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粉葛花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豆科葛属植物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干燥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依据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 从粉葛花中分离得到9个异黄酮和2个黄酮类成分,分别鉴定为4’,7-二甲基鸢尾黄素(1)、鸢尾甲黄素A (2)、尼泊尔鸢尾异黄酮 (3)、染料木素 (4)、irilin D (5) 、7-甲基鸢尾黄素 (6)、鸢尾黄素(7)、鸢尾苷(8)、葛花苷(9)、木犀草素(10)、芹菜素(11)。结论 化合物2、5、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7~11为首次从粉葛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脱皮马勃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的化学成分。 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是4, 6-二羟基-1(3H)-异苯并呋喃酮(1)、clitocybin A (2)、5, 7-二羟基-1(3H)-异苯并呋喃酮(3)、5-羟甲基糠醛(4)、对苯二酚(5)、3, 5-二羟基苯甲酸(6)、蔗糖(7)和β-谷甾醇(8)。结论 化合物1为首次分离得到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7为首次从脱皮马勃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海洋细菌Pantoea agglomerans 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海洋细菌 Pantoea agglomerans 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以期得到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海洋细菌 Pantoea agglomerans 发酵液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丙酸 (p-hydroxy-phenylpropionic acid, 1)、N-乙酰酪胺 (N-acetyltyramine, 2)、对羟基苯乙醇 (p-hydroxyphenylethyl alcohol, 3)、对羟基苯乙酸甲酯 (methyl 4-hydroxybenzeneacetate, 4)、3-吲哚甲醛 (1H-indole-3-carbaldehyde, 5)、环(8-羟基-脯氨酸-亮氨酸)(cyclo-(4-hydroxyl-Pro-Leu), 6)、2-(4-羟苯基)-N-苯乙酰胺 (2-(4-hydroxyphenethyl)-N-phenylacetamide, 7)。结论 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海洋细菌Pantoea agglomerans 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离鉴定中华隐孔菌(Cryptoporus sinensis Sheng H. Wu &; M. Zang)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 等分离方法,对中华隐孔菌子实体甲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萃取部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对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4个已知的隐孔菌酸化合物,分别是隐孔菌酸B(1)、隐孔菌酸B甲酯(2)、隐孔菌酸G(3)、1,1″-二羧基隐孔菌酸D(4)。抗肿瘤活性筛选表明,化合物1~4具有弱的细胞毒活性,对肿瘤细胞PC-3、PANC-1、A549和MCF-7的半数抑制浓度大于100 µmol•L-1。结论 化合物1~4 均是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相似文献   

5.
海南血竭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海南血竭 (Dragon’s blood from 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 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海南血竭中提取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ambodianin C (1)、cinnabarone (2)、7,4′-二羟基黄酮 (3)、3,4-二羟基烯丙基苯 (4)和紫檀芪 (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 ~ 5为首次从海南血竭中分离得到。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4和5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SA) 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肿节风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中药肿节风[Sarcandra glabra (Thunb. ) Nakai.]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 利用聚酰胺、Sephadex LH-20、Lipophilic 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型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采用比色法测定肿节风总多酚部位及各单体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进行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 从肿节风中分离得到2个黄酮苷类和4个有机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朝藿定C (1)、槲皮素-3-O-鼠李糖苷 (2)、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 (3)、迷迭香酸-4-O-β-D-葡萄糖苷 (4)、丁香酸 (5)和对羟基苯甲酸 (6)。 结论 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多酚类部位为肿节风的抗氧化活性部位,化合物 2、4、5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蓬子菜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茜草科拉拉藤属植物蓬子菜(Galium verum L.)全草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鉴定。方法 经反复纯化制备化合物,并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波谱解析、对照品比较及与文献报道对比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解析分别鉴定为东莨菪素(1)、阿魏酸(2)、对羟基苯丙酸(3)、香豆酸三十二烷酯(4)、正三十二烷醇(5)、β-谷甾醇(6)和胡萝卜苷(7)。结论 化合物1~5为从本属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马蓝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马蓝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靛玉红(1)、色胺酮(2)、1H-吲哚-3-羧酸(3)、4(3H)-喹唑酮(4)、2-氨基苯甲酸(5);两个黄酮类化合物: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6)、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7);两个单萜类成分:(-)-loliolide (8)、(+)-isololiolide (9)。结论 化合物5、7、8、9为首次从马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9为首次在马蓝属中分离得到的单萜类成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国特有红树植物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与质谱数据分析结合理化常数及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和MTT法对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活性进行测试。结果 从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Lasiodiplodin (1)、(R)-de-O-methyllasiodiplodin (2)、(5S)-5-hydroxylasiodiplodin (3)、 (5R)-5-hydroxylasiodiplodin (4)、methyl (E)-11,12,15-trihydroxyoctadec-13-enoate (5)、对羟基苯乙醇 (6)、对羟基苯乙酸甲酯 (7)。化合物1和2分别对白色念珠菌和青枯雷尔氏菌具有抗菌活性,且分别对SGC-7901和K-562具有体外细胞毒活性。结论 化合物1 ~ 4为首次从淡色生赤壳菌Bionectria ochroleuca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分离自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能产生具有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海洋来源真菌Hypocrea virens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异光黄素 (1)、1-乙酰基-&;#61538;-卡波林 (2)、苯并噻唑啉-2-硫酮 (3)、2,2&;#61602;-二硫化二苯并噻唑 (4)、吡咯并哌嗪-2,5-二酮 (5)、腺苷 (6)、2-乙酰胺基-2-去氧-&;#61537;-D-吡喃葡萄糖 (7)。结论 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 7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S.Moore)的生物碱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粉防己碱(tetrandrine,1)、防己诺林碱(fangchinoline,2)、2′-N-chloromethyltetrandrine(3)、氧化防己碱(oxofangchirine,4)、粉防己碱D盐酸盐(fenfangjine D hydrochloride,5)、荷苞牡丹碱((+)-dicentrine,6)、tazopsine(7)。结论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红松松针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红松松针的化学成分,为松属植物的化学分类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聚酰胺、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等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红松松针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pirhododendrin(1)、(+)-rhododendrol(2)、覆盆子酮(frambinone,3)、massonianoside E(4)、松脂醇(pinoresinol,5)、罗汉松脂醇(matairesinol,6)、bornylp-coumarate(7)、salicifoliol(8)、β-谷甾醇(β-sitosterol,9)、胡萝卜苷(daucosterol,10)。结论化合物1和8为首次从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7为首次从红松松针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千斤拔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蔓性千斤拔(Moghania philippinensis)根的95%(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制备薄层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 9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flemichapparin C(1)、白桦脂酸(2)、medicagol(3)、osajin(4)、对甲氧基苯丙酸(5)、6, 8-di-(3, 3-dimethylallyl)genistein(6)、4-羟基邻茴香醛(7)、6, 8-diprenylorobol(8)、β-谷甾醇(9)。结论 化合物 2、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3、4 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土茯苓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土茯苓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为土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聚酰胺、ODS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根据IR、1H-NMR、13C-NMR等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土茯苓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棕榈酸酯(β-sitosterol palmitate,1)、β-谷甾醇(β-sitosterol,2)、胡萝卜苷(daucosterol,3)、1-棕榈酰基-3-O-β-D-半乳糖基甘油酯(1-O-hexadecanoyl-3-O-β-D-galactop yranosyl-glycerol,4)、落新妇苷(astilbin,5)、槲皮素(quercetin,6)、花旗松素(taxilfolin,7)、槲皮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4′-O-β-D-pyranglucoside,8)、异落新妇苷(isoastilbin,9)。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菝葜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金莲花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 Bunge)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柳穿鱼黄素(pectolinarigenin,1)、刺槐素(acacetin,2)、蓟黄素(cirsimaritin,3)、荭草苷(orientin,4)、2″-O-(2-甲基丁酰基)-异当药黄素(2″-O-(2-methylbutyryl)-isoswertisin,5)、七叶内酯(esculetin,6)、2-(4'-羟基苯基)-1-硝基乙烷(2-(4'-hydroxyphenyl)-1-nitroethane,7)、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8)、藜芦酸甲酯(methyl veratrate,9)、E-对-香豆酸甲酯(methyl E-p-coumarate,10)、香草酸(vanillic acid,11)、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nic acid,12)、对羟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p-hydroxybenzoate,13)、金莲花碱(trolline,14)。结论化合物1~2,6~10为首次从金莲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3为首次从金莲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猫眼草(Euphorbia lunulataBge.)全草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运用多种柱色谱等现代分离手段对体积分数60%乙醇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技术分析确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提取物、各流份及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从猫眼草体积分数6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层(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东莨菪素(scopoletin,1)、异嗪皮啶(isofraxi-din,2)、金丝桃苷(hyperin,3)、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narin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4)、quercetin-3-O-(6″-galloyl)-β-D-galactopyranoside(5)、quercetin-3-O-(2″-galloyl)-β-D-galactopyrano-side(6)、槲皮素(quercetin,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8)。结论化合物1~5首次从猫眼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首次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6、7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Sieb.et Zucc.)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NMR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柳杉酚(sugiol,1)、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2)、davidioside B(3)、表儿茶素(epicatechin,4)、2-去乙酰氧基-7β,9α-二去乙酰基紫杉宁J(2-deacetoxy-7β,9α-dideacetyl-taxinine J,5)、2-去乙酰氧紫杉宁E(2-deacetoxytaxinine E,6)、7-表-10-去乙酰基巴卡亭III(7-epi-10-deacetyl baccatin III,7)、7-O-β-D-木糖-10-乙酰基巴卡亭III(7-O-β-D-xylose-10-deacetyl baccatin III,8)。结论化合物3为首次从红豆杉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1、5、7、8为首次从东北红豆杉植物中分离得到,并利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首次对化合物6的碳谱数据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18.
新疆胀果甘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中药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Batal.)生产甘草酸后的工业尾料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合理利用这一传统中药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与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胀果甘草药渣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甘草查耳酮A(licochalcone A,1)、2′,4,4′-三羟基查耳酮(2′,4,4′-trihydroxychalcone,2)、(-)α,2′,4,4′-四羟基二氢查耳酮((-)α,2′,4,4′-tetrahydroxydihydrochalcone,3)、甘草查耳酮C(licochalcone C,4)、甘草查耳酮D(licochalcone D,5)、刺甘草查耳酮(echinatin,6)、kanzonol E(7)、咖啡酸二十二酯(docosylcaffeate,8)、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9)。结论其中化合物2~5、7~9均为首次从甘草药渣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7、8均为首次从胀果甘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裸花紫珠的脂溶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 Et Arn.)叶的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大孔树脂HPD-10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裸花紫珠叶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1)、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2)、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七叶內酯(5)、乌苏-12-烯-3β-醇(6)、熊果酸(7)、β-谷甾醇(8)。结论 化合物5、6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香豆素类化合物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得的化合物类型。  相似文献   

20.
留兰香水溶性部分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唇形科薄荷属植物留兰香(Mentha spicataL.)的水溶性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甲基化的方法处理水溶性部分样品,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NMR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柠檬酸三甲酯(trimethyl citrate,1)、原儿茶酸甲酯(methyl protocatechuate,2)、香草酸甲酯(methyl vanillate,3)、次黄嘌呤核苷(inosine,4)、尿苷(uridine,5)。将它们还原为甲基化前的结构,依次为柠檬酸(citricacid,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香草酸(vanillic acid,3′)、次黄嘌呤核苷(inosine,4)、尿苷(uridine,5)。结论化合物4、5为首次从薄荷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留兰香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