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首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氟伐他汀80mg/d降脂治疗对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和结果:本研究为LIPS研究的亚组,共包括1658例诊断明确的患者,其中824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17例随机分入氟伐他汀组,407例入安慰剂组),834例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包括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18例随机分入氟伐他汀组,416例入安慰剂组)。中位随访时间3.9年。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相对于安慰剂,氟伐他汀可降低MACE风险28%;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无显著性差异(RR1.07,95%CI0.87~1.30,P=0.53)。氟伐他汀减…  相似文献   

2.
氟伐他汀对首次成功的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冠心病首次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86例首次成功PCI术后患者。总胆固醇水平在3.5-7.0mmol/L(135-270mg/dL)之间。空腹甘油三脂水平小于4.5mmol/L(400mg/dL)。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外,加服氟伐他汀,44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42例)。治疗组氟伐他汀40mg/d。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间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生存时间。结果治疗组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1),治疗组有9例(20.5%),对照组有11例(26.2%)患者至少发生了一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P=0.01。结论对总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首次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氟伐他汀可显著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MACE)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已接受PCI的患者,确定氟伐他汀治疗是否可减少MACE的发生。结果:PCI至首次给予研究药物的中位时间为2.0天,中位随访时间为3.9年。氟伐他汀治疗组无MACE生存时间显著较长(P=0.01)。氟伐他汀组844例患者中,181例(21.4%)至少曾发生1次MACE,而安慰剂组833例患者中则有222例(26.7%)至少发生1次MACE(相对危险[RR],0.78695%可信区间[C1],0.64-0.95;P=0.01)。该结果独立于基线总胆固醇水平(中位数之上[RR,0.76;95%CI,0.56-1.04]比中位数之下[RR,0.77;95%CI,0.57-1.02])。在亚组分析中,有糖尿病的患者(n=202;RR,0.53;95%CI,0.29-0.97;P=0.04)以及有多血管病的患者(n=614;RR,0.66;95%C1.0.48-0.916P=0.01),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比较,接受氟伐他汀治疗的患者MACE危险下降。氟伐他汀组无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达正常上限10倍或10倍以上或横纹肌溶解的情况发生。结论:对于首次成功接受PCI且胆固醇在平均水平的患者,氟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发生严重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国产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手术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治疗的ACS患者160例,按数表法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入院即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并以20 mg/d维持治疗至PCI术后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肌损伤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有所上升,且瑞舒伐他汀组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术后MACE、心肌损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1.3%(9/80)、12.5%(10/80)、6.3%(5/80)和25.0%(20/80)、26.3%(21/80)、7.5%(6/80),瑞舒伐他汀组患者的MACE和心肌损伤发生率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PCI围手术期的疗效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其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及近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已接受长期他汀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单次服用80 mg阿托伐他汀能否降低术后炎症反应、血小板活性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events,MACE)的发生。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本科接受PCI术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5例,年龄(59.23±10.23)岁,男性83例,女性32例。随机分为2组:强化组(n=56)在PCI术前12 h给予单次负荷剂量(80 mg)阿托伐他汀;对照组(n=59)在PCI术前12 h予常规剂量(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前24 h及术后24 h血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p-选择素(CD62p)水平,并随访所有患者术后30 d内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前24 h各指标无差异(P>0.05)。强化组术后24 h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强化组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在PCI术后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P>0.05);术后30 d强化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已接受长期他汀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12 h再给予单次80 mg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炎症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及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背景:糖尿病可升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较差。本研究旨在明确长期应用氟伐他汀对成功进行PCI后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益处。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关于PCI后服用氟伐他汀患者的亚研究,检测氟伐他汀对无不良心血管事件(M 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再次PCI和因新病变行PCI)生存期的影响。患者基线时的总胆固醇水平为1350~2700m g/L(3.5~7.0m m ol/L),甘油三酯水平为4000m g/L(4.5m m ol/L)。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已接受长期他汀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单次服用80 mg阿托伐他汀能否降低术后炎症反应、血小板活性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本科接受PCI术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5例,年龄(59.23±10.23)岁,男性83例,女性32例.随机分为2组:强化组(n=56)在PCI术前12 h给予单次负荷剂量(80 mg)阿托伐他汀;对照组(n=59)在PCI术前12h予常规剂量(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前24h及术后24h血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p-选择素(CD62p)水平,并随访所有患者术后30 d内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前24h各指标无差异(P>0.05).强化组术后24h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强化组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在PCI术后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P>0.05);术后30 d强化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已接受长期他汀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12 h再给予单次80 mg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炎症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及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瑞舒伐他汀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研究.患者经过4周饮食控制期后符合:(1)LDL-C〉3.64mmol/L(140mg/dL);(2)TC〉5.72mmol/L(220mg/dL)且LDL-C〉2.59mmol/L(100mg/dL);(3TC〉5.72mmol/L(220mg/dL)且HDL-C〈1.04mmol/L(40mg/dL)并同时满足TG〈4.52mmol/L(400mg/dL)者随机接受瑞舒伐他汀5mg/d或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8周.结果 160例患者进入研究阶段,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各80例.瑞舒伐他汀组经过8周治疗血浆LDL-C显著下降,其下降幅度为40%,显著大于阿托伐他汀组35%(p〈0.05).且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LDL-C降低幅度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相对高约15%.瑞舒伐他汀组LDL-C达标率(ATPⅢ)比阿托伐他汀组(85%&70%)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瑞舒伐他汀升高HDL-C幅度也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6%&1.5%),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瑞舒伐他汀在降低TG(18.7%)和TC(33%)的幅度同阿托伐他汀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8%和30.3%).所有患者对两种药物均能很好地耐受而且患者依从性较好,研究期间未发现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够全面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整体血脂水平,并与阿托伐他汀相比较可以产生更大程度的LDL-C下降,且二者安全性相同.  相似文献   

9.
郑曼韬 《重庆医学》2007,36(19):2012-2013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血液透析(HD)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44例血胆固醇>6.0mmol/L的HD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氟伐他汀剂量40mg/d口服,观察12周.观察指标包括: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Lp(a)];血CRP反映炎症情况.结果 在治疗组(n=24),使用氟伐他汀12周后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胆固醇均明显下降,而HDL上升.CRP从治疗前(11±2.4)mg/L降至(4.3±1.2)mg/L(P<0.01),血清清蛋白经氟伐他汀12周治疗后上升,从治疗前(29±10)g/L上升至(34±12)g/L(P<0.05),血清清蛋白上升与血CRP下降呈负相关(r=-0.75,P<0.01).结论 氟伐他汀对HD患者除降脂外,还具有抗炎作用,能明显降低血CRP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206例行急诊PCI的老年STEMI患者,依据术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101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1次/晚;B组10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1次/晚。观察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3、6个月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结果 A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血清TC水平分别为(4.12±0.81)mmol/L、(4.10±0.78)mmol/L,B组分别为(4.38±0.82)mmol/L、(4.33±0.76)mmol/L,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血清LDL-C水平分别为(2.22±0.85)mmol/L、(2.20±0.87)mmol/L,B组分别为(2.51±0.86)mmol/L、(2.49±0.82)mmol/L,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的血清hs-CRP水平为(3.78±1.56)mg/L,B组为(4.48±2.52)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的支架内最小管腔内径(MLD)为(3.06±0.34)mm,B组为(2.96±0.27)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相比,降脂效果更为明显;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可减轻PCI术后的炎性反应,但瑞舒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有更好的急性抗炎作用,对防治支架内再狭窄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海明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1):2641-2643,2647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短期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尿钠肽(BNP)、丙二醛的影响。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CHF住院患者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35~72(62±9)岁,按NYH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成治疗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80 mg,共12周。治疗前后检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侧定BNP、丙二醛和血脂水平。结果:12周后,治疗组总胆固醇[(4.0±0.5)比(4.5±0.8)mmol/L,P<0.05]、三酰甘油[(1.3±0.6)比(1.5±0.5)mmol/L,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1±0.4)比(2.5±0.6)mmol/L,P<0.05]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两组LVEF有明显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55.4%±5.2%)比(46.4%±4.5%),P<0.05];且BNP水平治疗后有明显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203.1±45.1)比(301.2±50.3)ng/L;丙二醛(4.8±1.8)比(7.7±1.1)gmol/L;P<0.05]。结论:氟伐他汀短期应用能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肌细胞损害,有益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防止造影剂肾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行冠脉介入诊疗的病人15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76例)和对照组(76例),在两组介入诊疗前后12小时内均给予生理盐水1000ml缓慢静滴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介入诊疗前2~3天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对照组未服用阿托伐他汀及其他调脂类药物。观察术前、术后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β2微球蛋白(β2-MG),尿N-乙酰-β-D-葡萄糖酸苷酶(NAG)/尿肌酐(Cr),尿渗透压的改变情况。结果:血β2-微球蛋白(β2-MG)于术后1、3、5天时,阿托伐他汀组显著低于对照组(2.32±0.44)mg/L比(2.74±0.65)mg/L,P=0.008]、[(2.51±0.45)mg/L比(2.75±0.62)mg/L,P=0.011]、[(2.26±0.43)mg/L比(2.58±0.64)mg/L,P=0.026];尿NAG/Cr于术后1、3、5天时,阿托伐他汀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21±0.32)U/mmol比(1.48±0.38)U/mmol,P<0.001]、[(1.32±0.35)U/mmol比(1.42±0.36)U/mmol,P<0.001]、[(1.06±0.30)U/mmol比(1.32±0.37)U/mmol,P=0.001];Ccr术后1、3天阿托伐他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72.71±20.76)ml/min比(66.12±16.25)ml/min,P=0.035]、[(65.02±14.49)ml/min比(57.25±14.34)ml/min,P=0.019]。结论:造影剂可引起肾功能轻度的一过性损害,冠脉介入诊疗前2~3天口服阿托伐他汀,可减轻炎性反应及降低造影剂肾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服用负荷量(80 mg)阿托伐他汀对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63例拟行择期PCI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例和31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实验组在阿托伐他汀20 mg/d基础上,PCI术前8h再给予负荷量阿托伐他汀80 mg.分别在PCI术前及术后24h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Ⅰ(cTn-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28±1.16) mg/L和(5.91±1.13) mg/L,P<0.05];实验组术后cTn-Ⅰ升高大于正常上限3倍者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9.4%和29.0%,P<0.05).结论 PCI术前给予负荷量阿托伐他汀80 mg能够减少PCI术后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钠缓释片调脂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血脂异常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氟伐他汀组给予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 mg/d;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12周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肌酸磷酸激酶(CK)。结果:治疗12周后,氟伐他汀组的TC、LDL-C和TG分别由治疗前的(6.07±1.23)、(3.33±0.61)、(1.71±0.34)mmol/L降至(3.79±0.41)、(2.46±0.23)、(1.19±0.10)mmol/L,阿托伐他汀组的TC、LDL-C和TG分别由治疗前的(6.03±1.19)、(3.39±0.65)、(1.75±0.37)mmol/L降至(3.87±0.45)、(2.55±0.27)、(1.23±0.13)mmol/L,两组的TC、LDL-C和TG均显著降低(均P〈0.01);氟伐他汀组的不良反应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钠缓释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的调脂疗效均显著,氟伐他汀钠缓释片的安全性优于阿托伐他汀钙片,氟伐他汀钠缓释片为调脂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方便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背景:他汀治疗的时机和强度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临床结局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尚缺乏相关评估资料。目的:在ACS患者中比较早期强化他汀治疗与迟发低强度他汀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设计、地点和参试者:国际化随机双盲试验。于1999年12月29日~2003年1月6日参与A to Z试验Z阶段研究的ACS患者中,2265例接受辛伐他汀40mg/d,1个月后剂量增至80mg/d;另2232例接受安慰剂,4个月后服用辛伐他汀20mg/d。二者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一级研究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ACS再入院以及卒中。随访6~24个月。结果:安慰剂 辛伐他汀组患者服用安慰剂1个月后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胆固醇中值水平为122mg/dL(3.16mmol/L),服用辛伐他汀20mg/d8个月后LDL胆固醇中值水平为77mg/dL(1.99mmol/L)。单用辛伐他汀组患者服用辛伐他汀40mg/d1个月后LDL胆固醇平均水平为68mg/dL(1.76mmol/L),服用辛伐他汀80mg/d8个月后LDL胆固醇平均水平为63mg/dL(1.63mmol/L)。安慰剂 辛伐他汀组共有343例患者(占16.7%)出现一级终点事件,而单用辛伐他汀组(40mg/80mg)有309例患者(占14.4%)出现一级终点事件(风险比[HR],0.89;95%可信区间[CI],0.76~1.04;P=0.14)。两组中分别有109例(占5.4%)和83例(占4.1%)患者出现心血管死亡(HR,0.75;95% CI 0.57~1.00;P=0.05)。其他各一级终点事件无差异。前4个月,两组一级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HR,1.01;95%CI,0.83~1.25;P=0.89),从第4个月起至研究结束,单用辛伐他汀组一级终点事件明显减少(HR,0.75;95%CI,0.60~0.95;P=0.02)。9例(占0.4%)接受辛伐他汀80mg/d治疗的患者发生肌病(肌酸激酶高于正常值上限10倍,同时伴有肌肉症状),服用低剂量辛伐他汀的患者未出现肌病,1例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发生肌病(P=0.02)。结论:尽管试验未能达到预定终点,但是早期启用辛伐他汀强化治疗有助于减少ACS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田磊 《海南医学》2012,23(19):22-24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PCI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将160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负荷剂量治疗80例为观察组和标准治疗8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PCI术前3~5d给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PCI术前3~5d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两组其余药物治疗均相同,PCI治疗相同。主要检测指标为术前、术后6h、12h、24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水平变化,随访术后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PCI术前比较,观察组术后8h、24hCK-MB、cTnI升高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0d内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EACS患者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减少PCI术对患者造成的心肌损伤,降低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有效,临床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bs-CRP)和左室重构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 122例PCI术后CHF患者(NYHA分级Ⅱ/Ⅲ)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组(阿托代他汀20 mg/d治疗,n=62)和阿托伐他汀他汀10mg组(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n=60),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以及左室重构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20 mg组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10mg组(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20 mg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小于阿托伐他汀10 mg组(P<0.05);阿托伐他汀20 mg组LVEF显著大于阿托伐他汀10 mg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和hs-CRP的下降水平均与LVEDD减少呈正相关,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NT-proBNP、hs-CRP下降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PCI冠心病CHF患者心功能改善有益,且与药物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缓释片治疗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安徽省立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心内科门诊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患者120例,每晚分别给予氟伐他汀缓释片80 mg,治疗12周,最终有115例患者纳入统计.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监测24 h动态血压,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幅度与患者动态血压变化值进行比较.结果 氟伐他汀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胆固醇[(5.40±0.85)mmol/L vs(4.10±0.95)mmol/L]、LDL-C[(3.58±0.61)mmol/L vs(2.49±0.64)mmol/L]均下降,同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平均血压值、24 h平均脉压差[(104.96±10.98)mmHg vs(97.4±9.88)mmHg]、白昼收缩压变异性[(17.39±4.08)mmHg vs(14.31±5.09)mmHg)]及夜间收缩压变异性[(15.50±4.08)mmHg vs(12.89±8.09)mmHg)]、hs-CRP[(2.65±10.55)mg/L vs(4.45±8.61 mg/L)]水平也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下降幅度在一定程度上与24 h平均血压变化值、白昼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血压变异性均有关.结论 氟伐他汀缓释片降脂疗效可靠,安全性好,同时具有一定抗炎作用,并参与血压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低LDL-C并高hsCRP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预后判断.方法 将127例低LDL-C同时高hsCRP的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常规治疗+氟伐他汀40mg/晚)和对照组62例(常规治疗),观察16周调脂治疗对心脏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影响,检测血浆LDL-C及hs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经氟伐他汀治疗后LDL-C由(3.11±0.79)mmol/L降至(1.56±0.42)mmol/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CRP由(5.51±3.72)mmol/L降至(1.65±0.56)mmol/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常规治疗后hsCRP由(5.92±4.23)mmol/L降至(3.31±1.67)m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脏事件的发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UAP患者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LDL-C及hsCRP水平,同时减少了心脏事件再发.  相似文献   

20.
氟伐他汀对纯收缩期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纯收缩期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压的作用。方法 :应用随机、交叉设计的方法 ,纯收缩期高血压 I级 2 6例接受 3个月氟伐他汀 (2 0 mg/d)治疗和 3个月安慰剂。采用高分辨率的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 :与安慰剂相比 ,氟伐他汀能明显提高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氟伐他汀 vs安慰剂 :6 .32± 0 .71vs2 .96± 0 .32 ,P<0 .0 5 )。氟伐他汀亦能明显降低肱动脉收缩压 (14 8± 2 mm Hg vs15 4± 3mm Hg,P<0 .0 5 )及肱动脉舒张压 (78± 2 mm Hg vs81± 3mm Hg,P<0 .0 5 )。结论 :降脂治疗能改善血脂正常的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