征监测、基础护理、出血观察、饮食护理、反搏泵管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认为AMI后根据患者病情采取IABP后,并通过严密的观察及护理,患者的血压回升,心功能改善,显著提高AMI合并CS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7/2009—07在我院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结果:冠脉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经桡冠脉造影PCI成功率96.7%。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36例,双支病变57例,三只病变27例,PCI成功率100%。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死亡1例,无再梗死、再次介入治疗、冠脉搭桥病例。结论:术前充分估计病情,术中操作规范,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共49支靶血管、52处靶病变,梗死相关动脉狭窄99%~100%,急诊植入冠状动脉支架52枚。结果: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100%,成功植入52枚支架,恢复T IM I 3级血流。无操作并发症,即刻成功率100%。术后共3例支架内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其中2例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成功,另1例梗死相关动脉未开通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诊断ST段抬高AMI患者28例,急诊行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后,原则上均行药物支架植入。同时观察住院期间心脏重要事件发生情况。结果IRA为前降支15例,左回旋支3例,右冠状动脉10例。行PCI25例,手术成功率96.2%,共植入药物支架32枚,IRA即刻的前向血流为,TIMI3级23例,占92%。PCI术后1月内无心脏重要事件生存患者20例,4例PCI术后出现左侧心力衰竭,此4例患者左冠状动脉均存在病变;1例患者术后因非IRA出现急性闭塞而死亡。结论急诊PCI能及时开通IRA,挽救AMI患者濒死的心肌,且成功率高,病死率低,患者恢复快。PCI及药物支架的运用是AMI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治疗决策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再灌注治疗结果及近期预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作者将1999年至2002年间收住的46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右心衰及心源性休克进行危险分层:A组为无右心衰组(32例),接受溶栓处理与直接经皮介入治疗(PCI);B组为右心衰或同时合并心源性休克组(14例),均接受直接经皮介入治疗;运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住院死亡率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关系作回归分析。结果46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病人中42例作了冠脉造影检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为右冠状动脉者35例,IRA为回旋支者9例,IRA为前降支者2例;单支病变者15例,双支病变者21例,三支/多支病变者10例;住院期间有11例发生心绞痛,其中行直接PCI组9例,均为较重的三支病变患者;住院期间溶栓治疗组与直接PCI组各有1例在住院期间发生再梗死,均行紧急PCI干预;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溶栓组1例,直接PCI组2例;B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A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右心衰合并心源性休克、女性、年龄、多支病变均为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较高,心脏功能、年龄、性别及血管病变严重性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直接PCI在降低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特别是合并右心衰或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方面优于溶栓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的术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67例行PCI及IABP治疗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抢救护理的经验。结果67例患者中,44例痊愈出院,23例死亡,病死率为34.33%。结论经PCI及IABP治疗AMI心源性休克的护理重点是加强观察,选择合适的体位,及时制止反搏泵停搏,根据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输液管理,积极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