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0例发病3 d以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100例(治疗组)与卒中单元组10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规范化中医辨证论治疗.结果:治疗28 d后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为82.5%,治疗组为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为83.75%,治疗组为96.2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与一般卒中单元比较急性脑卒中患者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医疗模式下的中医症候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临床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在急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 46例发病5d以内、入院时病情程度中至重型的脑卒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进行处治(治疗组),并与3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者(对照组)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起效时间更快、合并症发生率更低、1年后效果更佳.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是提高急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急性康复联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探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西医联合卒中单元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经过有效治疗,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急性康复联合卒中单元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作用显著,且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模式的优越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万林  周满翔 《河北中医》2005,27(12):891-89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模式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优越性。方法将全部278例发病7日内的急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对照组116例应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2组14日内病死率、死亡原因、感染发生率和随访21日欧洲卒中积分(ESS)和90日Barthel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数(MBI)。结果治疗组14日内病死率为3.09%,其中死于非脑内原因者占20%,感染发生率10.49%;对照组分别为6.90%、37.5%、27.5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1日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组为(84.63±10.98)分,对照组为(68.56±11.01)分;随访90日MBI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比常规治疗模式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及卒中单元理念综合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120例采用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及康复治疗措施;分别观察Barthel指数、Fugle—Meyer运动量表、Berg平衡量表及脑卒中神经缺损评分量表,并进行初、中、末期评定,比较治疗前后分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四种评分值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的治疗措施是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266例发病7d以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简称中西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中西组另加规范化中医辨证论治和针刺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住院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神经功能评价、生活能力评价及改良的RanKin积分。结果 两组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但中西组死于并发症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中西组患者NIHSS、BI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中西组总并发症、呼吸系感染、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90d后随访改良RanKin积分0~3分者例数中西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与一般卒中单元比较,急性脑卒中患者可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医疗模式中更多获益,并能提高非生活依赖和回归社会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方法:随机抽选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进行研究,均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神经科收治,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就传统治疗(对照组,40例)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观察组,40例),对治疗效果、巴氏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以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一体化卒中康复单元模式对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对照组采用卒中康复单元模式治疗,治疗组在卒中康复单元模式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手段。观察2组治疗前后Wolf运动功能评估量表(WMFT)、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WMFT、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WMFT、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一体化卒中康复单元模式干预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患者,能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优于卒中康复单元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与非卒中单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卒中单元组50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非卒中单元组500例按传统模式用一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卒中残障评分(按OHS评定)及生活能力评分(按Barthel评定),并最终统计两组患者死亡率。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OHS评分及Barthel评分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评分均有向愈改变,但卒中单元组患者改变明显,与非卒中单元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卒中单元组患者死亡率低于非卒中单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临床疗效优于非卒中单元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53例进行卒中单元治疗,中西组53例加用针灸及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NIHSS)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结果:两组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增加了患者的生存几率、增强了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回归家庭的可能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队列对照的研究方法,运用中风中医症征积分量表客观地评价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北京、上海四家三甲医院收集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试验组和西医卒中单元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在单纯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中药、针灸、推拿、康复等为一体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为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结合早期康复锻炼,疗程为21天,客观评价两组之间在改善中风患者中医症状严重程度以及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方面的临床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在改善中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中风症状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积分方面明显优于西医卒中单元对照组(P<0.05,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症征积分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试验组与西医卒中单元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在单纯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中药、针灸、推拿、康复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为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结合早期康复锻炼;疗程均为3周。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NIHSS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治疗后均改善,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住院病人3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0例和对照组150例。两组在治疗基础上,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和进行医疗费用、住院时间以及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医疗费用、住院时间以及卫生经济学与对照组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够减少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鲍娟  谈跃  徐勉  杜娟  赵晓红  牛学琴  潘毅 《中医杂志》2006,47(12):920-922
目的:评价干草脑脉通口服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服千草脑脉通口服液。治疗2周及4周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分、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分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每组各选取40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CES-D评分、血小板聚集率、血浆比黏度和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尸〈0.05);治疗组ADL受损率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千草脑脉通口服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在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同时可改善认知功能和情感状况,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提高,并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头针、体针及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230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头体针联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与差异。方法:将临床收集的23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112例)、体针组(51例)、头体针组(67例)。头针组采取单纯头皮针:半身不遂和面瘫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治疗,伴失语选运动区下部及头语言区。体针组先针刺健侧,用泻法留针30min,再针刺患侧,间断轻刺不留针;半个月后,健侧针法不变,患侧先行平补平泻,后行补法。头体针结合组采用头针和体针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8·2%(110/112),痊愈率35·1%(40/112);体针组总有效率为96·0%(49/51),痊愈率23·5%(12/51);头体针组总有效率为98·5%(66/67),痊愈率50·7%(34/67)。头体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头针组和体针组(P<0·01)。此外,头体针组对出血灶和梗死灶的改善作用也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体针组(P<0·01)。结论:头体针联合运用治疗中风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加针刺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两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BI量表和SIAS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分,并评价和比较其总体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积分以及功能障碍SIAS评分积分都较治疗前提高(P<0.05),而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都较高,而治疗组更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等级比较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和单纯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都有明显功效,针刺治疗能在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江钢辉  李艳慧  黄勇  李健萍 《针刺研究》2004,29(1):63-65,68
目的 :观察头颅磁共振成像 (MRI)定位围针对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的 40例中风偏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 2 0例用MRI定位围针法治疗 ,另 2 0例用传统头针法治疗 ,对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针法对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均有改善作用 ,经统计学处理发现 ,MRI定位围针法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优于传统头针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MRI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具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早期康复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芬芳 《新中医》2012,(6):147-148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早期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6疗程。治疗前后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分级法对吞咽障碍恢复情况进行评价,6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才藤氏吞咽障碍疗效评价结果较治疗前提高(P〈0.01),并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结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9.
中风康系列方剂及中西结合治疗中风43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启平 《光明中医》2008,23(11):1765-176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中西医结合组给予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丹参滴注液,每日一次,并依据中医辨证使用脑通1号、2号、3号,醒脑1号、2号、3号中药汤剂口服;单纯西医组给胞二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静滴等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95.3%,单纯西医组总有效率73.6%,两组间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头电针配合卒中单元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头电针配合卒中单元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都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头电针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I和NIHSS评分都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优(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明显效果,加用头电针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