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6,(4):421-422
目的:探讨完全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C-VATS)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24例,患者均行完全胸腔镜根治手术治疗,分析患者病理学资料,统计其并发症情况,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中术后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34%。影响完全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预后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病理分期、分化水平、辅助放化疗、淋巴清扫移除枚数以及站数。结论:完全胸腔镜根治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好,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张可可  卢宁 《吉林医学》2023,(12):3443-3447
目的:比较中青年与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影响癌症特异性生存(CSS)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SEER)数据库2014~2018年诊断的6 296例经术后病理证明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老年组(≥60岁),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影响CSS的生存曲线,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性别、种族、肿瘤原发部位、T分期、N分期、M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肺癌均以腺癌多见。年龄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CSS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肿瘤原发部位、分级、病理类型、T分期、N分期、M分期、放疗、化疗均是影响中青年和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CSS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分级、病理类型、T分期、N分期、M分期、放疗、化疗是影响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SS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分级、T分期、M分期、M分期、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复发状况。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4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手术后的转移和复发分布,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手术后转移和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78例患者术后出现转移和复发,其中36例远处转移,转移58次,30例局部复发,复发43次,12例远处转移并局部复发,其中肺为复发和转移率最高的部位,骨转移和纵膈淋巴结复发为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的主要区域。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N分期高、G分级高、T分期高、临床病理分期高、存在微血管浸润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手术后转移和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疗效较佳,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常见部位为骨、肺、纵膈淋巴结,应加强对高龄、N分期高、G分级高、T分期高、临床病理分期高、存在微血管浸润患者的监控,降低术后复发和转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了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自1999年9月至2004年9月间手术治疗224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手术方式和是否术后辅助化疗共7个可能影响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Ⅰa期和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因素分析同样表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Ⅰa期和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是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降低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几率提供方法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82例,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23例)和非肺部感染组(59例)。收集和整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82例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8.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是否伴有高血压、术前肺功能、肺叶切除部位、病理类型、病理分期与术后肺部感染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年龄(≥60岁)、切口VAS评分(4~10分)、长期吸烟史、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尿病(DM)、手术时间(≥3 h)、手术方式(传统开胸手术)、机械通气时间(≥6 h)、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4 d)与肺部感染密切相关(均P <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60岁)、手术时间长(≥3 h)、合并COPD、DM、手术方式(传统开胸手术)、长期吸烟史、切口VAS评分(4~10分)、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长(≥4 d)是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  结论  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年龄大(≥60岁)、手术时间长(≥3 h)、合并COPD、DM、手术方式(传统手术)、长期吸烟史、切口VAS评分(4~10分)、胸腔留置引流时间长(≥4 d)是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今后应在临床上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积极处理措施,以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pulmon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PACC)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数据库提取数据,回顾性总结、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经病理确诊的PAC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  结果  共纳入23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18~61岁,中位年龄42岁。肿瘤位于气管5例(21.74%)、主支气管7例(30.43%)、叶支气管7例(30.43%)、段支气管4例(17.39%)。中位随访时间40(2~133)个月。至随访结束,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个月、15个月、40个月、80个月出现远处转移,并于发现远处转移后3~17个月死亡。全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7%、89.1%和79.2%,中位生存时间97个月。  结论  PACC恶性程度较低,早期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生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合并尘肺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从2019年8月–2021年5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就诊的16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患者合并尘肺,为尘肺组,剩余144例患者为普通组。两组均行肺癌根治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术中、术后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尘肺组男性患者比例以及有吸烟史患者比例高于普通组(P<0.05);尘肺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低于普通组(P<0.05)。尘肺组中位手术时间和中位术中出血量与普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尘肺组Ⅱ期/Ⅲ期肿瘤比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位术后拔管天数和中位术后住院天数均高/长于普通组(P<0.05);尘肺组淋巴结钙化、胸膜致密粘连发生率和更改手术方式发生率(从胸腔镜手术转换为开放手术或胸腔镜辅助)也较普通组更高(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尘肺、肺功能受损、淋巴结钙化、胸膜致密粘连、术中出血量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1.37,P<0.05)、淋巴结钙化(OR=2.36,P<0.05)和肺功能受损(OR=5.21,P<0.05)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尘肺患者行肺癌根治手术围手术期风险相对更高,应引起术者及护理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手术后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情况与众多因素有关,凋亡相关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及Bcl-2在I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学技术检测85例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20例肺良性肺组织中Survivin和Bcl-2的表达,统计分析这两者在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结果 85例I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urvivin和Bcl-2的表达率分别为64.7% (55/85) 和52.9%(45/85)与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PTNM分期与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是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P<0.01),Survivin、Bcl-2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各因数无相关.结论 在I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及Bcl-2可能对肿瘤的发展与预后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PTNM分期与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是此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ⅠB1~ⅡA2期宫颈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与腺癌(adenocarcinoma, AC)患者的病理特征、预后影响因素及其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ⅠB1~ⅡA2期宫颈SCC和AC患者的260例临床资料,比较两者的病理特征、预后影响因素及差异。  结果  (1) SCC以外生菜花型为主,AC以内生浸润型为主(均P < 0.05);两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细胞分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 3年PFS(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94.6%、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rank分析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均是ⅠB1~ⅡA2期宫颈SCC和AC预后影响因素,根据预后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患者3年PFS在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示:临床分期是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  结论  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的病理特征大致相似,AC以内生浸润型为主,易漏诊,宫颈管搔刮术(endocervical curettage, ECC)可明显降低AC漏诊率;根据术后的中危因素,采取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患者可获得相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以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伴远处孤立转移灶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期间42例经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灶和在3月内出现孤立转移病灶的临床资料.比较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病理类型、原发肿瘤的T分期、术后淋巴结病理N分期、转移灶直径长轴及不同转移部位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生存时间及生存率:4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7.1个月,1 a生存率、2 a生存率、5 a生存率分别为57.1%,38.0%,16.6%;原发肿瘤分期:T1+T2期患者预后明显好于T3+T4期患者(P<0.05);术后原发灶淋巴结分期:N0+N1期患者预后明显优于N2+N3期患者(P<0.05);转移灶直径:转移灶直径<25 mm预后好于转移灶直径>25 mm(P<0.05);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之间预后没有明显差别(P>0.05);转移部位:不同转移部位之间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科手术结合同期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能延长NSCLC伴孤立转移灶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卵泡抑素相关基因(follistatin related-gene, FLRG)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行根治性手术的结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癌旁及正常组织各8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FLRG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结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FLRG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LRG的表达在结肠癌患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肿瘤生长位置及分化程度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肠癌伴远处转移的患者FLRG表达水平高于无远处转移患者(P<0.05),临床分期较晚的患者FLRG表达水平高于临床分期较早的患者(P<0.05)。  结论  FLRG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调控,是潜在的预后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根治性切除术后不同分期、不同部位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76例行结肠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肿瘤部位不同分为左半结肠癌组(LCC组)257例和右半结肠癌组(RCC组)219例。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5年总生存率,分析不同分期、不同部位的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关系。  结果  结肠癌中男性所占比率高于女性(57.78% vs. 42.22%)。其中,与RCC组相比,男性在LCC组中占比较高;与LCC组相比,女性在RCC组中占比较高。与LCC组相比,RCC组以贫血、腹部包块、肿瘤直径较大、中低分化腺癌为主,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LCC组以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首发症状。2组患者在pTNM分期、pT分期、pN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CC组与RCC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36%和64.29%(P>0.05)。在pTNMⅠ期中,LCC组5年总生存率为86.96%,RCC组5年总生存率为83.33%(P>0.05)。而在pTNMⅡ、Ⅲ期中,LCC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89%、59.68%,RCC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64%、44.16%(均P<0.05)。  结论  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之间存在差异,两者5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对亚组的分析,不同分期、不同部位的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因素并建立列线图,评估列线图能否有效预测个体的生存时间。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9年12月80例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肝内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R语言建立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癌患者生存列线图,使用一致性指数C和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性能,并使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列线图和TNM分期对术后患者生存的预测效果。  结果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糖链蛋白抗原19-9(CA19-9)、肿瘤数目、肿瘤分化程度、预后营养指数为肝内胆管癌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列线图一致性指数C为0.692,校准曲线图接近对角线,表明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列线图时间依赖性ROC曲线预测肝内胆管癌术后患者1、2、3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83、0.711、0.726。列线图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大于TNM分期ROC曲线下面积0.509。  结论  由CA19-9、肿瘤数目、肿瘤分化程度、预后营养指数构建的列线图比TNM分期能更有效地预测肝内胆管癌术后患者生存时间,并具有估算个体的生存概率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比较消癌平注射液联合TP化疗及单纯化疗两种治疗方式对ⅢB~ 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纳入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痰湿瘀阻证患者,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TP化疗, 治疗组为TP方案联合消癌平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客观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欧洲生活质量协作组癌症核心(QLQ-C30)量表积分。比较治疗前后肿瘤标记物、凝血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并评估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2个疗程后治疗组RR为41.5%(22/53),DCR为71.7%(38/53),对照组分别为35.8%(19/53)和62.3%(33/53)。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量表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QLQ-C30量表疲乏和总体健康状况改善明显(均P<0.05)。治疗组肿瘤标记物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炎症因子PC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事件中血小板降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消癌平注射液联合TP方案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方面有优势,能预防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综合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痰湿瘀阻证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对于不同MRI分期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48例应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患者,根据MRI表现分级分成4组,术后随访了解踝关节功能恢复与疼痛缓解情况,比较各分组间疗效差异。  结果  48例平均随访23.7月,对于MRI分级Ⅱ° ,Ⅲ° ,Ⅳ° ,Ⅴ° 损伤患者,微骨折术均能带来良好的功能结果(P < 0.05);术后AOFAS功能评分总优良率达40例(83.33%),其中Ⅱ°13(100%),Ⅲ° 16(100%)远高于Ⅳ° 7(63.64%),Ⅴ° 4(50%);AOFAS评分改善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VAS评分改善在各组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并且Ⅱ° 和Ⅲ° 损伤患者VA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Ⅳ°和Ⅴ°损伤患者(P < 0.05)。  结论  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对不同MRI分期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治疗有差异,Ⅱ° 和Ⅲ° 损伤患者疼痛缓解与术后功能明显优于Ⅳ° 和Ⅴ° 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化生性乳腺癌(MB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乳腺癌类型。本研究通过分析化生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预后状况,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9例化生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其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  结果  9例患者年龄46~60岁,中位年龄49岁,肿瘤直径1.0~4.5 cm,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淋巴结转移者4例;临床分期:Ⅰ期3例,Ⅱ期5例,Ⅲ期1例;9例患者激素受体均阴性,1例患者CerbB-2受体阳性;8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行乳腺单纯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8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其中,TAC方案4例、AT方案1例、PA方案1例、TP方案1例、1例患者因多西他赛过敏改为EC加卡培他滨;2例患者接受了术后放疗;1例患者因年龄及身体等原因未进行术后放化疗。3例复发,1例死亡。  结论  化生性乳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亚型,无特殊的影像学表现,组织成分复杂多样,激素受体及HER-2多呈阴性,具有不良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因此进一步加深对化生性乳腺癌的研究或许能够发现新的、潜在有效的治疗方案,最终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根治性同步放化疗(CCRT)后替吉奥(S-1)辅助化疗的老年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1日—2019年6月30日共计102例老年食管鳞癌患者(≥70岁)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既往均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接受过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根据是否行替吉奥辅助化疗分为化疗组(42例)和对照组(60例)对T分期、辅助化疗、原发肿瘤长度(GTV长度)等进行Kaplan-Meier统计学分析。  结果  化疗组与对照组2年、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54.1%、42.6%和38.4%、28.5%(P=0.081),2年、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55.4%、44.3%和32.9%、21.8%(P=0.024),2年、3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FFS)分别为68.2%、61.4%和39.2%、25.9%(P=0.004)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辅助化疗有着更好的PFS和LRFFS(均P<0.05),临床分期Ⅱ~Ⅲ期相较于Ⅳa期有着更好的OS、PFS及LRFFS,淋巴结状态(N状态)与OS及PFS密切相关,年龄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对于老年食管鳞癌患者,经同步放化疗后替吉奥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无进展生存率和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microRNA-21及其调控基因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肺腺癌和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以 2020年 10月至 2020 年 12 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0例经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肺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肺腺癌24例和肺鳞癌6例,同时以癌旁肺组织作为对照。实时定量PCR检测microRNA-2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icroRNA-21调控基因EGFR的蛋白表达和定位。  结果  癌旁肺组织中microRNA-21和EGFR表达水平较低,与癌旁组织比较,肺腺癌和肺鳞癌组织中microRNA-21和EGFR表达均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与肺腺癌组织比较,肺鳞癌组织中的microRNA-21和EGFR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microRNA-21及其调控基因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肺腺癌和鳞癌中呈高表达,且表达趋势一致,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与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