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与机体的炎症有关。白细胞计数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标志物 ,一些研究表明它是普通人群心血管事件和总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目前认为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升高与短期预后不良有关 ,但对AMI后病情稳定者白细胞计数与复发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尚缺乏了解 ,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方法 从急性心肌梗死后硫氮酮治疗的多中心试验 (MDPIT)的 2 466例AMI患者中 ,选择 1 2 94例患者为本研究对象 ,年龄 2 5~ 75岁 ,其中排除了MI后 6个月内死亡或发生再梗死者和未行白细胞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ACS患者148例,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8例;另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并计算NLR,采用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hs-CRP[6.47(1.49,19.94)mg/L vs 0.96(0.42,1.45)mg/L]、白细胞计数(7.03±2.68)×109 vs(6.01±1.36)×109、NLR[3.21(2.34,5.29)vs 1.90(1.34,2.53)]明显升高(P<0.01),UAP组hs-CRP明显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吸烟及血尿酸是UA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s-CRP、NLR和吸烟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和NL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心源性猝死等〔1,2〕。有研究显示尿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甚至是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相关〔3,4〕。本研究旨在探讨ACS患者的病情进展与血尿酸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评价炎症的特征有许多技术 ,已经发现 C反应蛋白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其他的急性冠脉事件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危险因素 ,并且对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有重要价值。再有 ,简单、常见的检测炎症的方法是白细胞 (WBC)计数。先前在 AMI溶栓和介入治疗的研究中观察到 ,伴有 WBC升高者 ,有较高的 AMI的复发率和病死率 ,本文认为 WBC计数也可用于对 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上。近期报道了用 Orbofiban治疗不稳定冠脉综合征试验结果 ,概括统计在 1997年 10月 16日~ 1998年 11月 5日 2 9个国家 888所医院住院治疗的 10 2 8…  相似文献   

5.
杨英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7):3810-3811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循环障碍及急性心肌损伤、心肌缺血坏死为特点的动态心电图改变,同时还伴有白细胞升高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等[1].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指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继发两个或以上重要器官衰竭,各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有的在临床方面表现比较明显,有的则要待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有明显临床表现.心血管、肺、肾和脑功能障碍表现明显,当疾病出现MODS时已到疾病危重期[2].本文拟分析老年AMI患者并发MOD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心血管疾病(CVD)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人们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视,经皮冠状动脉脉介入治疗(PCI)的推广以及术后规范的药物治疗,AMI的救治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仍满足不了广大临床医生对AMI后心力衰竭(HF)、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预测。目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后的标志物分为心肌损伤标志物、炎症标志物、心力衰竭标志物、斑块不稳定标志物以及microRNAs。现依据近年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入院白细胞计数升高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住院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老年ACS患者348例依据白细胞计数是否升高分为白细胞升高组(85例),白细胞正常组(26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持续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11天,随访期内出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36例(MACE组),未出现MACE 312例(非MACE组)。结果白细胞升高组较白细胞正常组男性(74.1%vs 63.1%,P=0.063)、ST段抬高(64.7%vs 30.8%,P0.001)、多支冠状动脉病变(81.2%vs 69.7%,P=0.040)和MACE(18.8%vs 7.6%,P=0.003)比例明显升高。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心脏事件再入院、48 h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B型钠尿肽(BNP)升高均为影响老年ACS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老年ACS介入治疗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机制。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4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3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34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6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指标。结果 UAP组和AMI组hs-CRP、IL-18及ox-LDL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与UAP组比较,AMI组hs-CRP、II-18及ox-LD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控制了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ox-LDL仍与hs-CRP、IL-18呈正相关(r=0.402,r=0.391,P<0.01)。结论炎性反应与氧化应激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两者相互联系,密切关联。联合两者的检测有利于早期发现ACS及进行危险分层,减少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21 318人的基线白细胞计数水平和1992-2003年发生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白细胞计数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白细胞计数从参照组4.0~4.9×109/L开始,随着白细胞计数水平的升高,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及总心血管病事件累计人年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变化,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及总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随白细胞计数的升高而增加.(2)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有所差别:与参照组(4.0~4.9×109/L)相比,随着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及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上升;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与白细胞计数水平未见明显相关趋势.(3)多因素分析显示,当白细胞计数>9.0×109/L时,总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增加(95% CI:1.188~2.416),其RR是对照组的1.7倍. 结论 随着白细胞计数的升高,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及总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呈上升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程度和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的AMI患者114例,并选择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117例作为对照组。应用Gensini评分评估入选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根据Gensini评分的四分位数间距将入选患者分为4组;应用Framingham危险因素评分综合评估入选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根据未来10年心脏病风险将入选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收集所有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前的外周动脉血,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比较不同组间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差异及端粒长度与不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4(0.67,1.50)比1.26(0.83,1.67),Z=-2.47,P=0.014];Gensini评分4组间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P<0.05),且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175,P<0.01);Framingham评分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收缩压(r=0.14,P=0.04)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6,P=0.03)相关,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AMI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明显降低;随着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增加,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进一步降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可作为AMI的预测因子,提示AMI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1.
《内科》2016,(4)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梗塞冠脉血管再通时间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依据术后血管再通时间分为早期组(6 h)和晚期组(6~12 h),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吸烟史)、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发生情况、血清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肌钙蛋白T),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急诊PCI术后患者血管再通时间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15.5%,晚期组为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白细胞计数、血清肌钙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和血清肌钙蛋白T水平是影响术后血管再通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3和2.011,P=0.001)。结论急性心梗患者急诊PCI术后梗塞冠脉血管再通时间会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合并糖尿病和血清肌钙蛋白T水平升高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因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诊断AMI的3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48例,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277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与B组比较,A组年龄偏大,空腹血糖、尿酸、血肌酐、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下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右冠状动脉病变、hs-CRP水平升高是AMI患者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比例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右冠状动脉(RCA)病变、hs-CRP水平升高可能是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入院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灌注及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98例A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临床资料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记录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院血糖≥11.1mmol/L组(C组)患者心脏Killip>1级的比例、白细胞计数、Hs-CRP水平、CK以及CK-MB水平,较血糖为7.8~11.1mmol/L(B组)及血糖<7.8mmol/L(A组)升高(P<0.05),LVEF降低(P<0.05),C组术后1h ST段回落幅度(STR)≥50%、3h T波倒置的比例较A、B组明显减少,C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后30 d内,MACE中急性心力衰竭(心衰)、再发非致死性AMI、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明显较A、B组升高(P<0.05)。结论:随着入院血糖水平的升高,AMI介入术后心肌灌注水平不断降低,30 d MACE发生率不断升高,积极控制血糖可能有利于改善AMI介入术后心肌灌注,降低术后近期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大量研究表明炎症与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密切.有研究报道在约30%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难以找到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而C-反应蛋白(CRP)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冠心病特别是ACS的新的危险因子,而ACS患者血中的白细胞介素-18(IL-18)也是升高的.  相似文献   

15.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如不积极救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斑块破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特征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阜外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在血栓抽吸后行OCT证实斑块破裂的33例患者。搜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冠状动脉造影资料、OCT影像特征和围术期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33例患者中,纤维帽厚度65μm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2.31±0.86)×10~9/L比(1.57±0.80)×10~9/L;(0.57±0.08)×10~9/L比(0.44±0.14)×10~9/L;(0.05±0.03)×10~9/L比(0.03±0.02)×10~9/L]明显高于纤维帽厚度≤65μm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胆固醇结晶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无胆固醇结晶患者[(0.04±0.06)×10~9/L比(0.10±0.09)×109/L,P=0.028];前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高于后者[(8.35±6.13)比(4.97±2.01),P=0.020]。具有白血栓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无白血栓组(P=0.038)。钙化斑块患者单核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无钙化斑块患者(P0.05)。有巨噬细胞浸润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165.72±85.93)比(113.47±19.13),P0.05)]。OCT特征数量的增加,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水平逐渐升高,但仅单核细胞计数水平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可能与AMI患者斑块破裂的OCT特征有关,提示炎症水平与斑块破裂有关。  相似文献   

17.
邱小芩  肖熙  吴玉芳  陶晓  黄春勇 《内科》2014,(4):378-380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主动脉球囊反搏患者焦虑状况及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为临床护理提供干预策略。方法选取在我科住院的49例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的患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一般资料调查表、GRACE进行评价。结果焦虑状态患者44例(89.8%);女性焦虑症总体发生率高于男性。重度焦虑女性患者中有2例(20%),男性患者中有13例(33.3%);49例患者GRACE危险评分在101~247分,合并焦虑症状患者GRACE危险评分随HAMA评分的增高而升高。结论性别、年龄、限制卧床、既往生活方式、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对AMI主动脉球囊反搏患者的心理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英]/Peters A…//Arch Intern Med.-2000,160.-1993-1999   甲状腺毒症与心功能异常如心律失常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之间密切相关,已为临床医师熟知。然而,甲状腺毒症能否使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生率增高尚不明确。本文旨在确定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是否与患者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并发症增加相关。   1995年1月至4月急诊收治年龄≥40岁患者1049例,其中入院时诊断心绞痛109例,AMI76例。入院后立即测定患者血清游离T3(FT3)、游离T4(FT4)、总T3(TT3)、总T4(T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   结果 1049例中,FT3升高者60例,TSH升高者99例,TSH降低者108例。双变量分析发现FT3升高与心绞痛及AMI持续相关。如果将FT3水平视为连续变量,则FT3与心绞痛及AMI仍明显相关。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入院时FT3升高者存在心绞痛或AMI的危险比率为2.6(95%可信区间1.3~5.2,P=0.007)   3a随访期间,入院时FT3升高与随后出现冠状动脉事件之间密切相关:双变量分析表明,FT3是随后出现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因素,危险比率4.0(95%可信区间1.2~12.7,P=0.01)。由于FT3、FT4及TSH之间相关密切,因此进一步行多因素前向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FT3是随后出现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因素(P=0.02)。调整其它已知的危险因素及潜在的可能影响因素的变量后,入院时FT3升高其随后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比率为4.8(95%可信区间1.3~17.4,P=0.02)。   结论 患者入院时血清T3升高者存在冠状动脉事件的可能性是T3正常者的2.6倍;而入院时血清T3升高者在随后3a内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可能性是T3正常者的3倍,T3升高是慢性冠状动脉病变向AMI进展的危险因素。 (邓万俊摘 郭之慧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白细胞参数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病死率的预测作用。方法连续入选本院收治的年龄≥65岁的AMI患者1299例,将随访中因心血管死亡的307例为事件组,无事件存活的992例为无事件组。入院后患者均检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U)、单核细胞(MON)和淋巴细胞(LYM)水平,计算NEU/LYM比值(NLR)、MON/LYM比值(MLR)和(MON+NEU)/LYM比值(NMLR)。平均随访2.2年,主要终点是心血管死亡。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与无事件组比较,事件组WBC、NEU、NLR、MLR及NMLR水平显著升高(P0.01)。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NEU、LYM、NMLR和NLR对老年AMI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具有独立预测价值(HR=1.65,95%CI:1.17~2.33;HR=0.58,95%CI:0.42~0.80;HR=1.97,95%CI:1.37~2.83;HR=2.05,95%CI:1.40~2.99,P0.01)。结论 NEU、LYM、NLR及NMLR对老年AMI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机械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基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回顾性纳入2001—2012年收治入院的2 036例AMI患者,根据是否罹患糖尿病分为两组,分析住院期间两组中AMI后机械并发症(包括乳头肌断裂、室壁瘤形成、室间隔破损、心脏游离壁破裂)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无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在性别组成、入院心率、随机血糖、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肌酐、血尿素氮、入院后接受血运重建比例及住院期间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MI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与罹患糖尿病呈显著正相关(OR=2.819,95%CI:1.278~6.218,P=0.010)。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性别、心率和白细胞计数均为AMI后发生机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糖尿病仍是AMI后发生机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2.721,95%CI:1.146~6.463,P=0.023)。通过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的队列,同样证实糖尿病是AMI后发生机械并发症的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