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了解珠海市城区中学生人际间暴力的流行特征.[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9所学校的3 001名中学生进行现况调查.[结果]1年内暴力总发生率为53.41%,发生频率为1.46次/人.男生高于女生(χ2=71.232,P=0.000),心理暴力多于身体暴力(χ2:92.719,P=0.000).多发生在课间休息时,占38.74%;其次为放学后(23.89%).教室是高发地点(34.62%),其次是在校外(26.08%)和校内教室、宿舍以外地方(25.64%).发生原因是:无缘无故(56.08%),与谈恋爱有关(10.92%),被怀疑向老师报告而受到批评或惩罚(9.98%),被索要钱物(9.73%),违反纪律(6.68%),挑起事端(6.61%).同校学生是主要的施暴者(63.63%),其次是与学生无关系的社会人(32.50%)、外校学生(11.54%).主要影响因素:男生、家庭结构不健全、对暴力的认识不清、施暴他人等.遭受暴力时,多数学生忍让回避(41.05%),其次是对抗(24.39%),极少数会求助(14.54%)或报警(6.92%).遭受暴力后,38.74%的学生感到气愤,15.28%感到焦虑或害怕,14.78%学习热情下降,14.22%想报复.50.59%学生会把遭遇向同学述说,28.01%的隐藏在心里,23.02%的会告诉亲友,只有6.80%会告诉老师.[结论]中学生人际间暴力问题严重,家庭、学校和社区必须对学生开展以提高有效的交流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为基础的学校生活技能教育,预防和减少中学生人际闻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河北省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加强唐山地区校园暴力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1414名唐山市中小学生2008年4月-2009年4月暴力发生情况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χ2检验对施暴行为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小学生施暴行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在1414名被调查者中,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3.0%,其中躯体暴力发生率为36.3%,心理暴力发生率为31.5%,性暴力发生率为5.5%;50.8%的学生曾遭受过暴力,16.7%的学生有过施暴行为;男女生施暴行为分别为21.7%和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过暴力经历、目睹过暴力事件、支持暴力观点、有不良行为、家庭高收入的学生及男生对他人施暴的危险性更大(OR值分别为5.131,3.425,1.967,1.646,1.376,1.499)。结论唐山市中小学校校园暴力发生率较高,校园暴力危险因素复杂,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状况,探讨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广州市某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1年来校园暴力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各类型暴力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调查1064名中学生,在近1年里校园暴力发生率为40.7%,其中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发生率分别为33.5%,18.6%;在受暴类型中,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18.2%),其次是被人故意破坏物品(14.8%),身体暴力(13.7%)和性暴力(4.7%);在施暴类型中,身体暴力发生率最高(11.9%),其次是心理暴力(9.4%),故意破坏他人物品(4.1%)和性暴力(2.7%).吸烟、游荡、流涟娱乐场所、零用钱少和曾受家庭暴力均是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7.74、2.07、2.16、1.35、1.96和4.06、2.71、4.92、1.55、1.19),此外,认为欺凌行为属正常行为也是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OR值为1.71).[结论]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普遍,学校有关部门应针对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职业高中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唐山市某职业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种类型暴力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唐山市某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9.0%,其中男生为75.9%,女生为50.5%,暴力形式以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为50.7%,其次是躯体暴力,为34.8%,性暴力发生率最低,为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级、户口、逃学、看暴力电影、父母经常打骂、玩暴力游戏均是发生校园暴力的可能影响因素。结论该校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很高,一些危险因素也不容忽视,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杭州市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受害与施暴情况,为中小学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用自编“校园暴力行为问卷”调查杭州市2 423名中小学生。结果87.3%的学生遭受过暴力侵害,49.2%的学生承认曾对他人有过施暴行为。课间、教室里发生暴力行为比较多,男生比女生多,初中生比小学生和高中生多。独生子女、城乡、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和睦程度、父母学历、外来学生、职业高中、重点高中等因素对校园暴力存在一定影响。结论中小学校园暴力比较普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河北某高等专科学校男生约会暴力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北省某高等专科学校一、二年级全体男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指标、约会暴力经历及健康危险行为,并分析男生约会暴力的发生情况,运用2检验分析约会暴力经历与健康危险行为检出率的关系。结果共调查765人,获得有效问卷668份,有效率为87.3%。曾经历过约会暴力者314人,约会暴力发生率47.0%。约会暴力施暴行为发生率38.8%,受到约会暴力攻击发生率39.1%。约会暴力施暴行为主要为咒骂(24.9%)、羞辱(21.9%)、徒手打(19.8%);受到约会暴力伤害主要为徒手打(23.7%)、咒骂(21.4%)、羞辱(21.0%)。城市、县城、农村男生约会暴力发生率为59.7%(77/129)、46.4%(52/112)、43.1%(184/427)(P〈0.01)。有约会暴力经历大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忧郁、考虑自杀、吸烟、饮酒、醉酒、斗殴、性行为等)的发生率均高于无约会暴力经历的学生(均P〈0.01)。结论大学生中存在约会暴力现象,重视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和策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校园暴力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小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现状,探讨校园暴力行为学校水平和个人水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深圳市宝安区14所公办小学和6所农民工子弟小学的4~6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1年来校园暴力发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以学生为第一水平,学校为第二水平,拟合二分类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校园施暴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5834名小学生,平均年龄(11.49±1.17)岁,男、女生分别为3281、2553人,公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分别为4234、1600人,分别占72.60%、27.40%。在近1年里校园施暴行为发生率为72.51%(4230/5834);在施暴类型中,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为71.94%(4197/5834),其次为躯体暴力为44.31%(2585/5834);公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施暴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6.10%(3220/4234)、63.10%(1010/1600);男、女生的施暴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5.59%(2480/3281)、68.55%(1750/2553)。公办性质学校(OR=2.20)、健康教育不足(OR=1.73)、男生(OR=1.27)、学习成绩一般(OR=1.29)、打网络游戏(OR=1.93)、父母当面吵架(OR=1.56)和打骂的教养方式(OR=1.60)均是施暴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深圳市宝安区小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普遍,学校有关部门应针对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西省高校学生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江西省高校校园暴力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西省2所普通本科院校和2所高职类院校1 41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暴力行为问卷进行大学生暴力行为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近1 a内,江西省高校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4.4%,受暴发生率为44.5%,施暴发生率为17.5%;身体暴力发生率为10.5%;心理暴力发生率为24.5%;财产暴力发生率为19.4%。男生、独生子女、自我认可度较低、对自我情绪控制能力不满意、主动交往能力较差的学生施暴行为发生率较高(P值均0.01);不同照顾人及其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管教方式、学校情况、暴力媒介接触情况的大学生施暴行为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男生、自我认可度低、情绪自控能力不满意、照顾人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结构不完整、经常观看暴力影视剧或动漫是学生实施校园暴力的危险因素,自我认可度高、情绪自控能力好、照顾人文化程度大专以上、较少接触暴力影视剧或动漫是保护因素。结论江西省高校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率较高,尤其是高职类院校。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引起积极关注,采用合理有效措施和方法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9.
覃思  卢巧 《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0):956-958
目的探索非公办院校大学生A型行为与人际间暴力倾向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院校所属独立学院和成教学院大学生704名,运用A型行为评定量表和大学生人际间暴力倾向调查表调查其行为类型及其在近期内人际间暴力的发生情况,运用Epi Data 3.1软件和SPSS 16.0软件分别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结果非公办院校大学生人际间暴力的检出率为70.60%,不同年龄和年级学生人际间暴力倾向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A型行为检出率为11.22%,TH、CH、TH+CH得分低于全国常模。越倾向于A型行为,对他人施暴的可能性就越大。结论非公办院校大学生人际间暴力的检出率很高;A型行为检出率低于全国常模;A型行为与人际间暴力倾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大学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某省两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一年来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析各类型暴力的发生率,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发放问卷5300份,得到有效问卷3910份,应答率73.77%。3910人中最近一年内发生校园暴力者703人,发生率为17.98%。其中,男生发生率为29.60%,女生发生率为7.27%。男生发生率高于女生(x^2=329.89,P=0.000)。(2)一年来男生受暴力发生率为28.00%,女生为7.27%。各受暴力类型中,威胁、勒索、情感虐待、躯体攻击、语言的性骚扰、躯体的性骚扰发生率,男生分别为18.03%、13.97%、10.77%、085%、0.48%;女生分别为3.64%、5.84%、1.38%、1.33%、1.13%。暴力来源主要为校内同学。(3)一年来男生施暴他人发生率为10.40%,女生为1.47%。施暴对象主要为校内同学。(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饮酒、经常上网是遭受暴力(OR值分别为1.48、2.96、1.66)和施暴他人(OR值分别为2.92、1.88、2.09)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学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很高,一些危险因素也不容忽视,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Violence among female adolescents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ct the pattern and predicting factors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among adolescent female students in a nursing high school in Cairo.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during the academic year 2011–2012 and included a total of 220 students using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Physical violence exposure at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among studied adolescents were 65.5, 30.4 and 25.9 % respectively. Verbal violence was found in 55, 69 and 60 % at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spectively. Finally 5 and 41.3 % of studied students were exposed to sexual violence at home and community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violence exposure score was at school from teachers while the highest score of being violent was mainly towards the community.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violence scores revealed that younger students, students from urban residence and higher crowding index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for total violence exposure and being violent scores. Prevention programmes should be given for all students especially high risk ones (young age, urban residence and high crowdness index families) and their families to address and overcome this problem.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广州市初中生认知曲解与暴力倾向的联系,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认知曲解量表和校园暴力倾向量表,对广州市初二年级学生50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认知曲解程度及暴力倾向程度均较女生高;父亲文化水平居中的学生勒索行为因子程度较其他学生高;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强迫行为因子程度较其他学生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负向思考因子程度最高,学习成绩优秀的位居第2;认知曲解程度与暴力倾向程度各因子均存在正相关。对校园暴力行为发生预测作用最强的是自我中心,性别、学业成就、责备他人、母亲文化程度次之。结论认知曲解程度与暴力倾向程度各因子均存在正相关,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有认知曲解的学生加强心理教育,预防及控制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不同性别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初一到高三学生5718名,匿名填写问卷,有效问卷5660份.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北京市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的报告率为14.3%,男生高于女生(男生25.2%、女生5.1%).无论男女生,学校亲密度差是校园躯体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男生OR=1.060、女生OR=1.065);父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1.653)、重组/单亲家庭(OR=1.834)、低年级(初一OR=5.291、高二OR=1.526)、学习成绩较差(OR=1.470)是男生躯体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较好(OR=0.546)、同伴关系较好(OR=0.618)、与父亲沟通容易(OR=0.756)是男生躯体暴力发生的保护因素.与母亲沟通容易(OR=0.358)是女生躯体暴力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校园躯体暴力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与性别有关,应充分考虑性别差异,从个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校园躯体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浦区中小学生的健康危险因素,为学校和相关部门制定健康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青浦区13所学校2,063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浦区中小学生的健康因素按合格率占比从低到高依次为:体育活动(4.7%)、BMI(31.6%)、睡眠(43.8%)、抑郁(43.8%)、被动吸烟(49.0%)、营养合格(58.6%)、压力(58.8%)、人际支持(66.1%)、使用电子产品(62.9%).男女生间的BMI、营养、使用电子产品、睡眠习惯、被动吸烟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被动吸烟外,其他健康危险因素在中、小学生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育活动合格率低是青浦区中小学生的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制定健康政策应考虑到健康危险因素在男生和女生、中学生和小学生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School violence is a growing problem that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Violent behavior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s primarily expressed as physical or verbal aggression. Various factors contribute to violent and aggression by children at homes, schools or individual risk factor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measure the prevalence of violence, risk factors, and different form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o identify consequence of violent exposure and children with abnormal behavior scor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done enrolling a total of 500 elementary students from two mixed schools (private and public) 250 from each in North Cairo Educational Zone. Data collected from students, parents and teachers were: violence behavior, home and family atmosphere, peer relation, exposure to violence at school; being victimized, witness, or initiator, and other risk factors.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as Achenback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parent and teacher forms of 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 (SDQ), and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child. Monthly grades of students, IQ assessm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students were recorded. RESULTS: Prevalence of different forms of violence was higher in public school than private; physical violence 76%, 62% respectively. All forms of violence were higher among boys. Living with a single parent (OR = 2.3), absence of an attachment figure (OR = 13.6), instrumental delivery or cesarean section (OR = 1.9), corporal punishment (OR = 3), violent video games preference (OR = 2.5), exposure to verbal aggression (OR = 3), relations with aggressive peers (OR = 3) were risk factors for violence. Teacher's report of SDQ revealed abnormal score of student's behavior in (32.4%) and (22%) studen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respectively. The most frequent problems revealed by SDQ among victimized students of both schools was conduct problems (64.7%) in teacher's report and peer relation problems 93.6% in parent's report.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Abnormal and borderline scores of SDQ are high among studied students, Follow up and supervision is needed to prevent violence among them. An effective role model to direct student's behavior should receive more concern at the school and home leve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描述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提出减少和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连市城乡中学生, 共对2 540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大连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5.11%;男生遭受躯体欺凌(5.99%)、言语欺凌(24.93%)报告率均高于女生(3.66%, 15.87%)(χ2值分别为6.56, 27.94, P值均 < 0.05);初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22.84%)、情感忽视(16.84%)报告率均高于高中学生(16.25%, 13.18%)(χ2值分别为14.21, 5.44, P值均 < 0.05);农村学生遭受躯体欺凌(6.07%)、言语欺凌(24.58%)、情感忽视(18.88%)报告率均高于城镇学生(3.55%, 16.05%, 12.06%)(χ2值分别为7.72, 24.81, 19.64, P值均 < 0.05)。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较女生、高中生、城市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更严重(Z值分别为3.46, 3.75, 5.89, P值均 < 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 学习成绩(路径系数为-0.003)及父亲文化程度(路径系数为-0.004)对校园欺凌行为有直接作用, 母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8)、身高(间接作用系数-0.000 3)、父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3)、体重(间接作用系数0.000 2)均通过学习成绩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结论  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 农村学生、初中学生、男生较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 是重点的防控人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17.
3 620名农村中学生暴力遭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中学生暴力遭遇及其危险因素,为中学生暴力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随机选择的3620名农村中学生进行询问调查。中学生遭遇暴力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结果在3620名被调查者中,41.0%的被调查者从小至今遭遇过暴力,其中,情感暴力、躯体暴力和性暴力的发生率分别为27.4%、30.6%和3.2%。33.8%的被调查者过去一年中遭遇过暴力,情感暴力、躯体暴力和性暴力的发生率分别为21.5%、24.3%和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论从小至今,还是过去一年,年龄相对较大的农村中学生容易遭遇暴力(17~18岁组除外);女生遭遇暴力的危险性低于男生(ORs=0.49和0.51);经常泡网吧者遭遇暴力的危险性高于不或极少泡网吧者(ORs=1.39和1.27);同样,经常玩电游者(ORs=1.50和1.49)、经常吸烟者(ORs=1.82和2.03)、经常欺负他人者(ORs=3.78和3.28)、经常目睹父母吵架者(ORs=1.34和1.39)遭遇暴力的危险性均较高。学习成绩中等者遭遇暴力的危险性相对较高(ORs=1.41和1.44);自评自尊水平中等和低等者遭遇暴力的危险性高于自评自尊水平高等者(ORs=1.48、1.24和1.63、1.36)。结论农村中学生暴力遭遇的发生率较高,年龄、性别、是否泡网吧、玩电游、吸烟、欺负他人、目睹父母吵架以及学生学习成绩、自评自尊水平等因素与暴力遭遇密切相关,在农村中学生中,应开展针对上述危险因素的暴力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刘刚 《中国校医》2021,35(12):894-897
目的 了解某职中护理专业学生校园暴力施暴者基本特征。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某职中护理专业医学生150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暴力施暴者基本特征进行调查。结果 有、无吸烟行为施暴发生率分别为37.04%、19.44%(χ2=7.133,P=0.008);有、无饮酒行为施暴发生率分别为35.90%、19.44%(χ2=5.027,P=0.025);有、无逃课行为施暴发生率分别为49.12%、15.05%(χ2=20.347,P<0.001);单亲家庭、组合家庭、正常家庭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68.29%、25.00%、10.11%(χ2=47.232,P<0.001);父母学历水平为大专及以上、中专/高中、初中及以下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14.29%、20.93%、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748,P<0.001);有、无打骂的教育方式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44.93%、13.58%(χ2=18.182,P<0.05);住校、非住校就读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42.47%、14.29%(χ2=14.761,P<0.05);一、二、三年级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19.30%、22.45%、45.45%(Z=-9.764,P<0.001);学习成绩排班级前1/4、中等、后1/4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13.51%、24.64%、45.45%(χ2=10.888,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施暴行为有关的因素有:吸烟、逃课、打骂教养方式、就读形式、年级、学习成绩。其中,吸烟中的无吸烟行为、逃课中的无逃课行为、教养方式中的无打骂教养方式、就读形式中的非住校就读是防制施暴行为发生的因素(P值均<0.05)。结论 护理专业医学生无吸烟行为、无逃课行为、无打骂教养方式、非住校就读是防制施暴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加强对中职医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纠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采取分析和对比方法,阐述中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现状,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中职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职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3个方面。中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水平,在强迫症、焦虑、敌对、恐怖几个因子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常模,以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敌对等心理问题为多。其影响因素中生物学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机体损伤、生理生化的改变和病毒、细菌感染等,心理因素主要是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社会学因素受学生来源地、家庭经济状况、性别、不同专业以及家庭单双亲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们的情绪体验,及时疏导不良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关键。同时,深入全面地对中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建立健全立体化的、针对性强的干预指导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