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EA对CCI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及DRG 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神经组织学的影响及P2X3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健侧EA组、患侧EA组,每组8只,模型对照组及EA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疼痛模型。各组于术前(0天)及术后3、57、1、01、2、14天分别测量大鼠患侧足MWT和TWL,EA组于术后第8天电针"足三里"-"阳陵泉"连续7天,每天1次。术后14天对坐骨神经标本行组织学观察,采用Estebe评分方法行组织学评分,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患侧L5背根神经节中P2X3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CCI各组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P<0.01),而电针干预后EA组较CCI模型组痛阈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假模组。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差异,各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EA组较模型对照组患侧DRG L5中P2X3受体表达显著减少(P<0.05),并且患侧EA组较健侧EA组减少明显。结论:电针对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DRG中P2X3受体的表达产生作用;患侧电针较健侧电针镇痛效果明显;电针后坐骨神经未见明显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干预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大鼠痛阈变化及脊髓背角P2X4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P2X4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模组(Sham Group)、模型对照组(CCI Group)和电针干预组(EA Group),CCI组及EA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疼痛模型,各组于术前(0 d)及术后20 d分别测量患侧足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EA组于术后第5天电针"足三里"-"阳陵泉"连续14 d,1次/d。术后20 d取各组大鼠L4~6脊髓段用免疫荧光检测P2X4受体表达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CCI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P0.01),而电针干预后EA组较CCI模型组痛阈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假模组。术后20 d EA组较CCI组脊髓背角中P2X4受体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脊髓背角P2X4受体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电针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脊髓中P2X4受体的表达而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单侧、双侧取穴电针对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模型大鼠痛阈和脊髓背角中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造模后第15天及第5天大鼠足底热痛阈,比较各组间电针治疗后与电针治疗前痛阈的差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背角中P2X3受体的表达。结果: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电针治疗组大鼠痛阈差值均显著升高(P〈0.01);双侧取穴电针组分别与健侧取穴电针组及患侧取穴电针组比较,痛阈差值均有显著升高(P〈0.01);健侧取穴电针组与患侧取穴电针组之间痛阈差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②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电针治疗组大鼠脊髓背角中P2X3受体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1);各电针治疗组之间比较,大鼠脊髓背角中P2X3受体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脊髓背角中P2X3受体的表达,产生镇痛作用;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引起的疼痛时,双侧取穴较单侧取穴镇痛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电针(EA)镇痛的累积效应,及其与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β-内啡肽(EP)及皮质醇(COR)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Wistar雌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CCI组(n=10)、CCI+EA组(n=30)、去卵巢(OVX)+CCI组(n=30)、OVX+CCI+EA组(n=30),后3组又各分为EA 2次(2 t)、2周(2 w)和3周(3 w)亚组(时程),各10例。上述后3组动物去除双侧卵巢45 d后进行水迷宫测试,检查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结扎坐骨神经造成慢性疼痛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2/15 Hz,1 mA,30 min),1次/d,不同组分别电针2 t、2 w、3 w。用辐射热刺激测定大鼠缩腿潜伏期(PWL)作为痛阈,用健侧和患侧PWL的差值做组间比较。深度麻醉断头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CTH、β-EP及COR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CCI各组PWL差值均明显较大(P<0.05);与CCI组比较,CCI+EA组3 w时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接近正常对照组。与OVX+CCI组比较,OVX+CCI+EA组2 w、3 w的PWL差值均明显减小(P<0.05),疼痛减轻。CCI+EA和OVX+CCI+EA两组比较,前者多数时程的PWL差值显著低于后者(P<0.05),说明没有去卵巢大鼠电针的镇痛效果明显较优。在单纯CCI模型上,CCI后,血浆-βEP、ACTH及COR含量均没有明显改变;给予电针后,-βEP、ACTH的水平没有明显改变,COR含量明显增加(P<0.05)。在OVX+CCI复合动物模型上,血浆-βEP的浓度2 w和3 w时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CTH含量没有明显变化,COR含量减低或明显增加(P<0.05);与OVX+CCI组比,OVX+CCI+EA组电针2 t2、w组其-βEP浓度明显下降(P<0.05),3 w也有所减少,ACTH的水平电针2 t和3 w明显增加(P<0.05),2 w组明显下降(P<0.05),COR的浓度2 w明显降低(P<0.05)。说明在单纯CCI模型上,当出现明显针刺镇痛效应时,仅血浆COR的浓度增加;在OVX+CCI复合动物模型上,当出现明显针刺镇痛累积效应时,血浆-βEP的水平下降或明显下降,COR的浓度降低,血浆ACTH含量的增、减变化不规律。结论:血浆-βEP和COR参与针刺镇痛的累加效应;神经记忆力的减退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针刺镇痛的累积效应;血浆-βEP和COR水平变化与大鼠痛行为学改善没有明确的相关关系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大鼠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镇痛可能的效应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热痛阈筛选并选取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后即刻组、电针后0.5 h组,每组各6只。采用坐骨神经结扎法建立CCI大鼠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后第7天进行电针双侧足三里,空白组、模型组同样固定,不进行任何处理,电针相应时间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干预前后热痛阈值以及脊髓腰膨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热痛阈明显降低(P0.05),电针后0.5 h组大鼠脊髓背角的ERK1/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0.5 h组大鼠的热痛阈及脊髓背角ERK1/2蛋白表达明显改善(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脊髓背角ERK1/2的表达对CCI模型大鼠发挥镇痛作用,以电针后30 min的镇痛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电针"夹脊"穴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特异表达的补体受体-3的单克隆抗体(OX-42)及嘌呤受体P2X4(P2X4)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可能的后效应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后即刻组、电针后0.5h组、电针后1h组、电针后2h组、电针后4h组、电针后12h组、电针后24h组,每组各6只。模型组与各电针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法建立大鼠CCI模型。各电针组于造模7d后电针双侧L3、L5夹脊穴20min,分别于电针后即刻及电针后0.5、1、2、4、12、24h取材,空白组与模型组仅固定20min后取材。观察各组大鼠干预前后热痛阈值的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腰膨大OX-42、P2X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7d后(干预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各电针组的热痛阈值明显下降(P0.01);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即刻组、电针后0.5h组、电针后1h组及电针后2h组大鼠的热痛阈值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腰膨大OX-42、P2X4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即刻组、电针后0.5h组、电针后1h组及电针后2h组大鼠的脊髓腰膨大OX-4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电针后即刻组、电针后0.5h组及电针后1h组大鼠脊髓腰膨大的P2X4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可明显下调CCI大鼠脊髓OX-42、P2X4蛋白的表达,提高大鼠热痛阈,在电针后0.5h下调最明显,其镇痛后效应可延续2h。  相似文献   

7.
累加电针提高神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GDNF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累加电针对神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ORG)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ON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为正常大鼠,神经痛组为大鼠坐骨神经慢性限制性损伤(CCI)致神经痛模型,神经痛 电针组为术后第7d起隔日给予神经痛大鼠累加电针治疗。各组动物处死后,取L4-L6 DRG,冰冻切片,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累加电针对神经痛大鼠DRG中GDNF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出现显著热痛敏,累加电针能明显抑制神经痛大鼠热痛敏;CCI诱发神经痛后,大鼠DRG中GDNF mRNA表达明显增高,累加电针可以使其进一步增高。结论实验提示内源性GDNF可能参与累加电针对大鼠神经痛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后,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行为学变化与脊髓背角酪氨酸激酶B(Trk B)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Trk B受体是否参与电针镇痛。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模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组于术后7 d开始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各组于术前及术后3、5、7、10、12、14 d分别测量患侧足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的表达,术后14 d处死大鼠取L4~6脊髓段用免疫组化检测Trk B受体表达。结果:与假模组相比,CCI模型组痛阈明显降低,电针组MWT和TWL值相对于模型组有所提高(P<0.001),且术后14 d电针组较模型组L4~6脊髓背角中Trk B受体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脊髓背角Trk B受体可能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电针可能是通过减少大鼠脊髓中Trk B受体的表达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电针(EA)镇痛的累积效应,及其与下丘脑CAMKⅡ表达的关系.方法 Wistar雌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组(n=30),去卵巢(OVX)+ CCI组(n=30).后两组又各分为不电针、EA 2天(2 d)和2周(2w)组,每组10例.OVX动物去除双侧卵巢,每天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7周后水迷宫法测试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慢性痛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1次/d,不同组分别电针2d、2W.辐射热照射测定大鼠缩腿潜伏期,以两足的差值作为痛敏分数(HAS).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下丘脑室旁核(PVN) CAMKⅡ阳性产物的表达.结果 CCI后,动物HAS明显增大.CCI+ A2W组HAS的绝对值显著低于CCI组、CCI+ EA 2 d组(P<0.05);并且显著低于OVX+ CCI+ EA2W组(P<0.05).与CCI组比较,CCI+ EA2W组下丘脑PVN中CAMKⅡ积分灰度值明显较低(表达上调;P <0.05);而CCI+ EA 2 d组无明显变化.OVX+CCI+ EA2W组CAMKⅡ积分灰度值明显低于OVX+ CCI组(P<0.05),而显著高于CCI+EA2W组(P<0.05).与CCI+EA2W组比较,OVX+CCI+ EA2W组CAMKⅡ表达的上调程度低,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重复电针有累积镇痛效应;下丘脑CAMKⅡ表达上调与针刺累积效应密切相关;神经记忆力的减退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针刺镇痛的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推拿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推拿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模拟神经病理性疼痛,推拿组于造模后第4天介入推拿点按手法,连续干预18天,观测各组大鼠自发痛、热痛改变以及右侧L_(4-5)节段背根神经节中P2X3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造模3d后,与同期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推拿组大鼠的自发痛评分显著升高、热痛阈值明显下降(P0.01);推拿干预之后,与同期模型组比较,推拿组大鼠的自发痛评分下降、热痛阈值升高(P0.05);与同期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推拿组和模型组DRG中P2X3受体在背根神经节的表达上升(P0.05);推拿干预后,与同期模型组比较,推拿组DRG中P2X3受体的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推拿可以减轻CCI模型大鼠自发痛和热痛觉过敏,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背根神经节内P2X3受体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联合电针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DPN)坐骨神经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制备DPN大鼠模型,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BMSC组、电针加BMSC组。电针组取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行电针治疗。 BMSC组尾静脉注射BMSC细胞悬液,电针加BMSC组联合电针和BMSC移植治疗。造模14天后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坐骨神经中NGF和NT-3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BMSC组和电针加BMSC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增高( P<0.01),坐骨神经中NGF和NT-3 mRNA表达显著增加( P<0.01)。其中电针加BMSC组较电针组和BMSC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更为显著,坐骨神经NGF和NT-3 mRNA表达显著增高( 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电针促进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功能恢复作用优于单独治疗组,其机制可能与联合治疗协同促进NGF和NT-3等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同一经脉上的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属性穴位对大鼠实验性类痛经反应和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阿片肽类物质的影响,探讨经穴效应是否存在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3月龄SD雌性大鼠64只,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血海组,每组1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以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制备类痛经大鼠模型。模型制备后,给予穴位组即刻电针。随即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并应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大鼠相应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的表达和PAG内ENK、β-EP的含量。结果:模型制备后,大鼠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和评分明显增加(P〈0.01)。电针两穴后,扭体评分和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且电针三阴交穴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电针三阴交和血海穴可使各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均有明显表达(P〈0.05,P〈0.01);但电针三阴交穴的L2、S1节段IOD值比血海穴明显升高(P〈0.01,P〈0.05);电针三阴交穴可使PAG内ENK和β-EP(P〈0.01)含量明显升高。结论:电针同一经脉上的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属性穴位均可缓解大鼠的类痛经反应,并可调节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的阿片肽类物质的含量。但穴位属性不同。调节效应不同。特定穴的调节效应优于非特定穴。说明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张昊旻  王中男 《新中医》2011,(6):127-129
目的:观察痛必定注射液对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细胞N-甲基-D-天门冬氨酸2B亚型受体(NR2B)含量的影响,以探讨其外周镇痛的机理。方法:将40只Wister大鼠分为A(正常组)、B(假手术组)、C(模型组)组、D(模型+痛必定组)4组各10只,采用坐骨神经结扎慢性损伤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痛必定注射液对于DRG细胞内NR2B含量的影响。结果:A、B组NR2B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组NR2B含量较A、B组明显升高(P〈0.05);D组NR2B含量较C组明显降低(P〈0.05),与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痛必定注射液的外周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R2B的合成或释放而实现的,由此可推断NR2B与"不通则痛"的病机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电针大鼠足三里调节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神经通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胆碱能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N-硝基-L前氨酸甲酯(L-NAME)对电针足三里调节大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探讨电针调节LESP的神经通路。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电针组、阿托品组、阿托品+电针组、L-NAME组和L-NAME+电针组。应用三通道微细注水式测压管和荷兰UPS-2020型食管测压系统测定大鼠LESP。结果电针足三里可使LESP明显升高。阿托品可部分减弱电针足三里增加LESP的作用,电针可以使胆碱能神经阻断大鼠降低的LESP恢复至正常水平。L-NAME能够增加LESP,电针可以使LESP进一步增加。结论电针足三里作用的传出途径可能是迷走神经中的胆碱能神经纤维,但也有其它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豆腐果苷(hel i ci d)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模型(CCI)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的影响;探讨豆腐果苷在神经病理疼痛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将32只180~220 g Wi st 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分别为Sham组(假手术组)、CCI组(CCI模型组)、豆腐果苷低剂量组(H1)和豆腐果苷高剂量组(H2)。4组分别于CCI手术前1天、CCI手术后第10天灌胃给药,1次/d,连续10天测定后肢MWT和TWL。结果:CCI手术后第9天Sham组、CCI组、H1组、H2组MWT和TWL值分别与术前基础值比较,Sham组无差异(P〉0.05),CCI组、H1组、H2组均有差异(P〈0.05),CCI模型制作成功。给药后第1~10天,H1组、H2组MWT和TWL值分别与CCI组组间比较,MWT和TWL明显升高(P〈0.05),H2组较H1组保持较高水平。结论:口服豆腐果苷能剂量依赖性提高CCI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延长热缩足潜伏期;可延缓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SD大鼠不同坐骨神经损伤所致的运动神经传导功能。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3组(10只/组):坐骨神经完全切断再植组(CCRI);慢性嵌压性神经损伤组(CCI);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切断组(SNI)。分别于术后10d和30d用肌电图仪电刺激大鼠的坐骨神经远、近端,在腓肠肌肌腹部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计算出坐骨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并与健侧(左侧)作对照。结果:大鼠损伤侧的运动神经传导波形离散、波幅减低,表现为神经传导阻滞。结论:神经传导检测对于大鼠坐骨神经不同部位、不同程度损伤的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即刻电针同神经节段经穴与非穴对痛经大鼠模型子宫三磷酸肌醇(IP3)的影响。方法 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及电针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10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d给予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制造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第10日各组给予即刻电针20min,盐水组及模型组束缚20min,同时观察扭体反应,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子宫IP3含量。结果①扭体反应: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每分钟扭体次数明显增多、每分钟扭体分数明显升高(均P0.01);各电针组每分钟扭体次数明显增多(均P0.01),每分钟扭体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每分钟扭体次数、扭体分数均明显降低(均P0.01)。各电针组之间每分钟扭体次数、扭体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子宫IP3水平:与盐水组比较,三阴交组、模型组、悬钟组、非穴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IP3含量明显升高(P0.05);其他电针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阴交组子宫IP3明显高于悬钟组(P0.01)。结论即刻各电针组明显抑制了大鼠扭体反应,且电针各组在改善痛经症状中无明显差异,可能与同神经节段支配有关。三阴交组在对IP3的调节上与悬钟组有明显差异,体现了经穴效应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