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BTX-A)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小鼠炎性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PHN雄性C57小鼠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12只。A组在疱疹部位注射0.9%氯化钠溶液;B组在疱疹部位注射BTX-A(2 U/kg);C组在L5背根神经节(DRG)处注射BTX-A(2 U/kg)。连续干预7 d后处死小鼠,取小鼠DRG和相应的脊髓节段,采用RT-qPCR和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DRG和脊髓中炎性神经递质TNF-α、IL-1β、神经激肽A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DRG和脊髓中Na1.3、Na1.8通道蛋白表达。结果: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比,B组和C组炎性神经递质TNF-α、IL-1β、神经激肽A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B和C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比,B组和C组TNF-α、IL-1β、神经激肽A的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B和C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A组比,B组和C组Na1.3、Na1.8通道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但B和C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TX-A能有效抑制PHN,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通道蛋白Na1.3、Na1.8的表达,抑制炎性神经递质TNF-α、IL-1β、神经激肽A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2.
李永霞  莫凯年  赵生存  李祥 《西部医学》2021,33(3):370-373+377
【摘要】目的 研究吗啡联合不同剂量的丁丙诺啡对大鼠骨癌痛疼痛行为学实验的影响。方法 取60只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通过Walker 256细胞制备骨癌痛动物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mL)、吗啡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1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20 μg/kg),联合2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40 μg/kg)、联合3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60 μg/kg),每组各12只,均连续给药1周。造模2周后,每日均进行热痛觉敏感度、机械性痛觉敏感度及甩尾实验,实验时间为1周。结果 吗啡组给药第1~4 d时热痛阈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第5~7 d时热痛阈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1组、联合3组给药第1~3 d时热痛阈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联合1组第1~3 d、联合3组第2~3 d时热痛阈值均低于吗啡组(均P<005)。第4~7 d时联合1组、联合3组热痛阈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吗啡组给药第5 d时出现热痛阈值明显下降,而联合2组在第6 d时出现热痛阈值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吗啡组与各联合组机械阈值和抗伤害痛阈值均明显下降(P<005)。假手术组不同时间机械阈值和抗伤害痛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吗啡组与各联合组不同时间的机械痛阈值和抗伤害痛阈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联合1组、联合2组、联合3组给药1周机械痛阈值、抗伤害痛阈值与吗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吗啡联合不同剂量的丁丙诺啡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果相当,但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40 μg/kg应用时可延迟吗啡的耐受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脊髓背根神经节(DRG)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可 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3 组(n =8):假手术组(Sham 组)、坐骨神经结扎(CCI)模 型对照组(以下简称CCI 组)、ISO-1 组(CCI+ 鞘内注射ISO-1)。鞘内置管5 d 后予以左侧坐骨神经结扎。 CCI 组和ISO-1 组连续14 d 鞘内注射10% DMSO 10 μl 或含ISO-1 30 μg 的DMSO 10 μl,每天1 次。在术前1 天, 术后第1、3、5、7、10 及14 天(给药2 h 后)测定机械痛阈值;在第7 和14 天取大鼠DRG,ELISA 检测肿瘤 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 检测MIF 表达变化,并于第14 天记 录受损坐骨神经传导速度(CV)。结果 与Sham 组比较,术后CCI 组机械痛阈值均降低(P <0.05);与CCI 组比较, ISO-1 组术后第10 和14 天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均升高(P <0.05)。与Sham 组比较,CCI 组第7 和14 天背根神经 节MIF、TNF-α、IL-1β 表达上调(P <0.05);与CCI 组比较,ISO-1 组第7 和14 天MIF、TNF-α、IL-1β 表达下调(P <0.05)。神经电生理的结果显示,与Sham 组比较,CCI 大鼠坐骨神经的CV 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05);ISO-1 组与CCI 组大鼠坐骨神经的C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鞘内注射MIF 拮抗剂ISO-1 可以减轻大鼠机械痛敏,下调DRG MIF、TNF-α 和IL-1β 表达,但不能修复受损坐骨神经。 MIF 拮抗剂ISO-1 可能通过抑制脊髓背根神经节炎症反应,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探讨小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右美托咪定对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取22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皮肤/肌肉只切开不牵拉)和实验组(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每组各11只。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10、14和21 d,通过疼痛行为学检测小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以评价是否造模成功。另选取48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实验组,造模方法与上述相同,于术前1 d时行机械痛阈值测试,随后实验组均于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和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050、2、10 μg/kg),观察药物对模型小鼠触诱发痛的影响。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实验组术后1 d开始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且持续至术后10 d,随后升高直至术后21 d时恢复术前水平(P<005);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热缩足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腹腔注射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前后机械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0、2 μg/kg)30 min后机械痛阈值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给予右美托咪定(10 μg/kg)30 min后机械痛阈值明显高于给药前(P<005)。结论 小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构建持续性术后疼痛的模型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稳定可行,且通过右美托咪定干预可有效减轻模型小鼠触诱发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七叶皂苷对大鼠化疗所致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18只实验SD大鼠分为3组:七叶皂苷预处理组、七叶皂苷后处理组和对照组,6只/组。七叶皂苷预处理组的SD大鼠在CIPN造模前按照4 mg/kg予腹腔内注射七叶皂苷,注射7 d,注射1次/d;第8、10、12、14天腹腔内注射紫杉醇(2 mg/kg)。七叶皂苷后处理组的SD大鼠则先按照2 mg/kg腹腔内注射紫杉醇进行CIPN造模,于第1、3、5、7天注射;第8~14天按4 mg/kg予腹腔内注射七叶皂苷,注射1次/d。对照组的SD大鼠于第1、3、5、7天予紫杉醇腹腔内注射2 mg/kg,从第8天开始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1次/d,连续注射至第14天。分别于第4、7、10、14天检测大鼠机械痛撤足阈值和热痛撤足潜伏期;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p62的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预处理组大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均升高(P<0.01);后处理组大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较对照组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预处理组大鼠脊髓LC3Ⅱ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p62与对照组相比降低(P<0.05);后处理组大鼠脊髓LC3Ⅱ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62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七叶皂苷可能通过调节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缓解化疗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补体调节蛋白衰变加速因子(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DAF)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的影响,探索其在N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50g,选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即假手术组、CCI组和DAF组.后2组采用慢性坐骨神经损伤法制作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分离大鼠坐骨神经干后逐层缝合.DAF组于术前1d开始鞘内注射DAF溶液20μL,1次/d,连续7d,假手术组和CCI组在相同时间点鞘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术前,术后1、3、7d,用热刺激和机械刺激法测定大鼠的痛阈值变化.术后7d处死大鼠,取L4~6段脊髓背角,用Western-Blot测定其DAF蛋白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CCI组和DAF组大鼠术后1、3、7d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降低(P<0.05);与CCI组相比,DAF组大鼠术后3、7d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升高(P<0.05).Western-Blot 检测显示,CCI组大鼠脊髓背角DAF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与CCI组相比,DAF组大鼠脊髓背角DAF表达上调(P <0.05).结论 鞘内注射DAF可抑制大鼠NPP的痛觉过敏,脊髓背角DAF的表达变化与NPP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酸敏感离子通道亚基3(ASIC3,又名ACCN3)基因敲除ASIC3-/-小鼠、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Ⅰ(TRPV1)基因敲除TRPV1-/-小鼠的繁殖性能,并对其基础痛阈值进行测定和比较.方法 选用成熟的未交配过的ASIC3-/-和TRPV1-/-纯合子小鼠分别进行繁殖交配,统计两种小鼠的妊娠率、窝产仔数、离乳率、头胎产仔数等,并对两种小鼠的基础痛阈值进行测定比较,对照组为同源野生C57BL/6小鼠.结果 ASIC3-/-小鼠的妊娠率、窝产仔数、离乳率较TRPV1-/-小鼠偏低,而TRPV1-/-小鼠妊娠率、窝产仔数、离乳率相对稳定;ASIC3-/-组的基础机械痛阈值与C57BL/6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 <0.001),而热痛阈值没有明显改变;TRPV1-/-组的基础热痛阈值与C57 BL/6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结论 ASIC3-/-小鼠的繁殖能力较TRPV1-/-小鼠弱;ASIC3-/-小鼠的机械痛敏感性下降,TRPV1-/-小鼠的热痛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脂肪干细胞(ADSCs)对膝骨关节炎(KOA)大鼠关节疼痛和软骨修复的作用。方法 从大鼠腹股沟抽取脂肪制备培养ADSCs,以碘乙酸法复制大鼠KOA疼痛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 空白组、KOA模型组、ADSCs低浓度治疗组、ADSCs中浓度治疗组、ADSCs高浓度治疗组,每组8只。采用低(1×106个/ml)、中(1×107个/ml)、高(1×108个/ml)3种浓度的ADSCs对大鼠进行双侧关节腔注射干预,每周注射1次,定期观察大鼠的生理行为并评价疼痛指标,注射4次后取大鼠膝关节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Mankin''s评分。结果 压痛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复制后第2和4周时,5组大鼠的压痛阈值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大鼠压痛阈值有差异(P?<0.05);②5组间大鼠压痛阈值无差异(P?>0.05);③5组间的压痛阈值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热痛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复制后第2和4周时,5组大鼠的热痛阈值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大鼠热痛阈值有差异(P?<0.05);②5组间大鼠热痛阈值无差异(P?>0.05);③5组的热痛阈值变化趋势无差异(P?>0.05)。病理学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KOA模型组大鼠膝关节软骨表面缺损,缺损处软骨细胞丢失,蛋白聚糖降解,软骨下骨呈现纤维化退变;低、中、高浓度ADSCs对大鼠膝关节均有改善作用。其中ADSCs低浓度治疗组仍可见软骨表面缺损、软骨细胞缺失和肥大化表型;ADSCs中浓度治疗组软骨细胞存活,但仍有表面缺损和细胞肥大化退变;ADSCs高浓度治疗组软骨基本恢复正常,软骨面增厚,仅有少量肥大软骨细胞。KOA模型组的Mankin''s评分均高于空白组、ADSCs低浓度治疗组、ADSCs中浓度治疗组和ADSCs高浓度治疗组(P?<0.05)。结论 ADSCs可改善KOA大鼠关节疼痛,并修复软骨损伤。该技术可用于临床KOA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长链脂肪酸丙泊酚是否能减轻小儿静脉麻醉诱导注射痛。方法 对择期儿科手术的160 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S 组、L 组、L+P 组和M组,每组各40 例。S 组: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ml,30s 后注射丙泊酚2.5mg/kg(1%丙泊酚18ml+2ml 氯化钠溶液);L 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0.5mg/kg(稀释成2ml),30s 后注射丙泊酚2.5mg/kg(1%丙泊酚18ml+2ml氯化钠溶液);L+P 组: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ml,30s 后注射利多卡因混合丙泊酚2.5mg/kg(1%丙泊酚18ml+2%利多卡因2ml);M 组: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ml,30s 后注射中长链脂肪酸丙泊酚2.5mg/kg(1%中长链脂肪酸丙泊酚18ml+2ml 氯化钠溶液)。丙泊酚注射期间使用VRS 四分法对患儿进行注射痛评分;并记录丙泊酚注射前和注射时心率,观察注射过程和注射后的不良反应,评价各组疼痛发生率及程度。结果 4组患儿注射痛发生率分别是:S组38 例(95%),L 组32 例(80%),L+P 组20 例(50%),M组19 例(47.5%),L 组、L+P 组、M 组注射痛发生率均低于S组38 例(均P<0.05),L+P 组、M 组注射痛发生率低于L组(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丙泊酚注射时心率均增快(P<0.05);与S 组比较,丙泊酚注射时L+P 组、M 组心率低于S 组(P<0.05),与L组比较,丙泊酚注射时L+P 组心率低于L 组(P<0.05);其余各组患儿丙泊酚注射时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长链脂肪酸丙泊酚能减轻小儿静脉麻醉诱导注射痛,与利多卡因混合丙泊酚注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gabapentin, GBP)对糖尿病神经病理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表达的影响。方法8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 组)、糖尿病神经病理痛组( DNP组)、生理盐水+DNP组( SC+DNP组)和加巴喷丁+DNP组( GBP+DNP组),每组2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神经病理痛大鼠模型;SC+DNP组和GBP+DNP组于STZ注射15天起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GBP 50 mg/kg,1次/d,连续7天;采用行为学测试测定STZ注射前1天及注射后3、7、10、14、21、28天大鼠缩足反射机械刺激阈值(PWMT)和缩足反射热辐射潜伏期(PWTL),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p-STAT3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 组比较, DNP组PWMT〔(3.8±0.84) g〕降低、PWTL〔(5.9±0.94) s〕缩短,DRG中p-STAT3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与DNP组比较, SC+DNP组大鼠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PWMT〔(4.03±0.5) g〕、PWTL〔(6.2±0.7) s〕和p-STAT3蛋白的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与DNP组和SC+DNP组比较, GBP+DNP组PWMT〔(8.4±0.87) g〕升高,PWTL〔(10±1.2) s〕延长, DRG中p-STAT3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结论 GBP能减轻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STAT3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稀释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栋  赵永波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5):1428-1429
目的 观察不同稀释度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偏侧面肌痉挛(HFS)的疗效.方法 65例HFS患者随机分为A组(33例)和B组(32例),分别采用25 U/ml和50 U/ml稀释度BTX-A注射治疗.观察两组的BTX-A用量、治疗效果、疗效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注射点数为(12±2)点、BTX-A用量为(25±7) U,B组注射点数为(10±1)点、BTX-A用量为(42±9) U,两组注射点数和BTX-A用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疗效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共有7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21%;B组共有13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6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7,P<0.05).结论 使用25 U/ml稀释度BTX-A注射治疗HFS与使用50 U/ml稀释度的疗效相似,但可显著减少BTX-A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GlyT2 siRNA 慢病毒载体(LV-GlyT2 siRNA)对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形 成的影响。方法 将骨癌痛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 组)、阴性对照病毒组(LV-NC 组)和阳性 病毒组(LV-GlyT2 siRNA 组),每组10 只。骨癌痛第7 天,3 组大鼠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病毒 (LV-NC)及GlyT2 siRNA 慢病毒载体(LV-GlyT2 siRNA);骨癌痛第9 天开始大鼠均鞘内注射吗啡,连 续7 d。分别于癌细胞接种前及接种后7 d 测量大鼠术侧后肢机械缩足阈值(MWT);注射吗啡后1 d、3 d、 5 d、7 d 测量大鼠甩尾潜伏期,并计算%MPE 值;注射吗啡第7 天采用Western blotting 检测脊髓GlyT2 蛋白 的表达。结果 3 组大鼠癌细胞接种前及接种后7 d 的术侧后肢MWT 在不同时间上有差异(P <0.05),不同 组间及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3 组大鼠接种后7 d 的MWT 较接种前下降(P <0.05)。3 组大鼠注射吗 啡后1 d、3 d、5 d、7 d 的%MPE 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及变化趋势上有差异(P <0.05),注射吗啡后5 d 和 7 d,LV-GlyT2 siRNA 组大鼠%MPE 值较其他组升高(P <0.05)。LV-GlyT2 siRNA 组GlyT2 蛋白相对表达 量低于LV-NC 组和NS 组(P <0.05)。结论 下调GlyT2 表达可缓解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氯诺昔康对正常大鼠的机械痛阈及热痛阈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8只,用于机械痛阈测定,随机平均分为3组,鞘内溶剂组(S组,鞘内注射氯诺昔康注射用水20 μL)、肌注组(IM组,肌注氯诺昔康120 μg/20 μL)、实验组(IT组,鞘内注射氯诺昔康120 μg/20 μL).另取雄性SD大鼠18只,用于热痛阈测定,动物分组及处理同前.分别于注射前(痛阈基础值)和注射后10、30、60、90、120、150 min采用足底力学感觉测量仪和足底温觉测量仪对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进行测定.结果 S组在鞘内注射前后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值无明显变化.IM组在肌注后30 min,机械痛阈值[(31.1±4.05) g]和热痛阈值[(20.82±2.15) s]出现高峰 (P<0.05或P<0.01);分别于60 min和90 min 恢复至基础水平.IT组在鞘内注射后10 min,机械痛阈值[(35.0±2.76) g]和热痛阈值[(26.72±3.75) s]均大于基础值 (P<0.01);分别于90 min和120 min 恢复至基础水平.3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0、30、60 min,IT组的机械痛阈值高于S组(P<0.01或P<0.05);在 10、30 min,IT组高于IM组(P<0.05).在 10、30、60、90 min,IT 组的热痛阈值均高于S组和IM组(P<0.01或P<0.05).结论 鞘内注射氯诺昔康可以提高正常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与全身系统给药相比,该作用起效快,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4.
探讨脊髓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PP)中的作用。方法18 只成年Sprague-Dawley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 组,每组6 只。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复制CCI大鼠模型;实验组:复制CCI 大鼠模型后第3 天腹腔注射漆树酸5 mg/kg。于复制大鼠CCI模型前1 天,以及第1、3、5 和7 天分别测定大鼠后足热痛阈及机械痛阈,并应用Western blot测定腰段脊髓CXCR2 的蛋白表达。结果CCI 大鼠术后第3天开始术侧下肢热痛阈值降低,模型组、实验组术侧下肢热 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大鼠第5 和7 天术侧热痛阈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机械痛阈变化趋势与热痛阈一致。模型组、实验组大鼠脊髓CXCR2 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CXCR2 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脊髓CXCR2表达的异常上调,可导致NPP产生和维持。腹腔注射漆树酸能够部分抑制CCI大鼠脊髓腰段CXCR2的表达上调,并缓解CCI大鼠的疼痛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CCI神经病理痛模型,取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假手术组,Ⅲ组为CCI+川芎嗪治疗组,Ⅲ组在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注射100 mg/kg川芎嗪注射液,Ⅳ组为CCI手术组。分别于术前(0 d)及术后1、3、5、7、91、1、14 d以von Frey细丝法和热辐射法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观察CCI大鼠神经病理痛的行为学变化。结果术后14 d,Ⅳ组和I、Ⅱ、Ⅲ组相比较,大鼠后爪的机械和热痛敏阈值明显降低(P〈0.01);I、Ⅱ、Ⅲ组之间相比,大鼠后爪的机械和热痛敏阈值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川芎嗪可以缓解CCI大鼠的慢性神经病理痛行为学表现。  相似文献   

16.
NMDA受体和NOS参与骨癌痛小鼠吗啡耐受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骨癌痛模型,并在骨癌痛模型上模拟慢性吗啡耐受的产生,以探讨癌痛吗啡耐受的表现及机制。方法:选用40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其中20只接种Lewis肺癌细胞2×106个建立骨癌痛模型,于接种后的第15天将骨癌痛组再随机分为模型吗啡组与模型盐水组。另外20只正常小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吗啡组与正常盐水组。模型吗啡组和正常吗啡组小鼠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每天2次, 连续7 d, 建立慢性吗啡耐受模型,模型盐水组和正常盐水组按体质量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从给药的第1天开始,隔天上午给药后1 h采用机械触痛法测量小鼠的50%缩足反应阈值,以此机械触痛阈值作为疼痛指标。第7天处死小鼠分别作脊髓NMDA受体亚单位1型(NMDAR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脊髓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定量测定。 结果:第1,3,5,7天给药后1 h行为学测试结果发现,模型盐水组和正常盐水组小鼠整个过程中50%缩足反应阈值没有明显变化。模型吗啡组第1,3,5天50%缩足反应阈值与模型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吗啡组第5天的50%缩足反应阈值与第1, 3天比较明显变小(P<0.05);第7天模型吗啡组与模型盐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吗啡组第1,3,5天50%缩足反应阈值与正常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正常吗啡组与正常盐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吗啡组的NMDAR1染色灰度值与正常吗啡组、正常盐水组及模型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盐水组的NMDAR1染色灰度值与正常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吗啡组、模型盐水组以及正常吗啡组的积分光密度(IOD)值分别与正常盐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吗啡组的IOD值与模型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吗啡组、模型盐水组以及正常吗啡组脊髓NOS含量与正常盐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吗啡组脊髓NOS含量与模型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NMDA受体和NOS可能在癌痛模型吗啡耐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盐酸文拉法辛对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模型,将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文拉法辛组(术后每天给予盐酸文拉法辛25 mg/kg,连续给药14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2,7,14 d采用YLS-6B智能热板仪测定热痛缩爪潜伏期(TWL),用意大利UGO BASILE 37450动态足底触觉仪测定机械痛缩爪潜伏期(MWT).结果 术前3组TWL和MWL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2d与术前1d比较,模型组和文拉法辛组的痛阈值变化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而假手术组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14 d与术后2d比较,文拉法辛组的TWL和MWL均有统计意义(P<0.05),而模型组无统计意义(P>0.05).文拉法辛组术后7d与术后2d比较,痛阈值变化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盐酸文拉法辛能减轻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8.
杨娟  周璟  郭小文 《浙江医学》2019,41(19):2045-2048
目的通过疼痛行为学检测评估小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模型是否造模成功并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该模型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1)将实验鼠随机分为皮肤/肌肉切口牵拉组(SMIR组)和皮肤/肌肉只切开不牵拉组(Sham组),在术前1d、术后第1、3、7、10、14、18天检测其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及热缩足潜伏期,评估该模型是否造模成功。(2)观察右美托咪定对SMIR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于术后第3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0.4、2、10滋g/kg)及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其对SMIR小鼠触诱发痛的影响;于术后第4天腹腔注射10滋g/kg右美托咪定,观察是否引起SMIR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以检测右美托咪定对SMIR小鼠自发痛的影响。结果(1)与Sham组相比,SMIR组造模前后机械痛阈值从术后1d开始明显下降,至少持续到术后第14天,术后第18天恢复正常;热痛潜伏期无明显变化。(2)与0.9%氯化钠注射液相比,右美托咪定可以提高SMIR小鼠机械痛阈值并呈剂量依赖性;且10滋g/kg右美托咪定能改善SMIR小鼠的自发痛。结论小鼠SMIR建立持续性术后疼痛模型简单易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右美托咪定可以改善SMIR小鼠的触诱发痛及自发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RG)转录因子锌指和同源框蛋白2(ZHX2)在调控外周神经损伤m阿片受体(MOR)表达致痛觉 过敏的作用,为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P)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取48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 为4 组:DRG内分别注射无义阴性对照序列(siNC)、ZHX2 siRNA 的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CCI 组)和siNC、ZHX2 siRNA的假手术组,每组12只。注射药物后7 d收集DRG组织,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DRG ZHX2和MOR转 录和翻译的表达及机械痛阈(PWF)改变。取6只21 d龄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提取上述小鼠DRG组织行原代细 胞培养,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转染siNC和ZHX2 siRNA组。转染后48 h,收集细胞分别检测ZHX2和MOR转录和翻译的 表达。结果与注射siNC 和siRNA 的假手术组比较,注射对照的siNC CCI 组DRG ZHX2 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增加,而 MOR 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注射siNC的CCI组比较,注射siRNA的CCI组小鼠 DRG ZHX2 mRNA和蛋白质表达下调,同时增加MOR mRNA和蛋白质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痛行为上,与 注射siNC 的CCI组比较,注射siRNA的CCI组小鼠患侧PW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转染siNC 组比较,转染 ZHX2 siRNA组ZHX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降低同时促进MOR转录和翻译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 论敲减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DRG ZHX2高表达,逆转MOR表达下调,从而缓解神经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脊髓趋化因子配体3(CCL3)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 痛模型中的作用。方法 将SD 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STZ 组。STZ 组进一步分为CCL3 组、IgG2A 组, 以及A438079 组、PBS 组,STZ 注射前1 d 经鞘内注射CCL3 和A438079,1 次/d,持续7 d。采用免疫组 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SDH)Iba1 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CL3 及其受体CCR1、 CCR5 和P2X7R mRNA 表达水平,von Frey 细丝法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结果 大鼠腹腔注射STZ 后机 械刺激痛阈降低(P <0.05)。大鼠SDH 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加(P <0.05)。与此同时,STZ 组大鼠SDH 中 CCL3、CCR5 mRNA 表达增加(P <0.05)。鞘内注射CCL3 中和抗体能减轻STZ 诱导的大鼠机械性痛觉 过敏(P <0.05)。P2X7R 选择性拮抗剂A438079 能缓解STZ 所致痛觉过敏(P <0.05)。结论 大鼠SHD 中 CCL3 和P2X7R 有助于STZ 诱导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