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因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的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于术中启用标准剂量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静脉推注3 min,后以0.15μg/(kg·min)持续泵至术后24 h。术后复查头颅CT排除出血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联合氯吡格雷75 mg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参照ECASSⅡ标准评估颅内出血转化,观察3 d内颅内出血(ICH)、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其他系统出血发生率;观察患者术后3 d内、3月后死亡率;依据3月后患者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日常独立生活能力。结果:56例急性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患者中,术中实现血管成功再通51例;3 d内发生ICH10例,其中sICH 4例,无其他系统出血;出现血小板减少2例,无颅内出血转化;术后3 d内死亡2例,分别死于严重脑疝、重症肺炎。所有出院患者3月后均得到随访,mRS≤2分29例;术后3月死亡7例。结论:对急性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接受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术中联用替罗非班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及术后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120例AIS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4 d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血小板功能指标(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及P-选择素)和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治疗90 d的预后改良Rankin量表问卷(mRS)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14 d内,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24 h、7 d、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血小板功能指标、炎症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90 d后,两组mRS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90 d内,观察组血管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非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其他部位出血及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有助于的患者神经功能、血小板功能的改善及炎症状态的减轻,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而对术后出血转化并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用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心病入选标准并拟行经皮介入治疗的患者106例,同时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肝素治疗。52例患者于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前给予替罗非班负荷量后以维持量持续静脉泵入36 h者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另54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6 h和30 d评价2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的联合发生率,观察有无严重出血、监测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计数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血管成形术后36 h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低(P<0.05);30 d内替罗非班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替罗非班维持期间,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无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替罗非班用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经皮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治疗女性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的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134例女性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68)和对照组(n=66),对照组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48 h和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出血以及血小板减少等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48 h两组均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病例.用药后30 d,替罗非班组有3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其中2例心绞痛,1例全因死亡;对照组有10例心脏不良事件,其中5例心绞痛,3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全因死亡.替罗非班组于对照组相比,用药后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4.4%vs 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替罗非班治疗是降低女性ACS患者非介入治疗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独立因素(OR=0.40,P<0.01).两组总的出血发生率(8.8%vs 3.0%)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1.5%vs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降低女性ACS患者心绞痛及心梗的发生率,并不增加其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诊神经血管介入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诊行支架置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94例,根据术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与替罗非班组。常规治疗组患者术前进行充分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足3 d,术中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负荷剂量,同时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及出血事件(颅内出血、全身性出血)发生情况,3个月后评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治疗后3 d,2组NHI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替罗非班组下降更为显著(P 0. 05)。与术前相比,2组术后3 d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增高(P 0. 05),但2组术后3 d的血小板计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2组患者均未发生颅内出血,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临床神经功能均显著改善,且替罗非班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 0. 05)。结论在急诊神经血管介入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远期复发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支架取栓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经甘肃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因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而行支架取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66例,其中34例患者机械取栓中使用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组),32例为单纯支架取栓(单纯支架取栓组)。采用脑梗死溶栓治疗后(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TICI)血流分级来判断术后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海德堡出血分类标准评估术后出血转化情况,并评估术后症状性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评估术后4小时、24小时、14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作为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依据。采用改良的Rankin评定量表(Modified Rankin Score,mRS)评估患者90天后日常活动中的残疾程度和独立能力。结果术后替罗非班组TICI3级血流获得率、14天时NIHSS评分、治疗90天后mRS评分明显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P 0.05),两组术后血管再闭塞率、SIC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患者支架取栓术中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有助于提高血管再灌注,改善预后,不增加出血风险,疗效良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可溶性CD40配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前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对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的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替罗非班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和介入治疗,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泵入.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4 h sCD40L和hs-CRP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血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s-CRP和sCD40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术后hs-CRP和sCD40L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替罗非班组介入术后sCD40L和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介入术后的水平(P<0.05).结论 替罗非班除了具有强化抗血小板作用外,还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挥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支架取栓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经甘肃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因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而行支架取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66例,其中34例患者机械取栓中使用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组),32例为单纯支架取栓(单纯支架取栓组)。采用脑梗死溶栓治疗后(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 TICI)血流分级来判断术后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海德堡出血分类标准评估术后出血转化情况,并评估术后症状性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评估术后4小时、24小时、14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作为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依据。采用改良的Rankin评定量表(Modified Rankin Score, mRS)评估患者90天后日常活动中的残疾程度和独立能力。结果 术后替罗非班组TICI3级血流获得率、14天时NIHSS评分、治疗90天后mRS评分明显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P<0.05),两组术后血管再闭塞率、SIC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患者支架取栓术中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有助于提高血管再灌注,改善预后,不增加出血风险,疗效良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234-2236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超出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10例超出溶栓时间窗AI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改善情况、治疗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2h后、24h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轻度出血事件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性著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超出溶栓时间窗AIS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不会增加出血事件发生风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58例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PCI术前6 h内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和口服氯吡格雷600 mg;替罗非班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替罗非班10 μg·kg-1原药稀释1倍后通过指引导管于冠状动脉内给药,2 min注射完毕,并以0.1 μg·kg-1·min-1速度维持静脉泵入24 h.2组PCI术后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 000 U 5~7 d及其他药物治疗.对2组患者PCI术后的TIMI血流情况、出血事件及术后3个月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进行比较.结果 PCI术后替罗非班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 3级获得率为92.9%,对照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 3级获得率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4.3%,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为1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和临床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联合不同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符合入选条件的412例STEMI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n=195)和常规组(n=217),两组患者均根据指南和实际情况进行急诊PCI、补救PCI、易化PCI、溶栓后PCI和单纯PCI.所有患者均进行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和校正的TIMI帧数(cTFC)计算及比较.结果 虽然术前两组患者各种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替罗非班组cTFC术后即刻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尤其是在急诊PCI时,替罗非班组cTFC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介入治疗STEMI可以有效改善梗死心肌区微循环,提示替罗非班治疗STEMI安全、有效,尤其是对急诊PCI获益更大,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赵香梅  高传玉 《临床荟萃》2010,25(9):750-753
目的 探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对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R)、活化凝血时间(ACT)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影响,进而评价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对凝血及抗凝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140例经危险分层为高危并行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72例和对照组68例,分别测定惠者PCI术前和PCI术后不同时间点的PAR、ACT和ATⅢ水平.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别,探讨替罗非班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前PAR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替罗非班组术后12、36小时PA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65±3.43)%VS(41.69±20.62)%.(9.73±8.08)%VS(39.54±23.37)%(均P<0.01),PCI术后48小时PAR恢复至基础水平.两组各时间点A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PCI术后48小时ATⅢ较术后12、36小时升高.(168±67)mg/L VS(145±56)mg/L、(133±55)mg/L(均P<0.05).结论 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对ACT和ATⅢ无明显直接影响,替罗非班组停用替罗非班后ATⅢ恢复较快,可能与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间接增加ATⅢ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血栓负荷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DiverCE导管血栓抽吸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病变的疗效。方法32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血栓负荷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组24例、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8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手术前后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变化和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低于标准PCI组(P<0.05),术后即刻TIMI血流改善率高于标准PCI组,而且无致命性出血并发症。结论DiverCE导管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成功患者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和对照组.以酶联免疫法检测每组患者PCI术前.术后1、6、24、48 h血清cTnI的水平.结果:术后应用替罗非班组较对照组TIMI血流明显改善(P<0.05),且血清cTnI迅速回落(P<0.01).结论:替罗非班可以迅速改善PCI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减轻心肌损伤,降低术后血清CTnI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在老年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对心肌再灌注水平的作用、安全性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76例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造影证实病变处有明显血栓负荷,将患者随机分组,抽吸组39例患者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行PCI治疗,替罗非班组37例患者造影后给予替罗非班+PCI治疗。比较两组心肌灌注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抽吸组和替罗非班组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罪犯血管TIMI血流帧数(TFC)、心肌呈色分级、2h内ST段回落率分别是2.6%vs.16.2%、48.1±10.3vs.63.2±14.3、2.59±0.48vs.1.68±0.43,84.6%(33例)vs.62.2%(23例),抽吸组心肌灌注水平明显优于替罗非班组(均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抽吸组。随访6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4.7%和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患者中,对血栓负荷重的病变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相比更安全,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杨帆  赖沙毅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808-1809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评价其在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院行PCI的患者30例,其中替罗非班组18例,对照组12例。替罗非班组在PCI术前第10~30分钟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0#g/kg(3min注完),然后以0.15#g/(kg·min)静脉滴注维持18h,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输注安慰剂。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及口服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和阿司匹林。应用10#mol/L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两组6h时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19.0±8.2)%和(58.6±7.6)%,替罗非班组出血事件有增多趋势(22%),主要是穿刺点出血,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替罗非班可安全、有效地抑制PCI患者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中高危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AR)和临床结果的影响,从而评价其在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0例入院行PCI的中高危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组(47例)和早期未应用替罗非班组(53例).早期应用组在PCI术前至少4h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早期未应用组术前不使用替罗非班,术后可据临床情况使用,因此它包括PCI术后即刻应用替罗非班(32例)和PCI术后未应用(21例)两个亚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索.观察两组PAR、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出血事件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与未用药相比,应用替罗非班12h后PAR明显下降(P<0.01);与早期未应用替罗非班组的两亚组相比,早期应用组术前靶血管的TIMI血流3级的获得率明显较高(83.0% vs.60.0% vs.61.5%;P=0.045);术后靶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安全、有效地抑制PCI患者血小板聚集并改善PCI术前TIMI血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给予冠脉内或静脉内注射负荷剂量后静脉滴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心电图、心肌酶变化,左室射血分数以及术后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患者术后2h心电图ST段恢复程度更高,住院期间及30d、3个月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联合运用尿激酶和替罗非班治疗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50例脑梗死患者于尿激酶溶栓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替罗非班组静脉滴注尿激酶150万单位后立即开始予以替罗非班[首先静脉滴注替罗非班0.4μg/(kg·min),30分钟,然后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0.1 μg/(kg·min),72小时],对照组除不予替罗非班外,其他治疗同替罗非班组,观察两组14天内颅内外出血、14天内死亡、14天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等指标。结果 两组间14天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颅内出血、颅内外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天时替罗非班组的NIHSS小于对照组(P=0.032);3个月时替罗非班组预后良好(mRS=0 2)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38)。结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后立即开始予以替罗非班并不增加颅内外出血事件,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研究表明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后立即开始予以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78例,年龄65~81岁,平均(71.6±8.3)岁.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36)和对照组(n=42).观察两组患者的TIMI3级血流获得情况、术后1 h ST段回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的TIMI3级血流获得率、术后1 h内ST段回落比例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