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比再定位牙合垫、稳定牙合垫、RW牙合垫治疗错颌畸形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错牙合畸形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3组,采用再定位牙合垫、稳定牙合垫、RW牙合垫分别进行治疗,在戴用牙合垫后第1月、2月、4月及6月复查并对颌垫进行调磨,记录患者张口度、关节弹响百分比及疼痛指数的变化。结果:三种牙合垫治疗张口度效果无差别(P>0.05),各牙合垫治疗后第6月与治疗前比较才有效果(P<0.05);再定位牙合垫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明显高于稳定牙合垫和RW牙合垫(P<0.01),后二者无差别(P>0.05);稳定牙合垫和RW牙合垫对治疗关节疼痛效果优于再定位牙合垫(P<0.05),前二者无差别(P>0.05)。结论:三种牙合垫对改善颞下颌关节病的张口度有一定效果且相互之间无差别;再定位牙合垫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较好,治疗关节疼痛首选稳定牙合垫和RW牙合垫;RW牙合垫对合并关节症状的正畸患者将髁突复位于最佳位置,对正畸前诊断和治疗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重度牙(牙合)磨耗的咬合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老年人重度牙[牙合]磨耗咬合重建方法的探讨。方法:采用序列治疗法,利用牙[牙合]垫逐渐升高颌位至正常垂直距离,再在此基础上修复缺失[牙合]牙,结果:患者恢复了正常的咬合,咀嚼功能得到了改善。咀嚼肌群与颞下颌关节无不适.结论:通过序列治疗,利用牙[牙合]垫逐渐升高颌位至正常垂直距离,再进行缺失牙的修复是改善重度牙[牙合]磨耗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再定位咬合板治疗前后上气道形态与牙颌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下颌后退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22例,再定位咬合板治疗前后拍摄CBCT、头颅侧位片,分别进行上气道、牙颌软硬组织相关指标的测量,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患者中有94.7%的患者弹响症状减轻或消失,84.6%的患者疼痛缓解或消除,85.7%的患者张口受限好转或正常,可复侧、不可复侧盘-髁关系完全复位率分别为76.7%和8.3%。治疗后患者牙颌软硬组织指标中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的交角(SN-MP)、前鼻棘点-颏下点距离(ANS-Me)、蝶鞍点-下颌角点距离(S-GO)、面突角、颏唇角、鼻下点与软组织颏下点的距离(Sn-Mes)增大(P<0.05),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上、下齿槽座点在功能性牙合平面上垂足点间的距离(Wits)、髁突后切点和蝶鞍点在眶耳平面上垂足点间的距离(S-CO),上、下中切牙长轴交角(U1-L1),上、下切牙切缘的垂直距离(OB)和水平距离(OJ)及上唇突度减小(P<0.05)。治疗后患者鼾...  相似文献   

4.
赵育明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357-135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牙列缺损重度磨耗的重建方法。方法:采用序列治疗法,利用牙垫逐渐升高颌位至正常垂直距离后修复缺失牙,同时对牙周进行治疗。结果:患者正常的咬功能恢复,咀嚼功能改善,咀嚼肌群与颞下颌关节无异常。结论:通过序列治疗,利用垫逐渐升高颌位至正常垂直距离,再行牙列缺损修复、牙周治疗是改善重度牙磨耗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分析Forsus矫治器治疗安氏II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对牙颌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21例下颌后缩的安氏II类错牙合畸形的青少年患者,使用Forsus矫治器引导下颌向前,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CBCT扫描,通过Invivo 5软件分别对治疗前后的颌骨、牙与牙槽、颞下颌关节有关数据进行测量,并应用Pancherz分析法对治疗前后的颌骨变化进行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对比发现在治疗前后两组中,与髁状突在关节窝内位置的有关测量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与颌骨相对位置有关的Pancherz测量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安氏II类错牙合下颌后缩的青少年患者经Forsus矫治器治疗后,颞下颌关节髁状突位置改变较少,下颌骨发生明显的向前生长,侧貌的改善和咬合关系的纠正主要是由牙槽骨的适应性改建和颌骨的生长完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老年人重度牙磨耗咬合重建方法的探讨。方法:采用序列治疗法,利用牙垫逐渐升高颌位至正常垂直距离,再在此基础上修复缺失牙。结果:患者恢复了正常的咬合,咀嚼功能得到了改善。咀嚼肌群与颞下颌关节无不适。结论:通过序列治疗,利用牙垫逐渐升高颌位至正常垂直距离,再进行缺失牙的修复是改善重度牙磨耗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临床牙列缺损的病例常伴有面磨损.其中,较严重的牙体硬组织损害大,使原有的垂直距离改变,髁突后移,咀嚼肌张力下降,下颌位置改变,咀嚼功能降低.这类病例在义齿修复治疗中,应考虑颞颌关节、咀嚼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深覆牙合患者矫治前后下颌及髁状突位置的变化。方法 选择 4 0例用方丝弓技术矫治的青少年深覆牙合患者 ,分别对其矫治前后下颌后退接触位 (RCP)、牙尖交错位 (ICP)进行检查 ,确定 2者是否为同一位置 ,应用螺旋CT观察其矫治前后髁状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变化。结果 矫治后 2位者的比例由 2 2 5 %上升为 80 % ,由 1位变为 2位者为 2 5例 ,其髁状突至关节窝后斜面的距离明显增加 ,平均为0 2 0mm± 0 0 3mm。结论 在制定矫治计划及矫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牙合与颌位的关系 ,以达到功能牙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三维数字化模型对山东地区个别正常牙合下颌牙弓及基骨形态进行测量,探讨两者间相关性,并建立本地区正常牙合临床冠中心(FA)点到WALA点间距离的正常值,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获取16例山东地区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的下颌模型,在石膏模型上标定各牙位FA点及WALA点,进行扫描获得三维数字化模型,描述牙弓及基骨的形态,分析其相关性,建立本地区FA-WALA点间距离的正常值。 结果 每个牙位区域的FA点和WALA点均是散在的,不能用统一的曲线来描述,且磨牙区的离散程度较大。下颌牙弓宽度及形状与基骨弓存在高度相关性,尖牙区宽度相关性为r=0.700,磨牙区宽度相关性为r=0.805,尖牙区与磨牙区比值的相关性r=0.625。 山东地区个别正常牙合下颌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FA点至WALA点间距离分别为(-1.53±0.92)mm、(-0.97±1.11)mm、(0.65±0.90)mm、(1.17±0.64 )mm、(2.13±0.93 )mm、(3.12±0.72 )mm、(3.55±0.54)mm。 结论 下颌牙弓弓形与基骨弓形是个性化的,不能用一种形状归纳而来。WALA嵴可以作为预测临床牙弓形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牙列重度磨损可造成低位咬合,颌间垂直距离显著降低。修复方法不同于一般的义齿修复。需对牙列咬合状态进行改造或重建。我科自1996年7月~1998年2月采用铸造牙合垫为牙列重度磨损的患者进行修复治疗,重建生理牙合关系14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5例。年龄40~73岁。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引起全口牙列均匀重度磨损3例。老年人长期缺牙未及时修复,余牙磨损9例。部分下颌骨切除术后,余留牙重度磨损2例。本组14例患者因牙合面磨损明显,垂直距离减短,髁突在关节凹的位置后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下虚拟颌位引导儿童关节强直患者同期矫治颌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将患者颌骨与牙列的影像数据导入计算机软件,进行虚拟设计,完成肋骨肋软骨移植和颌骨畸形的同期矫治,设计制作数字化咬合导板备用。术中完成关节强直松解后,在数字化咬合导板的引导下使下颌骨就位,并完成肋骨移植。对术前和术后即刻的颏点偏斜程度以及下颌升支高度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5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术前设计的虚拟颌位下颏点至面中线的距离平均为(0.58±0.20) mm,术后测量值为(0.70±0.27) 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虚拟颌位下患侧下颌升支的长度平均为(48.19±3.20) mm,术后测量值为(48.17±3.62) 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虚拟颌位引导下,能够在重建关节的同时实现颌骨畸形的同期矫治。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occlusal splint thickness on mandibular movement. Methods: Stabilization occlusal splints of 3, 5 and 7 mm thickness were respectively used during clenching from light contact in intercuspal posi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condyles and incisor point were recorded in 5 healthy subjects. Results :The condyles moved anteriorly and superiorly without wearing occlusal splint. When wearing the occlusal splints the condyles displaced anteriorly and inferiorly. The distance of displacement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raising the thickness of splint, though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just found in right condyle in superior- inferior movement. The condyles went again on a path of anterior and superior direction when subjects clenched from the displaced position. In right condyle the displacement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at 7 mm splint than that at 3 mm splint both in anterior-posterior and inferior-superior direction, while in left condyle only in anterior-posterior direction. Meanwhile, the incisal point movement was larger at 7 mm splint than at 3 mm splint in inferior-superior direction. In tapping movem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ndyl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thickness of occlusal splint. However,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in total cycle time was the greatest when wearing the splint of 7 mm. Conclusion: Occlusal splint of 7 mm has greater effect than that of 3 mm on condyle movement, but no obvious difference with occlusal splint of 5 mm. When occlusal splint of 7 mm is inserted, the stability of condyle might be influenced during tapping movement.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套夜磨牙保护牙合垫的全程数字化设计制作流程,并将其初步应用于临床,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需要通过佩戴牙合垫缓解夜磨牙症的患者24名,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口内扫描仪获取患者的上下牙列数字印模和抬高后的咬合关系,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进行数字化设计,将设计数据导入计算机辅助制作软件(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M)进行切削;对照组通过真空压膜法制作传统软牙合垫。将两种方法制作的牙合垫分别让两组患者进行口内试戴,应用T-scan Ⅲ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佩戴两种牙合垫后的牙合接触特征,并由患者对牙合垫的固位、美观与咬合舒适度进行评分,采用IBM SPSS 20.0软件进行Mann-Whitney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成功建立了夜磨牙保护牙合垫的全程数字化设计制作流程。临床应用发现,两组患者对两种牙合垫的固位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38,P=0.590), 实验组的美观评分(Z=2.038,P=0.042)与咬合舒适度评分(Z=-2.579,P=0.01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can结果显示,正中咬合时,对照组仅有双侧第二磨牙区存在牙合接触,而实验组可与下颌全牙列接触,前后牙合力均匀。结论:全程数字化设计制作的夜磨牙保护牙合垫改良了咬合设计,极大地简化和优化了牙合垫的制作流程,节约了医疗资源,有益环保,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用于全口义齿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的虚拟(牙合)架程序,并对一例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全口义齿进行虚拟调(牙合).方法:用FARO多用途3D激光扫描测量臂(美国FARO公司)的接触式测量头获取(牙合)架开闭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轨迹数据.在同一扫描坐标系下,利用该扫描臂上集成的线激光扫描仪获取正中关系位时上、下(牙合)堤唇、颊面三维数据.应用自行开发的全口义齿CAD系统完成一例全口义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基于(牙合)堤扫描数据,将(牙合)架运动轨迹数据和全口义齿CAD数字模型整合于同一个坐标系.基于Scoll语言开发(牙合)架三维运动模拟、咬合关系检测和虚拟调(牙合)程序.结果:开发了用于全口义齿CAD数字模型的虚拟半可调(牙合)架程序,该程序能自动检测、记录并用颜色梯度显示咬合早接触区、干扰区,并对目标牙齿进行自动调(牙合).将该程序应用于1例全口义齿CAD数字模型的虚拟调(牙合).结论:该研究基于机械半可调(牙合)架建立了一条虚拟(牙合)架的技术路线,并且对在全口义齿CAD过程中应用可调式(牙合)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髁突位置测量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医学综述》2011,17(7):1049-1051
在进行正畸治疗前,对颞下颌关节尤其是对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测量髁突位置有多种方法,其中架法是一种简单易行且科学的方法。板能诱导髁突移位,使颞下颌关节趋于协调,症状得以改善。运用板可以得到更加良好的盘突关系,暂时恢复的盘-髁关系可以提供使组织适应或修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人皮下和髌下脂肪垫干细胞体外增殖、成软骨分化潜能以及体内治疗大鼠骨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 获取上海市东方医院未患代谢性相关疾病患者的皮下和髌下脂肪垫组织,从髌下脂肪垫中分离原代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体外诱导成脂、成骨、成软骨方向分化。EdU检测人皮下脂肪干细胞(subcutaneous ASCs,Sc-ASCs)和髌下脂肪垫干细胞(infrapatellar fat pad derived stem cells,IPFP-ASCs)体外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标记蛋白CD34、血管相关标记蛋白CD31的表达。阿尔新蓝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Sc-ASCs和IPFP-ASCs体外成软骨潜能。体内实验采用8周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CON)组、内侧半月板不稳术(destabilisation of the medial meniscus,DMM)组和DMM手术后Sc-ASCs治疗组,DMM手术后IPFP-ASCs治疗组,通过大体观察、番红固绿染色及OARSI评分比较体内治疗效果。结果 人髌下脂肪垫组织中分离获得ASCs,形态呈长梭形,在体外具有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潜能。Sc-ASCs和IPFP-ASCs表面标记蛋白CD34和血管相关标记蛋白CD31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但人IPFP-ASCs体外增殖能力较强。阿尔新蓝染色及Western blot显示IPFP-ASCs体外成软骨能力较强。体内大鼠实验大体形态学观察显示DMM组骨赘增多,软骨表面缺损,Sc-ASCs治疗组骨赘减少,IPFP-ASCs治疗组表面较光滑,无明显骨赘生成;番红固绿染色显示DMM组软骨层出现垂直裂缝且到达钙化软骨,Sc-ASCs治疗组关节面纤维化且软骨浅表层存在垂直裂隙,IPFP-ASCs治疗组软骨层较为连续,仅存在轻微纤维化;OARSI评分显示IPFP-ASCs治疗骨关节炎疗效更好。结论 人IPFP-ASCs体外增殖能力、成软骨分化潜能以及体内治疗大鼠骨关节炎的效果优于Sc-ASC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以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3D打印技术研制胃漂浮制剂的可行性,并对所研制的FDM 3D打印胃漂浮制剂进行相关的体外质量评价。方法: 以盐酸维拉帕米为模型药物,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为辅料,利用FDM 3D打印技术制备胶囊型和半球型的两种胃漂浮制剂,其填充率均为15%,层高均为0.2 mm,顶底厚均为0.8 mm,壳数分别为3和4。以扫描电镜观察制剂的形态,以称重法考察制剂的平均质量,采用物性测定仪测定制剂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的硬度,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的药物含量,并对制剂的体外漂浮和释药行为进行表征。结果: 所制备的FDM 3D打印胶囊型和半球型制剂均形态良好,无打印缺陷;胶囊型和半球型制剂的平均质量分别为(584±13) mg和(550±12) mg;胶囊型和半球型制剂的硬度均大于800.0 N;胶囊型和半球型制剂均实现了体外漂浮且无漂浮滞后时间,体外漂浮时间分别为(3.97±0.41) h和(4.48±0.21) h;胶囊型和半球型制剂在体外释药完全的时间均为3 h。结论: 采用FDM 3D打印技术成功制备了胶囊型和半球型的盐酸维拉帕米胃漂浮制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以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3D打印技术制备治疗高血压复方片剂的可行性, 并对所制备的FDM 3D打印复方片剂进行相关的体外质量评价。方法: 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丝材作为辅料, 设计了具有两个独立隔室的椭圆形片剂(长轴20 mm, 短轴10 mm, 高5 mm), 其层高为0.2 mm, 外壳厚为1.2 mm, 顶和底厚均为0.6 mm, 两个隔室间的隔断厚为0.6 mm。使用FDM 3D打印机进行打印; 以卡托普利(captopril, CTP)和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 HCT)为模型药物, 将其分别填充在片剂的两个隔室内。以扫描电镜观察制剂的外观形态, 考察制剂的质量差异和硬度,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的药物含量, 并用溶出仪对制剂的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表征。结果: 所制备的FDM 3D打印复方片剂均形态良好, 无打印缺陷; 平均质量为(644.3±6.55) mg, 其中CTP含量为(52.3±0.26) mg, HCT含量为(49.6±0.74) mg。观察到CTP和HCT在体外的延迟释放, 延迟释药时间分别为20 min和40 min, 释药70%的时间分别在30 min和60 min内。结论: 采用FDM 3D打印技术成功制备了CTP和HCT复方片剂, 并且所打印的复方片剂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9.
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在细胞过继免疫治疗(ACT)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T细胞体外发育方法可获得来源稳定且获取简便的T细胞,相比从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分离得到T细胞的传统方法更有优势。目前T细胞体外发育方法有胎儿胸腺器官培养、重组胸腺器官培养和Notch信号驱动的二维培养三种。其中胎儿胸腺器官培养操作简便,离体胸腺在体外培养即可支持T细胞分化发育至成熟,但完整的胸腺导致培养物维持时间有限、细胞收获困难;重组胸腺器官培养将各类胸腺基质细胞分散再重组构建三维培养环境,在体内外实验中均可支持T细胞成熟,但生物材料和三维环境导致培养物维持时间和细胞产量均受限;Notch信号驱动的二维培养采用人工呈递Notch信号通路配体来驱动T细胞分化发育,培养体系结构简单且稳定,但仅能支持T细胞发育至早期未成熟阶段。本文综述了上述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之处,并讨论了T细胞体外发育未来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以助力ACT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multi-laminat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mSIS)可吸收膜的降解性能,并与应用最为广泛的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进行比较,为其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模拟降解采用胶原酶配制降解液,对mSIS膜和Bio-Gide膜进行降解,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观察二者在降解液中的形态并取出称重,计算降解率。体内皮下埋植采用9只新西兰兔,每只动物背部皮下制备6个皮囊,分别埋入mSIS膜和Bio-Gide膜。于术后4、8、12周取材,通过肉眼观察及HE染色观察不同时间二者的降解程度及组织相容性。结果 体外降解实验显示mSIS膜在第12天降解完全,而Bio-Gide膜在第7天降解完全,且mSIS在降解液中维持形状的时间更长。皮下埋植4周时,mSIS膜和Bio-Gide膜形态相对完整,镜下观二者胶原纤维连续,膜周围少许炎症细胞浸润,Bio-Gide膜部分胶原纤维与周围组织融合。术后8周,mSIS膜形态基本完整,镜下观部分区域与结缔组织融合;肉眼观Bio-Gide膜已破碎,镜下仅可见部分残留纤维与周围组织结合,无完整膜的形态。术后12周时肉眼仅见少量mSIS膜残留碎片,镜下可见mSIS膜残留纤维,与周围结缔组织基本融合;肉眼及镜下观Bio-Gide膜均已消失。结论 mSIS膜皮下埋植降解时间约为12周,Bio-Gide膜约为8周,植入体内生物相容性良好。体外降解mSIS比Bio-Gide膜降解时间延长,且空间维持能力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