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了解海南省疟疾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地理分布和疟疾发病情况,选择万宁市南宁农场、琼中县和平镇、白沙县青松乡、乐东县乐中农场、东方市江边乡作为监测点,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小学生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媒介按蚊密度调查、媒介按蚊抗性监测等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06~2010年监测点疟疾发病数分别为362、310、211、95和19例;发热病人血检率各年分别为18.24%、19.72%、12.83%、11.80%和15.32%;检出疟原虫阳性率2006~2010年分别为3.07%、2.31%、1.43%、0.41%和0.01%;5个监测点5年共个案调查1 745例疟疾病人,其中在乡镇医院初诊的1 137例,占65.16%;在村医初诊的581例,占33.30%。结论今后应继续加大监测工作力度,加强镜检培训以提升乡镇医务人员疟疾病例诊断能力,及时发现传染源,避免二代病例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广西疟疾监测点5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低疟区疟疾监测方法。方法对监测点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小学生疟疾抗体纵向监测,按蚊种类、主要传播疟疾媒介种群密度和叮人率调查。结果监测点疟疾发病率和常住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原虫阳性率由2005年分别从0.69/万及0.02%下降至2009年均为零。结论当地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媒介依然存在,防止输入性疟疾传播是疟疾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2007年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7年的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江苏省2007年疟疾病例的发病季节、性别和职业、发热病人血检和复发情况,对重点地区进行按蚊密度调查。结果2007年江苏省报告疟疾940例,发病率为0.130/万,比2006年上升了22.56%;本地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08%,外地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1.18%,二者之间有极其显著差别(P〈0.01);全省复发病例占发病总数的9.36%。结论部分地区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偏低,复发病人较多,以及中华按蚊数量明显增加,是江苏省淮北地区出现疟疾疫情回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1996年一2005年在彝良县间日疟流行的牛街、洛旺、柳溪等重点疟区乡镇,进行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监测十年,监测结果血检当地无外出史发热病人12579例,检出间日疟疟原虫阳性77例,阳性率为0.61%;血检当地居民外出打工回归的发热病人610例,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66例(间日疟63例,恶性疟3例),阳性率为10.82%。提示,当地居民外出感染回归发病的疟疾病例已占当地疟疾疫情总数的46.15%,流动人群疟疾管理问题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991~2009年西盟县疟疾发病及流行情况,评价发热病人疟疾血检措施的落实情况。方法将历年收集的疟疾疫情资料,现症病人、发热病人血检监测结果、居民带虫结果及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991~2009年共报告疟疾疫情病例7 760例,其中间日疟7 271例,占93.70%,1991年发病率为39.02%;2009年发病率为1.80%;2009年与1991年发病率比较,下降95.39%。发热病人疟疾血检阳性8 216例,阳性率5.43%,其中间日疟7 670例,占93.35%;西盟县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阳性病例中当地居民当地感染占88.49%;以当地感染为主。疟疾病例数,居民带虫率、疟疾病灶点数均以1998、1999年为最高;当地居民外出人员的疟疾感染率为6.02%,外来人口血检阳性率为20.81%,其中外地和境外感染输入阳性率为24.76%。病灶点2009年与1991年相比下降93.33%。结论近年来西盟县的疟疾发病率呈大幅下降,疟疾流行严重的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鉴于西盟县存在适宜传疟媒介繁殖的自然条件和以内源性疟疾感染为主的实际情况,疟疾疫情长期存在和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1996年~2000年在彝良县,间日疟流行的牛街、洛旺、柳溪三个重点乡镇,进行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监测五年,血检当地无外出史发热病人7781例,检出间日原虫阳性53例,阳性率为0.68%,血检当地居民外出打工回归的发热病人403例,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48例(间日疟46例,恶性疟2例),阳性率为11.91%。提示,当地居民外出感染回归发病的疟疾病例已占当地疟疾疫情总数的47.52%,流动人群疟疾管理问题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江苏睢宁县全国疟疾监测点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疟疾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睢宁县疟疾发病率较高的官山镇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居民疟疾发病情况、居民防蚊设施使用情况,并进行媒介按蚊及病原学监测。结果2005~2009年间监测点发现疟疾病例40例,5年共血检9921人,平均血检率为5.28%,检出疟原虫阳性38人,平均阳性率为0.39%,中华按蚊叮人率维持在9—14(只/人/夜)之间。结论加强传染源管理是控制疟疾传播的重要措施,中华按蚊密度较高是当地疟疾疫情出现反复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凌云县疟疾流行趋势,为消除疟疾后继续巩固成果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凌云县1951-2015年疟疾发病数、发热血检及居民普查血检调查、媒介调查、疟疾病人等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51-2015年凌云县共报告疟疾病例数57 619例病例,平均年发病率为57.5/万,占传染病发病数的22.42%;死亡52人,病死率0.09%.1980-2015年居民发热病人血检405 854人,阳性753例,其中间日疟占77.42%(583/753),恶性疟占22.44%(169/753);荧光抗体阳性率由1988年的1.4%(7/500)降至2000-2009年的0.62% (23/3 725);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蚊种.通过几十年来的综合防治,疟疾发病率从1958年的316.05/万下降到1985年的1/万以下,于2000年10月份达到了基本消除疟疾目标.从2005年起已无本地疟疾病例,所报告的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2014年12月通过百色市级消除疟疾考核.结论 落实疟疾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显著,将继续加强“三热”病人血检监测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监测,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西右江区2002年疟疾流行及控制现状,评价监测措施,为实施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选择右江区近年疟疾病人较多的3个乡镇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2002年疟疾疫情报告、发热病人血检资料,逐户调查疟疾发病情况,对村民和学生进行疟史、蚊帐使用情况和疟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2002年右江区疟疾发病率为0.15/万。血检当地发热病人9885人次,年血检率为3.03%,未检出阳性病例;血检流动人口419人次,检出5例间日疟病例,阳性率为1.19%。走访调查1004户4709名村民,查出1例疑似病例,居民蚊帐使用率为98.17%,中小学生经验积累型和间接传授型疟防知识知晓率均高于村民。结论2002年右江区疟疾发病率继续控制在1/万以下,无当地感染病例,疟疾病例全部为输入性,村民蚊帐使用率较高,存在一定疫情漏报现象,现行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陵水县疟疾流行态势和防控效果,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陵水县2009年疟疾流行资料,分析抗疟措施效果。结果 2009年全县采取了包括春季杀虫剂浸泡蚊帐、春秋两季对象服药及重点村队高危人群集体预防服药、病例检查、现症病人规范治疗、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居民带虫调查、疫点查处等在内和综合性措施,疟疾发病655例,发病率为189.67/10万,其中上山感染占99.69%,与上年度比,增加287例,发病率上升51.34%。结论 2009年陵水县采取的综合性控制措施有力,疟疾发病上升与疫情报告质量提高和山林区居民上山感染增加有关,应加强控制上山感染和加大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昌江县王下乡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与微小按蚊季节消长与疟疾发病率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饵半通宵诱捕蚊媒计算按蚊密度和根据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病人和原因不明的"三热"病人采血涂片境检,以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为疟疾感染者。结果当地主要传疟媒介为大劣按蚊与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种群密度高峰在4~5月与9~11月,微小按蚊种群密度高峰在4~5月与8月~10月;同此时间,疟疾发病最高分别为5.10%与7.97%。显然,疟疾发病高峰与传疟媒介种群密度密切相关。结论王下地区以大劣按蚊与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区,疟疾流行的高危环境因素依然存在,疟疾流行仍然较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江苏省2015—2019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流行特征及诊断情况,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疟疾疫情资料来自国家传染病监测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描述2015—2019年江苏省疟疾发病、感染来源和病例三间分布情况,对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诊断以及发病到诊断的时间间隔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江苏省共报告1 439例疟疾病例,其中1 436例为境外输入病例, 3例为输血感染病例。1 439例疟疾病例中,恶性疟1 075例(占74.7%)、间日疟63例(占4.4%)、卵形疟233例(占16.2%)、三日疟65例(占4.5%)、同一时间发病的混合感染病例3例(占0.2%)。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中,1 400例来自非洲(占97.5%),其他来自亚洲28例(占1.9%),以及南美洲和大洋洲8例(占0.6%)。江苏省13个设区市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疟疾病例以35~<50岁男性青壮年居多,每年的1、6和10月出现病例报告高峰。82.3%的病例由医疗机构诊断,由疾控机构诊断的病例占比逐年降低(P<0.05)。2019年发病到确诊超过9 d的病人所占比明显低于前四年(P<0.01)。结论 近5年江苏省疟疾疫情稳定,绝大部分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存在少数输血感染;病人就诊到确诊间隔时间有所缩短。继续做好风险人群健康宣教,提高医疗机构诊治能力,防止发生境外输入再传播,是今后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江苏省疟疾疫点进行分类并建立疫点分布图制作方法。方法 收集2011—2018年江苏省疟疾病例疫情资料,根据病例的感染来源、感染虫种、感染季节以及传疟媒介种类综合判断疫点类型,采用KML文件格式转换器实现疫点的批量标记,利用Google Earth 加载数据完成疫点分布图制作。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病例2 463例,其中,间日疟119例、恶性疟1 928例、三日疟80例、卵形疟316例、恶性疟与卵形疟混合感染20例。2 463例病例中,本地感染病例13例、国内其他省输入病例9例、省内其他市输入病例2例、境外输入性病例2 435例、输血感染病例4例。2 463例疟疾病例经综合判断疫点分类为:已出现传播的疫点13个,为2011年报告的13例本地感染病例;具备传播可能的疫点56个,为5—10月份输入性间日疟病例;无传播可能的疫点2 394个,包括输入性恶性疟1 928例、输入性卵形疟316例、输入性三日疟80例、输入性恶性疟与卵形疟混合感染20例,以及非流行季节输入性间日疟50例。制作了基于Google Earth的江苏省2011—2018年疟疾疫点分布图。结论 依托KML文件转换器实现了疟疾疫点分布图的批量制作,为省级消除疟疾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江苏省疟疾发病的季节性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余弦曲线拟合方法。结果求得简单余弦函数拟合方程为y1i=0.0833+0.0948cos(ti-229.30°),含第二谐量三角多项式拟合为y2i=0.0833+0.0948cos(ti-229.30°)+0.028cos(2ti-108.80°)。估计每年疟疾发病人数的高峰日为8月21日,疟疾发病人数的低谷日为2月19日。结论余弦曲线数学模型对江苏省疟疾发病人数的拟合结果满意,疟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该数学模型可对今后的疟疾发病趋势作预测。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2005年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输入性恶性疟的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江苏省14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的疫情报告、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均为境外输入,有明确的疫区生活史,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结论加强流动人口的流行病学监测、提高流动人员对疟疾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提高临床医技人员的疟痰诊疗水平等综合性措施有助于输入性恶性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肝癌高发地区人群黄曲霉毒素暴露水平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我国原发性肝癌高发区居民进行较为全面的黄曲霉毒素(AFT)暴露水平的评估,为进一步研究AFT与肝癌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甲地(广西扶绥县竹琴村)、乙地(江苏启东通兴乡)丙地(启东天汾镇)作为调查地区,应用AFT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对人群AFT暴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食物结构调查表明,甲地居民以玉米为主食,乙地和丙地居民则以大米为主食,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污染水平以甲地最为严重,居民膳食中AFB1的摄取量即AFT外暴露水平,血清中AFB1-白蛋白(AFB1-ALB)加合物水平,肝癌发病率均以甲地最高,丙地最低,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FT外接触水平高的居民,AFB1-ALB加合物水平,尿中AFM1水平亦高,说明两者是反映AFB1外接触剂量的良好指标,在现有膳食结构条件下,AFT暴露仍是肝癌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陈云之 《中国医院》2004,8(4):23-25
对照建设现代化医院的目标,认真分析了县级医院特别是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队伍现状;总结了人才流失与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因和困难;并针对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西盟县的疟疾发病实情和漏报程度。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02年疟疾报告疫情、血检情况、疟疾治疗及村民疟史等。以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疟疾实际发病和漏报率。结果西盟县疟疾发病率为50.18/27,7个乡均有病例分布,被调查3个乡的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36.84/27、46.34/万和11.24/27,所调查的20个自然村在2002年共报告17例疟疾,采用发热病人血检、医生疟疾治疗处方、疟史3种再捕获方法核实疫情,估算得西盟县的3种疟疾疫情漏报率分别是39.29%、83.5%和94.93%。结论西盟县的疟疾漏报现象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