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7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2.
3.
目的本文就血栓弹力图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抑制率及联合凝血常规功能指标来探讨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形成的因素。方法收集10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原支架通畅组,比较两组间心血管危险因素、发生四希酸(AA)途径和腺苷二磷酸(ADP)受体途径诱导血小板抑制率间的差异、常规凝血常规指标和外周血小板之间的差异,来分析ISR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支架内再狭窄主要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关系不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PCI术后2年氯吡格雷反应低下为支架内再狭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是预测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氯吡咯雷反应低下在ISR的形成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测值位于灰色区域(0.75≤FFR≤0.80)的75岁及以上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保守治疗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对症状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FFR检查的75岁以上冠心病(至少1支主要冠脉狭窄50%~90%)患者96例,且行FFR检查结果为0.75≤FFR≤0.80,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接受优化药物治疗(保守组35例)和PCI治疗(PCI组61例),随访记录其术后1年心绞痛改善程度(西雅图心绞痛评分量表)和复合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保守组和PCI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并存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史、基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保守组患者(均P<0.05)。随访1年结果显示,保守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评分(77.6±19.5)分与PCI组(83.1±22.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1.4%(4/35)比9.8%(6/6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CI组患者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1.6%(1例)低于保守组5.8%(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5岁以上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FFR测值位于0.75~0.8的灰区,优化药物治疗对于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效果和PCI相似,且1年复合终点事件未见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病理和扫描电镜评价猪冠状动脉佐他莫司洗脱支架(ZES)术后早期(7天、14天、28天)新生内膜覆盖情况。方法:18只中华小型猪随机分为7天组、14天组和28天组,每组6只,每只猪于右冠状动脉置入一枚佐他莫司洗脱支架,3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7天、14天及28天时进行OCT检查,观察支架表面新生内膜覆盖情况,并取支架段冠状动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用OCT观察3个时间段支架表面新生内膜情况,7天组为(61.3±37.7)μm,14天组为(132.6±103.3)μm,28天组为(244.3±282.3)μ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新生内膜覆盖率7天组为(53.62±2.49)%,28天组达到(94.88±2.93)%,病理提示7天时新生内膜以炎性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为主,28天时以平滑肌细胞、炎性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为主。结论:OCT在支架术后7天即能清晰观察到新生内膜覆盖情况,佐他莫司洗脱支架术后28天大多数支架丝被新生内膜覆盖。  相似文献   
6.
背景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VLST)是一种有致死风险的介入术后晚期并发症,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23例药物洗脱支架(DES)或金属裸支架(BMS)相关的VLST靶病变。方法入选VLST患者23例(18例DES,5例BMS),介入治疗前于靶病变处行OCT检查。结果支架植入至发生VLST的持续时间BMS组明显长于DES组[(112.00±51.36)个月vs(41.39±19.64)个月,P0.001]。BMS组新生内膜厚度大于DES组[(0.33±0.24)μm vs(0.26±0.22)μm,P0.001]。23例VLST靶病变中,OCT明确观察到支架内新生内膜含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18例(78.26%),支架内再狭窄15例(65.22%)。新生内膜破裂15例(65.22%),DES组与BM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56%vs 100%,P=0.07),破裂位于最小管腔面积处13例(56.52%)。存在无内膜覆盖支架丝17例(73.91%),DES组高于BMS组(88.89%vs 20%,P=0.008)。同时存在新生内膜破裂和无内膜覆盖支架丝8例(34.78%)。与无新生内膜破裂相比,有新生内膜破裂病变更易出现TIMI血流3级(60.00%vs 12.50%,P=0.038)。结论本支架内新生内膜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至内膜破裂在BMS和DES相关的VLST病变中均普遍存在,且DES早于BMS。新生内膜延迟愈合在DES相关的VLST靶病变中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比较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与佐他莫司洗脱支架(ZES)置入后1月内新生内膜覆盖情况。方法 18只中华小型猪平均分为3组,每只猪分别在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随机置入SES和ZES支架各一枚,3组实验动物分别在第7天、14天、28天进行OCT检查,测量新生内膜厚度、支架内面积、管腔内面积、新生内膜面积、面积狭窄百分比和新生内膜覆盖率,比较ZES与SES置入后1月内新生内膜覆盖情况。结果 OCT测量结果显示,支架置入7天和14天时,ZES与SES两种支架丝表面新生内膜厚度和新生内膜覆盖率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同样支架术后28天时ZES与SES支架丝表面新生内膜厚度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244.3±282.3μmvs136.3±91.1μm,P<0.001),新生内膜覆盖率存在显著差异(94.88%±2.93%vs90.96%±4.35%,P=0.008)。结论在支架置入后1个月内,ZES与SES比较新生内膜增生更显著,支架丝表面新生内膜覆盖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维甲酸是维生素A的体内衍生物,通过受体介导的基因,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表达改变,发挥多种生物学效能。维甲酸细胞内转运和代谢由细胞视黄醇结合蛋白-1(CRBP-1)调节。在组织修复过程中肉芽组织表达CRBP-1。为探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机制,检测了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CRBP-1的表达。方法: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获得大鼠心肌梗死模型。8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10只大鼠,假手术后6天处死取心脏。心肌梗死组50只大鼠,每时间点10只,分别于术后3天、6天、15天、30天和45天处死大鼠取心脏。蛋白检测组20只心肌梗死大鼠,每时间点5只,分别于术后3天、6天、15天和45天处死大鼠取心脏标本用于蛋白检测。心脏从心尖至心底部分为四部分,经过固定和石蜡包埋做成切片。苏木素—伊红、Masson’s trichrome染色以及兔抗CRBP-1抗体和鼠抗α平滑肌(α-SM)肌动蛋白抗体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CRBP-1和α-SM肌动蛋白。结果:心肌梗死组大鼠均获得了大面积心肌梗死,按左心室周长法计算,梗死面积从43.3%到58.1%[平均(48.8±3.6)%]。心肌梗死组各时间点心肌梗死面积差异均无显著性。心肌梗死组各时间点大鼠右心室重量和右心室重量/体重以及左心室横径长度和长度/体重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均<0.05),提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明显。观察见病区心肌细胞坏死、胶原沉积以及左心室重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3天和6天心肌梗死心内、心外膜区域均有纤维母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坏死以及CRBP-1表达。术后6天和术后15天,心肌梗死区域α-SM肌动蛋白阳性的肌纤维母细胞有CRBP-1表达,这种表达于术后30天逐渐减低。结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纤维母细胞短暂而迅速地表达CRBP-1,提示CRBP-1和维甲酸可能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大内皮素(Big ET-1)、N末端脑钠肽(NT-pro 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ACS合并T2DM患者及非糖尿病(NDM)患者各60例,每组根据病变程度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和不稳定心绞痛(UAP)亚组各30例,分别检测血浆Big ET-1、NT-pro BNP、hs-CRP,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冠脉病变情况。结果 DM-AMI和NDM-AMI亚组血浆NT-pro BNP、hs-CRP显著高于DM-UAP和UDM-UAP亚组(P〈0.01或P〈0.001);DM-AMI和DM-UAP亚组血浆big ET-1高于NDM-AMI和NDM-UAP亚组,但无统计学意义;DM-AMI和DM-UAP亚组在冠脉重度狭窄和弥漫病变方面显著重于NDM-AMI亚组和NDM-UAP亚组(P〈0.01);DM-UAP亚组在冠脉病变累及三支以上(含三支)与NDM-UAP亚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ACS合并T2DM患者血浆BigET-1、NT-pro BNP、hs-CRP可能参与以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分析判断病情、预后及疗效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