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肝窦内皮细胞参与肝纤维化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窦内皮细胞在肝纤维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主要通过表达相关细胞因子、介导肝脏炎症反应、活化星状细胞、参与细胞外基质的生成与降解、参与肝窦毛细血管化、调节肝脏血管等参与肝纤维化.本文就肝窦内皮细胞与肝纤维化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胆管炎时大鼠肝组织ICAM-1与循环PMN表面CD11b、CD18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和斑点杂交技术观察胆道感染时ICAM-1 mRNA在肝组织的定位及转录表达强度;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MN表达CD11b及CD18的阳性率.结果:ICAM-1 mRNA原位杂交显示胆道感染3 h后肝窦内皮细胞、枯否细胞和肝小叶中央静脉内皮细胞阳性反应增强,12 h阳性反应最强.斑点杂交显示胆道感染后3 h肝组织ICAM-1 mRNA含量开始增高,12 h达高峰.循环PMN表达CD11b和CD18的阳性率3 h以后明显增高.结论:胆道感染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等表面ICAM-1与循环PMN表面CD11b、CD18的表达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肝细胞癌、肝硬化和结节状增生中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UEA-Ⅰ和Ⅷ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对36例手术切除肝细胞癌,其中19例癌旁肝硬化、4例结节状增生及2例正常肝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结果"1.CD34在所有肝细胞癌(HCC)血窦中均有较强阳性的表达,肝硬化,结节状增生及正常肝组织血窦中仅3例有弱阳性的CD34表达;2.UEA-Ⅰ在HCC、肝硬化及结节状增生中均有较强阳性的血窦表达.CD34在HCC血窦中表达与肝硬化、结节状增生相比显著增强(P<0.01);UEA-Ⅰ在HCC和肝硬化、结节状增生血窦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HCC与肝硬化、结节状增生血窦CD34表达的差异可能与肿瘤的血管形成有关,而非简单的毛细血管化;CD34可作为区别高分化HCC与非肿瘤病变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癌发生过程中结节性病变的肝窦毛细血管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8例肝癌、9例高度发育不良结节、13例低度发育不良结节、22例肝硬化结节组织中CD34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CD34的表达在肝癌组织和发育不良结节组织之间以及高度发育不良结节与低度发育不良结节、肝硬化组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肝癌发生过程中,肝脏结节中肝窦毛细血管化程度与结节恶性度的进展密切相关,CD34表达程度可能对于肝癌发生过程中结节病变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肝细胞癌、肝硬化和结节状增生中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 、UEA -Ⅰ和Ⅷ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对 36例手术切除肝细胞癌 ,其中 19例癌旁肝硬化、4例结节状增生及 2例正常肝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结果 1.CD34 在所有肝细胞癌 (HCC)血窦中均有较强阳性的表达 ,肝硬化 ,结节状增生及正常肝组织血窦中仅 3例有弱阳性的CD34 表达 ;2 .UEA -Ⅰ在HCC、肝硬化及结节状增生中均有较强阳性的血窦表达。CD34 在HCC血窦中表达与肝硬化、结节状增生相比显著增强 (P <0 .0 1) ;UEA -Ⅰ在HCC和肝硬化、结节状增生血窦表达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HCC与肝硬化、结节状增生血窦CD34 表达的差异可能与肿瘤的血管形成有关 ,而非简单的毛细血管化 ;CD34 可作为区别高分化HCC与非肿瘤病变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6.
张千  邓存良  李烨  倪艳  彭颖 《西部医学》2013,25(8):1143-1145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索大鼠肝纤维化肝窦内皮细胞的关键差异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在公共数据库GEO中找到大鼠肝纤维化相关基因芯片数据,利用String、FLink在线工具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相关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在大鼠肝纤维化肝窦内皮细胞中共找到62条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39条,下调23条;并筛选出21条相关信号通路。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能有效的分析基因芯片数据并获取生物内在信息,大鼠肝纤维化时肝窦内皮细胞的多个基因、多条信号通路发生改变,为进一步研究肝纤维化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肝癌发生过程中actin-1 CD34 PCNA cyclin-D1表达的变化,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2例肝癌患者,16例肝硬化患者,14例慢性肝炎患者和6例正常人的肝脏组织经福尔马林同定、石蜡包埋的病理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以观察actin-1 CD34 PCNA cyclin-D1表达的不同。结果在四组病理组织中aetin-1 CD34 PCNA cyclin—D1的表达在肝癌中的表达率最高,且表达强度最大;actin-1 CD34基因的表达在肝硬化患者中就已经有较高的表达率。结论在肝癌发生的过程中伴随着包括aetin-1 CD34 PCNA cyclin-D1多基因表达的变化,同时伴随着肝星状细胞向肌纤维母细胞的转型和窦内皮细胞的毛细血管化,这些变化在慢性肝炎组织中已经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8.
人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表型和功能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u F  Zhang WJ  Wu LQ  Ye LY  Li HZ  Li J  Xu SQ  Xu YP  Lou JN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4):502-506,i0001
目的 研究人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性。方法 用亚细胞克隆法分离和纯化人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细胞标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CD31的表达、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和细胞的表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和窗孔样结构;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内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比较各种不同器官微血管内皮细胞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诱导细胞毒的敏感性。结果 人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经典内皮细胞标志vWF和CD31,并摄取低密度脂蛋白;同时表达α-1抗胰蛋白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p55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细胞表面存在大量微绒毛和窗孔样结构。RT-PCR显示人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VEGF mRNA,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其细胞内高表达VEGF。对肾上腺皮质激素诱导的细胞毒性反应中,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最敏感,人肺和肝窦内皮细胞次之,而人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现高度抵抗。结论 人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特殊分化的,具有不同于其他器官组织内皮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34、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因子(vWF)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例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CD34、vWF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CD34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浆,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癌组织内表达依次增强。以CD34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MVD与肝癌病理Edmondson分级、临床分期、肝内转移密切相关。vWF在肝癌组织血管基质表达,上调表达强度与肝癌病理Edmondson分级、肝内转移相关。结论 CD34、vW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癌血管新生有关,能反映肝癌的恶性程度、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iR-125b对肝脏血管新生的调控作用,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用miR-125b模拟物和抑制物对人肝窦内皮细胞进行转染,而后使用qRT-PCR和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化抗原簇31(CD3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Ⅳ型胶原(CollagenⅣ)、层粘连蛋白(LN)的mRNA和蛋白表达,荧光探针检测一氧化氮(NO)的表达;扫描电镜检测人肝窦内皮细胞表面窗孔的改变;血管形成实验观察各组血管新生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25b与VEGF的靶向关系。结果 qRT-PCR和ELISA检测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25b模拟物转染后VEGF、CD31、vWF、CollagenⅣ、LN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P<0.05),而miR-125b抑制物转染后VEGF、CD31、vWF、CollagenⅣ、LN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5);荧光探针检测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25b模拟物转染后NO平均荧光强度表达下降(P<0.05),而miR-125b抑制物转染后NO平均荧光强度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的肝脏微循环变化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对141例慢性乙型肝火病人进行肝活检,活检组织行光镜观察,其中53例还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包括肝功能正常存在肝脏微循环障碍,在光镜下主要表现为肝窦腔内红细胞聚集,电镜下主要表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电镜观察的53例中有26例肝窦内皮细胞中发现Wiebel-Palade小体。淋巴细胞、枯否氏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间发生密切联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存在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内皮细胞中出现Weibel-Palade小体可能是肝脏微循环障碍发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大鼠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肝去细胞支架的制备方法。方法:用胶原酶IV消化肝脏组织后经洗涤、过滤、离心等步骤分离出大鼠肝细胞,然后置于培养基内进行纯化、培养后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肝窦内皮细胞置于培养基内纯化、培养后行免疫荧光检测;肝组织经循环灌注去细胞处理制备成大鼠肝细胞去细胞支架后经扫描电镜证实。结果:分离出的大鼠肝细胞在显微镜下呈光亮圆形,饱满,胞核清晰。肝细胞细胞角蛋白1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见胞浆内存在棕黄色颗粒。肝窦内皮细胞呈梭形,细胞核位于中央。内皮素-1免疫荧光染色后细胞表面呈红色信号。制备成的大鼠肝脏去细胞支架在扫描电镜下显示细胞外基质保留,无细胞核及细胞质成分。结论:成功分离出了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并成功制备了肝去细胞支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窦内皮在内皮素-1(ET-1)诱导大鼠门脉高压以及丹酚酸B干预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均采用门静脉穿刺灌流。在灌流缓冲液5min后,预防对照组予灌流ET-1缓冲液,中药预防组予丹酚酸B ET-1灌流液,治疗对照组予ET-1液灌流及缓冲液,中药治疗组予ET-1及丹酚酸B灌流液。分别观察4组大鼠各时段门脉灌流压后处死取材,通过形态学方法,观察ET-1诱导大鼠门脉压升高及丹酚酸B干预的过程中肝窦内皮窗孔的变化。结果:在ET-1诱导大鼠门脉灌流压升高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窗孔体积缩小,数量减少;用含丹酚酸B的缓冲液灌流后,大鼠门静脉灌流压较对照组低,肝窦内皮细胞窗孔体积变大,数量增多。结论:肝窦内皮在ET-1诱导大鼠门脉压升高的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活血化瘀药丹参的有效成分丹酚酸B能有效预防或改善由ET-1诱导的肝窦内皮细胞失窗孔及门脉压的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的血管起源。方法 用病理及CD34、荆豆凝聚素(UEA-1)免疫组化的方法对21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血管形成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 癌旁组织血窦内皮细胞CD34及UEA-1染色阴性, 炎症组织内的血管染色阳性。肿瘤血管与癌旁组织血管相连或不相连。结论 部分原发性肝癌血管可能起源于毛细血管化的癌旁肝血窦。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枯否细胞、肝脏NK细胞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季菊玲  陈莉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23(2):143-144,146
目的:研究枯否细胞、肝脏自然杀伤(NK)细胞在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组织中分布规律,探讨其在P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1例人体肝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和NK细胞标志物CD57的表达,对阳性细胞数进行形态定量比较与相关分析。结果:CD68阳性细胞数随PHCC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少,而CD57阳性细胞数在PHCC不同分化组中无显著差异;在PHCC中CD68、CD57阳性细胞数呈线性正相关。结论:枯否细胞数量与肝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并与肝脏NK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免疫因素在特发性门脉高压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免疫因素在特发性门脉高压症(IP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PH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CD19+B细胞,IPH和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可溶性TNF α受体 II( sTNF α r II)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的水平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在肝脏中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PH组CD3+、CD4+、CD8+明显降低(P<0.05), CD4+/CD8+明显升高(P<0.05),CD19+无差别(P>0.05);IPH组血清中sTNF α r II 和sVCAM 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8.84±8.38)ng/ml vs (28.14±7.37 )ng/ml;(44.06±17.28)ng/ml vs (32.18±8.72)ng/ml,P均<0.05],与肝硬化组无明显差异[(38.84±8.38)ng/ml vs(36.33±11.06)ng/ml;(44.06±17.28)ng/ml vs(34.78±11.32)ng/ml,P均> 0.05];IPH组sTNF 和sVCAM 1水平呈正相关 (r=0.556, P<0.05);VCAM 1在IPH和肝硬化患者的肝脏中均有明显的表达,但IPH患者在汇管区周围表达明显,而肝硬化患者表达散在,正常肝脏则几乎无表达。结论:IPH患者细胞免疫降低,在IPH发生中VCAM 1介导了炎症细胞对肝内门脉损伤,最终导致纤维化,sTNF α r II可独立也可通过上调VCAM 1表达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Adhesion molecules and CXC chemokines in endotoxin-induced liver injur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teractions between leukocytes and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are known to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cute liver injury. Various adhesion molecules and chemokines play key roles in these cell-to-cell interactions,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se adhesion molecul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chemokines are regulated by inflammatory cytokines such as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lpha), interleukin-1 (IL-1), and interferon-gamma (IFN-gamma). We have shown that the expression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on cultured rat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stimulated with TNF-alpha increase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The number of neutrophils that adhered to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pretreated with TNF-alpha also increased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upon incubation with an anti-ICAM-1 antibody. In endotoxin-induced rat liver injury, the number of neutrophils infiltrating the sinusoids increased after serum TNF-alpha,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 (MIP-2) and cytokine-induced neutrophil chemoattractant (CINC) reached their peak levels. In addition, the level of ICAM-1 expression on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greatly increased from 8 h after exposure to endotoxin, and these cells were adhered to neutrophils that expressed both LFA-1 and Mac-1. Moreover, lipo-prostaglandin E1 (PGE1) reduced the extent of liver injury, and also reduced the number of neutrophils that infiltrated the liver, was reduced the production of MIP-2 and CINC, but not that of TNF-alpha, in rats injected with endotoxin.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感染致肝纤维化家兔肝脏微循环病变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致肝纤维化家兔的肝脏微循环病变。方法 对30只日本血吸虫感染致肝纤维化家兔和10只正常家兔取肝组织行光镜和电镜观察肝脏微循环病变。结果 HE染色示汇管区可见虫卵沉积,虫卵周围炎性细胞浸润。Mallory三色染色见肝内门静脉、肝动脉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增多,中膜平滑肌增殖肥大。透射电镜下见肝窦内皮受损严重,细胞大多崩解、破裂,窦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胆管扩张,肝细胞肝窦面的微绒毛减少或断裂,肝窦呈毛细血管化。结论 肝脏微循环障碍是形成血吸虫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的发病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