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食管癌手术后复发的因素及肿瘤周围应切除的范围。方法:对103例T3胸段食管癌行常 规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将肿瘤所在部位的瘤床组织再行进一步切除,切除的瘤床组织做标记后送病理检查。结 果:切除的瘤床组织中病理检查发现有癌残留者共5例,占全部病例的4.85%(5/103)。结论:T3胸段食管癌行 常规根治性手术切除后,仍有少数病人存在瘤床癌残留,而成为术后复发的原因。因此,除适当扩大手术范围外, 术后应行放疗或化疗,以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后复发的因素及肿瘤周围应切除的范围。方法 对103例T3胸段食管癌行常规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将肿瘤所在部位的癌床组织再行进一步切除,切除的瘤床组织做标记后送病理检查。结果 切除的瘤床组织中病理检查发现有癌残留者共5例,占全部病例的4.85%(5/103)。结论 T3胸段食管癌行常规根治性手术切除后,仍有少数病人存在瘤床癌残留,而成为术后复发的原因。因此,除适当扩大手术范围外,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胸腔闭式引流术、肋床引流术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对小儿脓胸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不同的应用时机.方法:我院采用不同外科方法治疗小儿脓胸88例.其中行胸腔闭式引流术38例,行肋床引流术43例,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7例.对其术前病程、胸腔积液量、积液有无包裹、术中平均引流量、术后平均引流量、术后平均引流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总住院时间以及治愈率进行分析.结果:术前病程、积液包裹与手术方法的选择有密切相关性.胸膜纤维板剥脱术在术中平均引流量、术后平均引流量、术后平均引流时间较胸腔闭式引流术和肋床引流术少.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平均引流量较肋床引流术更多,其他指标相当.3种手术方法比较,术中术后输血量差异明显,治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胸腔闭式引流、肋床引流和胸膜纤维板剥脱治疗小儿脓胸均可获得满意的结果.早期胸腔闭式引流术创伤最小,但应根据患儿术前病程、胸腔积液量、积液包裹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心腔内肿瘤,以左房粘液瘤较为多见。我院1982年11月~1983年4月相继收治2例左房粘液瘤,现摘要如下。1例经临床和病理诊断均为左房粘液瘤,瘤体无被膜。做了急诊手术,但术后意识一直不清,无尿和低血压约10小时后死亡。另1例诊断同例1,但瘤体大部份可见被膜,经手术后痊愈出院。文章讨论中关于检出率提到,过去左房粘液瘤正确诊断率很低。近年来由于超声心动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心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2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经手术治疗的106例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6例病例中,黏液瘤81例(76.4%)、良性非黏液瘤5例(4.7%)、恶性肿瘤20例(18.9%)。黏液瘤中来源于左房者最多见(67例,82.7%);良性非黏液瘤中3例(60%),来源于心包;恶性肿瘤累及范围广,6例(30%)累及多个部位。心包积液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生比例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心系统恶性肿瘤比例高于左心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良性肿瘤均在术中完整切除;恶性肿瘤中完整切除15例(75%),部分切除4例(20%),1例仅行活检。术中无患者死亡,1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短期内死于低心排综合征。黏液瘤组术后随访36~144个月,平均(76±22)个月,失访15例,复发1例,无远期死亡;良性非黏液瘤失访1例,余均未复发或死亡;恶性肿瘤患者13例失访,1例存活,6例在术后复发,并在复发后短期内死亡。结论  合并心包积液的心脏肿瘤恶性比例高,右心系统恶性肿瘤比例高于左心系统。心脏良性肿瘤经外科手术治疗预后好,恶性肿瘤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6.
肺炎性假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肺实质瘤样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有胸痛、咳嗽和胸闷等,X线检查肺野出现圆形或椭圆阴影、病理标本肉眼检查酷似真性肿瘤。术前大多数病例误诊为肺癌或结核瘤,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了提高对肺炎性假瘤的认识,现将我院1977年4月~1982年8月收治9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前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62例儿童
后颅窝肿瘤伴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患儿分2组:A组(90例)肿瘤切除前行Ommaya储液囊外引流术;B组(72例):肿瘤切除前
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比较治疗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症67例。其中感染27例(16.7%),分流管阻塞19例,硬膜下积液
或血肿16例(9.87%),脑室裂隙综合征5例,瘤体上疝4例(2.47%)。组间对比分析表明,硬膜下积液或血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39),分流管阻塞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颅内感染、瘤体上疝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
P=0.462)。结论Ommaya储液囊外流术是解决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前脑积水的常规手段,手术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
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1.病历介绍患者,男,20岁.1995年12月6日因透明隔肿瘤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肿瘤切除术,术前CT示瘤体大小6×3.4×4cm,术中切除瘤体约2/3,手术次日因瘤床出血而再次手术,术后第五天出现高热,深昏迷,术后第七日因呼吸道痰液阻塞影响呼  相似文献   

9.
<正> 1 病例介绍 例1,男,43岁,因胸闷气急,于外院诊断为左侧胸壁结核伴胸水作抗痨治疗,未愈。半年后症状明显加重,胸片示左胸腔巨大肿瘤。于我院行剖胸探查,水中见肿块占据胸腔50%,瘤体呈不规则形,鱼肉状,起源于胸壁,行姑息切除。病理报告胸膜间皮肉瘤。术后定期化疗,8个月后因全身衰竭死亡。 例2,女,25岁,因胸闷气急2月,检查后发现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多次脱落细胞学检查均无肿瘤证据,作抗痨治疗。2月后复查见左胸腔内巨大肿瘤伴少量胸水;行剖胸探查术,见胸内巨大肿瘤,起源于胸壁,极易出血,15×15×18cm~3,确认为无法切除之肿瘤。病理报告胸膜间皮肉瘤。2月后死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上肠道间质瘤患者常常误诊为卵巢癌的原因,进一步明确他们之间的鉴别点,降低该病的临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妇科住院的3例术前诊断为卵巢癌,术中探查及术后病理证实为肠道问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中2例为绝经后妇女,2例以急腹症表现入院,1例伴肿瘤标记物升高。仅1例术前行盆腔CT检查,结果提示肿瘤可能来源于卵巢或肠道。3例患者术前诊断均为卵巢癌,行开腹手术。术中探查结合术后病理诊断为肠道间质瘤。结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出现盆腹腔肿物时应考虑到有肠道闻质瘤的可能。血清CA125、超声联合盆腹腔CT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最终诊断依赖病理免疫组化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淋巴管瘤的好发部位、解剖和临床特点、手术技巧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 对 5 6例小儿淋巴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施行手术治疗。结果 肿瘤发生于颈部 15例 ,占 2 6.79%,腋窝及胸壁 2 0例 ,占 3 5 .71%,四肢 2 1例 ,占 3 7.5 0 %。并发症主要为皮下积液 19.6%(11/ 5 6) ,术后 6月随访 41例 ,复发 5例 ,占 8.9%。结论 手术时应从瘤体四周开始分离 ,最后处理肿瘤基底部 ,操作细致、谨慎 ,引流通畅 ,采用平阳霉素液冲洗瘤床 ,方能减少和避免医源性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降低复发率 ,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腹腔镜联合胃镜在胃间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对手术应用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接收的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50例,采用常规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50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效果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恢复进食时间等指标,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结果: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联合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等方面也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在腹腔镜手术中可以对肿瘤位置进行确定,减轻了患者由于确定肿瘤位置的手术疼痛感,缩短了患者恢复时间,有着良好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部分腮腺切除的可行性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行腮腺部分切除的手术方式。结果:58例患者中,其肿瘤最大直径小于4 cm者行肿瘤及周围部分腮腺切除术;对2例最大直径超过4 cm的肿瘤行腮腺全切除术。术后均未发生永久性面神经麻痹。3例术后出现术侧暂时性面神经麻痹,3例出现腮腺瘘,10例出现Frey’s综合征,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无1例复发。结论:对于腮腺多形性腺瘤行部分腮腺切除是安全的,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瘤床局部免疫疗法治疗恶性脑胶质瘤45例7年随访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瘤床局部免疫疗法对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方法:对45例脑胶质瘤患者给予手术,尽可能切除肿瘤,然后在瘤床内埋置Ommaya囊,术后经皮穿刺向囊内注射“S311”。主要依据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生存时间9 ̄81个月,平均39.9±19.8月,1、2、3、4、5、6和7年生存率分别为96.2%、86.7%、79.0%、74.3%、61.5%、55.5%和50%。仍生存的31例中,28例为无瘤生存,3例CT和MR上有肿瘤存在,但肿瘤大小稳定。死亡14例中9例死于肿瘤复发,5例死于非肿瘤原因。在治疗4年后死亡的4例中,3例死于非肿瘤原因。除暂时性发热外,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术后瘤床内局部输注“S311”治疗,可明显延长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提高远期生存率,可作为预防胶质瘤术后复发的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我科自1993年10月至1998年4月行消化道手术350例,切口数415个,术后因伤口感染、积液,  相似文献   

16.
术中置管术后近距离放射治疗是一种新的放疗方法。它包括术中肿瘤床置管(即肿瘤切除后把施源管置放在瘤床部位)和术中肿瘤间质插管(即不能切除的肿瘤,把施源管摘入瘤体内)两种形式。这种治疗技术是在外科医师的配合下,将施源管(随机带的软性塑料管)置放在瘤床或插入瘤体内,利用现代近距离高剂量率后装机,将放射源(放射源为铱~(192),大小0.5mm×3.5mm)送到指  相似文献   

17.
本组男12例,女11例,共23例。年龄4个月~12岁。于手术彻底清除肿瘤后,常规术后颅脊放疗。1970年前后,瘤床照射量不同,效果亦各异,兹按年份和瘤床照射量之多寡分成2组。1970年以前为A组:A_1组照射量<4000rad,4例均死亡,5年存活率为0%。A_2组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圈形结肠代膀胱术改进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5例2000年4月-2004年6月膀胱肿瘤全膀胱切除患者行圈形结肠代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改良术式的临床优越性。结果 5例手术时间3.0-5.0h,随访时间2-50个月,平均2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瘤复发。术后均能自主可控性排尿无并发症。结论 膀胱肿瘤全膀胱切除患者行圈形结肠代膀胱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优越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王璟  彭俊 《中外医疗》2014,33(2):71-71,73
目的分析胸腺瘤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胸腺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5例胸腺瘤患者(研究组)与85例其他纵膈肿瘤患者(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表现特征、影像学检查情况;另外,研究组均行手术治疗,统计术后患者的1年和3年生存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出现白细胞水平偏高及血淋巴细胞水平偏低患者的比率均更高;患者的肿物均位于纵膈的前部和中部,边缘不光滑者居多,且多数出现胸腔积液。结论应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病理情况等对胸腺瘤进行综合判断,以尽早确诊和行手术治疗,降低术后MG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胰岛素瘤12例(其中3例恶性变).成功切除肿瘤11例.临床诊断与术中定位诊断的准确率达91%.术中瘤床彻底止血,结扎断端胰管并用大网膜覆盖瘤床,创面下缘放置胶管作外引流是预防术后并发胰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