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姚峰  赫杰  陈倩 《临床外科杂志》2005,13(12):773-77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免疫组化特点、良恶性的判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47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GIST位于胃30例,小肠13例,结肠3例,肛管1例;28例行胃镜检查,确诊4例,发现病灶21例,8例行超声胃镜并穿刺活检,6例确诊;CD117阳性率为82.97%(39/47),CD34阳性率为93.61%(44/47);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3例,交界性7例,恶性27例。本组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获得随访的11例良性间质瘤患者全部存活,24例恶性及6例交界性间质瘤患者1例复发,3例发生转移,8例死亡。结论超声内镜结合胃肠道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手术局部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临床病理特征、良恶性的判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GIST位于胃27例,小肠14例,结肠5例,肛管2例。27例行胃镜检查,确诊4例,发现病灶21例,其中8例行超声胃镜并穿刺活检,6例确诊。CD117阳性率为89.6%(43/47),CD34阳性率为69.5%(33/47)。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3例,交界性8例,恶性27例。本组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48例随访6~60个月,13例良性间质瘤患者全部存活,27例恶性及8例交界性间质瘤患者中1例于术后8月复发,3例术后16月发生转移,8例术后36月死亡。结论超声内镜结合胃肠道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外科手术完整切除是原发GIST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胃肠间叶源性肿瘤21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各项诊断指标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病理诊断为GIMT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连续切片CD117、CD34、Desmin、SMA、PS100五联染色的方法观察免疫组化表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苏木精-伊红染色,重新确认诊断。结果210例GIMT经复习后,确诊为胃肠间质瘤(GIST)127例(60.5%),平滑肌(肉)瘤33例(15.7%),神经源性肿瘤27例(12.8%),其他GIMT 23例(11.0%)。GIST与平滑肌肿瘤患者男女性别比例相当,神经源性肿瘤和其他GIMT男性高于女性。GIST的好发部位依次是胃(51.2%)、小肠(19.7%)、食管(11.0%)、结直肠(10.2%);平滑肌(肉)瘤好发部位为食管(15/33,45.5%),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腹膜后(20/ 27,74.1%)。GIST常见的临床首发症状依次为消化道出血36例(28.3%)、腹痛27例(21.3%)、腹部包块24例(18.9%),GIST之外的GIMT均无消化道出血的首发症状。79.5%的GIST和72.7%的平滑肌(肉)瘤肿瘤局限;33.3%的神经源性肿瘤侵及邻近器官或组织;GIST之外的GIMT均无远处转移。GIST细胞形态中梭形细胞占72.5%,上皮样细胞占11.8%,多形性细胞占15.7%:平滑肌(肉)瘤的梭形细胞占94.0%。GIST免疫组化CD117染色阳性率93.7%,CD34阳性率69.3%。Desmin阳性率13.4%,SMA阳性率12.6%,PS100阳性率10.2%。平滑肌(肉)瘤Desmin阳性率78.5%、SMA阳性率63.6%,而CD117、CD34和PS100阴性。神经源性肿瘤88.9%为PS100弥漫强阳性表现。结论GIMT以GIST为主,GIST与平滑肌(肉)瘤、神经源性肿瘤在首发症状、好发部位、生物学行为和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免疫组化检测是GIMT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8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分析及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学分析和临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确诊87例GIST并分析其病理特征、免疫表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位于胃者59例(67.8%),小肠23例(26.4%),结肠1例(1.1%),其他部位(系膜、网膜及后腹膜)4例(4.6%)。87例GIST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波形蛋白阳性者为87例(100%),CD117 87例(100%),CD34 75例(86.2%),SMA 11例(12.6%),结蛋白8例(9.2%),S-10017例(19.5%),NSE 13例(14.9%)。诊断为良性GIST者11例(12.6%),潜在恶性18例(20.7%),低度恶性28例(32.2%),高度恶性30例(34.5%)。总的随访率为76/87(87.4%)。通过病史及随访发现复发或转移的病例共12例(13.8%)。所有病例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3例有术后复发/转移的病人接受了格列卫治疗。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肿瘤大小和细胞核分裂数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GIST的关键;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治疗无法切除或者复发/转移的恶性GIST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对GIST病人术后的长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方法对3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GIST发病部位:胃部18例(47.37%),小肠12例(31.58%),结肠5例(13.16%),肠系膜3例(7.89%)。术前诊断明确仅有4例。免疫组化分析:38例CD117均为阳性,CD34阳性25例、S-100阳性7例、SMA阴性21例。GIST危险性分类极低度5例、低度8例、中等12例、高度13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发于老年患者,临床以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手段为主要确诊方法,肿瘤大小及核分裂像为其生物学行为指标。  相似文献   

6.
摘要:笔者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3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38例均通过光镜观察肿瘤的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S P法检测CD117及CD34蛋白表达而确诊,并依据Fletcher风险分级的原则判定肿瘤危险程度。术前仅3例(3/38)确诊。38例均经行手术切除,包括胃大部分切除8例,肿瘤局部切除13例,病变肠段切除9例,扩大切除8例。结果示,肿瘤多位于胃部(23/38)。分级结果:危险程度极低3例,低度危险7例,中度危险13例,高度危险15例。CD117和CD3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8%,73.7%,其与肿瘤危险程度无关(P>0.05)。28例随访5个月至6年,15例(全部为中、高度危险病例)发生复发和转移,复发率为53.6%。其中因复发而行2次手术者9例,4次手术者1例。 提示:(1)GISTS术前确诊率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GISTS的可靠方法。(2)用Fletcher分级评价GISTS恶性潜能是合理的。(3)肿瘤完整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复发病例仍需手术治疗,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部阳间质瘤(abdominal stromal tulnors,A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40例A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AST患者发生部位以胃(18例,45.0%)和小肠(8例,20.0%)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29例,72.5%),消化道出血(13例,32.5%),腹部包块(12例,30.0%)和消化道梗阻(10例,25.0%).免疫组化CD1117阳性37例(92.5%),CD34阳性33例(82.5%),同时表达CD117和CD34者30例(75.0%),无CD117与CD34均阴性者.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论 A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问叶源性肿瘤.CD117和CD34阳性可作为AST的诊断标准.外科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的结合将是GIST的主要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539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可否行完整切除且不严重影响相关脏器功能的原则,同时结合患者情况和肿瘤位置选择治疗方式.根据患者术后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情况施行术后辅助治疗.本组患者采用门诊复查、电话及书信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2月.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GIST患者预后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539例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40~ 70岁,占总例数的76.25%(411/539);肿瘤发生部位:胃316例、小肠100例、食管37例、腹腔37例、结直肠26例、盆腔23例.467例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72例患者行非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结果:CD117阳性率为91.65%(428/467),CD34阳性率为86.30% (403/467),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率为36.18%(106/293),S-100阳性率为9.78%(18/184).396例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2~ 94个月),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4%、78.7%、6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手术根治性、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和肿瘤细胞核分裂象是影响原发GIST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x2=69.846,69.776,67.368,49.04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根治性和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原发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 =2.493,2.330,P<0.05).结论 GIST以40~70岁患者居多,肿瘤主要发生于胃,手术根治性和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32例胃的胃肠间质瘤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32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病变部位:胃底贲门50例(37.9%),胃体62例(47.0%),胃窦部13例(9.8%),占据胃壁两个部位6例(4.5%),胃弥漫肿物1例(0.8%);肿瘤平均直径9.4(1.0~27.0)cm.全组患者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有41例联合脏器切除,淋巴结清扫34例,未发现转移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率93.2%(123/132),CD34阳性率82.6%(109/132).118例获随访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80.2%和56.6%.单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大小、肿瘤侵犯其他脏器、转移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转移、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转移是影响胃GIS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letcher分级是判断胃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简单有效的方法;手术是治疗胃GIST的主要方法,靶向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胃GI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和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性。方法经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164例,其中男75例,女89例,年龄50—70岁。比较胃及小肠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肿瘤最常发生于胃(127例),其次为小肠(27例);肿瘤已出现肝或腹腔转移6例,淋巴结转移1例,伴发胃肠道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8例。复发风险极低度47例,低度50例,中度24例,高度37例。胃和小肠各组的肿瘤大小、肿瘤出血、坏死、CD34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及小肠GIST的首发症状、肿瘤大小、CD34阳性率以及坏死出血概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8例已行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S-100,波形蛋白(vimentin,VIM)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情况.结果 218例中,胃间质瘤152例(69.7%),小肠间质瘤27例(12.4%),结直肠间质瘤30例(13.8%),食管间质瘤9例(4.1%);其中恶性116例(53.2%).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部肿物和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通过手术标本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均明确诊断.染色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表达:CD117呈弥漫强阳性,CD34和VIM多呈弥漫强阳性,SMA和S-100偶尔呈局灶或散在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76.2%,38.1%,4.8%和4:8%,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无关(P>0.05).58例随访6个月至3年,19例(均为恶性)发生复发和转移,因复发再次手术者5例.结论 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但免疫表型与肿瘤良、恶性无关.手术整块切除是治愈GIST的惟一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胃肠间质瘤11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 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肿瘤。我院2001年1月~2004年5月收治的11例GIST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57~79岁,平均66.5岁。临床表现:腹痛合并腹块2例,单纯腹痛1例,单纯腹块3例,消化道出血2例,大便习惯改变1例。术前11例均行B超和CT检查仅1例未发现肿块,10例提示占位,1例行胃镜检查提示胃腔占位,未见溃疡。1例行肠镜检查提示盲肠占位,亦未见溃疡。病理诊断:胃间质瘤4例,小肠间质瘤5例,结肠间质瘤2例,所有肿瘤均为单发,直径3~15cm,免疫组化提示CD117和CD34…  相似文献   

13.
5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收治的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治疗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本组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5例为完全切除.52例患者中CD117阳性表达52例(100%),CD34阳性表达46例(88.5%). 结论 GIST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完全切除很重要.GIST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免疫病理结果,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协助诊断GIST.  相似文献   

14.
章关平  黄鹏 《腹部外科》2013,(6):411-41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00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发病年龄23~75岁,中位年龄55.6岁.术中行淋巴结清扫5例,术后5例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服药时间6~40个月,剂量为400 mg/d.结果 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9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7例,结肠2例,直肠2例.21例均在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术后均由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率为95.24% (20/21),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率76.19%(16/21).有效随访17例,随访12个月至10年.3例于术后6~24个月肿瘤恶化死亡,其中有1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8个月后死亡;7例肿瘤复发,其中3例出现远处转移,4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7例病情稳定,其中4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结论 提高对GIST的认识,减少误诊,积极的手术切除结合靶向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并评价预后。方法对1996年4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10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7例GIST病例中,73例(68.2%)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系膜、网膜及后腹膜间质瘤;肿瘤直径0.7~20cm。CD117和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3.2%。10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联合脏器切除14例次。总随访率83.2%,平均随访24.5个月。14例(13.1%)发现复发或转移,其中4例为GIST中度恶性风险者。10例为高度恶性风险者;死亡4例。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恶性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分析(附2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收治的21例GISTs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或疼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和贫血。术前无一例确诊。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均未见淋巴结肿大转移。肿瘤直径〈5cm者有9例,5~10cm者有9例,〉10cm者3例。常规病理检查见梭形细胞,最终依靠免疫组化染色确诊。良性5例,低度恶性14例,恶性2例;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13例,而CD117阳性和(或)CD34阳性20例。随访3~30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率为100%,1例于术后13个月死亡,1例术后7个月出现肝转移.其余均无瘤生存。结论 GISTs术前确诊非常困难,病理检查时发现非上皮性的梭形细胞肿瘤应作常规免疫组化染色以确诊.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32例的诊断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的诊断、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和良恶性的参考指标。方法应用光镜观察 5 4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形态特征和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1 1 7、CD34和S 1 0 0表达的情况 ,确诊并分析其中 32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交界性恶性GIST在男性中多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 1 7呈弥漫强阳性 ,CD34多呈弥漫强阳性 ,S 1 0 0偶尔呈局灶或散在阳性 ,阳性率分别为 1 0 0 %、5 9%和 1 6 %。结论CD1 1 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密集和肠道肿瘤核分裂象≥ 1 /5 0HPF是判断恶性GIST的指标 ,男性是GIST潜在的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5年6月50例GIST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对50例切除标本进行横径检测;光镜下观察50例肿瘤细胞形态:对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结论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恶性程度与肿瘤的CD34,SMA,S100的免疫表型有关(P<0.05),而发生部位与免疫表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附4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例GIST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29例(60.4%),小肠11例(22.9%),结肠3例(6.3%),直肠4例(8.3%),肛管1例(2.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1%)和腹部肿块(35.4%),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83.3%(40/48),CD34阳性率为77.1%(37/48),SMA阳性率为27.1%(13/48),S-100阳性率为22.9%(11/48)。48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12-60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率为100%。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13例恶性者中6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GIST在中老年人中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细胞肿瘤43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和良性、潜在恶性、恶性的病理诊断标准,及其对临床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选用43例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经免疫组化S-P方法测定CD117、CD34、SMA、S-100、NSE及组织化学Masson染色.结果:43例免疫组化阳性率CD117 40/43例(93.0%);CD34 34/43例(79.1%);CD117及CD34皆阳性30/43(69.8%),SMA 16/43例(37.2%)向平滑肌分化;S-100阳性或兼有NSE阳性14/43例(32.6%)向神经鞘分化;6/43例(14.0%)双向分化.良性5例,潜在恶性10例,恶性28例,预后与肿瘤病理判定密切相关.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除结合临床各项检查外,仍需依靠免疫组化测定(CD117及/或CD34),其中必须一项呈阳性者方能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