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杨栋  陈秋兰  王哲  陈宁  朱曼桐 《疾病监测》2021,36(6):561-565
  目的  了解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东盟国家输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我国调整针对东盟国家入境人员COVID-19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基础信息。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输入我国病例数据,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获取全球各国报告的COVID-19病例数据。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东盟输入我国COVID-19病例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分型、三间分布及诊断及时性。  结果  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东盟国家输入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COVID-19病例1 585例,占全球输入我国病例的18.51%。 病例男、女性别比为3.95∶1,年龄为(35.21±11.09)岁;职业分布以工人(21.26%)、家政家务(13.56%)、商业服务(12.93%)为主。 输入病例以无症状感染为主(921例,58.11%),其次为普通型(407例,25.68%)和轻型(256例,16.15%)。 输入病例发病高峰为2020年8 — 10月(940例,59.46%)。 病例感染来源国主要为菲律宾(775例,48.90%)、印度尼西亚(301例,18.99%)和新加坡(279例,17.60%),入境后目的地分布在24个省份,主要为广东省(420例,26.50%)、福建省(255例,16.09%)和上海市(137例,8.64%)。 83.85%的输入病例能在发病后3 d内得到诊断。  结论  东盟国家输入COVID-19病例以男性青壮年无症状感染者为主。 鉴于东盟国家近期仍对我国构成较大的输入风险,各入境点仍应严格落实我国现有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四川省成都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开展疫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11月30日成都市入境航班及境外输入病例相关信息,采用Epidata Manager、WPS 2019和R 4.0.3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结果  截至2020年11月30日,成都市累计入境航班677班次(含包机44班次),来自36个国家或地区,累计入境90 900人。 病例主要来自亚洲地区(63.98%,58 154/90 900),非洲地区来成都航班人员患病率(1.09%,141/12 890)较高(χ2=133.137,P<0.001)。 136班次航班报告COVID-19病例,单次航班最多报告36例,单日最高报告病例数为25例。 成都市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占全国同期境外输入病例的6.88%(266/3 866),多数病例症状轻微,有60.90%(162/266)的病例无自觉临床症状,多以肺部CT异常而确诊。 成都市73.97%(324/438)的境外输入病例由入境口岸检疫初筛阳性后确诊,共涉及38起聚集性疫情,以男性(82.89%,373/450)、年龄20~50岁(80.00%,360/450)、工人(40.89%,184/450)病例为主。  结论  成都市境外输入病例较多,病例大多症状轻微,多来自非洲和亚洲国家(或地区),加强入境口岸筛查和密切接触筛查对控制成都市乃至全国疫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2020年辽宁省大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本次COVID-19暴发疫情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病例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  结果  2020年7月22日至8月5日,大连市累计报告COVID-19疫情相关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18例,病例年龄为1月龄至73岁,其中男性58例,女性60例。 确诊病例92例,首例病例的发病时间为7月9日,末例病例的发病时间为8月5日,某食品公司病例发病时间早于该公司以外的病例。 81.36%的病例来源于以某食品公司及大连湾街道为核心的高风险地区,95.76%的病例通过密切接触者排查和社区筛查发现。  结论  此次COVID-19疫情是与冷链海鲜产品加工相关的聚集性暴发疫情,因为控制及时有效未发生广泛社区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21年12月浙江省三地Delta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社区传播疫情流行特征。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中报告的本土病例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报告信息,描述疫情流行特征,并估计潜伏期、代际间隔和动态再生数(Rt)。  结果  2021年12月4—27日,浙江省宁波、绍兴、杭州市累计报告COVID-19本土病例490例,均为确诊病例。 宁波市报告74例,局限在镇海区蛟川街道,发病高峰为12月8—13日,疫情持续13 d,社会面清零用时6 d。 绍兴市报告387例,涉及上虞区(99.22%)和越城区(0.78%),发病高峰为12月12—16日,疫情持续21 d,社会面清零用时13 d。 杭州市报告29例,涉及5个区,单日发病高峰在12月9日,疫情持续13 d,社会面清零用时4 d。 三地病例男、女性别比为0.88∶1,年龄范围为2月龄至98岁,平均年龄为48.4岁,职业以工人(162例)、农民(113例)为主,临床分型以轻型(194例,39.59%)和普通型(291例,59.39%)为主,传播场所主要为家庭和密闭空间,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排查和社区筛查是发现病例的主要方式。 中位潜伏期为2.53(P25~P75:1.88~3.32) d,中位代际间隔为2.00(P25~P75:1.21~3.09) d。 宁波、绍兴、杭州市的Rt在发现疫情后第10、12、11 d降到1以下。  结论  本轮疫情传播迅速,家庭、菜场等密闭空间和人群聚集性活动场所的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科学精准排查并有效管控高暴露风险人员有助于疫情的快速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20年7 — 8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沙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沙区报告发现的122例COVID-19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描述沙区疫情概况、病例的三间分布、聚集性疫情特征及病例发现途径。  结果  COVID-19病例122例,报告感染率为16.30/10万。 确诊病例106例(86.89%),无症状感染者16例(13.11%),男女性别比为1∶1.35。 其中维吾尔族病例占62.30%,汉族占35.25%。 年龄最小的为3月龄,最大的为92岁,中位年龄为33岁[四分位数间距(IQR):15~49岁]。 各年龄段均有病例,病例主要为<60岁人群(93/106,87.74%),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集中在<40岁人群(15/16,93.75%),确诊病例平均年龄高于无症状感染者(35岁vs. 18岁,Z=?2.295,P<0.05)。 病例职业以学生为主(17.92%),其余依次为退休、无业、个体经营和服务人员。 聚集性疫情30起,涉及病例88例(72.13%),其中家庭聚集性疫情25起,病例73例(73/88,82.95%);邻里及单位聚集性疫情分别为2起,病例均为4例(4/88,4.55%);同班级聚集性疫情1起,病例7例(7/88,7.95%)。 疫情以家庭聚集性疫情为主。 长江管委会病例最多(26例,21.31%)。 通过集中隔离检测、居民大筛查、居家隔离检测发现113例,占92.62%,以主动检测发现为主。 疫情经过两个最长潜伏期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沙区此次疫情传播迅速,以聚集性疫情为主,通过采取防控措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湖北省荆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类似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荆州市COVID-19病例资料,描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2020年荆州市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1 550例,重症病例占22.71%(352/1 550),病死率为3.29%(51/1 550)。 49.61%(769/1 550)的病例报告发病前14 d内有明确武汉市居住史或旅行史。 首例病例在2020年1月1日发病,发病高峰为1月23 — 28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月26日。 50~59岁年龄组病例占比最高(23.23%,360/1 550)。 92.91%(118/127)的乡镇(街道)有病例发病。 ≥60岁组病例的病死风险是<60岁组的10.53倍(95%CI:4.70~23.60),有既往疾病史病例的病死风险是无既往疾病史病例的1.95倍(95%CI:1.05~3.61)。 第一阶段(1月1 — 31日)的“发病至报告间隔”较第二阶段(2月1 — 26日)长(中位数分别为7.8、3.5 d,P<0.001)。  结论  荆州市多数COVID-19病例有武汉市暴露史,重症病例占比不高,疫情波及全市大部分乡镇。 有基础性疾病、年老者病死率高。 防控中后期较前期应更好地将“早发现”的防控策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雷锦志  徐闯  刘胜强  裴永珍 《疾病监测》2021,36(12):1295-1301
  目的  通过构建基于接触网络和个体状态变化的计算模型,探究常态化条件下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突发病例的防控措施,以及对不同突发情况模拟相应防控措施下的疫情演进过程,为疾控部门制定方案和进行疫情预测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方法  通过基于个体模型评估COVID-19病例直接密切接触者隔离和次级密切接触者隔离对防控的影响;分别模拟零星突发、聚集性突发和连续输入病例在常态化防控措施下的疫情演变动力学过程。  结果  模拟结果表明,对COVID-19病例次级密切接触者追踪隔离的疫情控制措施效果显著,与仅采取对直接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措施相比,大大降低了疫情的规模。 根据模型计算提出的常态化防控策略,可以有效控制零星突发、聚集性突发和连续输入病例所引起的疫情发展。  结论  基于模型对不同情况下的疫情演变过程进行计算,评估了常态化条件下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性,表明次级密切接触者隔离措施对于疫情的有效防控是必要的,建议疫情发生后尽早执行密切接触者隔离和限制接触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广东省广州市一起与航空器有关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探讨病例感染来源。  方法  以广州市某入境航班报告的COVID-19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使用统一调查表,以现场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航班累计报告的病例进行线索追踪和个案调查,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探索可能的感染危险因素。  结果   该航班共有乘客211人,机组人员14人,累计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31例,均为乘客,发病率为14.69%(31/211),其中确诊病例11例,无症状感染者20例。 病例以GC公司员工为主23例(74.19%)。 回顾性队列研究提示和外国人接触频率高、与感染者同住是本次疫情病例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接触频率高的人员感染风险是接触频率低或不接触人员的6倍左右,与感染者同住人员的感染风险是不和感染者同住人员的11倍左右[risk ratio(RR)=11.500,95% 置信区间(95%CI)为1.835~72.069]。  结论   在本次事件中,报告病例在境外国家感染后通过乘同一航班输入我国广州市的可能性高,因共同暴露于同一航班而感染的可能性低,但在乘坐航空器期间仍需做好个人防护以有效降低因航空器共同暴露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赵烨  孙晋渊  杨玲  蔡雨阳 《疾病监测》2020,35(9):798-802
目的应用公开数据,对我国西北及东北边境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截至2020年4月20日)进行分析,为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各地政府发布的西北[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为例]及东北(以黑龙江省为例)地区各城市2020年1月23日至4月20日的COVID-19疫情数据,分析各地COVID-19感染率,并采用Joinpoint软件,按日均变化百分比(day percentage change, DPC)进行趋势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4月20日,新疆及黑龙江省共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89例,其中新疆76例,黑龙江省913例(包含境外输入病例383例)。 新疆疫情仅1个高峰,先缓慢上升(DPC=7.0%, P<0.05),后迅速下降(DPC=?12.0%,?64.2%,均P<0.05)。黑龙江省疫情发展较为复杂,有2个高峰。 第1个高峰期,疫情迅速上升(DPC=20.1%,P<0.05),后缓慢下降(DPC=?11.4%,?56.6%,均P<0.05);第2个高峰期,疫情又迅速上升(DPC=129.4%,P<0.05),且趋势更快,后再次缓慢下降(DPC=?10.1%,P<0.05)。结论两地COVID-19疫情均由输入病例引发,输入病例多,防控压力大。防控措施如能有效规范落实,则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2020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流行情况及对我国的输入风险。  方法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开发布的每日COVID-19疫情数据,结合牛津大学发布的政策严格性指数,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通过总体概述、WHO各区及重点国家疫情趋势综合评估和周边十四国疫情与防控政策综合分析,对全球COVID-19疫情风险进行综合、全面与及时的评估。 对于各国评估结果,用“全球重点关注国家”“各WHO分区一般关注国家”和“周边特别关注国家”予以表示。  结果  与2020年11月相比,12月全球新增确诊病例增长了13.33%,全球新增死亡病例增长了25.14%,欧洲区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均最多,非洲区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较上个月增长最快,均为130.10%,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 全球每新增1000万确诊病例用时整体呈现快速缩短趋势,每新增50万死亡病例用时呈缩短趋势,对2020年12月全球整体疫情高位波动贡献最大的为欧洲区与美洲(北)区。 俄罗斯和阿富汗12月呈高位波动态势,是我国陆地接壤十四国中特别关注国家。  结论  全球COVID-19疫情发展态势严峻,对于全球重点关注国家要进行持续监测,实时调整入境管控政策,并与相关机构建立沟通机制,及时预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广西钦州市一起本地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调查处置过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的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本起疫情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信息、实验室检测结果和专题分析报告,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本起COVID-19疫情自2022年3月12—24日共持续13 d,报告感染者97例。男性49例,女性48例;年龄中位数M(P25,P75)为32岁(17,44.5);无症状感染者79例,确诊病例18例。潜伏期中位数为3 d,潜隐期中位数为2 d。共排查出密接3 841人,61人转为感染者,密接续发率1.59%。明确家庭内传播的疫情共8起,家庭续发率为65%(95%CI:20%~100%);涉及3起大规模聚集性疫情:娱乐会所包厢内聚集、婚礼聚餐、新居宴聚餐,罹患率分别为63.64%、9.38%、12.16%。疫情首先在娱乐会所包厢内暴发,最长的传播链至少传至5代。病毒基因测序显示为奥密克戎BA.2变异株。结论 通过对一起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BA.2变异株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分析发现,早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自2022年3月以来浙江省本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22年3月3日至5月8日浙江省本土新冠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62起疫情波及11个市的71个县(市、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68例,无症状感染者866例。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嘉善县、平湖市、海宁市、临平区、余杭区、拱墅区、上城区和婺城区存在热点聚集性。本次疫情由上海市输入并导致关联疫情占72.90%;50例以上规模疫情持续时间为7~15 d,10 d左右控制动态基本再生数(Rt)<1。结论 本轮疫情主要发生在嘉兴市和杭州市,大部分是外省输入病例引起的关联疫情;疫情R t控制在1以下的时间越早,规模越小,疫情持续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21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完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21年10月17日至11月6日宁夏COVID-19确诊病例的发病时间、病例分布、人群特征、基因测序结果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宁夏2021年10月聚集性疫情共确诊COVID-19病例 44例,本轮疫情有2个独立的传播链,平均代间距约4 d,潜伏期中位数为5.3 d(1.1~8.0 d),最多已传代至3代;获得43例COVID-19病例的全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本起疫情是由VOC/Delta变异株(B.1.617.2进化分支)感染,同武汉参考株(NC_045512)序列相比,43例病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基因组序列存在45~50个核苷酸突变位点;SARS-CoV-2 刺突(S)蛋白存在12个氨基酸突变位点。  结论  Delta毒株导致的疫情呈现出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短,传播能力强的特点,境外输入的 SARS-CoV-2 变异株存在引起本地暴发与流行的风险,需持续对境外输入的 SARS-CoV-2毒株进行分子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21年10月17日至11月2日青海省西宁市一起职业暴露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探讨职业人群在COVID-19防护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的要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处置工作,采集病例、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进行核酸检测,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部分确诊病例咽拭子样本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本次疫情涉及病例11例,其中3例为家庭聚集性,8例为医护人员,女性9例;男性2例。共传3代,平均潜伏期为3.18 d,发病地点主要集中在办公室区域,共同使用电话、电脑等办公用品是本次疫情的高危行为,病例首发症状以咳嗽为主(10例,90.97%)。现场流调人员脱防护服时不规范以及防水靴套设计不科学,成为本次职业暴露的最主要风险点。本次疫情中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属于VOC/Delta变异株。结论 本起疫情主要为职业暴露,建议流行病学现场防护服穿脱时指定专人监督和评估,建议改良防水靴套脚踝处设计,进入过现场的工作人员应减少与其他工作人员接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020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州)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病例特征及流行趋势,旨在为遏制本地疫情扩散及外地疫情输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第二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呼吸道样本采集,通过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对其呼吸道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特征、疫情趋势及聚集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54例COVID-19病例的682名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发现确诊病例3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 截至2020年2月28日,甘孜州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96例,其中确诊病例78例,无症状感染者18例。 5例有湖北省武汉市旅居史的输入性确诊病例构成本次疫情流行曲线的早期波峰,本地73例确诊病例及18例无症状感染者通过共同聚集性活动使COVID-19疫情进一步扩散。结论甘孜州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96例,家庭及宗教(寺庙法会及丧葬礼念经)聚集性活动为本次疫情发生的高危传播因素,无症状感染者以中青年人居多,早期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严格隔离医学观察、对无症状感染者进行及时检测、对高龄确诊病例进行及时救治,可有效降低传染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为COVID-19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20年1月21日至3月23日中国258个城市的COVID-19发病率、人口流动(湖北省武汉市迁入)、社会人口学、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揭示COVID-19流行的空间异质性,识别热点区域。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合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空间异质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2020年1月21日至3月23日,258个城市累计报告29 789例COVID-19病例,COVID-19流行总体呈空间聚集性(Moran’s I=0.436,Z=25.363,P<0.001)。各地的百度迁徙指数(武汉市迁入)与COVID-19发病关联有统计学意义(t=14.550,P<0.001),百度迁徙指数表现出正向效应(β:0.564~0.565)。结论中国COVID-19流行存在空间异质性,武汉市人口迁入多的地区报告发病水平更高。对新发传染病的时空特征理解有助于疾病流行的早期预警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