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RK治疗远视和散光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对远视和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美国SCAN- 195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对26 例(46 眼) 远视和散光进行治疗,Ⅰ组为+ 2.00 ~+ 5.00DS有24 眼,Ⅱ组为+ 5.25 ~+9.00DS有22 眼( 伴散光的有25 眼,为+1.25DC~+3.00DC) 。并进行治疗后跟踪观察。结果:术后视力:本组患者术后1 年裸眼视力≥0.5 者35 眼占76% ;≥0.8 者29 眼占63% ;≥1 .0 者19 眼占41 % 。其中伴有散光者25 眼经激光切削后,裸眼视力≥0 .5 者16 眼占64% ;≥0.8 者10 眼占40% ;≥1 .0 者6 眼占24% 。结论:PRK治疗轻、中度远视是安全有效并且可行。  相似文献   

2.
角膜塑形术治疗近视眼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OrthoK)治疗近视眼的效果。方法采用角膜塑形术治疗85例(140眼)近视眼患者(175~725D)。分为3组:Ⅰ组为175~300D,Ⅱ组为325~600D,Ⅲ组为625~725D。随访3个月。结果Ⅰ组治疗后3个月平均残余屈光度为004±009D,屈光度在±050D以内者为100%;裸眼视力达10为100%。Ⅱ组平均残余屈光度为034±042D,屈光度在±050和±100D以内者分别为8000%和9412%;裸眼视力达05和10者分别为9882%和7176%。Ⅲ组平均残余屈光度为184±108D,屈光度在±050D和±100D以内者分别为625%和3750%;裸眼视力达05和10者分别为875%和625%。结论角膜塑形术是治疗175~725D近视眼的安全有效方法,无明显影响视力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随诊结果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应用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对277例(422只眼)近视患者进行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对随诊1年以上的患者进行观察。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为-1.00~-10.00D(-4.87±1.54D)。结果显示,术后1年时的残留屈光度为+0.25±0.39D;裸眼视力≥0.8者占97。6%,≥1.0者占91.4%;实际矫正度在预测矫正度±1.00D范围内者占97.4%;2.8%的术眼有轻度以下的角膜上皮下雾样混浊;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者占7.6%,2行者占0.5%;一过性眼压升高者占20.4%。术后6~12个月屈光度的变化≤0.50D者占92.8%。提示此手术治疗-10.00D以内的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性好、预测性强的方法,强调术后应长期随诊。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切削中心偏离对角膜散光与欠矫的影响。对PRK术后210眼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后发现,PRK切削偏心小于050mm者为372%,050~100mm者为533%,10mm以上者为95%,切削偏心平均为076mm,欠矫平均为141D,散光无明显改变。切削偏心能直接导致欠矫的发生,但对角膜散光无明显影响,减小偏心可以避免欠矫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科于1998年,同美国视康眼科视学中心合作,引进Ortho-K(OK)技术,已治疗118例轻中度近视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近视度数≤-6-00D的近视患者118例,共233只眼,患者年龄9~24a,平均14-5±4-5a。男78例154只眼,女性48例79只眼。矫正前屈光度≤-3-00D者72眼,占30-9%,-3-00D~-6-00D者共161只眼,占69-19%。散光度226眼0~-1-00D,7眼达-1-50D。选择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年龄>…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复合近视散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astigmatic-refractivekeratectomy,PARK)治疗复合性近视散光的效果,采用ker-atomⅠ型准分子激光机,利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浅表层的椭圆形切削,共对57例82只复合近视散光眼行治疗,随访1年以上。术前近视球镜平均为-6.23±2.50D,散光为-1.47±0.82D,角膜散光为1.21±0.48D,最佳矫正视力为0.97±0.15。结果:术后视力和屈光状态在3~6个月趋于稳定,术后1年随访,近视平均为-0.52±1.00D,散光为-0.43±0.43D,相比术前散光平均降低70.7%;在术前散光≤0.75D、1.00~1.75D及≥2.00D三组中,其术后散光分别比术前降低60.3%、70.0%和74.9%,术后角膜散光平均为0.72±0.27D,比术前降低40.5%;术后裸眼视力:90.2%达到0.5或以上,72%达到0.8或以上。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PARK是矫治散光的有效安全方法,主要用于矫正由规则对称角膜散光引起的复合近视散光  相似文献   

7.
应用半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矫正散光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选择角膜散光较大的屈光不正与无晶体眼和圆锥角膜患者共76例124眼配戴RGP角膜接触镜。矫正复性近视散光48例(90眼),RGP镜片平均屈光度-887D±-426D;矫正无晶体眼18例(18眼),平均屈光度+1135D±+244D;矫正复性远视散光5例(8眼),平均屈光度+668±+214D。矫正圆锥角膜屈光异常5例(8眼),平均屈光度为-615D±-377D。矫正视力RGP镜片优于框架球柱面联合镜片者50眼(403%),两者视力相等者71眼(573%),矫正视力低于框架者3只眼(24%)。矫正视力10以上者60眼(484%),平均矫正视力086±03。配适良好,合并症轻而少。RGP的应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非球面切削LASIK治疗—10D以上高度近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评估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10D以上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SCMD气动式角膜切割刀及SCHWINDKERATOM—F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利用Ultravision非球面切削程序对-10D以上高度近视(等值球镜-10.25~-30.00D)117例180只眼行LASIK手术,其中屈光度-10.25D~-15.00D(A组,超高度近视)78只眼,平均-12.62±1.52D;屈光度-15.50D~-30.00D(B组,极高度近视)102只眼,平均-19.18±3.38D。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1.0者A、B二组分别达57.7%及25.5%,裸眼视力≥0.5者分别达94.9%及76.5%;屈光度在±1.00D以内的分别达41.0%及19.6%,在±3.00D以内的分别达83.3%及51.0%。A、B二组各有1眼(分别占1.3%及1.0%)术后3个月有黄斑出血,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低于2行以上。结论:非球面切削LASIK手术对于矫治-10D以上高度近视有很好的疗效,影响手术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为视网膜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手术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目的对白内障手术患者中高度轴性(≥27.00mm)近视眼的发生率、屈光特点、手术结果及人工晶体植入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方法连续住院手术1000只眼。术前常规检查,预算人工晶体屈光度,凡≥+3.00D眼行植入术;<+3.00D及负性屈光眼,只行单纯囊外摘除术。术后观察20.0±8.5个月。结果高度轴性近视81只眼(8.1%),轴长27.00~34.71mm(平均29.87±2.11mm),平均角膜曲率为43.91±1.81D,所需人工晶体屈光度为+11.30~-11.57D(+2.10±5.41D)。植入组39只眼,轴长28.04±0.68mm,术后矫正视力≥0.5者占82.1%;非植入组42只眼,轴长31.68±1.47mm,术后矫正视力≥0.5者占42.9%。结论高度轴性近视眼发生率高,手术并发症少,视力差的主要原因为眼底病变,并随轴长增加而加重。需要负屈光度人工晶体用于极长轴眼。  相似文献   

10.
对散光-1.00D-4.50D,近视-1.75D--6.00D20只复性近视散光眼行旗状角膜切开术联合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术后观察3-16个月,平均观察6.5个月,散滏度数减少,-1.00D--4.00D,平均降低-1.57D。裸眼视力平均提高0.82,1.0以上占60%,取得较为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近视散光的疗效。应用美国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采用多削区治疗近视屈光度为-1.75~-16.00D的患者,观察2年以上,按术前球镜屈光度分为二组,Ⅰ组为-1.75~6.00D(121眼),Ⅱ组为-6.25~-16.00D(86眼)。术后2年裸眼视力≥0.5者在Ⅰ、Ⅱ组中分别为95.9%、70.9%,≥1.0者分别为73.6%、34.9%。Ⅰ、Ⅱ组中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分别为91.7%、62.8%。角膜上皮下混浊0度在Ⅰ、Ⅱ组中分别为87.6%、66.3%,2级以上分别为0、1.2%。眼压均正常。结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对低、中、高度近视、近视散光均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但对低、中度近视效果更佳,对高度近视预测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昆明市婴幼儿眼散光状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和了解婴幼儿眼散光状态,以利于正确测定及合理矫正婴幼儿散光,尽早治疗和预防弱视。方法 用托品酰胺眼液麻痹睫状肌后,对1146名1月~3岁婴幼儿的2291眼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并对其中的560眼散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散光303例560眼,占24.44%;其中混合散光25眼,占1.09%;〉1.00D的散光为13.75%,最大散光度4.00D,92.78%为顺规散光。结论 昆明市婴幼儿眼散  相似文献   

13.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报告50例60眼19~79岁各种白内障患者进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32眼晶体核直径测量,平均为6.09×7.05mm。术后矫正视力91.6%在0.5以上,1.0以上占80%。术前平均角膜散光0.39D(SD1.08),术后平均1.79D(SD2.13),95%术后散光在1.12D以内。随访1个月,角膜散光为0.30D(SD1.97D)。术中、术后合并症少;与超声乳化术比较,该手术成本低,费用少,无需超声乳化仪操作即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PRK治疗近视术后2年随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轻、中、高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PRK治疗的239只近视眼的术后2年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组术前近视-1.00~-6.00D(等值球境,下同),术后2年裸眼视力≥1.0者占87.1%,≥0.5者占97.0%,剩余屈光度为-0.34±0.39D,95.0%,角膜已完全恢复透明;Ⅱ组术前近视-6.25~-12.00D,术后2年裸眼视力≥1.0者占47.8%,≥0.5者占88.4%,剩余屈光度为-0.77±0.63D,78.2%角膜已完全恢复透明。结论:PRK治疗-12.00D以下,特别是-6.00D以下近视眼安全有效,预测性及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5.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治疗近视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美国CHIRON公司keracor117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对68例130眼近视患者行PRK治疗。术前屈光度(等值球镜)为-2.00—-9.75D(x±s:-5.11±1.81D)散光度0—-4.0D。结果:术后3—6个月残留屈光度为+0.08±0.29D,裸眼视力≥0.8者占94.2%,≥1.0者占90.4%。术前屈光度-2D—-6D患眼,术后3—6个月裸眼视力≥0.8者占95.2%,≥1.0者占94.2%;术前屈光度-6.25D—-9.75D者,术后3—6个月裸眼视力≥0.8者占91.7%,≥1.0占65.4%。实际矫正度数在预测矫正度±0.5D范围内者占84.6%,0.8%的术眼有2级以下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1.5%术眼角膜有丝状物,1.5%术眼用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者占5.2%。结论:PRK治疗中低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其稳定性好,预测性强,值得临床应用。但术后应注意护理及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余近视散光的预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52 眼 R K 术后残余近视散光患者行再次 P R K 治疗, 并连续随访两年以上。术前残余球镜屈光度- 375±132 D,残余柱镜屈光度- 236±125 D, 最佳矫正视力均≥08。结果: 术后 6 个月球镜屈光度- 032±024 D, 柱镜屈光度- 078±052 D, 裸眼视力≥10 者46 眼 (8846% ), 术后 24 个月球镜屈光度- 037±042 D, 柱镜屈光度- 056±037 D, 裸眼视力≥10 者 42 眼 (8076% )。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1 行以上者 3 眼 (576% ), 实际球镜矫正度与预期矫正度相差10 D 以内 50 眼 (9015% ), 柱镜相差 10 D以内51 眼 (9807% )。结论: P R K 治疗 R K 术后残余近视散光的两年随访结果表明, 该方法预测性强、稳定性好和安全性高, 特别在矫正残余散光方面, 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采用VIS×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对169例(281眼)近视患者进行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为-1.75—16.00D(-8.19D±1.52D)。分为两组:Ⅰ组:-1.75—-6.00D,153眼:Ⅱ组:-6.25—-16.00D,128眼。随防一年以上。术后1年实际矫正屈光度在预测矫正度±1.00D者在Ⅰ、Ⅱ组分别为87.6%,54.7%,裸眼视力≥0.5,1.0者在Ⅰ组分别为97.4%,74.5%,Ⅱ组分别为86.7%,35.9%。并发症主要有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其中Ⅱ组有9.5%的术眼发生了2—3级的Haze。全组1.9%术眼发生了激素性高眼压  相似文献   

18.
总合散光与年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74岁散光患者3745例(6954眼)的总合散光进行了横向的研究和分析。逆规散光的比重为33.46%,其发生率与年龄增长的相关关系高度密切(r=0.979,p<0.001),而散光度>3.00D时相关系数为0.35,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20)。<70岁者顺规向逆规散光变化的总平均值为2.48±0.55D,每年平均改变0.035D。本资料提示,逆规散光性变化可能主要归因于晶体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行飞秒LASIK手术患者76例(127眼),等效球镜度数≤ -9.00D,柱镜度数≥ -0.50D,按术前散光度数分为中低度散光组(-0.50~-2.00D)51例(93眼)、高度散光组(-2.25~-5.00D)25例(34眼)。收集并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散光及散光轴位变化,使用CRAVY矢量分析法将散光进行相关分析,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中低度散光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85眼(91%);术后残余散光在±0.5D以内82眼(88.2%),±1.0D以内93眼(100%);高度散光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0眼(89%)。术后残余散光在±0.5D、±1.0D以内分别为26眼(76.5%)、33眼(97.0%)。散光进行CRAVY矢量分解分析,术后中低度散光组J0为-0.068±0.152、J45为0.001±0.123,高度散光组J0为-0.019±0.184、J45为0.018±0.212,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运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对近视散光的治疗安全、有效,且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5-74岁散光患者3745例(6954眼)的总合散光进行了横向的研究和分析。逆规散光的比重为33.46%,其发生率与年龄增长的相关关系高度密切(r=0.979,p<0.001),而散光度>3.00D时相关系数为0.35,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20)。<70岁者顺规向逆规散光变化的总平均值为2.48±0.55D,每年平均改变0.035D。本资料提示,逆规散光性变化可能主要归因于晶体的散光改变,其次是角膜曲率的老年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