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血脑脊液屏障(blood 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lood-CSF barrier)是介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一道生理屏障,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血脑脊液屏障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重点论述血脑脊液屏障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1,LRP1)受体转运系统及以血脑脊液屏障为核心组分的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介导的中枢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水平调控与AD发病机制的关系,为AD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巫晓宇  刘凤  刘利民  邢维昊  熊静 《医学研究杂志》2024,53(2):184-187, 198
病原体感染被认为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神经变性的假说之一,其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病毒感染与AD关系最为密切,而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损伤是CNS病毒感染与AD之间的重要联系。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感染脑血管内皮细胞、转胞吞作用、特洛伊木马作用、破坏神经血管单元等多种方式导致BBB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促进AD发生和发展。本文主要综述了CNS病毒感染和AD中的BBB损害,特别是病毒穿越及破坏BBB的方式与AD之间的重要联系,希望能对AD的治疗方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为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腔与神经组织之间存在的所有结构,是脑与血液及脑脊液之间的一种屏障,与中枢神经的变性、损伤和炎  相似文献   

4.
1885年德国人Paul Ehrlich第一次证明了脑血管的通透性与非神经性血管不同,其后的研究者们相继认识到血和脑之间有屏障存在,并称之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血脑屏障是一个以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BMEC)、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和周细胞(Pericyte)共同构成的结构的和功能的屏障,它调节分子进出大脑以维持神经的微环境.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以细胞间的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为主要特征、缺少窗口结构、低胞饮作用、无Weible-Palade小体,这些其他血管内皮细胞所不具备的特征,使其成为BBB的主要结构基础,也是BBB的功能基础,可以保护大脑不被血液内的微生物和毒素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神经血管单元(the neurovascular unit,NVU)是内皮细胞、周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神经胶质和神经元所构成的结构单元,它控制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脑血流量并维持神经系统环境,而神经系统环境是维持神经元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最近的证据表明血-脑脊液屏障功能障碍与脑实质的血管毒性及神经毒性、血脑流量降低及缺氧的联合作用有关。本文主要聚焦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的机制,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血-脑脊液屏障破坏的相关机制及其进展,此外探讨相关血管神经损伤治疗机会。  相似文献   

6.
1血迷路屏障概念及内涵 1.1血迷路屏障定义众所周知,内耳必须维持其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内耳液体依靠自身调节机制维持其动态的平衡来实现内环境的稳定,其所涉及的系统和机制包括离子转运系统、血迷路屏障及稳定的血供。Hawkins最早提出内耳屏障系统的假设。用以解释血液系统成分随全身条件改变时迷路液体成分的稳定.并称之为血耳屏障,现在也称为血一内耳或血迷路屏障(blood labyrinth barrier,BLB)。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对坐骨神经血-神经屏障损伤后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野生型小鼠和t-PA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利用持针器钳夹坐骨神经20s。在损伤后第3,7,11,15天观察小鼠坐骨神经血-神经屏障修复情况。采用尾静脉注射Evans Blue,观察野生型小鼠组和t-PA基因敲除小鼠组血-神经屏障渗透性的差异。利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观察两组小鼠损伤段坐骨神经血-神经屏障重要的组成性蛋白occludin的恢复情况。结果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小PA基因敲除小鼠组血-神经屏障的通透性在损伤后第7,11,15天高于野生型小鼠组。免疫荧光及其Western Blot显示t-PA基因敲除延缓了坐骨神经损伤后occludin的表达。结论t-PA基因缺失对小鼠坐骨神经血-神经屏障损伤后的修复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与坐骨神经血-神经屏障损伤后,其组成性蛋白occludin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血—脑屏障与临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概念血-脑屏障是在脑和脊髓内的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存在的一个调节界面(Regulat-ory interface),这个调节界面可以调节进入神经组织的物质,从而使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保持恒定的内、外环境,以保证进行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血-脑屏障功能的改变不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而且对  相似文献   

9.
钱刚  徐珂嘉  李慧  康瑜  张光明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6):194-196,10
手术等因素引起的外周炎性细胞因子升高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可以导致中枢性炎症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血-脑脊液屏障作为外周炎症向中枢传递的重要环节,其屏障作用在围术期的改变对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治疗手段,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围术期血-脑脊液屏障的结构功能的改变和干预方法。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综述,血-脑脊液屏障的构成和功能,损害血-脑脊液屏障的机制,影响围术期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的因素和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改变的干预方法。为寻找适宜的干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对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潜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神经电图早期诊断的价值以及与临床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6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电图(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检测结果.结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电图异常改变占74.4 %,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下肢与上肢的神经电图异常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电图是早期发现和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检查手段,其临床分型与神经电图异常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微生物等级控制Wistar大鼠部分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微生物控制程度(屏障环境和普通环境)对Wistar大鼠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40只SPF级Wistar大鼠分别饲养于屏障环境和普通环境内,每周测量体重,35 d后,测定15项血液学指标、14项血液生化指标和9个脏器的相对重量。结果:屏障环境内的Wistar大鼠体重增长明显快于饲养于普通环境的大鼠,普通环境饲养大鼠的血液RBC、WBC、PCT、PLT、GOT、GGT、GPT、CK、TB值高于屏障环境大鼠(P(0.05),而CHO、LDL-C和HDL-C值低于屏障环境大鼠(P(0.05),各脏器相对重量除肾外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饲养于屏障环境和普通环境的Wistar大鼠在体重增长、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等生物学特性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可逆性开放血脑屏障在脑胶质瘤动脉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可逆性开放血脑屏障在动脉介入治疗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SD大鼠脑尾状核头部种植C6大鼠胶质瘤细胞后,在加或不加20%甘露醇(5ml)的情况下,对荷瘤大鼠进行动脉介入化疗,并与静脉化疗对比,化疗药物为替尼泊苷(VM-26)和甲氨蝶呤(MTX)。使用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查肿瘤种植后14d及化疗后20d的肿瘤大小,以判断疗效。结果:VM-26动脉化疗组在使用和不使用甘露醇之间无显性差异。MTX动脉化疗组在使用和不使用甘露醇之间疗效有显性差异(P<0.05)。VM-26与MTX的甘露醇动脉化疗组之间疗效无显性差异。单纯VM-26动脉化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静脉化疗组。结论:甘露醇对脂溶性化疗物疗物疗效的影响不大;但大用于溶性化疗物药进行化疗前,应用开放血脑屏障的技术有利于增其疗效。  相似文献   

13.
肠黏膜生物屏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翔  贺德   《中国医学工程》2010,(2):173-176
肠粘膜生物屏障是肠道粘膜屏障系统重要的一部分,本质上是由肠道内益生菌主导形成的微生态平衡系统。这一微生态系统与人体固有的肠道屏障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保护人体肠道免于致病菌的侵袭。肠粘膜生物屏障本身的作用,及其与人体固有肠道屏障间的协同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此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屏障受损与2型糖尿病以及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激活有关。肠屏障受损可引起机体非特异性炎性激活并促进2型糖尿病的进展,2型糖尿病又可反作用于肠道而引起肠屏障受损。该文对其中的作用过程及其机制进行论述,对肠屏障受损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期为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皮肤作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首道屏障,不断受到各种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影响。在抵御环境中各种危险因素侵害的过程中,皮肤屏障功能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包括物理屏障、色素屏障、神经屏障和免疫屏障等。其中皮肤免疫屏障在保护机体免于各种刺激因素的损伤和促进机体损伤后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构成皮肤免疫屏障的相关免疫细胞作一概述,探讨各种皮肤免疫屏障的相关免疫细胞的类型、免疫作用机制及其在皮肤屏障损伤性疾病中的意义,期望通过对皮肤免疫屏障的进一步了解,为皮肤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温对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内皮细胞与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采用Millicell-ERS系统检测血脑屏障模型的跨内皮阻抗(transendothelial resistance, TER)。对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采用银染的方法研究其结构的完整性。运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分析高温作用后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nula occluden 1(ZO-1)的表达变化。结果43 ℃作用2 h后,体外血脑屏障模型TER均值由(321.30±58.59)Ω·cm2下降至(65.67±6.02)Ω·cm2。同时,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银染显示,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完整性明显破坏。RT-PCR分析结果显示,高温条件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中内皮细胞ZO-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高温可以明显破坏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完整性,高温条件下内皮细胞ZO-1表达水平的降低是血脑屏障热损伤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血-脑屏障是血液与脑细胞之间的一种屏障结构,它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叙述了血-脑屏障的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它在疾病中的病理生理改变,并着重综述了癫癎发作后血-脑屏障的临床及实验室改变情况,从而为癫癎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黏膜屏障和免疫屏障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普通肠内营养组、肠内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通过胃造瘘术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成分的肠内营养7d,观察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肠黏膜CD3 、CD4 、CD8 和IgA 细胞。结果肠内营养组、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的小肠黏膜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肠内免疫营养组与生态营养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的小肠CD3 、CD4 、CD8 和IgA 细胞数明显低于肠内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P<0.01,P<0.05)。结论肠内营养,尤其是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能较好地改善创伤后大鼠的小肠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在保护肠屏障功能方面具有相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