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当今时代,西医诊疗模式已被社会普遍接受,中医在经历上千年的发展后,也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两种自成体系的医学的相互碰撞中,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仝小林教授结合临床多年经验,守正创新,在继承《伤寒杂病论》两种传统诊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病-类-期-态-靶"与"症-病-态-靶"两种创新模式。通过对疾病重新进行中医分期,找到了西医"病"与中医"证"之间的桥梁,这两种模式在临床各种疾病中的广泛运用将有利于中西医结合走出瓶颈期,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导报》2009,(14):105-105
主要报道中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包括:中药研发、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传统经方的临床新用、针灸擒拿的现代研究及临床经验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导报》2008,5(5):68-68
主要报道中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包括:中药研发、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传统经方的临床新用、针灸推拿的现代研究及临床经验等。  相似文献   

4.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导致全球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李杲所著《脾胃论》内容涵盖了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其应用早已超越脾胃疾病本身,对临床心系、脑系、妇科、血液肿瘤,及五官、皮肤、骨伤等疾病的诊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病防治中仍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脾胃论》治未病思想,认清《脾胃论》中内伤脾胃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方法,探讨调补脾胃进行慢性病防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重大的世界性社会问题。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54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及共病率高,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致残率、死亡率增高和医疗费用支出的明显增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在医疗行业应用,传统的慢性病管理受到挑战。发展智慧医疗是医疗卫生改革的战略需要,也是行业革新的必然趋势,正逐渐成为疾病诊断和风险预测的源动力。开发准确有效的早期诊断及筛检技术,建立完善的疾病普查制度和风险评估、预警体系等是慢性病防治的关键点。国外已开发了乳腺癌、肺癌、糖尿病等疾病风险评估模型,但这些模型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群开展疾病风险评估及测量,因此有必要构建符合中国人群自身特点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如何突破传统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构建精准医疗决策的解决方案成为医疗界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在慢性病管理的实践中,多重慢性病危险因素分级及分层是核心难题。基于大数据云平台,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进行医疗数据挖掘,形成老年慢性病干预评估的指标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创新性的老年慢性病管理模式。该模式将突破老年慢性病管理的难点和瓶颈,促使慢性病的预防/干预关口前移,实现精准管理。   相似文献   

6.
新的中医诊疗体系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想现代中医诊疗学应是孕育于古典医学宝库中,秉赋传统中医学的哲理性,逻辑性,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天人合一的横向,宏观的思维方法,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衰退全过程的纵向,微观的认识,形成包括8个程序的现代中医诊疗体系,研究和建立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对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对中医临床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方为方剂之鼻祖,临床各科皆可选用。经方应用于眼科临床的主要思路和方法是:1.辨识病机,拓宽经方运用;2.深究方规,发展经方运用;3.化裁古方,扩大经方运用;4.分析类方异同,有助于正确选方;5.参考现代医学知识,合理运用经方。要真正用好经方,还应当深入学习《伤寒论》,学习名医运用经方治疗眼病的经验,临床上多实践多总结,不断提高运用经方诊疗疾病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一部外感病专著,更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其独特的六经辨证及汤方辨证,对临床诊疗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笔者几年来应用经方治疗外感发热,疗效显著,现以典型案例为引,讨论经方在外感发热疾病中的应用心得,阐述运用经方的辨证思路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肿瘤是由各种致瘤因子在体内组织增生形成的新生疾病,这种增生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其恶化后,多会破溃转移。因其复杂的病因,变化多端的症状,极强的抗药性,致使病情迁延、缠绵难愈,临床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使得肿瘤疾病成为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疮疡是指一切体表化脓性感染疾病,通常会形成肿痛,甚则引起全身性的脓毒血症和败血症。疮疡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肿瘤存在许多共性之处,经过现代临床研究发现,治疗恶性肿瘤时采用中医治疗疮疡的治法和理论时,疗效显著。文章基于异病同治理论,对采用中医外科法治疗肿瘤的可行性进行具体论述,以期为肿瘤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中医的古为新用,与现代疾病结合提供新的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如何在社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展开更精准有效的管理关乎我国人口健康和社会发展。本研究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的背景与发展,系统阐述其内涵、原则及方法,总结国内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并分析我国存在的不足和相关改进措施,探究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主要模式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与医养结合模式。相比之下,国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理念起步更早,创立了诸如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慢性病预防管理模式、创新型慢性病照护框架等一系列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上述管理模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包括:系统高效地整合资源;根据社区人群的特点制定慢性病管理计划;注重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体系已取得明显进步,但依然存在着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和低效率、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完善、人群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未来仍需深入开展针对性的慢性病健康教育,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沟通机制,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级诊疗制度。   相似文献   

11.
麻杏苡甘汤由汉代张仲景首次创造并应用于风湿所致周身疼痛。后世医家多遵循之,现代临床中也多被应用于治疗风湿痹证。张燕萍教授另辟蹊径,将麻杏苡甘汤应用于慢性咳嗽、便秘、支气管哮喘合并湿疹等不同疾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和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多效性。从另一方面可看出,麻杏苡甘汤具有健脾化湿祛痰、开宣肺气的功效,扩大了麻杏苡甘汤的治疗范围,为临床高效诊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西医强调的是标准化治疗,讲究的是有一个恒定的方法。中医讲究的是没有一个恒定的方法,却有着不变的指导思想。中医指导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中医离不开其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而独立存在,其中经权思想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好地解决了中西医并存的问题。经者,常也;权者,变也。知经达权、知常达变的哲学理念指导中医学以"衷中参西"的方式回归传统,即中西医汇通。名医曹颖甫生活在中国内忧外患时期,中西方思想交融与碰撞亦表现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加之其治学思想和对经方的亲身体悟,使其能够从学理的高度去把握经方。曹颖甫经方思想主要表现在:(1)在笃信并运用经方的同时,并不反对使用时方。虽然时方在某些方面与经方背道而驰,但是其归旨实则与经方殊途同归。(2)通过《伤寒论》《金匮要略》自证、自解经方。经方的特点在于能够在任何时空、条件下稍做变化即可发挥其效用。这种自证、自解的方式实则是融会贯通古今的表现,亦能说明经方能够沟通古今。(3)通过"衷中参西"解释经方,即坚持回归最纯正的经方医学,以实验精神治病救人,以此证明经方的科学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兴  杜晓刚 《中医学报》2020,35(2):232-235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作为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便是第二个里程碑。明清时期温热病学说的成熟则为第三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温病条辨》。这期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诊断和治疗一直在不断完善,从刚开始认为其病因为"伤寒之类也",到论述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的区别,从六经辨证的出现、完善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从《黄帝内经》《伤寒论》时出具系统化的伤寒治疗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独立成科。中医学基本思想为辨证论治,近年来各种亚型流感频发,中医可以在明确致病因素前采用对症治疗,解决了西医治疗的后发性缺点,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心脑血管疾病为中医防控的优势病种,预防医学提出的“三级预防”与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相一致。建立健全基于“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防控体系,对于完善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推进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要注重理论层面的结合,深入探讨中医与西医进行结合的形式与层次。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寻找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的契合点,梳理优势病种,注重"病证结合",探求中西医结合的科学化发展。这样才可以促进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发展,促进中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疾病史研究60年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疾病史研究包括疾病史的考古研究、疾病史的古籍研究及疾病史的系统研究。通过回顾疾病史60年的研究过程,总结出该进程是循两条途径进行的,一是以现代病名界定,可为世界医学、中西医结合提供史据,为祖国医家对人类贡献正名;二是以传统病证名界定,可为发展中医学术、实现中医现代化提供经验。两者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促进了疾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过程可知,张仲景的伤寒六经方证在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在遵循和保持原创性六经理论体系发展规律、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张仲景六经方证体系在治疗新冠肺炎及其相关并发症中所体现出的固有科学内涵和优越性,并对其重新作出系统梳理和现代诠释,建立新冠肺炎六经方证-病...  相似文献   

18.
Chronic diseases are global threats to human health. By apply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ory of body constitution to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comprehensively identifying and differentiating the syndrome, disease, and constitution, TCM can be fully used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is manner, population-based and evidence-based modern medicine can organically align with the individual-focused and speculation-based TCM, with subsequent benefits for the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reducing their burden on human health.  相似文献   

19.
2019年底我国武汉地区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从经方医学的角度对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思考。认为中医学对新冠肺炎模糊的认识不影响按照“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对其进行精确地治疗。经方已经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古代医家对类似新冠肺炎的时令发热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故按照方证相应的原则提出本次疫情的经方对策,可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变化运用,同时强调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有个体性选方,也要有群体性用药,寻找相应的群体性配方,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研究任务,并建议采用荆防败毒散和十神汤,作为疫区群体性预防用方。在具体的治法上应补当补,应攻当攻。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围绝经期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而引发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症状,因其临床表现多样,个体间差异较大,更需要中西医结合协同诊治,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中西医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方面各具优势,西医以绝经激素治疗(MHT)为主要手段,起效迅速,对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泌尿生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