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Ⅱ型呼吸衰竭患者D-二聚体及与血气分析相关性。方法:对28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28例对照组的指标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明显升高;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动脉血氧分压呈负相关,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呈正相关。结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异常增高,可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容易导致肺小动脉血栓形成。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高凝状态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7 d及50例对照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凝血指标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浓度明显上升,抗凝血酶Ⅲ、凝血因子Ⅱ的浓度有所降低;经治疗后1、3、7 d,动脉血pH值、PaO_2明显升高,PaCO_2明显下降,血液的高凝状态有所减轻,与治疗前相比,各凝血指标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血浆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PaO_2与血浆D-二聚体、FIB、FD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PaCO_2与血浆D-二聚体、FIB、FD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高凝状态的形成密切相关,在临床治疗中给予患者适当的活血抗凝治疗对改善患者转归与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艳 《四川医学》2013,(9):1468-1470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AECOPD患者102例,COPD稳定期患者80例,检测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PT、APTT、TT等凝血功能指标,同时作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检测,选择同期52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OPD程度的加重,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也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可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升高,导致凝血机制异常,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其严重程度与病情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临床不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11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病人257例作为疾病组,健康对照组34例,用酶联免疫荧光法、胶乳免疫比浊法对不同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过敏性紫癜、脑梗死、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有助于临床对患者高凝和纤溶状态的判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37例COPD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患者的最终预后,将患者分为无呼吸衰竭组、呼吸衰竭好转组及呼吸衰竭死亡组,比较三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同时根据D二聚体水平,将患者分为D二聚体小于500 ng/ml组、500~1000 ng/ml组以及大于1000 ng/ml组,比较其预后及其血气分析的差异。结果无呼吸衰竭组、呼吸衰好转组及呼吸衰竭死亡组血浆D二聚体分别为283.0±311.1 ng/ml、315.9±442.5 ng/ml、997.9±1501.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纤维蛋白原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小于500 ng/ml组、500~1000 ng/ml组,以及大于1 000 ng/ml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4.8%、57.14%,及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水平与动脉血pH值密切相关,而与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无关。结论 D二聚体增高是COPD继发呼吸衰竭患者死亡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任佩莲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9):1007-100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无创通气对其的影响。方法对25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观察组)予以无创通气,对照组为本院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10例。比较无创通气治疗前后两组的凝血功能和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无创通气前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升高,氧分压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通气后观察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明显降低,氧分压明显升高,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易导致肺小动脉血栓形成,无创通气能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长期家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HNIPPV)在稳定期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持续性高碳酸血症患者中的疗效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经住院治疗处于稳定期的重度COPD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55 mmHg]分为常规治疗+HNIPPV组(研究组)46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分别记录观察前(治疗前)、观察1年后的呼吸困难分级评分、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6分钟行走距离(6 MWD)、每年住院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结果治疗一年后,研究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6 MWD、呼吸困难评分、1年内病情恶化住院次数均有所改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一年后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及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均有所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NIPPV治疗可以改善重度COPD患者血气指标,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减缓肺功能下降的速度,提高运动耐量,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对于稳定期重度慢阻肺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孕产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人体纤溶系统能够降解很多纤维蛋白物质,但只有降解交联纤维蛋白才能产生D二聚体.因此,可将D二聚体作为降解特殊产物,临床上作为交联纤维蛋白大量存在和纤溶系统活化的参考指标.目前此项指标已广泛应用于孕产妇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监测[1、2].本文就D二聚体形成、检测方法以及孕产妇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高叶  钱平  朱涛 《吉林医学》2014,(22):4923-4925
目的: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体内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及血气分析的动态变化,探讨上述各项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58例AECOPD患者入院时、治疗后的血样,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及血气分析,同时用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ECOPD患者组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及血气分析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COPD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增高,抗凝血酶Ⅲ降低反映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C-反应蛋白增高提示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动态监测上述指标,及时纠正缺氧,积极抗感染、适当的抗凝治疗,有助于病情的评估判断,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功能和C反应蛋白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1年10月本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进行D-二聚体、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液内存在高凝状态,持续的高凝状态可能与其临床进展有关.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测定可作为判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京丹 《当代医学》2009,15(24):23-24
D-二聚体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交联后再经纤溶酶降解产生的特异性终末产物,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正常人血浆中基本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含量增高表明血浆发生凝固反应,纤溶系统被激活可以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法国产STA-R全自动血凝检测仪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常菲菲  王琳琳  池叶楠  董锡臣 《北京医学》2021,43(11):1120-1122
D-二聚体由交联纤维蛋白凝块溶解而成,是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恶性肿瘤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凝血功能紊乱,本文对D-二聚体在恶性肿瘤早期筛查、疾病发展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与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乳胶凝聚法测定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比较进展性脑梗死、非进展性脑梗死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与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 Ⅲ a交联后再经纤溶酶降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升高提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和凝血酶增多,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记物之一.通过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FDP含量检测,旨在进一步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及纤溶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的凝状态已为众多作者所证实。已知造成高凝状态的因素有凝血系统异常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下降。为进一步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高凝状态的变化,本文测定了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O)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血气分析及20例对照组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血浆D-二聚体在COPD加重期患者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血浆D-二聚体与血氧分压(PaO2)呈负相关,而与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呈正相关。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COPD急性期反应的指标,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其增高密切相关。在COPD患者的病情监测及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D-Dimer、Fg和FDP水平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阵发性房颤组患者22例 ,对照组14例 ,均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水平。 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 (251.4±62.3)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205.1±49.2)ng/ml(t=2.349,P<0.05) ;而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 (268.1±50.2)mg/dl、(3.01±1.12)mg/L与对照组 (242.7±42.8)mg/L、(2.55±1.24)mg/L相比无明显变化 (t=1.813、1.153 ,P>0.05)。 结论提示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能存在血栓前状态 ,必要时应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李婧 《医学综述》2012,18(5):726-729
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其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鉴别的可靠指标,也可作为溶栓治疗有效性的观察指标。近年来,D-二聚体检测在临床得到新的应用,尤其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的诊断。现就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其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诊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生成和增高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状态的存在,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的分子标志物之一.D-二聚体的检测对于排除、诊治凝血-纤溶系统疾病以及溶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