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为研究超重或肥胖青少年膳食摄入与睡眠规律和习惯的关系,采用门诊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确定超重或肥胖的13~18岁青少年312名,对其饮食习惯和睡眠规律进行调查。入组者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规律(就寝时间差异,清醒时间差异,睡眠时间差异)以及饮食摄入相关指标和饮食认知结构测试并对其评分。结果显示,睡眠时间的缩短与饮食摄入的卡路里(r=0.14,P=0.03)和脂肪(r=0.16,P=0.02)关系密切。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更多的含糖饮料的摄入(P=0.008)和偏食(P=0.03)预示着就寝时间差异更大,即周末就寝时间更晚。更多的含糖饮品的摄入(P=0.02)预示着清醒时间差异更大,即周末起床时间更晚。由此可见,在超重或肥胖青少年中睡眠的影响对于膳食摄入影响重大,很可能是引起其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探讨广东省青少年睡眠时间、运动情况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青少年体重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深圳市、阳江市、清远市3 020名初中和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身心健康问卷调查睡眠时间、运动等情况,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广东省青少年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为11.49%,初中生超重肥胖发生率为13.18%,高中生为9.54%;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h的比例分别为74.83%和94.23%;初中生参加充足(≥3次/周)大强度和小强度运动的比例分别为32.61%和29.02%,高中生分别为18.52%和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7.523,42.063,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h的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率为9.99%,高于睡眠充足的学生(2.47%).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运动、城乡、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等因素以后,睡眠时间<8 h/d仍是高中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7,95%CI=1.34~5.75),运动情况与青少年超重肥胖无相关性.结论 睡眠不足为高中生超重肥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参与运动与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无相关.  相似文献   

3.
了解杭州市余杭区初中生的周末静态行为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有效控制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选取余杭区2所初中的1 139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向学生及家长了解周末各类静态行为时间、饮食习惯、身体活动量、睡眠时间和自感学习压力等,根据学生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初中生周末屏前娱乐和做书面作业时间中位数均为3h,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长时间看书刊杂志和用计算机学习(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饮食、身体活动、睡眠和自感学习压力因素后,周末屏前娱乐超过3h是男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7,95% CI=1.439 ~3.445);周末屏前娱乐超过3 h(OR=1.923,95% CI=1.034 ~ 3.577)和用计算机学习超过50 min(OR=2.073,95%CI=1.094~3.928)均是女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余杭区初中生周末静态行为时间长,与屏幕相关的娱乐和学习会增加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了解宁夏地区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有效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4年全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调研宁夏地区资料,选取9 853名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睡眠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宁夏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6.0,6.0~6.9,7.0~7.9,≥8.0 h/d的比例分别为13.9%,35.6%,22.3%和28.2%,睡眠不足(<8.0 h/d)的比例为71.8%.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报告睡眠持续时间充足(≥8.0 h/d)的比例逐渐降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为7.4%和2.0%,随睡眠时间的增加而减少(x2值分别为82.020,29.301,P值均<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睡眠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调整年龄和性别后,以睡眠时间≥8.0 h/d为参照组,睡眠时间<6.0 h/d和6.0~ 6.9 h/d对超重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1.667(1.224~2.270)和1.363(1.046~1.777).结论 睡眠不足可能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为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国7~18岁在校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组合达标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促进学校超重肥胖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2015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依据《加拿大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指南》对946名7~18岁在校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时间的达标情况进行分类,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行为达标情况及行为组合达标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结果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21.56%;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达标率分别为24.84%,38.69%和57.08%,3类行为组合达标率为6.77%。校正年龄、性别、城乡和民族后,睡眠达标及睡眠与视屏行为组合达标分别与超重肥胖风险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73,0.58,P值均 < 0.05),但其他行为及行为组合与超重肥胖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达标率较低,充足睡眠或有助于降低超重肥胖风险。今后研究需注意睡眠和视屏行为的潜在联合作用以及两类行为在儿童超重肥胖防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杨连建  刁华  李婷  蒲杨  金凤  王宏 《现代预防医学》2020,(11):1980-1984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对重庆沙坪坝8所中小学,共5306名在校学生,进行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调查分析。结果 该区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9.21h,不同性别、学段和区域的学生,睡眠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学生睡眠时间在<8h,8~8.9h,9~9.9h和≥10h的构成,分别为13.47%,25.63%,29.95%和3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工作日平均入睡时间为21:00,周末节假日为22:00;工作日平均睡眠时间为8.87h小时,周末为10.05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49%和9.18%,超重肥胖检出率随睡眠时间的缩短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了性别、学段和区域等因素后,以睡眠时间≥10h作参照,发现周末节假日睡眠不足是肥胖的危险因素,睡眠时间<8h的OR值为1.81(1.09~2.86),<9h的OR值为1.58(1.12~2.19)。结论 周末节假日睡眠不足是肥胖的危险因素,应重点改善学生周末节假日的睡眠状况,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视屏和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体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2019年11月借助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参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指南对京津冀地区4 262名中小学生进行体力活动、睡眠状况、视屏时间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的关联。  结果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2.03%;其中超重检出率12.01%,肥胖检出率10.02%。男生(26.09%)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1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P < 0.01);城市(24.09%)和汉族(22.74%)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乡村(21.05%)和少数民族(17.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0,7.63,P值均 < 0.05)。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24.85%,视屏时间合格率为38.69%,睡眠时间合格率为57.09%。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间3项均不合格的比例为21.68%,1项合格和2项合格分别占42.80%和28.77%,3项均合格的仅占6.7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合格与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呈负相关(OR=0.72,95%CI=0.52~0.98);与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均未合格者相比,2项合格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7,95%CI=0.36~0.87)。  结论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较低,保障睡眠时间将对超重肥胖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应注重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并在以后的防控和干预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8.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对自我体重的认知情况以及不健康减肥行为现状,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广州市71所学校12 7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广州市青少年偏瘦、超重及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6.12%,5.66%和3.56%,男生超重及肥胖(8.20%,5.69%)发生率明显要i高于女生(3.43%,1.68%),初中生(6.43%,4.12%)高于高中或职中生(5.31%,3.59%)、大学生(4.10%,0.49%),城市(6.34%,3.97%)高于农村(4.00%,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1.62,4.13,53.29,P值均<0.05).自认为有点重或很重的青少年中真正超重或肥胖的比例为21.03%,正常体重的青少年中认为自己有点重或很重的比例女生(47.18%)高于男生(18.08%),高中或职中生(37.90%)高于初中生(30.30%)、大学生(3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 040.71,4.56,P值均<0.05).1.04%的广州市青少年存在不健康减肥行为,高中或职中生(1.30%)高于初中生(0.70%)和大学生(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0,P=0.01).结论 广州市青少年肥胖率相对较低,较大部分青少年偏大估计自己体重,部分青少年存在不健康减肥行为.  相似文献   

9.
探讨青少年睡眠时间与睡眠质量的流行现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预防控制中学生超重肥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宁波市七~十二年级的在校中学生进行睡眠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睡眠对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宁波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5.35%,其中男生为20.97%,女生为9.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14,P<0.01).中学生睡眠不足(<8 h/d)报告率为48.11%,男生为42.78%,女生为53.24%(x2=6.81,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与BMI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睡眠不足是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OR=1.22),而女生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睡眠时间与青少年学生BMI关系密切,睡眠时间不足可能是男生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夜间睡眠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干预措施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市房山区城市和乡村各抽取4所小学,2012年10月对抽中学校的1 17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学龄儿童睡眠不足(<10 h/d)率达68.5%,不同人口学特征影响儿童睡眠时间,城市学生、男生睡眠时间较少(P<0.001)。儿童体重指数(BMI)和超重肥胖率随睡眠时间的减少而增加(P<0.01)。日均睡眠时间<9 h/d组是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调整性别、城乡、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体力活动和静态行为时间后,仅有周末日均睡眠时间<9 h/d组(OR=1.570,95%CI:1.074~2.295,P=0.02)与学龄儿童肥胖超重风险相关。结论 睡眠不足可能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尤其周末日均睡眠时间可能影响更大,应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善儿童的睡眠时间和生活方式以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初中生体力活动现状及其与睡眠、焦虑的关系,为改善身体素质、调节心理健康提供切实有效的证据。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21年3—7月选取扬州市4个县区12所初中的11 436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体力活动等级量表(PARS-3)以及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采集受试者体力活动等级、睡眠得分以及焦虑得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分析初中生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体力活动与睡眠质量、焦虑的关系。  结果  有34.30%的初中生为低体力活动水平;初中男生的体力活动得分(32.01±13.02)高于女生(24.73±12.30)(t=30.73,P < 0.01);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学生焦虑、睡眠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0.20,1 570.20,P值均 < 0.01);体力活动水平与性别(χ2=918.11)、父母运动支持(χ2=100.04)、睡眠质量(χ2=2 903.64)、焦虑(χ2=521.38)均相关(P值均 < 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体力活动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B=-3.61,P < 0.05);中、高体力活动水平与焦虑呈负相关(B值分别为-0.98,-0.91,P值均 < 0.05)。  结论  扬州市初中生体力活动水平不理想,同时存在睡眠障碍、焦虑等问题,适当的体力活动能有效改善睡眠障碍、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学校健康促进对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干预效果,为有效预防控制学生超重肥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三门峡市10所中学中随机抽取干预组和对照组初中、高中各1所,再从被抽取的4所中学中,初、高中一二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干预前,干预组489人,对照组451人;干预后,干预组470人,对照组467人),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检并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超重肥胖率由干预前的22.70%降低到1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对照组干预后超重肥胖率(22.91%)高于干预前(2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中高强度运动≥1 h/d、不以肉食为主、不吃油炸食品、不喝含糖饮料、不吃高能量零食≥5 d/周,行为指标回答正确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5.73,10.69,208.55,170.66,50.01,P值均<0.01)。  结论  学校健康促进干预对中学生超重肥胖具有积极作用,能促使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及有效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并易于形成长效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北京市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周末中高强度运动(moderate and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时间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与促进相关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市随机抽取14所小学四至六年级共2515名学生,采用自编问卷对其周末MVPA时间、社会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北京市延庆区初中生糖代谢异常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延庆区抽取4所初中的2 493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空腹毛细血管血糖筛查。  结果  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5%、11.4%、13.9%。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地区、超重、肥胖、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的初中生糖代谢异常患病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城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与中学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呈正相关;每天吃早餐与中学生患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呈负相关。  结论  北京市延庆区初中生糖代谢异常患病率较高,城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和每天吃早饭是该地初中生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郑州市中学生近视相关因素并探寻超重肥胖与近视之间的关联,为预防中学生近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年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郑州市二七区、中牟县、荥阳县抽取8所中学3 297名中学生参加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差异性检验采用χ2检验,关联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郑州市中学生近视检出率为80.5%,超重检出率为14.7%,肥胖检出率为10.1%。不同学段间、父母近视情况组间比较,男生、女生及全人群间近视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34,23.55;8.98,26.53;27.46,47.28,P值均<0.01);放学后不同作业时长间比较,男生以及全人群间近视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40,15.25,P值均<0.01);体质量指数(BMI)分类仅在男生人群中近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5)。不同性别间的近视程度比较仅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BMI分类的近视程度比较仅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运用多水平模型探讨“双减”政策下贵州省初中生手机依赖症(MPD)与学业负担的关系,为预防初中生MPD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12月—2022年1月,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贵州省3个市(州)7 868名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SQAPMPU)进行现场调查,采用MLwiN 2.30软件拟合贵州省初中生MPD与学业负担关系的多水平模型。结果 贵州省初中生MPD检出率为20.9%。多水平模型显示,贵州省初中生MPD在学校、班级水平上存在聚集性(χ2=1 565.32,P<0.01);感知学业压力大对初中生MPD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1.96),周末完成书面作业时长≥90 min/d对初中生MPD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55),学习日参加校外培训对初中生MPD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1.66)(P值均<0.05)。结论 贵州省初中生MPD发生水平较高;感知学业压力、周末完成书面作业时长、学习日参加校外培训等学业负担与初中生MPD均有关联,应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广州市母亲孕前及分娩前超重肥胖对子代中学时期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中学生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学生常规体检,抽取3所高中、3所初中共3384名学生,将体检中超重肥胖的中学生纳入超重肥胖组(642名),其余学生纳入对照组(2742名),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群体层面(健康教育讲座、公众号推送)和个人层面(个性化膳食指导意见)相结合的健康教育对广州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干预效果,为中学生超重肥胖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3所初中和3所高中,经体检筛查出1 457名超重肥胖的12~18岁学生。对超重肥胖学生通过公众号推送健康推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下发《学生个性化膳食指导意见》手册等措施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使用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后的超重肥胖构成比,计算需治疗人数(NNT)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超重构成比为66.71%(972/1 457),干预后下降至59.92%(873/1 457);干预前肥胖构成比为33.29%(485/1 457),干预后下降至26.63%(388/1 457)。肥胖学生中NNT最小的是12~13岁女生组(NNT=2.6,95%CI=1.9~4.1),NNT最大的是14~18岁男生组(NNT=5.9,95%CI=4.7~8.1);超重学生中12~13岁女生组NNT最小(NNT=2.7,95%CI=2.2~3.5),...  相似文献   

19.
刘焱  谭思洁  邹国防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0):1556-1560
  目的   探讨以中学生身体活动、屏幕时间、睡眠时间构成的日常行为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开展中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天津市12所中学1 614名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和日常行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中学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屏幕时间和睡眠时间状况;参考《加拿大24小时活动指南》将受试者的行为划分为“全达标组”“达标2项组”“达标1项组”和“未达标组”4组;体质健康风险相关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仅有5.2%的男生、4.2%的女生3项行为全达标,16.4%的男生、16.3%的女生3项行为均未达标;达标2项组和全达标组体质健康综合评价优良率分别占比77.7%,71.8%。中学生身体活动不足的体质健康风险是达标者的1.76倍,屏幕时间过长体质健康风险是达标者的1.34倍,睡眠时间不足体质健康风险是达标者的2.86倍、超重肥胖风险是达标者的1.49倍(P值均 < 0.05);与全达标的中学生相比,未达标组体质健康风险是其3.63倍,仅达标1项组是其2.10倍(P值均 < 0.01)。   结论   中学生身体活动、屏幕时间和睡眠时间2项以上达标者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体质健康水平并降低超重肥胖风险,中学生应积极从事体育活动,尽可能增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减少屏幕时间,保持健康睡眠习惯,以获得更好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开封市中学生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之间的关联,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开封市4058名中学生进行血压、身高、体重的测量,分析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的关系.结果 中学生血压偏高率为11.78%.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OR=1.65)和肥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