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探讨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中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蚌埠市初高中在校学生1 046名,使用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量表及攻击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女生愤怒得分高于男生,男生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6.28,2.56,P值均<0.01);两两比较显示,初二学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的学生(P值均<0.05).男、女生在父母控制总分、父亲行为和心理控制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4.07,3.01,P值均<0.05);父母控制存在年级差异,两两比较显示,初中生父母控制水平高于高中生(P值均<0.05).父母控制与男女中学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0.29),其中父母的心理控制与男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0.23),父母的行为控制和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女生的攻击性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0.13,0.29,0.3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OR=0.50,95%CI=0.21~0.79)和母亲(OR=0.32,95%CI=0.02~ 0.62)的心理控制对男生的攻击行为具有预测性;对于女生而言,母亲的心理控制(OR=0.55,95%CI=0.23~0.87)和父母控制(OR=0.17,95%CI=0.01~0.33)可以预测女生的攻击行为(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不容忽视,对父母控制进行有效干预可以预防和控制中学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2.
探讨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特点及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有效预防离异单亲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市2所高校12个学院的362个样本班共17 807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离异单亲大学生463名(2.60%),在离异单亲大学生所在班级中随机抽取同性别完整家庭学生463名作为完整家庭组.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心理韧性量表(R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离异单亲大一新生的母亲依恋得分(55.51±10.71)高于大三学生(49.62±11.73).不同家庭月收入离异单亲大学生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独生与否、生源地、离异时年龄、监护人等人口学变量的父母同伴依恋及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离异单亲大学生的父亲依恋总分(47.26±14.43)和心理韧性总分(108.12±12.61)均低于完整家庭大学生(52.62±8.96,110.47±11.93)(P值均<0.05).离异单亲大学生的同伴信任(β=0.53)、母亲交流(β=0.31)、父亲信任(β=0.18)、同伴交流(β=0.17)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同伴疏离(β=-0.25)、母亲疏离(β=-0.17)负向预测心理韧性.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同伴依恋在母亲依恋与心理韧性间、父亲依恋与心理韧性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60.84%,74.00%.结论 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与心理韧性关系密切,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既可直接对心理韧性产生作用,又均间接通过同伴依恋对心理韧性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家庭功能与自尊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广州2 473名大二至大五年级医学本科生为被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hort-Egna Minnen Betraffende Upfostran-Chinese,s-EMBU-c)、家庭关怀指数问卷(Family APGAR Index,APGAR)、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及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进行测试.结果 父母情感温暖与家庭功能、自尊、生活满意度均呈正相关(r=0.263~ 0.579,P值均<0.05),父母情感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家庭功能、自尊、生活满意度均呈负相关(r=-0.342~-0.094,P值均<0.05).父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均可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β值分别为0.256,-0.083,0.273,-0.059,P值均<0.01).多重中介作用分析表明,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都不能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P值均>0.05);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家庭功能和自尊分别间接预测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中介效应分别为49.1%~58.5%,27.9%~35.3%),还通过家庭功能-自尊的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效应(中介效应为15.6%~ 19.0%,P<0.05).结论 家庭功能和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预测医学生生活满意度中起到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单亲或者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为单亲或离异家庭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在河南郑州市4所高校20个学院的16 84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调查离异或单亲大学生458人,进行心理韧性量表和父母同伴依恋量表的问卷调查。结果郑州高校单亲或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韧性总分与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53、0.58、0.78,均P0.01);与母亲疏离、父亲疏离、同伴疏离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48、-0.44、-0.62,均P0.01)。中介效应模型显示,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心理韧性起到直接和间接影响,中介效应与总效应比例分别为74.01%、60.85%。结论郑州市单亲或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同伴依恋、父母依恋对心理韧性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5.
探究早年留守经历对流动青少年依恋关系的影响,为青春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珠海、中山、东莞、深圳和广州各1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六~八年级全部学生1 544名(留守组763名,未留守组78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进行测评.结果 留守组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父亲信任、父亲沟通维度及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低(t值分别为-5.63,-6.04,-5.53,-4.06,-6.97,-5.71,P值均<0.01);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维度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高(t值分别为5.62,3.31,2.59,P值均<0.01);留守组与非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维度及同伴依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母亲信任、母亲沟通、母亲依恋、父亲信任、父亲依恋、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1.30,-0.95,-2.88,-0.87,-1.34,-1.24),是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63,0.46,0.62,P值均<0.05);分离期间见面频率为每月都见是留守组儿童母亲依恋、父亲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9.67,10.52,P值均<0.01);与父母均分离是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2.66,-1.78,-4.36,P值均<0.05);留守期间隔代监护是留守组儿童父亲疏远及同伴疏远的消极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0.40,-0.68,P值均<0.05);分离年龄在4~5岁是留守组流动儿童同伴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5.79,P相似文献   

6.
探讨贫困儿童心理韧性的特点以及父母、同伴依恋对其影响作用,为贫困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RSCA)和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revised,IPPA-R),对湖南农村地区435名贫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可以分为“高心理韧性组”“低心理韧性组”2种潜在类别;高心理韧性贫困儿童父母、同伴依恋的信任、沟通维度得分高于低心理韧性儿童,疏远维度得分低于低心理韧性组儿童(t =-9.70~ 6.78,P值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信任(OR=1.08,95%CI=1.01 ~ 1.16)、父亲沟通(OR=1.07,95%CI=1.02~1.14)和同伴沟通(OR=1.08,95%CI=1.03~ 1.12)对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存在正向预测作用,同伴疏远(OR=0.92,95%CI=0.86~0.98)对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存在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提高母亲信任、增强父亲和同伴沟通,减少同伴疏远可以促进贫困儿童的心理韧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了解华中地区中学生欺凌与家庭因素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减少中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华中某市8所学校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2 996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收集其欺凌卷入状况与家庭因素的相关信息.结果 被调查学生中,有390名(13.0%)存在欺凌他人行为,1 127(37.6%)名曾受他人欺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独生、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父母婚姻状况、母亲是否外出打工、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等家庭因素在中学生欺凌和受欺凌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88,56.49,30.85,30.91,3.89,10.36,11.72;25.00,69.33,46.76,57.09,3.93,23.19,45.49,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与中学生受欺凌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37,1.39),父母婚姻状况和谐、父亲没有外出打工与中学生受欺凌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3,0.83);独生子女与中学生欺凌呈正相关(OR=1.42),父子关系好与中学生欺凌呈负相关(OR=0.38).结论 华中某市中学生欺凌与家庭因素关系密切.应重点关注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参与抚育的程度和家庭关系和谐状况等问题,以减少中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抑郁情绪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喀什市分层随机整群抽取2 157名维吾尔族中学生,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维吾尔族中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20.45%(441/2 157);不同健康状况、学习成绩、伙伴关系、父母陪伴时间、父亲文化程度、父母关系、人均月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间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无抑郁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为(52.28±14.17)分,抑郁组为(43.97±13.06)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相关影响因素包括伙伴关系差、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父母陪伴时间较少、父亲惩罚及母亲拒绝否认得分高、问题解决及积极合理解释得分低和忍耐得分高(P值均0.05)。结论维吾尔族家庭父母应进一步改善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和应对方式,以减少中学生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中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研究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赣州市506名初中生,使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9.0和Amo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性别在心理虐待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76,P0.05),是否担任班干部在父亲依恋(t=1.390,P0.05)和学校归属感(t=1.052,P0.01)变量中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父亲依恋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286,P0.01)。心理虐待和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学校归属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呈正相关。依恋、学校归属感在心理虐待对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结论学校归属感、依恋在心理虐待和心理健康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所假设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10.
了解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亲子关系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联,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郑州、南昌和贵阳4个地区14 500名在校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亲子关系问卷、NSSI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14.81%,男生(15.95%)高于女生(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中、高水平童年期虐待(OR值分别为2.23,3.27)以及低水平的父亲/子女和母亲/子女关系(OR值分别为1.80,1.36)均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P值均<0.01).在低、中、高童年期虐待水平组,低水平的父亲/子女关系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36,1.34,1.56,P值均<0.05);在高水平童年期虐待组,低水平的母亲/子女关系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1.20,P<0.05).男生在高水平童年期虐待组中,低水平的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均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46,1.35,P值均<0.01);女生在各童年期虐待水平组中,低水平的父女关系均与其NSSI的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64,1.54,1.68,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不良亲子关系均与中学生NSSI相关联,并表现为一定的性别差异.预防童年期虐待,改善亲子关系,有益于中学生NSSI的防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河北省4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循证支持。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部分高校的874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自制问卷和网络成瘾量表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网络成瘾状况。  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2.0%,男生成瘾检出率为59.1%,女生为63.9%;轻度占82.5%,中度占17.0%,重度占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学生、文科类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OR值(OR值95%CI)分别为2.58(1.84~3.62),1.47(1.02~2.11)];母亲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网络成瘾率较低(OR=0.49, 95%CI=0.24~0.98);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和本科及以上的学生网络成瘾率高(初中OR=1.52, 95%CI=1.01~2.29;本科及以上OR=2.30, 95%CI=1.16~4.56)(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学校、家庭、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干预和引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中学生营养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学生的营养素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9月通过网络调查从重庆市12个国家试点区县、2个地方试点区县的中学抽取3 365名初一、初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匿名填写自制的营养素养问卷。通过相对评价法将营养素养得分折算为百分制,以中位数作为营养素养合格的判定标准。  结果  学生营养素养得分中位数为63.5分,64.2%达到合格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寄宿学校(OR=1.28,95%CI=1.08~1.51)和主要带养人为非父母(OR=1.22,95%CI=1.05~1.42)学生营养素养不合格风险较高;居住地为城镇(OR=0.75,95%CI=0.63~0.90)、营养改善地区为地方试点(OR=0.83,95%CI=0.71~0.97)和父亲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OR=0.70,95%CI=0.52~0.95)学生营养素养不合格风险较低(P值均 < 0.01)。课堂为学生目前(65.1%)和期望(72.8%)获取营养信息的主要渠道。  结论  重庆市营养改善计划地区中学生的营养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可通过加强学校的营养教育,以寄宿学校、居住地为农村、国家试点地区的中学生及其带养人为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安徽省中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情况及不同类型含糖饮料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相关部门制定适宜的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0—11月,在安徽省34个县区内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51 069名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含糖饮料的偏好模式,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含糖饮料偏好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调查的学生中,67.75%报告在过去1周曾摄入含糖饮料,含乳饮料为学生摄入最频繁的饮料,39.91%的学生摄入≥1次/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4种含糖饮料摄入偏好模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后模式1(碳酸饮料、茶饮料和功能性饮料)、模式4(咖啡饮料)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OR模式1=1.09,95%CI=1.07~1.11;OR模式4=1.04, 95%CI=1.02~1.05)、模式3(含乳饮料)与风险降低相关(OR=0.97,95%CI=0.95~0.99)(P值均 < 0.05)。  结论  安徽省中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频率较高,多种类型含糖饮料与超重肥胖风险增加相关。建议相关部门采取适宜的有效措施减少中小学生含糖饮料的摄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他人行为的流行特点,探讨心理问题与欺凌他人行为的关系,为干预校园欺凌者的欺凌他人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安阳市、南阳市和新乡市的10581名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制的青少年欺凌他人行为问卷,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校园欺凌他人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高中生饮酒知信行与酒精使用障碍之间的关联,为高中生饮酒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长宁区4所高中的811名高中生进行饮酒相关知信行以及酒精使用障碍情况的问卷调查,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高中生轻度酒精使用障碍有279名(34.4%),重度酒精使用障碍有29名(3.6%)。高中生饮酒相关知识平均分为(9.56±3.55)分,态度(4.96±2.36)分,行为(2.81±1.29)分。高中生饮酒知识、态度和行为和酒精使用障碍得分之间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0.39,-0.71,P值均 < 0.01)。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饮酒知信行总分(OR=0.86,95%CI=0.83~0.89)和家庭经济水平(高经济水平:OR=2.05,95%CI=1.26~3.32)与轻度酒精使用障碍呈正相关,饮酒知信行总分(OR=0.76,95%CI=0.70~0.83)和学校类别(OR=3.72,95%CI=1.51~9.18)与重度酒精使用障碍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高中生低饮酒知信行与酒精使用障碍存在相关性,应加强高中生饮酒相关健康教育,职业高中以及高家庭经济水平学生为重点干预对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江苏省学生常见病监测、队列及干预研究探索生长参数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为城市化进程较快地区儿童屈光档案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以学校为单位的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选取江苏省仪征市学生1 187名,并对2019—2020年追踪人群近视及其相关参数进行差异性比较,采用Cox回归多元统计模型探索儿童青少年生长参数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  结果  2019年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近视率分别为5.4%,21.5%,37.3%,2020年各学段近视率分别增长至25.3%,43.3%,58.1%(χ2值分别为53.59,49.63,32.52,P值均<0.01)。2019年右眼/左眼散瞳后屈光度均值分别为(0.30±1.24/0.39±1.26)D,2020年右眼/左眼散瞳后屈光度均值分别为(-0.33±1.54/-0.19±1.55)D。基于Cox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年龄(HR=1.21,95%CI=1.09~1.34)、裸眼视力(HR=0.08,95%CI=0.07~0.11)、身高(HR=0.98,95%CI=0.97~0.99)与近视发生发展呈现相关性(P值均 < 0.05)。  结论  江苏省中部地区近视增长速度快,建议屈光度、眼轴长度、裸眼视力、年龄、身高等指标纳入地区儿童青少年屈光档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校中学生流感疫苗接种影响因素,为提高中学生流感疫苗接种率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用网络推送问卷星方法调查北京、安徽、陕西、广东4地9 145名在校中学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学生接种流感疫苗的影响因素。采用立意调查方法,选取35名在校中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NVivo plus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结果  受调查中学生自报告流感疫苗接种率为38.2%。不曾与他人讨论过流感疫苗(OR=1.37,95%CI=1.17~1.60)、觉得与他人讨论流感疫苗是无价值的(OR=1.30,95%CI=1.08~1.57)与疫苗接种呈负相关(P值均 < 0.05);班主任建议(OR=0.39,95%CI=0.32~0.48)、周围同学接种(OR=0.29,95%CI=0.25~0.33)、很清楚疫苗是怎么回事并能清楚解释(OR=0.68,95%CI=0.61~0.75)、与他人讨论(OR=0.76,95%CI=0.67~0.86)、觉得讨论是有价值的(OR=0.66,95%CI=0.59~0.73)、可以正向带动他人(OR=0.61,95%CI=0.55~0.68)、受到他人积极影响(OR=0.62,95%CI=0.54~0.71)与疫苗接种呈正相关(P值均 < 0.05)。访谈结果显示,班主任对流感疫苗的认知和态度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接种决定,积极的班级整体氛围可提高学生接种率。  结论  学校可通过发挥班主任引导作用、组织学生开展流感话题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流感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其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的关系,为防范校园欺凌现象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使用校园欺凌量表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安徽省合肥、芜湖、阜阳等地区初一至高三年级1 826名学生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报告率为41.40%,其中欺凌别人报告率为14.46%,被欺凌报告率为39.59%,欺凌他人同时受到他人欺凌报告率为12.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矫正模型显示,与母亲关系一般和中学生校园欺凌存在正相关(OR=1.76,95%CI=1.22~2.53),与父亲关系一般(OR=1.89,95%CI=1.47~2.43)、重组家庭(OR=2.28,95%CI=1.22~4.29)和中学生校园被欺凌存在正相关,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般/差(OR=1.52,95%CI=1.06~2.17;OR=3.15,95%CI=1.79~5.57)与欺凌—被欺凌者存在正相关,惩罚打骂型家庭教育方式与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行为均存在正相关(OR=1.45,95%CI=1.10~1.90;OR=1.82,95%CI=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状况与不良饮食行为的关联,为探索改善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的矫正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江西省农村地区50所中学4 311名七至八年级学生的健康素养及不良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初中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的关联。  结果  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具备率(≥58分)为18.21%。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三餐时间不固定的报告率最高,为62.33%,其次为经常喝含糖饮料(54.60%)、不经常喝奶制品(50.38%)、不每天吃早餐(36.23%)、不经常食用蔬果(19.53%)。低水平健康素养者三餐时间不固定(OR=1.35,95%CI=1.11~1.65)、不每天吃早餐(OR=1.23,95%CI=1.01~1.49)、不经常喝奶制品(OR=1.29,95%CI=1.07~1.55)、不经常食用蔬果(OR=1.45,95%CI=1.10~1.92)和经常喝含糖饮料(OR=1.39,95%CI=1.15~1.68)的风险均高于高水平健康素养者(P值均<0.05)。  结论  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学校、家庭、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提升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来矫正其不良饮食行为,以改善初中生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受虐待经历对初中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 为初中生的自杀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 从2020年6—9月对重庆市的调研数据中抽取25个区、县的初中生数据, 纳入分析10 289人。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进行调查, 并收集人口学信息、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  结果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20.93%, 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0.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控制人口学变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后, 情感虐待(OR=2.07)和情感忽视(OR=2.03)的发生与自杀意念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儿童期虐待(OR躯体忽视=1.19, OR躯体虐待=1.60, OR性虐待=1.37, P值均 < 0.05);性虐待(OR=2.29)和躯体忽视(OR=1.87)的发生与初中生自杀未遂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虐待(OR情感虐待=1.63, OR情感忽视=1.59, OR躯体虐待=1.50, P值均 < 0.01)。  结论  5种类型的虐待对初中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均有重要影响, 且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更大, 性虐待和躯体忽视对自杀未遂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